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可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忘記了自己的初心,使得跟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不好,孩子也沒什麼幸福可言。
其實做好以下這4點,你的孩子想不幸福都難!
致力於研究親子依戀模式的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並非自動服從母親所有指令的兒童,而是在被要求終止玩耍和被要求清理玩具時候表現出一定程度不服從,但漸漸與母親建立合作的兒童。」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可是為什麼,為了孩子甘願付出一切,卻會對孩子陷入挑剔的境地,難以容忍孩子的小小失誤呢?比如:喝水打翻杯子、吃飯不小心灑在桌子上、弄花了家裡的牆壁……
小陶虹分享過她跟女兒之間的一些事情,有一次著急出門,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小陶虹被孩子「越是著急越是添亂」的行為氣昏了,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甚至忘了哭,但是她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恐懼。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還能包容她?
她說:「我覺得要去做修正,要在孩子的記憶中,留下的不是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記憶。」
所以第二次孩子同樣打碎杯子的時候,小陶虹沒有發火,而是走過去抱住了孩子。並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兒沒事兒。」
女兒哇地一聲就哭出來了,那是一種犯錯後的委屈,也是一種被允許犯錯的感激。
其實當孩子犯了錯後,內心已經很害怕了,如果這時候父母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無疑是給他們的傷口上撒了一層鹽,可想而知,他們內心多有痛苦。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包容和鼓勵,讓他們知道犯錯誤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體驗,父母會是他們堅強的後盾。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僅要好消息可以分享,錯誤也能被坦然地擺上桌面:爸、媽,我犯了一個錯誤……
有個小男孩,在學校跟同學打架,摔碎了玻璃,老師要求賠償。他一點都不驚慌,反而淡定地告訴了爸爸事情的來龍去脈。
因為爸爸一直教育他,不許先動手,不許欺負別人,但是有人欺負自己也不要慫,不要怕,任何時候生命和身體安全遠比錢重要。
後來兩個家長協商,妥善地解決了問題。
男孩是幸運的,他的爸爸是他最堅實的後盾,最安全的心理依靠。
其實,孩子只有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正才會學會成長。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把握好一個度: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
孩子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獨立意志,孩子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觸碰世界、了解世界。
作為家長,我們要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去發現,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碰壁之後,他們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長。
就像愛迪生在不斷的試錯中發明了電燈,孩子在犯錯之後才更好地掌握知識。
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說:「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放手讓他走自己的人生,是讓他有「試錯」的機會,讓他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心,去看,去感受,去領悟這個世界。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中國式的「打擊教育」,其實只有「打擊」,沒有「教育」,孩子的心理防線,會在一次次的打擊中扭曲,崩潰。」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很是感動,也很佩服這位母親的智慧。
一位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別的小朋友都安安靜靜的坐著聽老師講課,而他連在板凳上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
她強忍住淚水,溫柔地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了你,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有讓她喂。
在小學的家長會上,老師說他兒子數學考了全班倒數第二,懷疑他智力有問題。
而她回家時卻告訴兒子:「老師說其實你並不笨,只要肯繼續努力,一定能超過你的同桌。」
在中學的家長會上,老師表示他兒子和班裡的尖子生相比,考上重點高中有些危險,她回去時卻滿懷喜悅地告訴孩子:「老師對你充滿信心,說你只要再加把勁兒,一定能考上重點高中。」
高考時,他的兒子竟然被清華大學錄取了。
這位母親對兒子教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盲目的把孩子跟別人進行比較,而是一直相信孩子,用溫暖的話語鼓勵孩子繼續進步
試想,如果他每一次聽到老師的抱怨後,對孩子就是一頓臭罵,那他的兒子有很大的可能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逐漸失去自信,成績會越來越不好。
家長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像法官一樣居高臨下地對孩子的優缺點評頭品足,而是應該像園丁一樣精心守護和等待每一朵鮮花的盛開。
可實際上,很多家庭中,父母採取的是打擊式的教育方式,這些話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你怎麼這麼笨啊,豬腦子!」
「就這水平,你還想上重本?別做夢了!」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你瞧,多麼熟悉的聲音,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父母一味的否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很差勁,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很多人說,父母從小就打擊自己,長大後,自己的性格變得十分內向,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朋友圈很小。生怕得罪人,和人溝通總是本能地順從討好,如果事情做的不好,會讓自己陷於內疚之中,哪怕是他人的過錯。
如果因為父母總說自己不夠好,慢慢的孩子越來越懷疑自己,陷入無限的自卑和膽小,從而磨滅掉自信心,失去自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每一次小小的進步,每一次成功,都值得讚揚。好的家庭能看到孩子身上的潛力和特質,並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嘉獎,每一次回饋都讓孩子信心大增。
