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當英文老師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真理,那就是:讓學生學習一樣東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當老師。如果你要將今天學的內容在第二天教給別人,那你這個內容一定學得特別好,特別紮實。
因為只有輸出,才是最好的輸入。
很多人說我的新媒體運營得很好,說我是很厲害的內容產品經理,經常問我是在哪裡學習的,經驗怎麼來的。
我自己寫公眾號文章這幾年,雖然思維方式變得更加深刻,對事物的敏感性更高了,但是我過去的人生經歷和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沒有任何關係,這是怎麼做到的?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能在過去兩三年裡寫三百多篇公眾號文章,你大概率也會成為中國比較領先的新媒體人。
為什麼?因為學習是輸入,寫作是輸出。
很多人周末坐在家裡,一杯咖啡一張沙發一本書,悠閒地坐一個下午,美其名曰學習,還是「反人性」的學習——沒看到我在犧牲寶貴的休息時間看書嗎?
錯了。這種人不但沒有弄清反人性的真實定義,而且實在是有些矯情。你只是在看別人已經整理好的東西,你的姿態還是被餵(feed)的狀態,已經很輕鬆了,有什麼反人性的?
真正的反人性,不是以克制天性為目的,而是通過克制天性的手段達到某種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能力直接將我們看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他人的認識和我們的理解之間,有一條叫作「踐行」的鴻溝。踐行可能是抽象的,我們無從考量,但是踐行的結果可以是具象的。所以,真正靠譜的學習方式是輸出。想要輸出,就必須要思考,必須要進步。這才是反人性的目的。
我常常對著電腦一坐就是一個小時,對於一個選題想不出什麼新鮮的觀點,很痛苦。我就勸自己:作者也不是有了靈感才寫作。沒有什麼好方法,只能逼自己思考得再深入一些,然後硬寫,這種感覺很痛苦。但當你寫完後,你會驚訝地發現,你的內容高度甚至超過你之前思考的。
這才是反人性的力量,是做的力量。只想不做,是沒有未來的。
我一直在追求的一個境界,就是把寫作本身訓練成為肌肉記憶,讓深度思考成為日常的習慣。這樣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在用肉眼看得見的速度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