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6月26日
摘要:
廣東4月末產能恢復領先全國水平。據估算,廣東整體樣本產能利用率高於全國水平2個百分點。深圳稍高於全國平均值,而廣東其它地區因製造業拉動產能利用率超過五成,明顯高於深圳和全國樣本。與全國趨勢一致,廣東大小企業復產分化嚴重,小微企業對未來的預期更為悲觀。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認為年內產能難以恢復至75%。廣東企業面臨供需、經營、融資等多方面的困難。深圳由於外向型企業佔比較高,受海外供需的衝擊顯著高於全國及廣東其它地區。
約3/4的廣東企業一季度營收顯著下滑,且預期上半年難有改善。其中,深圳企業預期上半年營收平均下滑五成,下滑幅度大於廣東其它地區和全國。深圳的教育、金融、住宿餐飲、租賃商服行業上半年預期較全國更為悲觀。廣東企業的現金流情況與2月調研結果相比邊際好轉,但仍有近六成企業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深圳企業的現金流較廣東其它地區企業更為緊張。
由於營收下滑、現金流吃緊,廣東企業普遍選擇收縮。一方面,超過九成受訪企業預期上半年僱員數量和薪酬相較去年末有不同程度的縮減,其平均裁員幅度高於全國,但降薪幅度低於全國。另一方面,廣東企業的投資計劃整體上極其謹慎,僅有不足一成企業計劃上半年增加投資,整體收縮幅度較全國更顯著。深圳在僱員、薪酬和投資預期上皆差於廣東其它地區。
廣東外向型企業受疫情衝擊小於全國平均水平,企業復工復產得到較快落實,可能與外向型企業處理前期積壓訂單和疫情新增替代型訂單有關。從細分類型看,受前期積壓訂單和海外防疫需求等因素拉動,純出口導向型企業表現好於純進口依賴型和進出口依賴型企業。然而,隨著海外疫情的蔓延,超過八成企業反映出口回款出現延遲,且預期上半年將受到海外供需的明顯衝擊。因此廣東外向型企業對未來的預期相較本土型企業更為悲觀。
正文:
2020年,新冠疫情為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不確定性。我國在疫情初期採取了高強度防疫措施,成功控制了疫情的發展,但疫情也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一季度我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儘管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進程領先全球,但海外疫情蔓延對我國的外部需求和供給均產生了疊加衝擊,給進一步的經濟修復增添了不確定因素。在5 月 22 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其中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經濟的生命線,而小微企業是「六保」的關鍵一環。
招商銀行今年在企業網銀和企業APP客戶端啟動了對企業客戶的跟蹤調研,並於今年2月發布了基於20,735份有效問卷的首份研究成果《新冠疫情眾生相:招商銀行小微企業調研報告》。4月16-22日,招商銀行投放了第二輪線上問卷,共收集有效答卷23,524份。由於數據維度豐富,調研結果拆分成三篇系列報告發布:第一篇著重分析全樣本特徵;第二篇聚焦進出口企業;本文為系列報告的第三篇,著重分析廣深地區的5,276個樣本企業。
廣東省是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也是我國小微企業和外向型企業最集中的區域。為便於分析,我們將廣東企業樣本分類為深圳市(3,442家企業)和廣東其它地區(1,834家企業);我們也以員工數量為標準劃分了小微企業(小於50人)和大中企業(大於100人),以對比不同規模企業的經營現狀及預期。
