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又來了!我國的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僅僅樂器,總有你不知道的。口弦、三弦、四弦、五弦琴、六弦琴和七弦琴,這些樂器你聽過嗎?
口弦,也稱「口琴」,它的歷史悠久、形制多種多樣,在我國的大部份地區都流行這種小巧的樂器,是人民非常喜愛的民間樂器。彝族口弦據說有九十三調之多。它可以獨奏、齊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在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它的記載,清朝的《滇南虞衡志》中很詳細地記載了「口琴」的形成和製作。唐、宋時期的「鐵葉簧」之類的拔簧樂器就是口弦的前身。
三弦,又名弦子。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鞀,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明清以來三弦極為盛行,主要用於說唱曲藝伴奏。它是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 音色粗獷、豪放。 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它的前身可能是秦代的弦鞀。在修長城時,我國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種有柄的小搖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絲弦,製成了圓形、皮面、長 柄、可以彈撥的樂器,並在當時稱為「弦鞀」。這種樂器就是三弦的前身。三弦同時屬於敦煌樂器,分為小三弦、中三弦和大三弦。
彝族四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由共鳴箱、琴頭、琴頸、弦軸、縛弦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身全長65釐米~70釐米。共鳴箱扁圓形或扁八角形,琴框多用紅木、榆木、紅椿木或果木製作,面、背板均用梧桐木薄板製成,面徑36釐米~38釐米,厚3釐米左右,面板上開有四個對稱的古錢形、八角花形鏤空音孔。琴頭雕刻龍頭、如意頭或平頂無飾,上置四個黃楊木弦軸。演奏時候,執琴姿勢和彈奏方法均與月琴相同,常用撥片彈弦發音。
五弦琴,傳統最先製造的我國的古琴就是五弦琴。根據記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解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這只是一種說法,傳說還用很多種的。五弦琴是漢族坦白樂器,屬於古琴的一種。歷史悠久比較稀有。現在當然也有五弦琴,屬於高山族彈撥弦鳴樂器。歷史久遠,形制古老。流行於我國臺灣省高山族布農、泰雅等部族地區。
六弦琴現在有很多隻的是吉他。其實還有傳統的扎木年也叫藏族六弦琴。藏語以為聲音悅耳的琴。扎木年,一般由共鳴箱、琴頭、琴杆、弦軸、馬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材料一般以紅木最佳了。琴體大小不一,常見者全長100釐米到110釐米。規格一般分為低音扎木年,小扎木年、中扎木年和大扎木年。
現在的古琴,也稱七弦琴。剛開始的時候琴是五弦的,傳說由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加了文弦和武弦。所以古琴也叫文武七弦琴。現在的很多就是流傳下的很多的古文物有很多。琴的好聽的曲子也有很多,穿越千年的聲音依舊可以進入你的心靈。最後推薦琴的名曲《梅花三弄》、《廣陵散》、《瀟湘水雲》、《洞庭秋思》、《山居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