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夥躥紅圖書榜單
他沒有優美的文筆,也沒有深邃的思想,這個失業在家的臺灣年輕人,只是在網絡上如「小學生作文」般記錄了「普通臺灣人的這30年」,結集出版後,卻屢屢登上大陸各家媒體的年度好書推薦榜。這部充滿著瑣碎生活細節的私人記錄,被媒體提到「促進兩岸交流」的高度上,但他壞壞地宣稱,書裡的言論,只能代表他自己——
廖信忠的普通話不太標準。和大多數生活在閩南方言區的民眾一樣,這個臺灣人分不清楚前鼻音和後鼻音的區別,會把「風雲激蕩」讀成「分雲雞蛋」。
當然,這並不妨礙他的書成為大陸圖書銷售榜單上的一匹黑馬。
這本名叫《我們臺灣這些年》的圖書,上市至今僅3個月,售出近100萬冊,還與莫言、餘華、龍應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頻頻登上各家媒體2009年度的好書推薦名單。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臺灣小夥子,此前從沒寫過書。這本屢創出版圈奇蹟的小書,也只是他在天涯網站上發的一個長帖的合集——他從出生的1977年開始寫起,以編年體的形式,絮絮叨叨著這30多年來臺灣民眾日常瑣碎的生活。曾有媒體評論,「此書就像小學生作文,文筆過差」,就連作者本人也自稱,「它更像是一部流水帳」。
廖信忠在大陸的走紅,也讓很多臺灣媒體大呼吃驚。這些媒體採訪時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一本如此簡單地描述臺灣人都知道的故事的書,會在大陸賣得這麼好?」
「兩岸老百姓對彼此的了解實在太少了。」這個長相斯文,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哲學系的年輕人一臉認真地說,「其實,越是小人物的瑣碎生活,往往越是相似,也越能引起共鳴。我就是想讓返鄉的農民工坐在火車上,都可以拿著這本書談論臺灣。」
的確,對這種隔閡,廖信忠曾感同身受。在1999年他第一次來大陸之前,對於這塊土地,一直有著模糊而刻板的印象。
這個臺灣男生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大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在得知他要跟導師到北京學術交流後,家人和朋友都曾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告誡他:「到那兒要小心,晚上不要出去瞎溜達,會把你當臺灣特務抓起來。」
在北京的一周時間裡,各種衝擊接踵而來——「以為北京就是胡同和四合院」,可街上的豪車和高樓,甚至比臺北還要多;「以為這裡沒有胖子」,可眼前的時尚雜誌和電視,也在討論該如何減肥;「以為這裡思想保守」,可人們談起股票和經商來,頭頭是道。
原本腦海中那個「想像的大陸」,被自己的親身體會擊得粉碎。在隨後幾年裡,每逢暑假,廖信忠就在大陸各處遊歷,因為「這兒有著無數參不透的謎」,他甚至愛上了一個上海姑娘。2007年,他為之放棄了在臺北的安逸生活,來到上海的一家臺資企業,擔任銷售工作。
可在這段日子裡,廖信忠發現,對很多內地民眾來說,臺灣「同樣是一個充滿好奇的謎題」。
不止一個人問過他:「臺灣離大陸遠嗎?坐火車能到嗎?」在內地一個省份的深山裡,他還碰到過一個老農,在得知他是臺灣人後,老人顫巍巍地問道:「毛主席終於解放臺灣啦?」
即便是那些對臺灣多少有些了解的大陸民眾,也總會問一些讓他很尷尬的問題。比如,就連計程車司機都會問:「你是藍還是綠」。其實,對於臺灣人來說,這是個「不太禮貌的問題」,在這個小島上,人們聊天時通常會避開政治性話題,以免立場不同而發生爭吵。
「過去幾十年裡,我們彼此都在用刻板印象來想像對方,以至於產生了太多的誤讀。」廖信忠說。這個臺灣小夥子開始產生「寫一些東西」的想法,他希望告訴大陸的民眾,「其實,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是一群有血有肉,一樣過著悲喜生活的老百姓。」
2008年,他在上海一家臺資企業做了一年銷售之後,因為「個性懶散」,被老闆炒了魷魚,只得灰溜溜地回到臺北,成為一個在家「啃老」的職場失敗者。
這年5月30日下午4點,廖信忠終於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他用名叫「truevoice」的ID,在天涯論壇上發表了他生平的第一個帖子,題目為《一個臺灣70後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家書》。
他這樣寫道:「我成長的這三十年,剛好趕上了臺灣社會變動最劇烈的三十年……在這裡,我試著將我的成長曆程,與這些社會事件結合起來……我儘量不去做評論,只將它很客觀地描寫出來。以及解釋這些社會變遷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
於是,在這個歷時半年多,每天一篇的連載帖子裡,讀者們看到了一個臺灣青年最真實的悲喜人生,也看到了這30多年來,臺灣社會的種種大事件,是怎樣具體而微地影響著個體的日常生活。
有些故事讓人似曾相識:瓊瑤電視劇和《楚留香》熱播時的萬人空巷;小虎隊和「四大天王」引發的追星狂潮;臺灣第一間麥當勞開業,民眾連夜排隊,就為了吃一個漢堡;中小學學生被迫統一留著「土得掉渣」的髮型;高考復讀班裡的殘酷人生……
有些故事讓人啼笑皆非:馬克·吐溫的書在臺灣一度是禁書,因為懷疑馬克·吐溫是馬克思的弟弟;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因為「射鵰」兩字出自毛澤東詩詞,被迫改為《大漠英雄傳》;還有,老師曾很嚴肅地告訴廖信忠和同學們,切楊桃的時候一定不要橫切,楊桃的橫截面是五角星,「這是反動的」!