總體上看,廣東企業的經營指標呈現出的特徵與全國樣本基本一致。具體來看,廣東企業的復產進程領先於全國水平。得益於較高的第二產業佔比,廣東其它地區企業恢復程度好於深圳。較好的產能恢復率使得廣東其它地區企業的營收預期,現金流,還款壓力,資本支出(僱員、薪酬、投資)等指標明顯好於深圳和全國水平。值得關注的是儘管深圳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於全國,但在多項指標上(如營收預期,現金流,還款壓力,投資計劃)與廣東其它地區樣本分化明顯,甚至低於全國水平。與全國樣本一致,儘管前期廣東外向型企業復產快於本土型企業,但未來預期較為悲觀。廣東本土型和外向型企業投資計劃的預期差是全國水平的近6倍,凸顯了廣東外向企業對未來的悲觀預期。
在廣東整體樣本中,小微企業佔據絕對比重。87.3%企業的員工數量小於50人,93.5%員工數量小於100人;
70.1%企業的營收規模低於500萬,80.4%營收規模低於1,000萬。
因此企業的結構統計指標非常接近小微企業樣本。
從僱員人數及營收規模的分布看,廣東受訪企業的規模整體上略高於全國,具體而言:深圳<全國<廣東其它地區水平。在深圳子樣本中,90.3%員工數量小於50人,73.8%營收規模低於500萬,均顯著高於廣東其它地區子樣本(81.8%員工數量小於50人,63.3%營收規模低於500萬)。
本報告受訪企業涵蓋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全部20個大類行業,但在後文中關於行業的討論中,為確保分析的準確性,我們排除了樣本數小於30的行業。
從行業分布看,廣東地區整體樣本中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的佔比(20.0%)顯著高於全國樣本(14.1%),第三產業比重相應下降。受訪深圳企業集中在第三產業(82.7%),其中批發零售、租賃商服、信息軟體和科研技術企業合計佔比達71.9%;第二產業佔比17.2%,主要為製造和建築業,顯著高於全國樣本水平。第一產業佔比僅為0.1%。
廣東其它地區樣本中第三產業佔比(74.8%)低於深圳約8個百分點,只有科研技術佔比明顯高於深圳,而第二產業(25.2%)受製造業佔比(20.6%)拉動,顯著高於深圳地區和全國樣本。由第三產業佔比排序,廣東其它地區(74.8%)<深圳(82.7%)<全國(85.6%),第二產業的佔比排序與之相反。
從區域分布看,除深圳外廣東受訪企業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廣州、東莞、佛山(合計達1,703家,佔比92.9%)。
與全國樣本趨勢類似,當前深圳小微企業的復工復產進程顯著落後於大中企業:小微企業中,58%產能利用率低於50%(其中產能利用率低於10%佔25.7%),產能利用率恢復超過90%的企業僅佔14.9%;大中企業中,產能恢復程度低於50%僅佔21.0%,36.5%的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0%。深圳大中企業的產能恢復程度遠好於小微企業,且所有大中企業都已復工。
類似的,廣東其它地區樣本中的小微企業有54%產能恢復程度低於不到一半(其中產能利用率低於10%佔22.6%),只有16.8%產能恢復程度超過90%;而大中企業中,產能恢復程度低於50%的佔比僅為16.0%,38.1%產能恢復超過90%。
深圳小微企業產能利用率較低,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的預期也更為悲觀:僅有60.2%的小微企業表示產能可在三季度前恢復到75%,25.5%的小微企業年內無望恢復;大中型企業的預期相對更為樂觀,73.7%表示能在三季度前恢復75%以上產能,僅12.6%表示年內恢復無望。
廣東其它地區的復產預期分布與深圳相似,小微和大中企業分化明顯。
假設樣本在選項中按均勻/正態分布,則可以估算廣東地區4月底整體產能利用率約47.7%,高於全國樣本水平(45.7%)2個百分點。具體而言:全國<深圳(45.9%)<廣東其它地區(51.1%)水平,與第二產業佔比排序一致。
從行業分布看,深圳市產能利用率較低的行業包括(括號中數字為該行業產能利用率低於25%的企業佔比):教育(85.7%)、文娛體育(60.3%)、租賃商服(45.3%)、地產(40.0%)、科學技術(38.7%)等行業,其產能恢復仍需相當時間。
而廣東其它地區產能利用率較低的行業包括(括號中數字為該行業產能利用率低於25%的企業佔比):教育(57.1%)、文娛體育(50.0%)、居民服務(46.7%)、租賃商服(41.9%)、住宿餐飲(35.0%)等行業。
