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你該知道的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2020-12-15 半島精選文摘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類用自身進化來的「人性」戰勝了「獸性」,所以造就了社會道德,但是叢林中的生存法則並沒有消失,只是被隱藏、壓制、掩蓋,並且成為人性中的「惡」永遠存在,但是獸性的存在又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道德之下的底層邏輯。

我要承認是被這部電影的名字「騙去」觀看的,雖然剛開始並沒有太看懂,但是故事真正開始之後我又被深深地吸引。《動物世界》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鄭開司(李易峰飾)因為被發小李軍坑騙而背負數百萬債務,無力償還債務的他,想到自己臥病在床的母親,於是決定鋌而走險,用生命的代價去「命運號」艦船上參與一次賭博遊戲。遊戲的規則就是通過石頭剪刀布的紙牌去贏得對方手中的星標,四個小時的遊戲結束後,手中星標不少於三個,並且不剩餘紙牌的玩家就可以免除債務並且順利下船,失敗者將作為基因實驗的「小白鼠」。在這樣危機四伏的環境下鄭開司先是被騙,然後又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順利獲救。

看完這部電影,相信大多數人會和我一樣倒吸一口涼氣,因為在這場賭博遊戲中真實地展現了人性的惡,正如《動物世界》這個名字,人類還沒有擺脫走出叢林之前的獸性,於是觀眾就又開始討論人性的善惡,其實無論善惡,人性中的種種矛盾都是構成現有人類文明的基礎。

人類也是動物這毋庸置疑,但人類又不同於動物,這是人類進化在這個階段的矛盾。人類擁有智慧和情感,這是動物所不具有的,但並不代表動物沒有所謂的「感情」和「智慧」,而是在人類社會中這種概念的定義一定是基於「人的大腦」,所有不是人的大腦這種器官產生的思想,我們姑且不定義為「感情」和「智慧」。也正是因此人從叢林中被隔離出來,構建了屬於人類的「文明社會」,但是作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我們依舊保持著關於生存和獨立的思維內核,這是無法消除的,也可以說是現階段無法消除的。所以正確的認識人性的善和惡,是理智思考的根源,我們崇尚道德、文明,也成人自私、貪婪。

這部電影利用了觀眾對於人性的思考,讓其看起來看起來頗有教育意義,但是這種表現是不準確、不真實的。人性經不起考驗,也永遠不要去嘗試考驗人性,即使考驗,得出的結論也不能說明問題。在這部電影的邏輯構架中,船的定位是在公海之上,船艙又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所以在文明社會中的規則就被隔離,根據這場「遊戲」組織者的規定,這裡重新構建出了另一個社會,形成了另一種道德,也出現了與常規行為不同的行動準則。

對於人性的思考我想到了一個假想公案——洞穴奇案,這是美國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提出的,內容大概是:有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為了生存,大家約定抽籤吃掉一人,犧牲一個以救活其餘四人。其中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提議人,不過抽籤前又收回了意見,其它四人卻執意堅持,結果恰好是威特摩爾被抽中,最終威特摩爾被殺死吃掉。這個問題在哲學界和法學界都有著廣泛的討論,對於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在這個問題中有著和電影中同樣的環境設定,獲救後的探險人再次進入文明社會,那麼他們在那個封閉空間內的行為就不應該用文明社會的準則去判斷,或許這樣想想,吃人變得合理合法。同樣的船上的行為,不具有普適性,不能成為倫理判斷的論據。

存在即合理,人性中像尊重、禮貌、道義這樣的善可以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但是像貪婪、暴力、性慾這些「惡」的存在也必不可少,甚至更重要。我們討論人性、道德的基礎是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物需求之後,沒有人會餓著肚子去文明,當然信仰不在討論之中。善的產生只是僅幾百年的事情,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可能會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人類出現了四百萬年,生命出現了幾億年,要明白,善的老祖宗可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惡啊!