有些故事讓人扼腕長嘆:廖家附近有一個賣包子的山東老兵,手臂上有著「效忠蔣總統」的刺青。在大陸開放臺胞回鄉探親後,這個老兵為了順利返鄉,想用強酸清洗掉刺青,結果處理不當,整個手臂「廢掉了」。
從影響了臺灣民主進程的「美麗島事件」,到事關少數民族問題的「湯英伸殺人案」,以及反映臺灣政治生態的地區領導人「選舉」,也都是廖信忠涉筆的素材。只是,雖然不迴避政治,但「政治」卻不是這些故事的重點,「我要講的是,政治是怎麼影響臺灣百姓在這三十年間的生活,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下會產生什麼樣的思想,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這些臺灣百姓的尋常故事,卻激起了天涯網友的強烈共鳴。帖子發表近兩年來,已經有近300萬次的訪問量。有讀者評論道:「看完這些故事,只想感嘆一聲,原來這些年,大家都不容易!」
陸陸續續地有近30家出版社找到了廖信忠,要將連載帖子結集成書出版。最終,北京讀客圖書有限公司拿到了出版權,並由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但它確實給出版社帶來了滾滾財源。從2009年11月至今,這本書每周都在以5萬~10萬冊的速度重印,出版社計劃在未來的兩年裡,賣出1000萬冊。
廖信忠也毫不諱言自己確實「發了筆小財」,如今,他租住在上海靜安區的一處高級公寓裡,雖然處於無業狀態,但行程比很多白領還要忙碌,大多是各地的書店和媒體邀請其前往籤售或是舉辦講座。在閒下來的時間裡,他正在著手準備自己的第二本書。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徵集大陸網友對臺灣最感興趣的問題。他將從中挑選出大家最關心、最想了解的「150個臺灣問題」,逐一進行「老老實實的回答」,並將此結集成《我們臺灣這些年(2)》出版
而那個在天涯上的成名帖,廖信忠雖然已經不再更新了,但讀者的跟帖越來越長。網友們問了許多非常現實的問題,例如「臺灣是否有強制拆遷」、「臺灣大學生有沒有『被就業』」之類,他都儘量回答。而對於一些過於敏感、涉及政治的問題,他只能裝傻:「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出來打醬油的。」
雖然在出版社官方的宣傳語與許多媒體的評論中,由這個普通年輕人書寫的「臺灣草根史」,將「促進兩岸交流,最終走向和平統一」,但起碼在目前看來,廖信忠還沒有太把自己當一回事。
在大陸這些年裡,他學會了過馬路闖紅燈,和旁人很大聲地講話,去樓下的菜市場買菜,也會和菜販子殺價,多要上幾根蔥。
前些天,他在一個盜版書攤上看到自己的書,10元一本,這個年輕人最直接的想法是,「很想拿過來籤上名,然後很瀟灑地丟回去,跟攤主說這本書你可以賣20塊。」除此之外,最讓他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很多以前不搭理他的女生,都突然間給他打來了電話。
「和平統一的帽子太大了,這也太看得起本人了吧?」他一本正經地調侃道,「臺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2300萬人可能就有2300萬個臺灣;讀者不應該盲從於任何一種灌輸,還得自己去查更多有關臺灣的資料,形成自己對臺灣的理解與認識。」
「被樹蔭遮蔽的陽光依然是陽光。」他甚至用了一句很詩意的話來總結,「但見到陽光最好的辦法,就是爬到樹梢,撥開葉子。」
記者 林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