因各行業對產能恢復的預期與其現狀高度相關。廣東地區文娛體育、住宿餐飲、租賃商服等行業的預期最為悲觀。
其中教育受疫情行政管控影響,在不同地區復產預期差異較大。
廣東地區受訪企業同時受到海內外供需變化的負面影響,需求衝擊大於供給,國內衝擊遠超海外:表示國內市場訂單減少的企業佔比64.3%,低於全國水平(66.7%);而表示國內供應不足的企業佔比32.0%,略高於全國水平(31.1%)。海外方面,因廣東外向型經濟發達,對海外供需變化更為敏感:表示受到海外需求/供給負面影響的企業佔比29.4%/12.2%,遠超全國水平(16.8%/9.3%)。
具體到地區,從國內需求衝擊看:廣東其它地區(63.7%)<深圳(64.6%)<全國(66.7%);從海外需求衝擊看:全國(16.8%)<廣東其它地區(25.8%)<深圳(31.3%);從國內供應衝擊看:廣東其它地區(29.2%)<全國(31.1%)<深圳(33.5%);從海外供應衝擊看:全國(9.3%)<廣東其它地區(9.9%)<深圳(13.5%)。
從行業分布看,深圳所有行業中受國內需求衝擊的企業佔比均超過40%,其中教育(66.7%)、住宿餐飲(55.1%)、建築(50.9%)等行業受影響最大;受海外需求衝擊企業佔比最高的行業包括交運倉儲(27.3%)、製造(25.1%)、批發零售(21.8%)。廣東其它地區受內需衝擊佔比較高的行業包括:教育(100%)、住宿餐飲(70.3%)、居民服務(58.8%)、文娛體育(56.4%)和地產(51.3%);受外需衝擊較大的行業包括交運倉儲(36.1%)、製造(30.1%)、批發零售(18.4%)。
供給方面,深圳受國內供給衝擊企業佔比最高的行業包括建築(28.6%)、文娛體育(28.0%)、金融(27.3%)、科研技術(26.4%);受海外供給衝擊企業佔比較高的行業包括居民服務(12.5%)、交運倉儲(12.0%)、文娛體育(9.3%)。廣東其他地區受國內供給影響較大的行業包括文娛體育(30.8%)、居民服務(29.4%)、信息軟體(24.0%)、建築(23.9%);受海外供給影響較大的則主要是製造(8.8%)、地產(7.7%)和批發零售(7.4%)行業。
物流方面,深圳受影響企業佔比較高的行業包括交運倉儲(21.1%)、地產(11.8%)、製造(11.7%);而廣東其它地區主要是交運倉儲(21.6%)、批發零售(14.1%)、建築(10.3%)等行業。
綜合來看,廣東省交運倉儲、製造、批發零售行業受到海內外供需和物流負面影響的企業佔比最高。
圖16:廣東其他地區各行業供需受影響企業佔比(多選)
受訪廣東企業在收入和支出兩端均面臨壓力(括號內數字為受負面影響的企業佔比,此題為多選),廣東企業收入端的壓力主要源自營收減少(73.2%)和回款變慢(44.2%);支出端的壓力最主要是工資、租金、貸款本息等剛性支出(54.9%)。廣東企業收支兩端的壓力均明顯高於全國水平(71.2%/41.7%/51.7%)。
具體到地區,深圳面臨的收支壓力大於廣東其它地區和全國水平。從營收減少的企業佔比來看:全國(71.2%)<廣東其它地區(71.9%)<深圳(72.7%);從回款變慢佔比來看:全國(41.7%)~廣東其它地區(41.8%)<深圳(44.9%);從剛性支出壓力佔比來看:全國(51.7%)<廣東其它地區(53.4%)<深圳(55.1%)。
廣東省面臨收支壓力的小微企業佔比顯著高於大中企業,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大中企業相比於廣東其它地區面臨更大的客戶回款變慢和剛性支出壓力。
廣東地區大中企業受防疫政策的影響要大於小微企業:一方面大中企業的防疫壓力要高於小微企業;另一方面,大中企業在用工方面的困難相對小微企業更普遍,而用工難這一情況對於廣東其它地區的大中企業則更為顯著(31.2%)。
圖18:廣東其他地區企業經營困難的行業分布(多選)
從行業分布看,深圳的建築(61.2%)、住宿餐飲(61.1%)、教育(60.7%)等行業的剛性支出壓力最大;製造(51.1%)、信息軟體(49.3%)、批發零售(49.1%)等行業反映客戶回款變慢的企業最多;金融(36.4%)、地產(31.4%)、建築(29.3%)等行業的防疫壓力最大;製造(33.8%)、批發零售(30.7%)、住宿餐飲(27.8%)等行業中不少企業反映原材料短缺/價格上漲;居民服務(29.5%)、信息軟體(28.9%)、建築(25.9%)等行業的融資壓力最大;地產(40.0%)、建築(31.0%)、文娛體育(23.5%)等行業面臨用工難的企業最多。
