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防碰撞系統讓內河船舶實現「智慧渡運」—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3月17日,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大港汽渡正式接收北鬥導航船舶防碰撞系統的首期交付。

據了解,由大港汽渡投資江蘇金海星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北鬥導航船舶防碰撞系統,是基於北鬥多源信號融合的船舶安全預警系統。

據介紹,整個預警平臺採用BDS+3G+Internet+MIS+AIS+雷達等多種技術,對船舶進行精確定位、違規報警、圖像傳輸、碰撞預警等方面的航行動態實行監控,管理人員也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隨地調閱查看船舶動態和運營狀況。

鎮江大港汽渡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船舶防碰撞系統預警平臺的試運行,標誌著大港汽渡船舶可視化、動態化、智能化安全預警監控體系的正式形成,打破了原先由駕駛員獨自掌控船舶航行安全的狀態,大大提升了船舶航行動態監管的現代化水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渡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南京內河船舶汙染防治及應急管理系統正式運行
    運用5G、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集「取證後臺化、查處移動化、文書電子化、辦案智能化、流程規範化」於一體的「南京市內河船舶汙染防治及應急管理系統」12月1日正式上線運行。這標誌著內河船舶汙染防治構建了全天候監控、快速化反應的全新模式,邁入智能時代。
  • 在長江航運實現北鬥系統信號高質量全覆蓋
    明確提出,推動在特長隧道及幹線航道的信號盲區布設北鬥系統信號增強站,率先在長江航運實現北鬥系統信號高質量全覆蓋。《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值得關注的是,《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在特長隧道及幹線航道的信號盲區布設北鬥系統信號增強站,率先在長江航運實現北鬥系統信號高質量全覆蓋。建設行業北鬥系統高精度地理信息地圖,為綜合交通規劃、決策、服務等提供基礎支撐。推進北鬥系統短報文特色功能在船舶監管、應急通信等領域應用。
  • 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建設幹支銜接江海聯通的內河...
    ,有力促進運輸結構優化,實現內河航運現代化,更好服務交通強國建設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裡;主要港口重點港區基本實現鐵路進港;內河貨物周轉量佔全社會比重達到9%;重要航段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主要港口(區)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佔比顯著提高,船舶汙水垃圾等汙染物實現應收盡收、達標排放;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河航運廣泛應用。
  • 交通運輸部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船舶船員值班規則》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船舶船員值班規則(2015年11月11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根據2020年7月6日交通運輸部《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船舶船員值班規則〉的決定》修正)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內河船舶船員值班管理,規範船員值班行為,保障內河交通安全,保護內河水域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等有關法律
  • 台州建成「臺海天網」智慧監管平臺
    台州海岸線佔浙江三分之一,沿海航路縱橫交錯,船舶交通流量密集,通航環境複雜,水上安全監管難度大。2018年3月,海事系統率先啟動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國產化改造,經過兩年多努力,全面建成集可視化、智能化於一體的「臺海天網」智慧監管平臺。
  • 「十二五」內河船舶噸位將達800載重噸
    交通部3月3日在其官網表示,我國「十二五」末有望基本實現內河客船、危險品船等重點船型的標準化、系列化;內河船舶平均噸位達到800載重噸,其中長江幹線達到1600載重噸。「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長江幹線航道系統治理,重點實施中遊荊江河段(宜昌-城陵磯段)航道治理、下遊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兩大工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年國務院令676號修訂)
    第十六條 船舶在內河航行時,上行船舶應當沿緩流或者航路一側航行,下行船舶應當沿主流或者航路中間航行;在潮流河段、湖泊、水庫、平流區域,應當儘可能沿本船右舷一側航路航行。 第十七條 船舶在內河航行時,應當謹慎駕駛,保障安全;對來船動態不明、聲號不統一或者遇有緊迫情況時,應當減速、停車或者倒車,防止碰撞。
  •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淺析之二
    航運服務是內河航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直接體現,經濟高效銜接融合的要求充分體現了交通強國建設關於由速度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獨立發展向融合發展轉變、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要求,體現了安全、便捷、綠色、高效、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本質,更加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對實現內河航運發展總目標有重要意義。本文就發展高品質內河船舶運輸服務相關內容提出思考。
