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騰訊視頻
原標題:中國十大古樂器之瑟;《神人暢》琴瑟和鳴,丁承運、傅麗娜合奏
瑟
瑟,古老的漢族彈弦樂器,瑟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現的弦樂器中所佔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並且絕大多數出自東周楚墓。其他如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一點零星發現。文獻記載「庖羲氏」作瑟。
傳說在夏代已經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 字,上面就是「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瑟要用弦,那麼瑟的產生應該在蠶絲出現之後。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夠繅絲的技術才可能制出弦線。先秦前後的弦樂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個推測,象琴瑟這一類樂器,可能和狩獵的弓弦有關。當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製作。在1984年複製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幾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之一,先秦便極為盛行,漢代亦流行很廣,南北朝時常用於相和歌伴奏,唐時應用頗多,後世漸少使用。《詩經·小雅》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這是見於古籍最早的記載,說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孔子擅鼓瑟,用來為詩歌伴奏,在當時,孔子鼓瑟是獨立成家的,號稱「孔門之瑟」(《論語·先進》;「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周禮·樂器圖》記載:雅瑟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曰「寶瑟」 ,繪文如錦者,曰「錦瑟」。
《漢書·郊祀志》說:「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後來瑟的製作漸精,用途更加廣泛。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廟裡的一張瑟,上面系有染成朱紅顏色的絲弦,底部有著疏朗的音孔、彈奏時能發出舒緩的聲音來。
《史記·封禪書》: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
編輯:王娟
文字源自 四川傳統文化網
視頻:正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