而不好的家庭喜歡吹毛求疵,對一個地方不滿意,就全盤否定孩子,削弱孩子自信心,越發讓他感到前途迷茫,孤立無援。
臺灣心理學博士、腦科專家洪蘭女士在TED演講時,曾從科學的角度闡明:
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也許對母親來說,情緒發洩出來了,過會就可以恢復正常。但在孩子心裡,情緒不穩定的母親就像一個大魔鬼,令人不由自主地害怕。
「我從小活在恐懼中,我很怕媽媽。」很難想像,這話是從活潑可愛、樂觀堅強,並且一直以正能量示人的偶像劇女王陳喬恩的嘴裡說出來。
陳喬恩說:「因為媽媽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我怕她隨時會打我。」
小時候,陳喬恩因為考試沒考好,寧願躲到墓地裡去,也不願意回家,因為回家會被媽媽暴打。
她在接受單獨採訪時,談到被媽媽打的話題,她的眉頭是緊鎖的,神情是凝重的,而且整個人異常謹慎,甚至猛回頭,以確認媽媽確實聽不到才安心。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陳喬恩,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只有待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內心才會覺得安全;有心事寧願和貓訴說,周圍很多人都覺得她是個怪胎。
作家莫言曾在《母親》一文中寫道:
「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正是母親的堅強和樂觀,才讓從小被歧視、被家暴、被迫輟學的莫言,變得勇敢而自信。
事業上,成為了中國文壇上問鼎諾貝爾獎的第一人。感情上,家庭和睦,婚姻幸福,與妻子伉儷情深。
情緒越不穩定的母親,養出來的孩子越會焦慮、敏感、自卑,習慣看人臉色行事,無論獲得多大成就,內心始終深藏著不自信。
而情緒越穩定的母親,家庭環境始終都會是輕鬆快樂的,養出來的孩子自信又樂觀,內心充滿被寵愛的安全感,不必害怕哪一句話說錯了就遭到母親的責罵。
媽媽的好情緒,就是孩子的好運氣。只有媽媽自身是溫暖向上的,才能用愛點燃孩子的正能量,引領他的人生走向輝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的數據顯示:
在被問到「心情不好時,誰最能理解、安慰你」時,僅有10.0%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
在被問到「空閒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時,僅有6.9%的人選擇了父親;
在被問到「誰最尊重你,讓你感到很自信」時,僅有15.5%的人選擇了父親;
在被問到「內心的秘密,你最願意告訴誰」時,僅有8.5%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
種種數據調查都在顯示,父親已經成了孩子的奢侈品了。父親總是以工作忙,必須要賺錢為理由,不去陪伴孩子。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所以,別讓陪伴缺失,別讓孩子受傷,別到了年老之後,才後悔這一生最沒做好的角色,是父親。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說得好:「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女兒學遊泳,他親自當教練;女兒放暑假想去遊樂園,他抽時間陪同。
他會認真對待女兒的每次生日,也會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候選期間,堅持去女兒的每一次家長會。
有爸爸的陪伴,女兒成長得很出色。全世界都見證了她從一個被爸爸寵愛的小蘿莉,成長為現在的哈佛高才生,愛好廣泛,自信得體,讓人豔羨。
美國秘魯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是孩子的榜樣,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的高度。在父愛中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安全感,自信陽光,敢於嘗試,敢於突破,往往有著更高的上限。
母親好情緒,父親能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羅素說過: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的特殊情感。而這種特殊情感就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僅僅是新生兒,孩子的成長路上都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
這些話語我們應該都很熟悉:
「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爸爸就不喜歡你了。」
「考不好就不要回來了!」
以威脅性的懲罰,去表達我們的不接納,等同於告訴孩子「你只有怎樣怎樣,爸爸媽媽才會喜歡你」,而這樣的邏輯,就是典型的「有條件的愛」。
久而久之,孩子要麼成為「聽話」的小孩:達到父母的要求就能得到愛。要麼就無所謂,反正你的要求我也達不到。
有條件的愛的結果就是,孩子學會了拋棄他們自己的真實感情和願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讚許的那一部分自我。最終,孩子變得越來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將來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埃裡希·弗洛姆對於無條件的愛和接受給出了如下定義:
無條件的愛和接受是指堅定地愛和接受某個人,而不取決於當時的條件。這樣的愛與有條件的愛相對立,有條件的愛只有在它的客體符合某種條件的情況下才存在。
無條件的愛,這是一種對自己孩子的親近感,是發自內心的,無關其他條件。這樣的父母不會只關注孩子的某些優點或缺點,也不會按照某種模式去培養孩子,更不會限制孩子的行為。
父母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會很篤定地認為: 無論別人怎麼看我,我都知道我很好,我獨一無二,我值得所有的美好事物,我值得擁有全世界。
美國心理學家追蹤也發現,那些能夠自我實現的人通常都在童年時期得到了父母無條件的愛。 因為無條件的愛會幫助孩子建立起「我是值得愛的,我是有價值的」。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成長路上必需的心理營養,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給孩子真正的陪伴、接納孩子、理解孩子,才是父母最高境界的愛。
可能很多父母會想:「怎麼可以這樣?孩子什麼都可以做,難道就沒有限制嗎?」
需要立即澄清的是,無條件的愛並不是默許和放縱孩子的任何無理行為。絕不能盲目地去愛孩子。需要遵守一些規則,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對孩子全盤否定,否則將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影響。
擁有無條件愛的孩子都自帶光芒。父母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了自我價值和自身的獨特性。與缺乏這種愛的同齡人相比,他們更自信,能更輕鬆地面對困難,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當然,這樣的孩子也會犯錯,也會遭遇失敗,但是他們能坦然接受,因為他們知道,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希望我們作為父母的,都能好好學習以上這些,讓孩子過得幸福快樂。
紀伯倫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不要再替孩子做主,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可以犯錯的年紀放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