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教育子女最終的夙願。
先讓我們來看一則小故事:
一位印度物理學家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將一個房間裡放了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在牆上開了一個洞來觀察裡面的情況。
他們一不懂電腦知識和術語,二不懂英語;是不是面對未知的東西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呢?
可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這些不識字的孩子幾乎瞬間掌握了電腦的各種基礎操作技能。
於是,這位物理學家帶著疑問問其中一位,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他們憑藉著探索一臺電腦的內在動力,憑藉著興趣和好奇心做到的。他們通過自己的方法給電腦各部件命名,比如用印度神話『溼婆之鼓』來稱呼滑鼠箭頭。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是知識的萌芽。-------費朗西斯.培根
可見,在教育孩子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的興趣是多麼的重要。
「媽,你為什麼要逼我?」從玩到主動學習,除了逼還有好方法,那就是挖掘孩子的興趣。
1、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沒有取捨
"吉普林忠告」:同樣一個人對瑣事的興趣越大,對大事的興趣就越小;碰到棘手的麻煩越少,遇到真正的麻煩時就越容易束手無策。
並不是所有的興趣都有益於孩子的發展,或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古時候,有皇帝不理朝政,整天就想著玩蛐蛐,踢蹴鞠;這也是興趣所致,但是這樣的興趣更多的是玩物喪志。
而現在很多中小學生玩遊戲是一個道理,多數學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其實就喪失了志向;只有個別當作了偶然娛樂活動。
2、獎勵式的學習最終轉移了孩子學習的目的
心理學理論「德西效應」告訴我們: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人的內在動力,但過多的獎勵則容易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內在動機。
而一味的獎勵則會讓孩子把獎勵當成是學習的目標,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
不談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如此。開始的獎勵會有促進作用,會積極的去完成你規定的作業;可是,之後隨著做什麼都要獎勵;他更在乎獎勵的東西,而不是學習了。
對於獎勵品是什麼更在乎,而學習則成為了手段。
3、興趣是興趣,學習是學習,沒有打通底層關聯
大人們往往將興趣和學習割裂開來。
孩子一回家,馬上做作業去,馬上學習去;而當孩子去畫繪畫,去讀會課外書,又或者玩個其他。
家長馬上就會來一句:「趕緊寫作業去,有時間了多去預習會課本。
長期以往,家長將興趣和學習給對立了起來。一談到興趣愛好就是玩,孩子的興趣愛好慢慢的被家長給剝奪了,同時對學習慢慢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讓孩子安心的去做作業,但是他在幹嘛呢?其實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心裡一直想的是玩,將大把的時間都浪費掉了。
我們倒不如讓孩子先玩個痛快,回來再去做作業。
「媽,你為什麼要逼我?」從玩到主動學習,除了逼還有好方法,那就是挖掘孩子的興趣。
1、挖掘孩子興趣,啟發做事的意義
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專家亞歷山大·魯宏認為:「人的個性像樹的年輪一樣,每一圈代表的意義不同。
最裡面圈子嬰兒期代表享受與愛;
往外孩童圈代表創造與幻想;
再往外少年圈代表玩耍與嬉戲;
靠外青年圈代表愛與探索;
最外圈成年人圈象徵現實與責任。
一個完整之人需要具備以上特徵。」
少年就是玩的年齡,善於發現孩子玩的樂趣,找到孩子玩的興趣點很關鍵。
我們要善於挖掘孩子做這件事的意義,人生最幸運的是在年輕的時候可以找到做這件事的使命感,並且努力去實現它。
張偉麗作為一個女孩子,從小並沒有像大多數女孩喜歡玩偶和過家家,而對武術表現出了深厚的興趣。
她為了夢想全力拼搏,從健身房到走上格鬥場,從打工妹成為冠軍,她在榮譽的殿堂高高升起了中國國旗。
她始終心系格鬥運動的未來發展,希望通過她這次冠軍能吸引更多國人的關注和支持,讓更多優秀的運動員得以發揮潛力,走出國門,為祖國爭得一份榮耀。
2、將興趣做深,做精,做出成績
只有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才能擁有極大的熱情深耕下去。
在熱情的激昂中,靈魂的火焰才有足夠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種材料融冶於一爐。------司湯達
比爾.蓋茨31歲成為世界首富,曾連續多年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首,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和他從小在軟體方面的興趣是離不開的。
我們每個人所使用的電腦都離不開比爾.蓋茨所提供的作業系統,是他讓個人電腦彼此相連,成就了網際網路的今天。
如果當時比爾.蓋茨沒有將自己的興趣深耕下去半途而廢,我們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不知道要推遲多長時間。
「半途效應」指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及環境因素的作用,而導致目標行為多發生在「半途」附近。
如果孩子從小有極大的興趣在做某件事情,當我們啟發其做這件事的意義讓你樹立一個大目標後,還應該多給予鼓勵和支持。
在做事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我們需要激勵孩子勇于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要「大目標,小步子」來對抗半途效應,最終做出成績。
3、引導孩子將玩和學習關聯,中間離不開興趣的培養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當然是為了更好的使用,所以,有時候對於知識的踐行才是最好的學習,而玩則是最好的踐行。
當然很多孩子玩的是遊戲,都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
那如何將「玩」和「興趣」「學習」進行牽線搭橋呢?那就需要引導。
我們不要揪住孩子過往的過錯,而要通過適當的激勵措施,引導孩子走上一條陽光道。
就比如說我家孩子手機上愛玩植物殭屍大戰,我們一味的禁止是辦不到的。我們要將這種玩引導到興趣上去。
和他一起討論他關注的話題,他真的會滔滔不絕說個不停;這時候你只需要引導指出方向,他一定會去做。
讓其將他看到的畫成畫,培養了他畫畫的興趣。
讓其將他的想法編成故事,培養了他思考和寫作的興趣。
讓其將和數學運算結合起來,將玩和學結合了起來。
讓其將和機器人編程結合起來,培養了他探索機器人的興趣。
......
其實我們只要用心是可以發現孩子玩的事情都可以慢慢引導到各種興趣上去,只有培養了孩子的興趣,才能慢慢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媽,你為什麼要逼我?」從玩到主動學習,除了逼還有好方法,那就是挖掘孩子的興趣。
激發孩子對興趣開始探索,比單純教給孩子有限知識有意義。
其實我們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陶行知
精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