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作文《獸性•惰性•奴性•人性》講評

2020-08-27 竟陵銳評

湖北省中學畢業班5月6日復學(課),中學非畢業班大概5月中旬復學。前段時間我給高二學生布置了一篇網課作文《揚長避短與揚長補短之運用》,要求結合現實,運用事例進行分析、論證,效果很不錯。我也結合現實講解實體經濟與非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通貨膨脹與金融危機、人生類型與人生價值等。今天我們聊一聊作文《獸性•惰性•奴性•人性》。

圈內人都知道2017年12月份高中《課程標準》出版發行了。湖北省2018年9月啟動新一輪課改。在沒有新教材的情況下,我充分利用舊教材,包括《語文讀本》,還有報紙、試卷中的文章等,按照新課標教學要求開展學習任務群的項目學習活動,積累了不少的經驗與教訓。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高一主要教學三種目的性閱讀方式,高二研習作家作品,主要學習「讀懂作品的方法」,高三學習專題研討,屬於課程意義而非教學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同時進行高考備考。這是當前我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整體理解。在這個認識背景下,我先從《說「木葉」》課文說起。

2018年前,《說「木葉」》一文是在高二教的,因為高一要學習複雜的記敘文,還有其他一些說理性文章,如高中段讀後感、哲理詩、說理散文、明理型敘事記敘文、事理性說明文、雜文或小品文(不充分的議論文)等,進入高二,學生要接觸規範的、充分的議論文,包括學術論文,進行概念辨析、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規範訓練,與文學閱讀的形象思維(我認為這是另一類邏輯思維)訓練互補,同時也為大學寫學位論文打基礎。但在新教材中,《說「木葉」》被安排在高一下冊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屬實證思維的訓練。在我看來,實用性閱讀是明真假的,思辨性閱讀辨是非,文學閱讀審美醜。在新教材中,《說「木葉」》就成了訓練學生觀察力、驗證事物可信性以及實證思維的材料或閱讀中介。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言,教材或課文是可以為不同的目的而多次使用的,我雖然不會在高一讓學生學習《說「木葉」》後就要求學生同樣運用概念辨析的方法寫《獸性•惰性•奴性•人性》,但讓學生在高二新教材中冊學習「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大單元時參考高一學過的《說「木葉」》寫一篇議論文《獸性•惰性•奴性•人性》是完全可以的。這就成了新冠疫情形勢下通過網課讓高二學生寫《獸性•惰性•奴性•人性》的緣由。

網課作文《獸性•惰性•奴性•人性》已經評講完了。從批閱情況看,學生的認識水平相差不小,雖然都是十六七歲的年輕人。我無意在這裡引用學生的作文語句,我只想對語文教師說,一定要讓你的學生在高二寫一篇這樣的作文。有網友說,一個人走出校門後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一定是中學沒有遇到一個真正的語文老師。老師不是學生唯一的人生嚮導,他們不一定給學生都帶來生活的幸福感,但學生是否明白,並不是閱讀得越多越好,關鍵是要學、思、行結合。大家都學過蘇軾的《赤壁賦》,但又有多少人能踐行「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幸福格言呢?真正的語文老師則會身體力行。這就是學真語文而不是學假語文的奧妙與難度。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還認為學語文沒有用嗎?那是因為你學習的是假語文罷了。真正的語文老師可不背這個黑鍋。

寫作《獸性•惰性•奴性•人性》的目的:訓練概念辨析、辯證思維能力,能用發展的、一分為二的、相互轉化的觀點看待事物的屬性,能區分事物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加深對人與人性的哲學思考力。

總評:廣義的人性指人的屬性,包括獸性、惰性、奴性與人性。對人而言,獸性、惰性、奴性是動物共有的,是人的一般屬性,而狹義的人性唯人特有。作文題目中的人性是狹義的人性,與其他「三性」是並列關係。

(一)獸性是動物或人的本能或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後天習得,是人生存、賴以延續物種的基礎,無恥辱感。這是獸性的本質特徵。

惰性是順從自己,不改變自我,甚至甘於沉淪、滅亡。這是惰性的本質特徵。

在人都是追求自由的前提下,奴性是違心地順從他人,不問是非、善惡、美醜。這是奴性的本質特徵。

從自然人到社會人,人性才具有了本質意義上的力量,這是一般動物不具備的。當然,動物有時候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但這在動物身上不是主要的。「自主、自覺、自決、創造,是人的本質屬性。」人性的本質特徵就是向上、向善,有尊嚴感,有人格力量。(事例略)

(二)人是獸性、惰性、奴性、人性的綜合體或混合物,同時,人的「四性」在一個人身上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要結合背景、條件分析。年齡、職業等不同,人性的表現也可以不同。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對人性的理解也可以不同。

