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彈撥弦鳴樂器
由繃緊的、振動的弦產生音響的樂器的通稱。它的五大基本類型為:拉弦樂器、豎琴、裡拉琴、詩琴和齊特拉琴。當需要精確的、以音響學為依據的名稱時,就用弦鳴樂器這個名詞來代替「弦樂器」。
玄琴
高句麗的主要彈弦樂器之一
玄琴,是古代中國東北少數民族高句麗人彈撥弦鳴樂器。琴框和底板均用慄木製作,其上蒙以桐木拱形面板而成。琴首一端開有穿弦的弦孔和架弦的嶽山,底板上開有三個長方形出音孔。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置於桌面或琴架上,左手用五個手指的指肚按弦,右手用拇指和中指夾持一個竹製撥片彈撥琴弦發音。
伽倻琴
富有豐富的表現力
伽倻琴,亦稱朝鮮箏,是朝鮮民族的彈撥弦鳴樂器。流行於朝鮮半島和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獨弦琴
傳統音樂項目類別的非遺
獨弦琴,京族彈弦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獨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竹製樂器。獨弦琴是京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不論節日喜慶或是農閒之時,人們都要在它的伴奏下,唱起即興編成的民歌。
扎木年
音色渾厚,發音響亮
扎木年歷史悠久,究其起源,眾說不一。傳統的扎木年,由共鳴箱、琴頭、琴杆、弦軸、馬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多使用桑木、紅木、核桃木、檀香木製作,以紅木製品為佳。演奏扎木年,可採取立姿或坐姿。奏者立姿演奏時,將繫於琴上的綢或布制彩色背帶挎在右肩上,使琴身斜掛於胸前,琴頭朝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彈弦發音,可邊彈邊舞。
碧約牛腿琴
音色清亮雅致,惟音量較小
碧約牛腿琴,哈尼族彈撥弦鳴樂器。碧約牛腿琴的外形,與一支倒置的牛腿維妙維肖,民間傳統多用一整塊野桑木斫制,琴身全長65釐米~70釐米。由共鳴箱、琴頭、琴頸、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演奏時,將琴身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
巴朗孜庫木
發音洪亮而渾厚,音色和而低厚
巴朗孜庫木,是塔吉克族彈撥弦鳴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歷史較悠久,形體較大。傳統的巴朗孜庫木,由琴箱、琴頭、琴杆、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合而成,琴身用一整塊杏木製成,全長92釐米。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木製撥片彈奏。經常將兩條相鄰弦定為同音,以外弦作為主奏弦,其餘各弦為共鳴弦。
天琴
發音明亮豐滿,音色圓潤甜美
天琴是壯族人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壯語稱鼎叮,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越邊境的峒中、寧明和龍州等地。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歷史。
卡龍
音色清脆明亮、錚錚悅耳
卡龍,維吾爾族彈弦樂器。卡龍音箱呈扁梯形,狀似半張揚琴,琴框桑木、核桃木製,面板、底板松木製。面板中間開一圓形音孔並嵌花朵狀音窗,右側設山口。演奏時,將卡龍置於木架或桌上,右手拇指和食指執木製或竹製撥片或食指戴指套撥彈琴弦發音、演奏旋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鐵製揉弦器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動,產生各種裝飾音。
作者:一個樂觀的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