對於廣東其它地區,住宿餐飲(80.0%)、教育(71.4%)、科研技術(63.8%)等行業的剛性支出壓力最大;文娛體育(55.6%)、信息軟體(47.9%)、科研技術(47.6%)等行業反映客戶回款變慢的企業最多;教育(42.9%)、建築(36.1%)、文娛體育(31.5%)等行業的防疫壓力最大;建築(33.7%)、製造(30.2%)、批發零售(27.0%)等行業中不少企業反映原材料短缺/價格上漲;金融(37.5%)、文娛體育(33.3%)、住宿餐飲(30.0%)等行業的融資壓力最大;建築(45.8%)、教育(42.9%)、居民服務(33.3%)等行業面臨用工難的企業最多。
圖20:廣東其他地區企業經營困難的行業分布(多選)
在融資方面,受訪廣東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以及時還款壓力大(50.1%)和融資成本高最為突出(39.6%),與全國樣本基本一致。具體來看,廣東其它地區企業(46.7%)因產能恢復程度較好,及時還款壓力明顯低於全國樣本(49.8%)和深圳(51.1%)。其中,深圳/廣東其它地區超過半數的小微企業(53.3%/50.2%)面臨還款壓力,比例遠高於大中企業(32.9%/25.0%);而大中企業則反映融資的最大困難是融資成本高(47.3%/51.7%)。
對於金融機構的服務,深圳/廣東其它地區均有超過兩成企業表示面臨授信門檻高、效率低、額度不足等困難。與深圳相比,廣東其它地區更多大中企業(31.8%)反映融資效率過低。此外,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業被抽貸斷貸的壓力相對較小,深圳的小微/大中企業中僅有10.6%/3%的企業面臨這一風險。
從行業分布看,深圳的住宿餐飲(75.0%)、建築(61.2%)、交運倉儲(61.1%)等行業的及時還款壓力最大;教育(50.0%)、金融(45.5%)、製造(43.7%)等行業反映融資成本高的企業較多;居民服務(34.1%)、信息軟體(18.4%)、租賃商服(30.4%)等行業不少企業表示融資門檻高;建築(31.9%)、信息軟體(26.0%)、製造(24.7%)等行業部分企業表示融資額度不足;製造(26.8%)、交運倉儲(25.9%)、居民服務(25.0%)等行業不少企業反映金融機構授信效率低。
廣東其它地區及時還款壓力最大的行業則是住宿餐飲(65.0%)、建築(55.4%)和地產(54.5%);金融(50.0%)、文娛體育(46.3%)、租賃商服(42.7%)等行業反映融資成本高的企業較多;教育(42.9%)、文娛體育(37.0%)等行業不少企業表示融資門檻高;教育(42.9)、建築(28.9%)等行業部分企業表示融資額度不足;文娛體育(33.3%)、地產(30.3%)等行業不少企業反映金融機構授信效率低。
與全國及廣東其它地區情況一致,約3/4的深圳企業一季度營收顯著下滑,且預期上半年難有改善。一季度深圳企業營收同比下滑超過25%的企業佔比達75.5%,超過三成(34.3%)企業營收銳減75%以上,僅有7.1%的企業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總體上企業認為上半年營收狀況相較一季度僅微幅改善:預期下滑75%的企業佔比減少了5.7個百分點,但預期營收下滑25-75%的企業佔比增加了近4.7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深圳企業預期上半年營收平均下滑47.6%,下滑幅度與全國樣本(-47.2%)相當,大於廣東其它地區(-42.9%)。
廣東省小微企業的營收現狀和預期也要顯著弱於大中企業。深圳小微企業/大中企業中,預期上半年營收下滑超過25%的佔比分別為76.8%/48.0%,預期營收下滑超過75%的佔比分別為30.5%/7.2%,分化程度與全國樣本類似。但即便對於大中企業而言,預期上半年營收實現正增長的佔比也很小(16.8%),正增長的小企業更是屈指可數(6.7%)。
