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炳赫易學文化關注
周易學者 於艦程
微信號 : 737381422
原文:讀書能使人寡過,不獨明理。此心日與道俱,邪念自不得乘之。
譯文:讀書能使人少犯錯誤,不僅僅是明白事理而已。只要自己的心合乎道,邪惡的念頭就不能乘虛而入。
【人生智慧】
「滿招損,謙受益」是聖古先賢留給後人的一句千年不變的箴言。在漫漫人生長路中,用正確的態度來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俗語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八千裡雲月也只不過是宇宙渺小的微塵而已。終日抱著「老子天下第一」想法的人,既可笑又可悲。只有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虛懷若谷,才能不斷吸納知識,才能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然而,世間總有一些無知的趾高氣揚者,他們自以為「天下無敵」,到頭來卻也不過是一捅即破的「紙老虎」而已。
一個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在那裡,他學歷最高。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兩旁,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魚竿,伸伸懶腰,「噌、噌、噌」從水面上如飛般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珠瞪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噌、噌、噌」從水上漂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問,自己可是博士生啊!
過了一會兒,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噌、噌、噌」漂過水麵上廁所去了。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兒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雲集的地方?
這時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上廁所得繞10分鐘的路,而回單位又太遠,怎麼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起身往水裡邁: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博士把學歷看得高過一切,他甚至以為高學歷的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才在兩位學歷比自己低的人面前鬧了笑話。其實,他哪裡知道,學歷並不代表一切,只有學習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這種能力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謙虛。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告訴我們:「財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說不定是明日的乞丐。唯有本身的學問、才幹,才是真實的本錢。」偶然的機遇和到手的財富以及曾經引人注目的成績都不足以讓人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唯一可靠的保障是才能。而要想獲得才能,一條有效的捷徑就是不斷地學習,讓心靈充盈。
李玲瑤,美籍華人,國際金融學博士,現任北大、清華的客座教授及數家公司的董事長。學生時代起,李玲瑤就憑著自己那股好學上進、勇敢幹練的拼勁,加上端正大方的容貌、快樂開朗的性格,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欣賞,並被推舉為臺灣大學學生會主席和美國加州臺大校友會主席。
畢業後,李玲瑤前往美國馬裡蘭大學留學,她選擇攻讀當時的前沿學科——計算機專業。獲得計算機學位後,李玲瑤在矽谷做了8年的資深電腦分析員。
同時,她的丈夫胡公明完成了核物理方面的深造,獲得博士學位,並供職於著名的通用電氣公司。
1980年,他們決定開創自己的事業,在矽谷創辦公司。不到兩年,他們實現了自己的第一步目標,成為百萬富翁,同時,公司也從高科技領域擴展到房地產和進出口貿易領域,並在北京、香港等地建立了辦事處。此時的李玲瑤從一個純粹的文化人發展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企業家。
與此同時,李玲瑤感覺到自己在經濟理論方面的不足,於是她在48歲的時候重新進入學校學習。每次上課她都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間,認認真真做每一份習題。同時,李玲瑤還自學了經濟學本科方面的所有課程,碩士加博士的5年,她讀完了經濟學9年的課程。之後,她又上北大,並戴上了北大博士帽,而她的事業也越來越輝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故學然後知不足。」謙虛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品德。只有學而知不足,才能讓一切皆有可能。養成謙虛謹慎的習慣很重要,謙虛謹慎在一生中都會起重要的作用,不管做什麼事靠聰明才智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還是需要有謙虛的態度並且還要學會不恥下問。不懂的,要在第一時間詢問他人,要多多徵求他人的意見,不好的學習習慣也要及時改正。
無知者是勇敢的,但這種勇敢是無任何根基的。一旦在現實中碰上寒風冷雨,他們的所謂勇氣便會很快消失。他們會從自高自大的雲端,跌入幽深的谷底,很可能會一蹶不振,由盲目自信轉為極度自卑。一個人只有對某種學問深入探討了,才能發現自己在這方面存在著哪些不足,才會找到對策去彌補。
只有學習了,才可能發現不足之處;不學習,就永遠也察覺不了自身的不足,可能會永遠沉溺在自我編造出來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其實任何事情,哪怕是乍看起來最簡單不過、再平常無比的事情,人們若想把它做好,精通地掌握它,不肯下苦功,也是很難成功的。世間之人,誰都沒有驕傲的資本,即使博學之人也一樣。只有保持知不足的「空杯」心態,才能從別人那裡學到知識和智慧;只有保持虛懷若谷的狀態,才能將虛空的心越填越滿。
掃描關注 |微信公眾號:炳赫易學文化
微信號 : 737381422 | 百家號:炳赫易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