譬如古時候,有的父母苦於生計,家庭貧寒,不讓自己的孩子讀書不是非人性的,因為收入的分配實在有限,不至於一個孩子讀書,而其他家庭成員面臨無錢就醫或餓死的絕境,但在今天,父母不讓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不僅是非人性的,還是違法的。再如,在地震發生時,正在授課的教師第一個衝出了教室,這就是非人性的,這種獸性理應受到社會的批判,因為有崗位就有職責,教師的職責是必須保護校園的學生的,而一個正在打掃樓道的清潔工這個時候飛跑下樓並非人性,他的獸性卻沒有人去指責,因為他的職責並不要求他此時必須對樓道要進行必需的保護。(其他事例略)

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應該是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合理性、必要性的,寫作的課程內容也不例外。高中語文教師要抓住高中學生思想成長的關鍵期,積極作為,要充分利用語文寫作這個平臺,配合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發展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力,為他們的幸福人生打下思想、價值觀的基礎。

教語文的老師是幸運而又幸福的。

相關焦點

  • 人性裡有獸性,獸性裡也有人性
    人性裡有獸性,是先天的,原始帶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獸性,只不過被壓制了,有時候一衝動就會展現出來,還有就是在不知如何去做時,這時有下了指令,不分對與錯,都會去做,比例一車蔬菜翻了,有人會想著據為己有,但由於人數多,有人在指揮往車搬運,那麼他也就放棄這念想了。
  • 所謂的神性、獸性,都是人性!
    看《唐人街探案2》,我是抱著想放鬆的想法去看的,結果也確實達到了,然而,在影片的結尾,卻完美地詮釋了人性這一高深的哲學命題,將影片的格調升了一個檔次。那麼問題來了,何謂人性呢?影片中是這樣解釋人性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你白天救人,夜晚屠殺,無論是拯救生靈的神,還是嗜血屠殺的獸,都將陰陽割裂走向了極端,可二者之間,才是萬物抱陰負陽,衝氣以為和的人性。」即人性相當於一桿秤,任何一方的傾斜,都會導致人性的喪失。
  • 獸性、人性、聖性和神性
    最早的人類行為表現不比黑猩猩及其他猩猩、猴子更富有人性,也同樣不比其他動物有多少行為優勢。人類在沒有語言之前,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殘忍、亂倫、無情無義,為爭食不擇手段。在自然界競爭中,人不具有什麼明顯優勢。據研究,人類一度時期所剩總人口僅2000左右,差點就種族滅絕了。
  • 幼女被性侵9天:人性與獸性之間到底是什麼?
    我看了報導,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人性與獸性之間到底是什麼?有人會說是道德是人品,有人會說是法律觀念,有人會說......我覺得是「念頭」,一念之差就是惡魔,一念之差可能就是英雄!孔子說,我未見過好德者比好色者多!孔子這話是在兩千年前說的,您覺得儒祖的論斷,是不是在今天甚至在以後永遠都符合人性?為什麼?
  • 2021展望:品牌的神性、人性與獸性
    其實,從1981年「品牌」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國,這40年來,東方傳統的經營思想與西方的市場理論交織,在不斷衝突和融合的情況下,早已形成了一套「中國式」的品牌哲學,那就是品牌傳播的神性、人性、獸性的「三位一體」。而在2021年,我們會看到行業超級品牌的誕生,「三位一體」的它將用「叫好又叫座」的表現來引領全場。
  • 《熱愛生命》:在叢林法則制約下,強者是人性對獸性的完美駕馭
    這是對人類偉大和堅強唱響的讚歌,是對人類熠熠生輝的人性最好的詮釋。人類作為高級動物,具有動物的屬性,這種屬性由人性和獸性構成,它們共同存在於人的思想當中。人性一般是指善良、寬容、博愛、奉獻,一切美好的品質皆歸於人性。獸性代表著邪惡、兇殘、破壞、災難,一切負物質均可歸於獸性。人性之所以美好,被人們讚揚,恰恰說明了人性是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特徵,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籤。
  • 《動物世界》你該知道的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類用自身進化來的「人性」戰勝了「獸性」,所以造就了社會道德,但是叢林中的生存法則並沒有消失,只是被隱藏、壓制、掩蓋,並且成為人性中的「惡」永遠存在,但是獸性的存在又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道德之下的底層邏輯。
  • 人性與獸性,愛情和親情,美與醜,雨果如何表現掙扎中的人物?
    2除了這些明面上的衝突,小說還暗含了很多其他的衝突,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本體是由兩種特性完美的融合而製造的,這兩種特性就是動物性和人性。卡西莫多對克洛德的態度是從「善」 到「惡」, 從「人性」 轉變為 「獸性」。對愛斯美拉達他的態度是從「惡」到「善」,從「獸性」 轉變到「人性」。對其他人來說,他則從來都是「惡」的一面。他使足了勁捉弄他們,從煙囪裡扔東西,扮鬼臉嚇人,將掃把丟在別人屋頂上以及對攻打巴黎聖母院的乞丐痛下殺手。