從行業分布看,深圳各行業均超半數企業預計上半年營收顯著下滑超過25%:其中教育(92.9%)、住宿餐飲(88.9%)、文娛體育(83.8%)、租賃商服(81.0%)預計營收顯著下滑的企業佔比超過八成。同時,這些行業中亦有較大部分企業對上半年預期極度悲觀(括號中數字為預計上半年營收下滑超過75%的企業佔比):教育(53.6%)、文娛體育(50.0%)、金融(45.4%)。相比之下,信息軟體(11.4%)、科研技術(9.8%)、製造(9.3%)、金融(9.1%)等行業對上半年盈利較為樂觀,均有10%左右的企業預期實現正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從上半年營收較一季度的改善情況來看,深圳各行業的預期分化較大。居民服務、地產行業相對較為樂觀,預計營收顯著下滑超過25%的企業佔比減少了6.8%和5.7%;相比之下,深圳教育、金融、住宿餐飲、租賃商服行業的企業比全國更為悲觀,預計上半年顯著虧損的企業佔比較一季度有一定提升。
當前廣東地區企業的現金流與2月調研結果相比邊際好轉。兩次調研的受訪企業大部分並不相同,但對現金流可維持企業經營時間判斷的分布形態高度一致。其中,深圳企業認為現金流支撐生存時長在3個月內的企業佔比下降了8.4個百分點,生存時長在3個月以上的企業佔比相應上升。
而廣東其它地區企業認為現金流支撐生存時長在3個月內的企業佔比下降了10.7個百分點,生存時長在3個月以上的企業佔比相應上升。
但整體上看,即便綜合考慮供求修復和政策支持,受訪企業的現金流仍然十分緊張。根據均勻/正態分布假設估測,廣東受訪企業現金流平均可支撐生存時長為4.3個月,明顯高於全國水平(4.1個月)。
具體到地區,深圳受訪企業現金流可支撐生存時長與全國樣本一致(4.1個月),均明顯小於廣東其它地區(4.5個月)。深圳小微/大中企業分別為4.0/5.5個月,均低於廣東其它地區(4.2/6.8個月)。深圳小微企業/大中企業中表示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的佔比分別為61.3%/42.0%,現金流僅能維持生存1個月的佔比分別為9.4%/5.4%。大中企業生存時長超過半年的佔比(27.6%)遠高於小微企業(17.3%)。
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現金流可維持1年以上的大中企業佔比(13.8%),顯著低於全國(22.5%)和廣東其它地區(25.6%)。
從行業分布看,深圳幾乎所有非金融行業都有超過半數企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其中壓力最大的集中在服務業及建築業(括號中數字為撐不過3個月的企業佔比):如教育(71.4%)、交運倉儲(65.7%)、住宿餐飲(63.9%)、建築(62.1%)、批發零售(61.7%)。
這一方面由於服務業對現金回款依賴度較高,另一方面也與復產進程高度相關:復產程度較低的企業/行業現金流更為緊張。
值得關注的是,兩成深圳企業面臨較高現金流風險:有20.4% 的深圳企業認為當前現金流情況已難以維持生存到 6 月末,但屆時產能仍無法恢復至正常水平的 75%。這一情況在教育(52%)、居民服務(43.5%)、建築(39%)、住房餐飲(38.5%)等行業更為明顯。
由於營收受到顯著衝擊且預期並不樂觀,深圳超過九成(91.1%)受訪企業預期上半年僱員數量相較去年末有不同程度的縮減。根據均勻/正態分布假設估測,深圳企業平均裁員幅度為23.8%,高於全國樣本(22.8%)和廣東其它地區樣本(21.2%)。其中,小微/大中企業平均裁員幅度為25.0%/11.6%。預期上半年將裁員25%以上的小微企業/大中企業佔比分別為37.2%/17.4%。隨著裁員幅度的上升,小微/大中企業的分化愈發顯著。而預期僱員數增加的大中企業有18.0%,小微企業則只有7.7%。
除裁員外,企業也可通過削減員工薪酬降低人力成本。根據均勻/正態分 布假設估測,受訪深圳企業平均減薪幅度為17.4%,略低於全國樣本(18.5%),但高於廣東其它地區(16.2%)。其中小微/大中企業的平均減 薪幅度分別為18.4%/6.7%。近四成企業(37.3%)表示上半年將降薪10%以上。其中,小微企業/大中企業降薪超過 25%的企業佔比分別為 25.7%/8.4%,上半年員工薪酬有所上升的佔比分別為 11.2%/22.2%。
