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當新課改的浪潮席捲中國基礎教育,並對高等教育形成倒逼態勢時,高校如何應對?當基礎教育課改進入深水區,高校如何作為?
陝西師範大學用10年的探索和實踐給出了有力的回答: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要從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度去變革課堂,從示範引領的高度去推動區域課改發展。他們通過構建「四位一體」協同創新機制,打通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任督二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師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個各方參與、共同推進課改的新平臺,在陝西掀起了一場真真切切的「課堂革命」。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2007年的中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基礎教育領域如火如荼地展開。
李貴安作為陝師大「教師教育行動計劃」選派美國學習的一員,經過一年的學習考察,終於踏上了回國旅途。
學習考察期間,李貴安跟隨一位全美大學傑出教授,走進了美國的幼兒園和大中小學,「美國的課堂看著比較亂,但『形散而神不散』,你能明顯感受到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在課堂上延伸。我決定用相機記錄下原生態的美國課堂」。
一回國,李貴安就在陝師大禮堂給全校師生做了一場題為「美國教師培養之路徑」的報告,他通過大量真實的照片、精彩的故事,為師生解讀美國課堂現狀。
「報告結束後,歷史文化學院教師宋永成找到我,說他正在嘗試課改,希望得到我的幫助。」李貴安回憶說。
也正是這段學習考察經歷,讓李貴安這個學物理的理科男「改了行」。「說是改行,其實是增加了一個新研究領域——課堂教學評價。」李貴安說,「2008年學校崗位競聘中,我被學校聘為教務處副處長,之後又被聘為教務處處長,這為我在全校進一步推動課改提供了條件。」
「當時中國正在進行教育改革,大量的專家學者都在向國外學,而李貴安將焦點放在美國教師怎麼講、學生怎麼學,課堂理念是什麼,並且在自己的課堂上積極踐行,在學校積極引領其他教師課改。這種國外視野,本土行動,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宋永成說。
在李貴安和宋永成的引領帶動下,一場陝師大教育人自發的「課堂革命」在學校蔓延開來。
今年6月初,陽光正好,綠色滿園,記者走進陝師大,切身感受了一節大學課改課的魅力。
早上8點半,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間教室裡,學生們按小組圍坐在一起。上課鈴響起,兩個學生先後上臺為大家解讀新聞事件,之後,學生們進行點評,說到激動處,幾個小組之間你爭我辯,好不熱鬧。緊接著,又有3位學生依次上臺,圍繞本次課程主題「節目主持人口語輔助語——態勢語」,從口語輔助語的研究現狀、態勢語的特點和功能及運用等方面進行解讀和展示。整個過程,教師並不過多插話,只是微笑著站在教室一側,在時間上提醒,在關鍵點上點撥。
「已經兩節課了,老師還不『現身』?」記者不解地問身邊的學生。
「我們是大課,上午4節,剛才您看到的『課前說新聞』是第一環節,『課前陳述』是第二環節,接下來,我們會圍繞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進行小組討論、展示,龍哥會在過程中進行點撥,在最後進行總結。」一位女學生微笑著說。
「課堂上我們唱主角,龍哥主要提供資料、方法、導向,需要時他才會出現。」另一位女生補充道,表情中是滿滿的自信與自豪。
學生口中的「龍哥」,就是本門課程的主講教師,陝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教師餘海龍。
播音主持專業實踐性很強,經由課堂學習、展示,學生變得善表達、愛展示、敢創新。「現在上課,我經常會被學生感動,他們展示的內容要比我設計的內容更深、更廣,而且學生的呈現方式更多元,有的讓我都覺得自愧不如。」餘海龍說。
如今在陝師大,有120多位和餘海龍一樣的教師,他們在「陝師大課改團」這個組織中,在大學課堂主動踐行課改,抱團發展,通過重建課堂新秩序,構建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
這個課改團的「團長」,正是李貴安。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不斷壯大的是課改的力量,不斷凝聚起的是課改的共識。李貴安用10年時間,在陝師大打造了一支精銳的「課改之師」。
從單兵作戰到「四位一體」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頒布。
「這標誌著我國的課程改革從1.0版本正式升級到2.0版本。」李貴安說,從這一刻起,課改進入新時代,高校課改被明確提出來。
這對陝師大課改人而言,如同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一紙文件是對他們最大的肯定。作為高校課改的「排頭兵」之一,他們能夠為推動全國高校課改提供哪些經驗,又能夠為深化課程改革作出哪些貢獻?
