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從狂歡中誕生撫摸著這些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神奇樂器,我的思緒穿越回古老的時空隧道裡。這是遠古時代的一天,大約在撒尼人先民狩獵生活時代。在茫茫洪荒世界,人與野獸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一位英武的武士用弓箭射死了一隻猛虎,這不是一件普通意義上的事件,這是他們族群歷史上第一次射死猛虎。撒尼人沸騰了!他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卻不知如何表達心情。有個人在射死猛虎的那副弓箭上彈起了箭弦,不料,箭弦居然發出縷縷他們從未聽過的美妙聲音,似仙樂,如夢囈,如戰鼓,像情話,是以前他們從未聽過的聲音。
接下來的日子裡,好奇的撒尼人對著弓箭琢磨開來,一天又一天過去,智慧與靈光不斷閃現。他們將這副弓箭不斷加工改良,逐步為它加上音箱、琴杆、琴軸、琴頭、琴弦。於是,第一把「大三弦」誕生了!他們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音樂!除了狩獵,撒尼人迫切需要種植農作物來果腹。他們將山上的樹木砍倒曬乾,用火燒盡,稍做清理之後,開始在火燒地上進行耕作。人們等不及火星全部熄滅,就忙著到地裡耕種,勞動時被未滅的火星燙得跳來跳去,嘴裡喊著「阿嘖嘖」的感嘆聲。
這樣的勞動情景激活了大腦皮層的靈感,也喚醒了深藏體內的藝術細胞。在明月清風、星光閃爍的夜晚,撒尼人決定來一場狂歡。他們調準大三弦的弦音之後,一字排開,模仿白天生產勞動時的情景翩翩起舞。男子排好隊形,在大三弦的曲調聲中跳四下,蹬一次腳,左右腳分別輪換。女子們一字排開,相互牽著手,迎上去與男子對舞。雖然腳上的動作與男子相同,但活潑美麗的撒尼女子加上了手的動作,跳四次蹬一次腳,拍兩下巴掌。原地跳兩次後,向左轉一次360度的圈,然後拍兩下掌。
星空之下,他們著魔似的沉浸在這熱烈奔放的舞蹈中,經過反覆的模仿和藝術化的再現,年復一年之後,演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大三弦舞蹈。有首詩中這樣讚嘆:「雲南的撒尼人人口不多,他們可有兩萬多音樂家,還有兩萬多舞蹈家,還有兩萬多詩人,他們有兩萬多農民,還有兩萬多牧羊人,可不要以為他們有十萬人,他們的人口只有兩萬多。」撒尼人,不論男女老幼,都是那樣熱愛音樂,熱愛藝術,更熱愛歡樂。
舞蹈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屬,老年人也渴望加入進來,施展他們的才情,盡情宣洩他們內心的奔放情感。於是,小三弦舞隨之誕生了。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擁有了兩種舞蹈: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大三弦舞為青年人跳,小三弦舞為中老年人跳。兩者的三弦在形制、音樂節奏、舞蹈動作方面有所不同,表達的情感,訴說的情感,表達的方式,卻是殊途同歸的。
在歷史緩慢冗長的進程當中,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歷經了曲折滄桑的磨礪,最終成就為一朵藝術舞臺的奇葩。
參考文獻: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乃「陳海鷗夜讀」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