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關於《在孩子早年和童年時期如何保護好他們?》中提到未成年人問題是成年人造就的,未成年人是弱者,受到傷害,成年後的報復往往更為殘忍,更為強烈。未成年人的弱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上篇文章講到了早年和童年的弱勢,本篇文章分析認知能力弱和抵禦能力弱。
第三個弱:認知能力弱
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未達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即使孩子後來出現一些性格上的問題,比如:自私、冷漠、無情或是懶惰等,這個問題不在孩子本身,仍然在成年人身上。為什麼?因為,人在小的時候的行為反應,往往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表達,當這個方式有效的時候,他就會重複這樣的行為。
我們都知道小孩最初的表達是哭,再大點會鬧,鬧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撕東西、摔東西、不吃飯等,大人如果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沒有一定的理念、方法,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了,不能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為,當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種錯誤的見解、認識,甚至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時,這時候會發現再想改變孩子會很難。所以,很多家長會說,我家的孩子毛病很多:沒有耐心、什麼事也幹不到底、好吃懶做,這些毛病都不是天生的,原因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出了問題。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能辨別哪些行為是對的,但是父母應該能夠辨別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所以即使孩子出現性格上、行為習慣上的問題,仍然是成年人對他的教育保護不到位。
很多人認為保護完全是一種愛,完全是一種滿足,完全是把孩子含在嘴裡,不對!有的時候保護也帶著一點狠心,也代表著一些懲罰,適度的懲罰也是一種保護。如果家長錯誤的理解保護的含義,以一種錯誤的方式保護孩子,也會造就孩子的問題。
第四個弱:對外界的辨別和抵禦能力的弱
未成年人受到的侵害有外界的和父母善意的侵害。很多的少年甚至大一點的孩子都會容易成為犯罪侵犯的對象。有一個案子,河南駐馬店,有一個叫黃勇的罪犯把一些少年從網吧騙回家,一個一個殺害,他騙的都是17-21歲孩子,這個年齡段一般稱為青少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容易被騙,更何況是更小的孩子。他們不能對社會的紛繁複雜的人的辨別,大家都知道人心叵測,壞人不會在臉上寫著,在外表看,他會和普通人相同,甚至他有微笑,有甜言蜜語。作為成年人,我們是有一定的準備,比如防範犯罪的思想準備,對於孩子來講,他沒有見過很多的事情,他往往想不到一些問題,因此,他們也容易受到侵害。
這些都是外界的侵害,還有一種是來自父母的善意的侵害。未成年的弱勢表現在很多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得由父母做主,比如孩子想看電視,父母說不行,你該寫作業了。這個孩子就沒有理由再看電視,只能寫作業。如果說父母很多方面比如說你學習怎麼這樣,今天老師為什麼又批評你等等指責的話語,甚至有些父母在善意的教育孩子過程中施加暴力,很多孩子在這個時候是無法和父母對峙的,甚至會發生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把孩子打死。這種特殊的愛也會讓孩子承受不了,因為他是弱者。
未成年人不管在故意的傷害中還是在善意的教育中,有時候都會受到一種他無法抵抗的傷害,他是一個弱者。如何看待保護未成人,我們既要關注很好的撫養他,更要注重在教育當中的方式。
撫養孩子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每個階段的問題,一旦錯過這個階段,可能要用更長的時間彌補甚至是不能彌補。像早年的情感依戀的滿足,一旦造成缺陷,可能對孩子終身有影響,那是不可彌補的。因此鑑於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力量不平衡,國家制定法律保護未成年人,同時鑑於人的成長不可逆轉,社會才以法律的方式指導並且幫助單一作戰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