  • 上海海事法院船舶碰撞案件審判與航行安全情況通報
    作為最高人民法院國際海事司法上海基地和智慧海事法院(上海)實踐基地,上海海事法院依託海事特色大數據平臺和智能化輔助辦案系統,運用自主研發的「船舶數據分析系統」,模擬船舶碰撞事故的發生經過,輔助查明案件事實,使船舶碰撞案件的審理更加專業、高效。船舶碰撞軌跡圖(二)以典型案例明確船舶碰撞案件裁判規則。通過司法手段維護海上交通安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海事審判的重要職能之一。
  • 吉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吉安市內河水域船舶汙染應急處置...
    市委宣傳部:負責指導、協調市地方海事局內河水域船舶汙染事故的新聞發布、媒體報導、網絡言論引導等工作。  市環保局:負責水上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環境危害處置的有關指導、協調工作;提供相應的環保監測信息支持,及時發布飲用水源安全預警信息。  市工信委:組織協調電信運營企業為水上應急行動的陸路通信提供線路保障。
  • 北鬥三號系統商用前景廣闊 遨遊M5-BD3模塊化定製智能終端 北鬥...
    【據《日本經濟新聞》12月28日報導】題:中國版 GPS明年建成,中國政府2020年6月前將建成中國版全球定位系統(GPS)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提供包括高精度定位等的綜合服務。  北鬥三號系統完成了由24顆中圓軌道衛星組成的核心星座的部署。
  • 京杭運河和長江交匯水域內河船舶信用信息管理平臺正式上線
    金山網訊 3日,隨著「徐宏航拖xxx」輪相關失信信息錄入鎮江海事信用管理信息平臺,京杭運河和長江交匯水域內河船舶信用信息管理平臺正式上線
  • 一箭雙星,覆蓋全球,擺脫衛星定位系統依賴,北鬥引領產業發展
    新聞動態:2018年7月29日9時4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顆北鬥導航衛星。北鬥是什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公布 提出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前期工作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交通運輸部6月4日公布《內河航運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裡;主要港口重點港區基本實現鐵路進港;內河貨物周轉量佔全社會比重達到9%。
  • 新時代,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北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實現...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帶動下,北鬥工程建設者在北鬥二號系統基礎上,繼承並發展了「混合星座構型」,創造性應用並實現全星座「星間鏈路」等全新建設理念,用最經濟的資金投入、最高效的衛星數量,實現全球範圍覆蓋和亞太性能更優,北鬥系統服務功能和性能指標實現質的飛躍,除了導航定位授時等基礎服務,還兼具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國際搜救、短報文通信等多種特色服務,全球定位精度優於10米、亞太區域優於5米,
  • 鎮江上線信用信息管理平臺 聯合懲治內河船舶失信行為
    鎮江海事局、蘇北航務管理處等六家單位可通過該平臺,對失信船舶情況進行查詢,以決定是否採取聯合懲戒等措施。5月29日,鎮江高資海事處執法人員在現場檢查中發現「徐宏航拖xxx」輪未按規定配員,船員所持證書不符合配員要求,雖經執法人員多次催告,該船仍不整改違章行為,也不配合海事處行政處罰工作,符合「一般失信」行為中「拒不履行當地海事管理機構作出的行政決定」的認定標準,因此執法人員將該船認定為「一般失信」船舶並告知該船負責人異議流程以及六家單位聯合懲戒措施。
  • 處置生活汙水實現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鎮江內河小噸位船舶防汙...
    揚子晚報網5月6日訊(通訊員 冷松明 王旻詩 記者 萬凌雲)鎮江內河小噸位船舶生活汙水防汙改造工作,目前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5月6日上午,鎮江副市長胡宗元帶隊突擊檢查了改造現場。圖為檢查現場。胡宗元等來到鎮江達舟船舶製造有限公司,鎮江港灣0026輪正停靠在該公司工作躉船進行改造作業。鎮江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趙永富支隊長介紹,自4月中旬啟動以來,鎮江全市完成改造工作的船舶已有62艘。
  • RFID二進位搜索法防碰撞的實現
    2 防碰撞方法綜述 早期的系統中,1次只能讀/寫1個射頻卡。射頻卡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確保一次只有一個卡在讀寫區域內,應用起來很不方便。很多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多個射頻卡進入識別區域時信號互相干擾的情況,即碰撞。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統可以同時識別進人識別距離的所有射頻卡,其並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效率。
  • 北鬥三號系統中的青島科技力量:裝上「聰明大腦」拖拉機實現無人駕駛
    「這相當於我們的安全保障,我們從2013年開始配備北鬥終端,主要用於海上和陸域野外地質調查的安全裝備保障,可在海上、偏遠山區等無手機信號地區保持與基地的實時聯繫。」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相關負責人王恆然介紹,依託中國地質調查局安全生產管理保障系統平臺,可實現實時定位,信息通信,報送平安,一鍵報警,記錄野外調查人員、車輛、船舶行動軌跡等。
  • 孫家棟院士調研北鬥終端應用發展情況—新聞—科學網
    2015年,康凱斯已經完成20%的產品北鬥化,2016年計劃實現50%的產品北鬥化,而在2017年,計劃將實現80%的終端產品北鬥化。康凱斯將一如既往重視產品的應用場景,為推進「北鬥+產業化」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在聽取匯報中,孫家棟院士首先高度評價康凱斯銳意進取的精神,同時給出了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