「四位一體,協同創新,整體推動,深化課改」,簡單的16個字,凸顯了陝師大課改人的智慧與擔當。
「2016年,陝師大課改團到陝師大奧林匹克花園學校調研,校長李鴻提出,中小學課改改到一定階段就會遭遇『天花板』,亟待高校參與,發揮引領作用。」李鴻的一句話,在李貴安的內心激起了層層漣漪。這些年,陝師大深入陝西各區域,深入眾多中小學,指導推動課改;他們發起創建西北課改名校共同體,致力於構建西北教育人的課改「朋友圈」;他們在課改學校設立教授工作室,建立免費師範生教育實習基地,打造學生培養的「第三課堂」……
「這些年,我們已經聚集了一批同行者,調動了各方力量,探索了一些好的路徑和方法,如果進一步梳理整合,構建一個各方參與、開放式、研究型的區域課改機制,我們的課改將更有生長力。」 李貴安說。
就這樣,「四位一體」的區域課改協同創新機制逐漸成型。
「四位一體」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即大學、中小學、政府、媒體(簡記為USGM)協同推動機制,縱向即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簡記為PJSU)四學段貫通深化機制。
橫向機制下,中小學在課改中提出問題,大學宏觀指導、研究解決問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協調督促、檢查評估、推動課改,媒體營造氛圍、報導典型。縱向機制下,社會將對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反饋給大學,大學通過招生考試把信號傳給高中,高中把信號又傳給初中,初中傳給小學,這樣就形成了全學段貫通並與社會接軌。
「在這一機制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構成四學段貫通的課改『主體』,大學、中小學、政府、媒體構成協調融合、監督反饋、提供支持的『兩翼』,『一體兩翼』讓『四位一體』蘊含了強大的推動力,西北課改名校共同體作為課改學術組織,為『四位一體』指引方向。」李貴安解讀道。
正是在「四位一體」的改革構架下,西安市高陵一中、柞水中學、鎮安縣慧源學校等一批課改學校以及寶雞市、柞水縣、涇陽縣等多個課改區域,成為陝師大師範生的實踐基地,而這些學校和區域也因為在「四位一體」協同創新機制下,讓課改有了更科學的智力支撐。
柞水縣科教局局長傅先亮說:「走上課改之路,就仿佛為柞水教育開通了『高速路』!」 2017年10月,陝西省義務教育立德樹人「四新四大」工作現場推進會選擇在柞水縣舉辦,會上柞水縣縣長崔孝栓向全省與會代表作了柞水教育綜合改革的經驗介紹。鎮安縣慧源學校也因為課改備受關注,甚至還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報導中……以柞水縣、慧源學校為代表的典型區域和學校,集中體現了這幾年「四位一體」機制在推動課改中的突出價值。
從單兵作戰到「四位一體」,改變的是理念,呈現的是機制,創新的是模式,而帶來的是區域課改品質的整體提升。
從專業教學到未來教師培養
長久以來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方面,師範生去實習,中小學一般不願意安排實習生參與實際教學;另一方面,當這些師範生畢業後到學校任教,學校卻抱怨「師範生連課都不會上」。
「這凸顯了一種矛盾的心理,學校希望師範生到校就能上手,但一些地方不接地氣的教師教育模式讓中小學對師範生的素質、能力心生懷疑。」柞水中學校長李均良坦誠地說。
師範院校如何突圍?如何通過課改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實現教學目標的轉變?如何讓「四位一體」機制為學校未來教師培養服務?
