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時讀《範進中舉》,發現自己沒有資格嘲笑他

2020-12-13 藤家家的家

"讓我們像從他們頭頂升起的強風一樣,與鷹、與雪、與太陽同在:強風就是這樣生活的。"——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流行的理論是"大喜無大悲",所以人們為了避免痛苦的悲傷,似乎有意識地迴避了激烈的快樂,他們認為自己相信平靜的生活,聲稱心平氣和好過各種戲劇性的"忽喜忽悲"。

這種選擇雖然無可厚非,卻難掩退而求其次的無奈和自嘲,似乎在過著一種委曲求全的生活。他們也知道,伴隨著巨大的悲傷而去的是真正的快樂之源。

但一個勇敢的人會努力工作,即使他只有愚蠢的勇氣。當內心對真實欲望的渴望超過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空歡喜"的恐懼時,人就不再因為羞澀和恐懼而逃向那個叫做和平而不是空虛的避難所。

在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筆下,有一位因熱衷仕途而幾乎走向瘋狂的著名人物,他就是範進。作為一個著名諷刺故事的主角,範進真的只有諷刺價值嗎?

當我們拋開當時的社會科舉制度和世俗偏見,回歸個體,就會發現,範進在當代無人可以嘲笑,當代人應該為其正名。

太陽底下沒有地方可以舉起孩子。

正如《鏡花緣》中所說:蓋未入場,何說中;如人事未盡,何說天命。

自然的法則是:這樣做,你就會獲得這種力量;誰不這樣做,誰就缺乏這種能力。範進很清楚這一點。在嶽父胡屠夫嚴厲粗暴的逼迫下,他不敢當面反駁,但又不卑不亢。他勇敢地為自己辯護,鼓勵自己。"一代宗師說我已經準備好了,"他說。"如果我不進去考驗他,我怎麼能滿足呢?"。

自古朝外無舉人,範進也不願做莫須有的"朝外舉人"。範進告訴我們,"不甘心"不是一種錯誤的感覺,而是用"不甘心"度過幾十年的錯誤方式。

他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甘心",只為快樂地過完餘生。他知道,如果不是自己親自來到考場,如果不是親手寫下自己的答卷;突然站在場外,那無論自己如何自誇或自卑,環顧四周都是"猶疑"的魔障。

不到園中,怎知春之美。他之所以笑不出範進,是因為他敢於"進去",敢於"到達",所以他才羞愧。這種勇敢的"進入"精神,是生命中最寶貴的部分。

多少人對自己的生活採取旁觀的態度,對自己熱愛的理想、利益、人事保持觀望的態度,在心中上演著無數與自己所愛沒有任何聯繫的戲。他們對自己真正嚮往的生活如此敷衍,最後成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和門外漢。

只有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人才能做到。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乎",這是《論語》的出處,也是當時社會上普通民眾對孔子的評價。

難道範進不知道自己窮、老、沒希望,受的嘲笑、嘲笑、施捨、踐踏還不夠嗎?他知道這一切,他選擇獨自承受,沒有攻擊,沒有抱怨,沒有氣餒,這是他想要實現的代價,他知道這一點。

作為一個"壞忠實無用的人"卻得到一個"快樂得近乎瘋狂"的喜劇結局,正是因為範進矢志不渝、鍥而不捨地走了一條喜歡卻艱難的路。

說到底,是為了抵達愛情的彼岸而跨越人生的重重荊棘,還是一夜之間跨越人生最直接、最不費力的困難?或許前者的難度是希望的主題,後者則是平庸的基調。可以肯定的是,後者一定會過早地懷疑生命的意義,一定會過早地感嘆自己的揮霍。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也是為自己做的最關鍵、最重要的事情。為什麼這個選擇這麼可憐?不是悲劇性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做出這樣決定的人,是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還有很多人提供了一條並不能真正觸動自己內心的坦途或穩途。他沒有違背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他沒有違背自己的生命,他永遠不會為自己的生命感到彷徨的心痛

相比之下,那些不遵從內心的人,往往因為背叛了自己,而覺得生活冷到了骨子裡。

我已經跟了我很久了。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是什麼?答案是:與自己的關係。

範進在他的人口中是"天下貨"、"爛誠無用之人"、"尖嘴猴腮",也被大師肯定為"火已至"之人,那麼範進自己呢?

