2020新課標1卷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離騷》中&34;兩句對古代服飾的&34;有所反映。
(2)元代戲劇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根據白居易的詩《琵琶行》改編而成,劇名來自詩中&34; 兩句。
(3)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顧慮,原因在
於&34;
答案16.(1)制芰荷以為衣兮 集芙蓉以為裳(2)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溼(3)又恐瓊
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2020新課標2卷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勸學》中舉例說,筆直的木材如果&34;,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的標準;即
使再經暴曬也不會挺直,因為&34;。
(2)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稱出遊時的食物都可來自山間,肥美的魚從溪水中捕撈出,所
謂&34;;而用泉水釀製的美酒,口味甘洌。
(3)蘇軾在《赤壁賦》中發議論說,江水不停地流去,&34;;月亮時圓時
缺,&34;。
答案16.(1)輮以為輪 輮使之然也(2)臨溪而漁 溪深而魚肥(3)而未嘗往也 而卒莫消長也
2020新課標3卷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著胳膊睡覺,也可以樂在其中,
而&34;
(2)白居易《觀刈麥)中&34;兩句,寫勞動者珍惜夏日時光,不顧勞累,
也忘記了炎熱。
(3)《阿房宮賦》中以一連串的排比誇張表現阿房宮的奢華,如寫架起房梁的椽
子&34;,嘈雜的音樂聲&34;。
答案16.(1)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2)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3)多於機上之工女 多
於市人之言語2020浙江卷
2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6分)
(1)鳳兮!鳳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3)___________,靡有朝矣。___________,至於暴矣。(《詩經·氓》)
(4)此去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5)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答案23.(6分)(1)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2)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夙興夜
寐 言既遂矣(4)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5)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
來
2020江蘇卷
1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扈江離與闢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離騷》)
(2) 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3)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4)秦愛紛奢,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宮賦》)
(5)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水調歌頭》)
(6)峰巒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裡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 • 潼關懷古》)
(7)投我以木桃,___________________。(詩經 •衛風 • 木瓜)
(8)無情未必真豪傑,___________________。(魯迅《答客誚》)
答案11.(1)紉秋蘭以為佩(2)鍥而不捨(3)劍閣崢嶸而崔嵬(4) 人亦念其家(5)何似在
人間(6)波濤如怒(7)報之以瓊瑤(8)憐子如何不丈夫
2020天津卷
1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斧斤以時入山林,______________。(《寡人之於國也》)
(3)__________________,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__________________。(蘇軾《定風波》)
(5)在&34;期間的雲班會上討論&34;,你想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可以引用
《荀子·勸學》中&34;
答案15.(6分)(1)天下歸心(2)材木不可勝用也(3)三顧頻煩天下計(4)也無風雨也無晴(5)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2020(山東)新高考I卷
17.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論語·先進》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
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34;。
(2)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34;兩
句,形象地寫出了主人公無法排遣的離情。
(3)辛棄疾《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中寫道,江中不僅能看到江水,還能看
到&34;;而北望故都,又&34;, 視線常被遮斷。
答案17.(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才下眉頭,卻上心頭(3)中間多少行人淚,可憐無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