相關焦點

  • 《熱愛生命》:在叢林法則制約下,強者是人性對獸性的完美駕馭
    作者通過「咀嚼」、「塞」、「吱吱響」……等形象生動的語言,將動物性,即獸性的兇殘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在惡劣的環境面前,生存是首位,高於一切,因而人性的種種規範和束縛在這兒便顯得脆弱和無力。飢餓,讓他褪去了文明社會的偽裝,只有將自己和動物放在同等的位置,像它們一樣生吃活物,才有活著的可能。
  • 《叢林之書》:童話世界裡的生存法則
    動物是他們最初了解社會的入口,好的童話不僅要具有趣味性,更要讓孩子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叢林之書》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叢林的冒險故事,講述叢林的生存法則,也講述著人性與獸性的融合。孩子眼中的探險之旅,勇氣之書,成人眼中的社會制度,生存法則。
  • 《叢林之書》:童話世界裡的生存法則
    動物是他們最初了解社會的入口,好的童話不僅要具有趣味性,更要讓孩子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叢林之書》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叢林的冒險故事,講述叢林的生存法則,也講述著人性與獸性的融合。孩子眼中的探險之旅,勇氣之書,成人眼中的社會制度,生存法則。
  • 獸性、人性、聖性和神性
    但突然之間,人類有了語言,有了思想,有了藝術,有了傳承,有了創造,那就漸漸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將自己與一般動物區別開來,越來越體現人生的特徵,即變成真正的智慧生物。隨著動物性被捨棄和人性的提升,人類有了技能與科技,變成地球上真正的王者。如果說,僅僅依靠人那種動物的自覺的進化變成智慧生物,也真無法說得通。
  • 人性裡有獸性,獸性裡也有人性
    當一個人做了違背道德底線的事,我們往往說人面獸心,意思是外表是人的模樣,做的事卻不是人能做的。人是從動物類人猿進化而來,我們與那些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可以通過語言交流,在親情上通過動作行為,和語言來表達完成。動物也有自己的親情,它們通過食物分配和撫摸來表達。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親情,都會努力地去維護和保護親人。
  • 偽裝,叢林生存的第一法則
    以前非常喜歡看動物世界的節目,發現在那個殘酷的叢林世界裡,幾乎所有動物都非常善於偽裝,有的偽裝是為了保護自己,有的偽裝是為了求偶需求,有的偽裝是為了捕殺獵物,不管那些動物是如何偽裝的,總之,所有偽裝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存!
  • 人性與獸性,愛情和親情,美與醜,雨果如何表現掙扎中的人物?
    人性主要指的是道德和倫理上的特性,體現在卡西莫多身上則是一種對養育他的養父克洛德的感恩和忠誠。這種感情是他的根本,因為克洛德收養了他。另外一種感情就是在他被皇家衛隊逮捕,當中實行鞭刑的時候,烈日炎炎下他十分口渴。
  • 動物狂想曲:描述一場跨物種的戀愛,但愛的立場是獸性還是人性
    2019年10月,《動物狂想曲》在日本首映,這部十月新番隨後進入中國市場。隨著這部新番熱播以及網友持續不斷的熱議,這部包含著人性與獸性的複雜番劇像是釘子,一把扎進了現實社會脆弱的樹幹上,越扎越深。首先,這個世界是以肉食性動物和草食性動物為基準來分幫流派,以雷格西為代表的肉食性動物具有強大的力量,鋒利的爪牙和強韌的下頜可以將任何草食性動物的身體撕裂,因此,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肉食性動物和草食性動物達成某種共識,即肉食性動物不得傷害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需要和肉食性動物和睦相處。
  • 高二作文《獸性•惰性•奴性•人性》講評
    今天我們聊一聊作文《獸性•惰性•奴性•人性》。圈內人都知道2017年12月份高中《課程標準》出版發行了。湖北省2018年9月啟動新一輪課改。在沒有新教材的情況下,我充分利用舊教材,包括《語文讀本》,還有報紙、試卷中的文章等,按照新課標教學要求開展學習任務群的項目學習活動,積累了不少的經驗與教訓。
  • 所謂的神性、獸性,都是人性!
    看《唐人街探案2》,我是抱著想放鬆的想法去看的,結果也確實達到了,然而,在影片的結尾,卻完美地詮釋了人性這一高深的哲學命題,將影片的格調升了一個檔次。那麼問題來了,何謂人性呢?影片中是這樣解釋人性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你白天救人,夜晚屠殺,無論是拯救生靈的神,還是嗜血屠殺的獸,都將陰陽割裂走向了極端,可二者之間,才是萬物抱陰負陽,衝氣以為和的人性。」即人性相當於一桿秤,任何一方的傾斜,都會導致人性的喪失。