在僱員和薪酬計劃方面,廣東其它地區和深圳的分布情況較為一致。
整體來看,廣東企業的平均裁員幅度高於全國,但降薪幅度低於全國,表明在「裁員」和 「降薪」之間,廣東企業更傾向前者。這也是企業為維持勞動生產率、降低社保等固定開支的合理選擇。
從行業僱員變化分布看,住宿餐飲(66.7%)、教育(60.7%)、文娛體育(58.8%)三個行業計劃裁員超過10%的企業比例位居前三,這也是營收預期最悲觀、現金流最緊張的三個行業。僱員計劃增加企業佔比最高的三個行業是科研技術(14.0%)、信息軟體(12.6%)和製造(12.0%)。
圖39:深圳各行業僱員變化(上半年 vs 去年末)
從行業薪酬變化來看,住宿餐飲(63.9%)、教育(60.7%)、文娛體育(54.4%)三個行業中降薪超過10%的企業佔比最高。
圖40:深圳各行業薪酬變化(上半年 vs 去年末)
各行業對於裁員和降薪的傾向性也存在差異:在疫情衝擊下,地產行業更傾向於降薪而非裁員;其它大多數行業則更傾向於裁員而非降薪,如批發零售、交運倉儲、信息軟體等行業。
受訪的廣東地區企業對投資計劃極其謹慎,僅有不足一成的企業計劃上半年增加投資。根據均勻/正態分布假設估測,受訪深圳企業投資計劃平均收縮幅度達33.8%,較全國(32.3%)和廣東其它地區(30.5%)企業的投資收縮幅度更大。其中,深圳小微/大中企業的平均投資收縮幅度分別為35.6%/13.9%。投資大幅縮減25%以上的小微/大中企業佔比為52.7%/24.6%;投資活動基本停滯(同比下滑超過3/4以上)的小微/大中企業佔比22.9%/6.6%。而預期增加投資的小微/大中企業僅有8.2%/16.8%。
從行業分布看,深圳投資收縮幅度較明顯的主要是復產進度慢、營收預期悲觀的行業(括號中為上半年投資下滑超過25%的企業佔比):文娛體育(72.1%)、住宿餐飲(69.4%)、教育(64.3%)、租賃商服(54.7%)等行業。各行業上半年投資增加的企業均佔比較低,其中科研技術(13.6%)、製造(12.4%)、建築(11.2%)相對投資增加排名靠前。而廣東其它地區各行業收縮情況和深圳相似,教育(85.7%)、住宿餐飲(80.0%)、文娛體育(57.4%)、交運倉儲(54.1%)等行業較為悲觀。
廣東經濟對進出口依存度較高,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省份之一。為便於比較,我們將廣東省整體樣本分為兩大類:外向型和本土型企業。
本土型企業的進出口依賴度皆為零,外向型企業指進口或出口依賴度至少一項佔比大於25%的企業。據此分類,廣東整體樣本共有本土型企業2,294家,佔比43.5%;外向型企業1,642家,佔比31.1%。
作為研究的重點,外向型企業進一步被細分:純進口依賴型(進口依賴度25%以上,出口依賴度0%),佔比7.3%;純出口導向型(出口依賴度25%以上,進口依賴度0%),佔比3.5%;和進出口依賴型(進出口依賴度皆大於25%),佔比11.5%。
總體上看,與全國樣本趨勢一致,由於純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拉動,廣東省外向型企業的整體狀況略好於本土型企業。因前期海外訂單和疫情產生的替代型訂單支撐,純出口導向型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于純進口依賴型和進出口依賴型。這裡我們從產能利用率恢復程度和現金流的角度來觀察企業的經營情況。
從復工復產程度來看,廣東外向型企業整體稍好於本土型企業,但恢復程度的分布有一定差異。外向型的分布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趨勢,而本土型分布相對更為均勻:外向型企業在25%-75%的產能利用率佔比(41.1%)明顯高於本土企業(33.3%);本土/外向型企業產能恢復程度低於 10% 的企業佔比為24.8%/19.9%,高於75%的佔比為30.5%/26.4%。廣東樣本受到疫情影響低於全國樣本,主要因處理前期積壓訂單和疫情新增訂單(如防疫物資和替代性物資),企業復工復產得到較快落實。但總體上兩類企業產能利用率仍然遠低於正常水平:本土/外向型企業產能恢復超過 75%的佔比均在三成左右。
圖47:外向型企業 VS 本土型企業產能利用率恢復