  • 奴性之人的攻擊邏輯
    但他又特別害怕趙太老爺,從骨子裡面就是敬畏,這是對奴隸主的態度。所以,奴性極強的人,很少有人性。對同類極其兇殘 奴隸看起來溫順,並不代表著善良。奴性極重的人,對同類一定極其兇殘。所以,這樣奴性的人,仍然要考慮採取何種犯罪策略,去實現發洩怨憤的利益最大化。作為一個奴性罪犯,他認為應該如何選擇攻擊策略呢?
  • 神性,人性,獸性,你的性取向是什麼?《唐人街探案2》你看懂嗎
    不得不說,陳思誠雖然在人品上飽受「獸性」質疑(不代表本人觀點),但影視作品「神性」玩得還算靠譜,《唐人街探案2》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懸疑喜劇商業大片。這一次,唐仁和秦風來到紐約,為的是破獲一起關於挖心掏肺切腎的殺人連環案,故事由此展開。
  • 動物狂想曲:描述一場跨物種的戀愛,但愛的立場是獸性還是人性
    隨著這部新番熱播以及網友持續不斷的熱議,這部包含著人性與獸性的複雜番劇像是釘子,一把扎進了現實社會脆弱的樹幹上,越扎越深。故事情節圍繞著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求同存異兩派勢力的立場展開敘述。在切裡頓學院裡,男主角雷格西是身材高大但是性格溫柔的大灰狼,女主角春是身材嬌小並且長相可愛的荷蘭兔。
  • 句子寶庫:《唐人街探案2》經典臺詞30條 - 犯罪的不是獸,是獸性
    殺人的不是獸,而是獸性。 —— 秦風 《唐人街探案2》(6) 任何情況下說一個黑客沒有電腦,都是對她的一種,粗魯。 —— 《唐人街探案2》(7)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世 —— 《唐人街探案2》(8) 你神性的瞬間暴露了你獸性的一面。
  • 品紅樓:趙姨娘的茉莉粉,司棋的雞蛋羹,深入骨髓的奴性一觸即發
    就像惡人也有擇善從之的一面,鱷魚也有溫熱的眼淚,賈府的勢利眼雖是人性的不堪,亦如一隻放大鏡,照出人的本來面目,讓醜的愈醜,讓美的愈令人怦然心動。趙姨娘和迎春的丫鬟司棋,經「放大鏡」的照射,顯示出深入骨髓的奴性。
  • 電影《一齣好戲》,人性之中的獸性將永遠存在,無以抵抗
    只要有私心,只要資源有限,人性之中的獸性將永遠存在,根本無以抵抗。所以除非有朝一日人類找到另一個地球,第三個地球,人類才有可能個個高風亮節,和平才可能維持到很長的一段時間。這是我以前沒看透的,現在看透了。說實在的,很多社會學家不基於資源的前提去空談社會最良好的狀態,不是耍流氓嗎。除非像很多美國大片一樣讓一部分人類消失,除非尋找新的家園。
  • 從人性本惡看教育的重要性,惡人是天生的,惡魔是養成的
    其實人性本惡,人作為高智商靈長類動物,歸根結底人性即獸性,獸性以力量為王,誰厲害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王。所以人性存在著暴躁,血腥,衝動等弱點,並且這些弱點會伴隨我們一生,只是很多時候被壓制了,一旦觸碰到壓制的臨界點,就會爆發出來。
  • 奴性之人的攻擊邏輯:你永遠不知道那些向弱者揮刀的人,會殘忍到什麼程度
    奴隸雖不在,奴性卻永恆時代已經沒有奴隸這個稱呼了,但奴性一直在。很多人後腦勺上沒有辮子,但精神上的辮子拖得比滿清還長。奴性是基於生存欲望的理性服從。它是暴力恐嚇、利益誘惑和思想禁錮的產物。所以,奴性極強的人,很少有人性。
  • 心理學家:這兩種情況下,人類的獸性會被徹底激發
    人類的獸性在何種情況下會被徹底激發?其實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類似的事,士兵做出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必須絕對服從。在心理學中,服從是指個體或群體在權威命令之下,迫於直接的或規範的壓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為的現象。
  • 你知道你在培養孩子的「奴性」嗎?
    「奴性」這個詞殺傷力非常強,一看到就會有渾身不舒服的感覺,而歷史上卻又有太多中外名家學者研究和批判中國人的「奴性」,論述這種「奴性」進入了中國人的基因,已經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我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會願意讓自己具備「奴性」,但這種所謂中國人的「奴性」又是從何而來?是不是真的是已經進入了我們的基因,已經不能自主選擇,只能代代相傳?
  • 奴性教育,輸不起的教育,你中招了嗎?
    什麼是奴性教育?談談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奴性教育就是絕對的服從教育。在絕對奴性教育中長成的個體生命,人生會相對艱難,嚴重者可能會丟掉性命。這個家長對孩子就是典型的奴性教育。本來是令人喜歡、學習、及未來可以很好的一顆好苗子 , 被這個無知的家長扼殺在了萌芽狀態之中,令人痛心惋惜。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唯美的奇幻視覺下隱藏著對人性思考
    大家好,今天來說說一部非常唯美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一開始給人是一種奇幻冒險的感覺,但是到最後卻以一種讓人不可思議的方式逆轉了前面所發生的事情,引發觀眾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生存和人性的選擇,現實往往很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