  • 這是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嗎?「本該如此」嗎?
    但是,這個社會「應該」是叢林法則的嗎?假若它是的話,這是一件好的、合理的、值得支持的事情嗎?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當吉卜林提出「叢林法則」這個詞的時候,他把這當成是大自然的基本面貌:自然規律淘汰年老體弱患病傷殘的生物,留下強壯聰明的繼續進化,萬物因此繁衍至今。不幸的是,現實中自然界的運行並非如此。
  • 桑本謙教授|「好戰必亡」:人性、公平感與叢林法則
    分配權和否決權是不等價的,前者既可以成事也可以敗事,後者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回應者之所以會接受低於一半的份額,是因為他清楚自己手裡只有一張小牌。只要不把公平狹義地界定為平等,我們就會發現,人們認同的公平標準其實已經向「實力界定權利」的叢林法則做出了妥協。因而,如果說「最後通牒遊戲」驗證了「公道自在人心」,那麼也可以說一同被驗證的還有「叢林法則深入骨髓」。
  • 暗黑成人版《瘋狂動物城》!兔子和大灰狼真的沒有生殖隔離?
    看過《瘋狂動物城》的人,應該也對《動物狂想曲》略有耳聞,不同於前者,《動物狂想曲》所發掘的黑暗比《瘋狂動物城》更深更疼。動畫以擬人的動物視角展開,雖然身處的是向陽的高中時代,但是並沒有溫馨感,雖然表面展現的是動物和平,相親相愛,不過誰都知道,那不過是蒙了面的扭曲而已。
  • 叢林法則、生物鏈以及生態平衡
    大樹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說:「對於我來說,你的生長永遠是個威脅。」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是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屬性。一是它的自然屬性;另一個是它的社會屬性。
  • 幼女被性侵9天:人性與獸性之間到底是什麼?
    事件發生在去年11月,湖南祁東一個12歲的女孩兒受到同學邀請,一起找人輔導作業,結果該女孩兒被同學帶去了KTV做陪酒服務,期間,被6位有頭有臉的人性侵長達9天,其中包括兩名公職人員。我看了報導,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人性與獸性之間到底是什麼?有人會說是道德是人品,有人會說是法律觀念,有人會說......我覺得是「念頭」,一念之差就是惡魔,一念之差可能就是英雄!孔子說,我未見過好德者比好色者多!孔子這話是在兩千年前說的,您覺得儒祖的論斷,是不是在今天甚至在以後永遠都符合人性?為什麼?
  • 創作心理學|賭徒日本,和「動物世界」中國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尤其是面對一部並不純粹的商業漫畫時:《動物世界》改編自福本伸行的《賭博默示錄》,原作以鬼馬畫風著稱,劇情中有大段諷刺日本好賭的民族性、階級矛盾、現代社會情感需求剝離現象的橋段。最終,韓延把改編焦點落在了主題替換上。
  • 《叢林動物殺戮事件》
    今天在車上看了四個小寓言,下午等客戶到來前,寫了這篇文,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什麼叫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的三個特點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其本源是叢林自帶的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另一個是社會屬性。其中,自然屬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觀影響,不受人性、社會性的因素影響。
  • 曹炳琨詮釋《動物世界》人性複雜獲觀眾讚許
    而在影片中飾演鄭開司(李易峰飾)發小的曹炳琨也在首映發布會上分享了自己在拍攝過程中的感受,「我很珍惜這次表演的機會,《動物世界》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外部環境設定,而且能與這麼多優秀、認真的電影人合作,我很榮幸,同時我也相信自己在這部戲中奉獻了自己最好的表演」。
  • 人類社會也遵循叢林法則嗎?我們有選擇.
    來源 | 果殼網(ID:Guokr42)作者 | Ent
  • 暗殺、暗戰、暗戰爭,警惕人類社會返回「叢林法則」的動物世界
    我昨天晚上參加《環球時報》年會的夜話環節,預測2021年的中國與世界,恰恰談到的核心威脅內容,就是暗殺、暗戰、暗戰爭。下面結合熱點事件和大家分享。昨天《環球時報》年會,白天聽了一天會,也見到了倪光南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