外向型企業的細分類別中,純出口導向型企業也因前期訂單的支撐,復工進程快於純進口依賴型和進出口依賴型企業。復產程度低於 50%的純出口導向/純進口依賴/進出口依賴型企業的佔比均超過一半(分別是50.6%、55.5%和57.0%);而產能恢復超過90%的純出口導向型企業佔比為22.0%,明顯高於純進口依賴/進出口依賴企業的16.0%/14.1%。
若假設企業在每個選項上服從均勻/正態分布,則可估算出廣東本土型企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為 46.5%,顯著高於全國樣本(43.5%),而廣東外向型企業產能利用率為 46.9%,高於廣東本土型企業但略低於全國外向型企業(47.6%)。外向型企業中:純出口導向型企業(52.2%)>進出口依賴型企業(45.7%)≈純進口依賴型企業(44.1%)。
在疫情帶來的極端衝擊下,現金流對企業的生存非常關鍵。總的來看,外向型企業的現金流情況同樣好於本土型企業:現金流維持時長低於 1 個月的本土/外向型企業佔比為 10.3%/6.8%;現金流可維持時長超過 3 個月的本土/外向型企業的佔比為 40.7%/42.6%。
從外向型企業的細分類別看,純出口導向型企業優於純進口導向型企業,也好於進出口依賴型和外向型企業的整體表現。純出口導向型企業現金流可維持時長超過 3 個月的企業佔比 45.0%,高出純進口依賴型企業 7.1%。
若假設樣本在各選項服從均勻/正態分布,則可估算出廣東本土型和外向型企業平均現金流維持時長都是4.3個月,本土型企業與全國樣本一致,但外向型企業低於全國水平(4.6個月)。外向型企業的細分類別現金流生存時長如下:純出口導向型企業(4.3個月)>進出口依賴型企業(4.2個月)≈純進口依賴型企業(4.2個月)。
儘管純出口導向型企業的現金流情況相對較好,但與全國樣本相同,其出口業務回款已經開始受到海外疫情的明顯影響。近八成企業表示回款出現不同程度的延遲,平均延遲超過 1 個月的佔比57.2%。
數據進一步顯示,出現回款延遲的地區與疫情嚴重程度明顯相關:北美及西歐的回款延遲佔比均超過兩成,而「其他」地區(東歐,非洲,南美,大洋洲,和亞洲其他地區等)累計相加近兩成。廣東出口導向型企業受歐美地區回款延遲顯著高於全國水平,而受其它地區影響小於全國水平。批發零售(48.5%)和製造(21.9%)是回款延遲影響比較集中的兩個行業。隨著疫情不斷擴大,出現回款延遲的地區可能擴大到南亞和南美地區,進一步加深企業的資金壓力。
此外,受訪的外向型企業同時感受到海外供需變化的負面影響,整體上需求衝擊(-43.9%)大於供給(-37%)。與全國樣本對比,廣東外向型企業對需求衝擊的預期高於全國(-42.1%),但對於供給衝擊預期與全國一致。從行業分布看,如假定樣本在選項中的均勻/正態分布,則需求端受海外影響較大的行業為租賃商服(-55.5%)、信息軟體(-52.7%)和批發零售(-51.9%)(括號中為該行業純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海外營收預期增速)。
供給端受海外影響較大的行業也是文娛體育(-50.2%)、租賃商服(-52.0%)和信息軟體(-47.3%)。
租賃商服同時受到較高海外供需衝擊,而製造和科研技術等行業受影響均相對小一些。
因此,儘管前期恢復較快,在海外供需兩側和國際政經等不確定因素的作用下,外向型企業對未來的經營預期較本土企業更為悲觀。
在被問及何時產能可恢復至75%以上時,僅有57.9%的外向型企業表示三季度前可以恢復,低於全國水平(58.9%),而本土型企業認為能恢復的超過六成(63.5%)與全國樣本一致;同時,認為年內無法復產達 75%的外向型企業佔比27.7%,高於全國水平(26.7%)。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向企業細分子類中,復產現狀與未來預期出現了更為明顯的分化:
儘管表示產能已恢復超過75%的純出口導向型企業佔比顯著高於純進口依賴型,但該類企業預期年內無法恢復至75%以上的佔比同樣更高(25.3%)。廣東地區出口導向型企業一般通過廣交會等博覽會獲得海外訂單,當下展會大範圍取消或推遲的情況下,前期積累訂單消化完畢後新訂單短缺將制約企業恢復產能。此外,進出口依賴型企業由於受到海外供給和需求兩端雙重擠壓,對未來的預期最為悲觀:認為年內難以復產75%以上的企業佔比超過三成(34.4%)。這與全國外向企業細分類別的預期基本相同。