他認為自己可能是一顆塵埃中的珍珠,他與自己的心靈進行了一場漫長而真誠的對話。"屢敗屢戰、屢敗屢戰"是一場心靈之旅的守衛戰,守護著自我與自我的追求。

範進的勝利在於他從內心深處認可了自己的"度"。他意識到自己確實配得上"學位"。於是,他著手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勝利,把只屬於自己的虛幻勝利變成了現實中眾所周知的勝利。

我和我一起走了很久,我寧願做我自己。範進的羞愧與怯懦、信心與希望、平凡與瘋狂、短期的退縮與長期的煎熬等等,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為他選擇做自己而不只是生命的附屬品,敢於處理自己,是生命的勇士,更是生命真正的參與者

勤於處理自己,回歸內心的真實。這個不完美的自己也許有一千個壞習慣,但我也熟悉這個自己所有的希望、仇恨、遺憾、渴望和那些勇敢、善良的脈絡和路徑,每個長期與"我"打交道的"我"都不願輕易離開,根本原因是不想讓別人主宰自己的生活,不想帶著陌生的面具浪費自己的生命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再讀《範進中舉》,才發現我沒有資格嘲笑他
    當我們拋開當時社會科舉制度與世俗偏見不談,回歸到個體時,會發現——當代無人能嘲笑範進,當代人應為之正名。天下無場外舉子如《鏡花緣》所言:「蓋未進場,如何言中;就如人事未盡,如何言得天命。」範進深知其間道理,他在嶽父胡屠戶的嚴厲粗暴的精神打壓下,雖然沒有膽量當面反駁,但也做到了不卑不亢,並且勇於在自己心中為自己辯護和鼓氣:「宗師說我火候已到,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自古無場外舉人,範進不願做那莫須有的「場外舉人」。範進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不甘心」並不是一種錯誤的感情,錯誤的是帶著一份『不甘心』安然度過幾十年。
  • 年少讀《範進中舉》,嘲笑與鄙視,中年再讀,越發感同身受
    《範進中舉》這篇文章是我們上學時學習的一篇課文。第一次學這篇文章時,單純地以為這是一篇對不良社會風氣的諷刺類文章,而對於範進這個虛擬刻畫的人物心中更多是嘲笑和鄙視。
  • 《範進中舉》,現在的我們有資格嘲笑他嗎?至少我沒有
    相信「範進中舉」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因為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上就有,它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在創作的時候就帶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在裡面,其實在我國古代封建制度下,科舉考試是唯一能讓尋常讀書子弟烏雞變鳳凰的途徑,那時的讀書人若想有個好前途,參加科舉是唯一的辦法,否則就只能一輩子在家種地從事體力勞動
  • 時到中年再讀《範進中舉》,才能恍然大悟,年少的理想被現實擊垮
    小時候,我們總是厭惡見風使舵的胡屠戶,德不匹位的範進,唯利是圖的張鄉紳,這些人的嘴臉我們非常的討厭,但是世間老話說得好:人總會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不知道身為中年的您,或者還未到中年的您,要麼就是已過中年的您,對這句話有什麼理解呢?
  • 範進中舉後傻了,後人都嘲笑他,範進:你知道我的官有多大嗎?
    範進中舉後傻了,後人都嘲笑他,範進:你知道我的官有多大嗎? 提到「範進中舉」,大家是不陌生的,因為關於範進我們在初中就學過,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類的文章,將範進中舉前的生活,以及中舉後的生活狀態表現的玲離盡致,我們都知道,範進中了舉人之後,因為太過高興就瘋了,後來被他老丈人一巴掌給打醒了。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後人嘲笑多年,他的官位後來有多大呢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後人嘲笑多年,他的官位後來有多大呢?
  • 範進中舉後發瘋,被人嘲笑至今,你卻不知道範進後來有多牛
    相信大家對學生時代節選自《儒林外史》的《範進中舉》這篇文章仍舊印象深刻,範進中舉後瘋瘋癲癲的樣子像個十足的小丑。範進中舉後發瘋,被人嘲笑至今,但是另一方面,你卻不知道範進後來有多牛。先說一說範進當時為什麼會發瘋,其實我們都不理解範進中舉在當時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意味著什麼。
  • 範進中舉後為國為民,而嘲笑他的我們如今卻活的迷茫彷徨
    《儒林外史》裡,住茅屋,窮的連飯都吃不飽,餐餐喝稀粥的範進中舉後,儼然一變成了官府和地方鄉紳們爭相交結的對象。範進中舉後不出兩月,就有各路鄉紳送房送錢,昔日的茅草屋變成了如今的範府。當初曾窮的要賣掉唯一下蛋的老母雞去換米,如今光給老母親辦喪事就要花三百兩銀子。
  • 人到中年再看《範進中舉》的胡屠戶形象,不再嘲諷改為理解和同情
    《範進中舉》這一篇課文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分析範進形象的文章也不少,知常容也寫過一篇《人到中年再讀《範進中舉》,才發現我沒有資格嘲笑他 》。
  • 範進中舉後發瘋,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最後當上了大官!