陝師大探索出「PACE三元創新課堂模式」,其中P代表過程設計(Processes),是關鍵基礎;A代表能力構成(Abilities),是根本目的;C代表核心素養(Core Competency),是核心目標;E代表評價導向(Evaluations),是根本保障。「PACE模式」通過三元課堂發揮作用,其中第一課堂是上課的真實課堂;第二課堂是圍繞第一課堂進行能力培養的室外校內課堂;第三課堂是指校外遊學研學等社會大課堂,因此稱之為「PACE三元創新課堂模式」。
在這一課堂模式下,學習在一個廣義的場所內發生,教師是策劃者、設計者,學生是展示者。「如果把傳統課堂比喻為教師的獨角戲,那麼在新的課堂模式下,教師就相當於一場大型晚會的『總導演+主持人』,學生就是演員,甚至是合作導演。」李貴安解讀道。
演員要演得好,就必須進入角色,體驗生活。
陝師大每年組織師範生到全國課改名校遊學。「我們培養的是未來教師,他們必須了解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的現狀。」李貴安介紹說,這幾年他們帶大批學生外出訪問課改名校,「每一次訪學都是一次真實的學習,這就是第三課堂」。
陝師大會在一些基礎好、有需求的課改學校設立教授工作室,學校教授會定期或不定期到學校聽課調研、指導課改,每次去都會帶著學生。「他們每次來就直接進課堂隨機聽課,聽完課後就與授課教師、學校領導一起交流研討。」西安市灞橋區東城一小校長吳金華說,學校非常願意聽到這些未來教師的想法和建議。
不僅如此,陝師大一直堅持將基礎教育一線名師、校長、局長請進大學,為師範生帶來最鮮活、最前沿的課改資訊和實踐經驗,還將部分優秀的課改教師、校長、局長聘為校外導師,定期為研究生上課。
西北課改名校共同體組織的各種活動,陝師大都會安排學生參加,從觀課、議課、賽課到會務組織等,學生們在活動中得到歷練。
「過去教師上課,是從教材第一頁講到最後一頁,現在是將課時進行規劃,幾次課堂教學,幾次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校內活動,幾次外出訪學,這些綜合在一起才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陝師大課改團」核心成員、教育學院副院長龍寶新說道。
2017年9月,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發文,提出「課堂革命」。今年6月,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應該扭轉,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陳寶生部長的兩次論述,讓人振奮又引人深思。」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雷振海指出,課堂革命指向人才培養,指向創新型國家建設,但「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又道出了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更凸顯了大學變革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從專業教學到未來教師培養,這是陝師大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積極嘗試,也是對陳寶生部長「課堂革命」「四個回歸」的最好回應。
從「我」的探索到「我們」的行動
10年課改路,從單兵作戰到「四位一體」,陝師大走出了一條省域基礎教育課改協同推進的創新之路,讓「一小時課改圈」在陝西變為可能;從專業教學到未來教師培養,陝師大在「三元課堂」中實現了師範院校的育人目標,實現了師範生與基礎教育學校的無縫對接。
「作為改革者,我們最欣慰的莫過於看到自己的改革成果被認可,看到『我』的探索不斷變為『我們』的行動。」李貴安說。
2014年,陝西省教育廳在全省開展了一輪高校巡視診斷工作。一輪巡視下來,發現突出的問題是大部分高校課堂還是傳統課堂,很難培養出創新人才。陝師大的「CPID理念」受到了陝西省教育廳的關注。
「CPID理念」是陝師大為促進教師課堂教學創新能力發展提出的,由「多賽融合,以賽促教,師生互動,共同發展」4個關鍵詞中的4個關鍵字賽(Competition)、促(Promotion)、動(Interaction)、發(Development)組成,用比賽做牽引,通過各類賽教活動激發教師的課改熱情,成就師生的共同成長。在CPID理念指引下,陝師大已舉辦了10屆青教賽,兩屆教師實驗技能創新大賽和兩屆課堂教學創新大賽。
2017年6月,陝西省教育廳委託陝師大承辦了陝西高校課堂觀摩周活動,因為效果不錯,據悉今年下半年,陝師大將再次受陝西省教育廳委託,承辦陝西高校首屆課堂創新大賽,這種省一級的高校課堂創新大賽在全國尚屬首次。
「作為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我校在當前『課堂革命』的行動中要先行一步,作出表率,作出示範。課堂創新的關鍵是課堂模式創新,其實質是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效果。」陝師大副校長黨懷興說。
陝西省教育廳將此次大賽作為陝西省高校落實陳寶生部長「課堂革命」的重要舉措。「因此,此次大賽的口號為『課堂革命,陝西行動』。」陝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建林表示。
「課堂創新大賽從陝師大的校級比賽上升為省級大賽,究其根本,就是陝師大的探索順應了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大勢。」李貴安的一句話,道出一個樸素的道理:誰都不是趨勢的對手,面對趨勢,我們需要的是順勢而上。
《中國教師報》2018年07月1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