投資計劃反映了企業對未來經營的綜合預期。外向型企業預期與現狀的背離也體現在投資計劃上:儘管當下外向型企業的復產和現金流好於本土型企業,但外向型企業上半年投資計劃遜於本土型企業。
縮減同比超過 10%的本土/外向型企業佔比為 56.6%/64.0%,本土外向企業的投資預期差是全國樣本(59.4%/60.7%)的近六倍,凸顯出廣東外向型企業的悲觀預期。
從外向型企業的子類來看,除進出口依賴型企業與整體樣本分布基本一致外,純出口導向型企業和純進口依賴型企業分化明顯。純進口依賴/ 純出口導向型企業投資縮減同比超 10% 的佔比為62.0%/57.5%。
假設樣本在各選項中呈均勻/正態分布,則可估算預期投資縮減程度的排序為:純出口導向型(-32.1%)<純進口依賴型(-34.0%)<進出口依賴型(-38.3%),且均明顯高於全國水平(-27.1%/-33.5%/-35.8%)。
廣東地區4月末產能恢復領先全國水平。據估算,廣東整體樣本產能利用率高於全國水平2個百分點。深圳稍高於全國平均值,而廣東其它地區因製造業拉動產能利用率超過五成,明顯高於深圳和全國樣本。與全國趨勢一致,廣東大小企業復產分化嚴重,小微企業對未來的預期也較為悲觀。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認為年內產能難以恢復至75%。
廣東企業面臨供需、經營、融資等多方面的困難。供需方面,需求衝擊大於供給,國內衝擊遠超海外。而深圳由於外向型企業佔比較高,受海外供需的衝擊顯著高於全國及廣東其它地區。經營方面,廣東企業收入端困難主要來自營收減少、回款變慢,支出端壓力主要源自工資、租金、償還貸款本息等剛性支出。融資方面,近半數廣東企業的壓力主要源自及時還款和融資成本。
約3/4的廣東企業一季度營收顯著下滑,且預期上半年難有改善。其中,深圳企業預期上半年營收平均下滑五成,下滑幅度大於廣東其它地區和全國。深圳的教育、金融、住宿餐飲、租賃商服行業上半年預期較全國更為悲觀。廣東企業的現金流情況與2月調研結果相比邊際好轉,但仍有近六成企業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深圳企業的現金流較廣東其它地區企業更為緊張。
在營收下滑、現金流吃緊的形勢下,廣東企業普遍選擇收縮。一方面,超過九成受訪企業預期上半年僱員數量和薪酬相較去年末有不同程度的縮減,其平均裁員幅度高於全國,但降薪幅度低於全國。另一方面,廣東企業的投資計劃整體上極其謹慎,僅有不足一成企業計劃上半年增加投資,整體收縮幅度較全國更顯著。深圳在僱員、薪酬和投資預期上皆差於廣東其它地區。
廣東外向型企業受到疫情衝擊小於全國平均水平,企業復工復產得到較快落實,可能與外向型企業處理前期積壓訂單和疫情新增替代型訂單有關。從細分類型看,受前期積壓訂單和海外防疫需求等因素拉動,純出口導向型企業表現好於純進口依賴型和進出口依賴型企業。然而,隨著海外疫情的蔓延,超過八成企業反映出口回款出現延遲,且預期上半年將受到海外供需的明顯衝擊,需求端衝擊大於供給端。
基於以上原因,廣東外向型企業對未來的預期普遍較為悲觀。儘管前期復產經營情況好於本土型企業,外向型企業的復產預期和投資計劃都遜於本土型企業。外向型企業的細分類型中,純出口導向型相對更為樂觀,而進出口依賴型因為受到供需兩側的雙重擠壓最為悲觀,超過三成認為年內產能難達75%。
資料來源:國家質監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招商銀行
轉載聲明:
1、原創文章在推送一天後才可進行轉載。 2、轉載時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內容,不得進行任何刪改。轉載時註明出處,並在「原文連結」中保留原始公眾號文章連結。 3、授權方式:一般轉載只需要正常標註信息即可。 若發現未經授權轉載者,一律舉報。畢竟原創不易,感謝您對招商銀行研究的認可和理解。 注意: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二次轉載,轉載時必須保留本轉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