    範進中舉後發瘋,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最後當上了大官!在明清那個各種各樣的小說紛紜的時代,也出現了一股清流,極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本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或許,人們對它沒有過多的印象,但其中有一篇故事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範進中舉的故事。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他的官職放你身上,你也一樣
    是說,從前有一個叫做範進的書生,他費勁千辛萬苦考上了秀才,有了資格,又費勁萬苦千辛想要考中舉人,奈何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努力了多年,仍是沒有半點效益。於是,他的老婆以及老婆她爹是看不起他,認為他無用。但有一次,他居然考中了,考中之後,他也就發瘋了,問題來了,範進知道自己中舉了,為何會瘋掉?那個官職有多大呢?
  • 想起了中舉的範進
    這便是這段故事的主人公範進。作者通過周進的眼睛寫範進形象的可憐和悲苦,是很有諷刺意味的。範進交卷時,小說這樣寫:周進「坐在上面,只見那穿麻布的童生上來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裡又扯破了幾塊。周學道看看自己身上,緋袍金帶,何等輝煌。」通過衣著形貌的簡單勾畫,揭示出兩個人物截然不同的命運,形成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鮮明對比。
  • 範進中舉後瘋了?把他中舉後的官位放到現代,或許你比他還要激動
    範進中舉後在狂喜之下痰迷心竅瘋了,後人看故事時也許會嘲笑他,但如果把他中舉之後的官位放到現代,或許你會比他更激動。這要從科舉制度開始說起,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從唐開始逐漸變成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度剛剛誕生的時候,確實打破了貴族階層的壟斷式官場,給了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人看樂嘲笑,可你知道範進之後有多氣派嗎?
    中學課本中的《範進中舉》只是節選整部書的其中一回,其實後面的故事情節也很值得讓人推敲,作者把這一回寫得很巧妙。範進的行為而很滑稽。這範進中舉差一點沒有瘋掉,因為此事被人看樂嘲笑,可你知道範進之後又多氣派嗎?
  • 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定是學習!《範進中舉》
    範進中舉,就是草根成功的很好例子!我們捫心自問六十歲後,我們能與範進比嗎?範進五十四沒中舉人以前,生活怎樣,大家讀過的都清楚!我們細品《範進中舉》從中能品出不一樣的東西來。範進很清楚,要想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只有通過科舉才能改變自己,改變窮困的生活。我想如果他考不上,也許要考到死,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他堅信其中的道理。
  • 作文《我想成為範進那樣的成功人士》遭噴,老師:中年男人不如狗
    《範進中舉》大家再熟悉不過了,裡面的主人翁範進是一名大齡讀書人,大到什麼程度,54歲才中舉,這個年齡在古代是高齡了,因為人生七十古來稀。放在現在,這個年齡離退休也就6年了,也是個中年男人了。範進考了幾十年都沒有考中,生活落魄,遭人嘲諷,總之給人的印象就是個失敗的人。
  • 《範進中舉》人物形象
    由此可見,他嫌貧愛富。2)兇暴粗鄙:他聽見範進想借盤費去考鄉試,便辱罵範進說「不要失了你的時了」,語氣兇暴;又叫範進「撒拋尿」照照自己的樣子,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屁」;提到範進的母親時,又罵她為「老不死的娘」,用語粗鄙,不堪入耳。
  • 中年再讀《範進中舉》,才發現最成功的人物,應是賣豬肉的胡屠戶
    世有伯樂,而後又千裡馬故事內容就是從範進獲得到了可以順利入學的資格開始說起,話說那天範進剛考完試回家,還沒進家門就見到了自己的老丈人胡屠夫在自己家門口來給自己道喜,其實說是道喜,倒不如說是為了挖苦。因為胡屠夫來了便直接跟在自己家一樣,而且還對剛考上學校的範進吆五喝六的。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無數人都嘲笑他,卻不知他後來到底有多牛
    這其中,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況且科舉考試並不是一定會中,有的人甚至為了中舉考了一年又一年,比如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範進中舉》中的範進同學。小時候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總認為範進雖然中了舉人,但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他便瘋了,這個故事也就結束了。
  • 難道中學課本一直「錯怪」了他?範進中舉也許並不可笑
    《範進中舉》這個段落選入了人教版語文第五冊,相信80、90後的學生們一定印象深刻。範進考中秀才回家,家裡十分歡喜,從前瞧不起他的丈人胡屠戶也來登門吃酒,還教訓了他一頓做人的道理。過了幾個月,範進打算去接著應考鄉試,苦於沒有盤纏,向丈人求借。不想胡屠戶把他臭罵一頓,說:「『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那些中舉的老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