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的請戰書
從國難當頭的非常時期,到自己小家庭的艱難時刻,短短3個月裡,一位安定醫院的年輕護士經歷了兩度考驗。
「作為一個護士,都挺想去前線的。」 楊楠告訴鈦媒體App,她是天津市安定醫院精神專科的一名護士。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全國。1月22日零時起,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封城;1月24日零時起,天津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楊楠所在的天津市安定醫院也立即啟動了相應措施,與此同時,醫院也計劃選派一支隊伍赴鄂支援,楊楠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當時,楊楠的丈夫蘇辰也覺得義不容辭,他說:「但我只舉單手贊成,因為我的另一隻手是你,不用舉了,等你回來再伸出去舉起來,雙手擁抱你……」
不過,最終參與醫療隊的申請並未達成。楊楠繼續在醫院內堅守崗位,「我們最大的任務就是確保院內的病人沒有感染,這也是很重要的。要是出現院內感染,也是大事故。」
萬萬沒想到的是,醫院的安全和抗疫任務結束了,自己的丈夫卻查出了絕症......
非常時期、特殊病人,精神病醫院的抗疫回顧
安定醫院位於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始建於1946年,是一所三級甲等精神病醫院,楊楠則是精神專科的護士。
疫情期間,對院內病人日常的護理工作沒有太大差別,但護理精神專科的病人,存在特殊性,醫護人員們很不容易。雖然病情控制好的時候,可以進行基本的生活自理和日常交流,但有的躁狂病人,會在情緒不穩定時動手打人。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浙視頻」曾經對安定醫院的一對護士長夫婦趙忠潤、楊靜進行跟拍,題目是《挨打受罵是家常便飯》(點擊這裡觀看視頻)。在崗位上堅守了30年的趙忠潤說:「作為一個護理人員,又得去當他的護士,還要去當他的親人。要把他得不到的關愛,從我們身上給予他。多一個微笑,對於你來說不需要付出什麼,對他就是一個溫暖。」
楊靜在接受鈦媒體App採訪時說,病人發病的時候,不論如何打罵,穩定下來之後還是會對你說一聲謝謝。「那是最感動的時候。」
上述視頻中,有楊靜和同事們帶著病人做操的場景,也有發病的病人雙腳被繩子捆起來綁到病床上的畫面。趙忠潤說,楊靜被傷害最嚴重的一次,是推車發藥時,被一位患者打得摔在藥車上,「拳頭跟簸箕似的,她回去就高燒,後來三四天這個勁才過去。」
楊楠也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她今年31歲,雖然醫護經驗不算豐富,但對於這份工作保佑責任心和敬意。
她對鈦媒體App解釋稱:「我們的病人 ,有的是躁狂,就是情緒比較激動。病情不穩定的時候,情緒很暴躁,有可能會動手打人,比如大喊、撓、踢、踹,都有可能 。我們進行約束的時候 ,必須保證病人的安全,但(醫護人員)自己可能會受傷。得等她們情緒穩定了,再解除約束。」
疫情期間,安定醫院的防護工作與其它醫院相比也存在著天然的不同。
首先,醫院病房本身就採取封閉式管理,患者基本屬於長期住院,沒有太多外來人員,這為防疫工作打下了基礎;但患者隨時可能的發病,也為防疫工作帶來了困難;其次,作為最重要防疫工具的口罩,在病房中卻成為了「危險物品」而不能使用。
「口罩裡面有個小鐵絲,在病房裡,金屬、玻璃、利器等等,都是危險物品。我們每天都會做安全檢查。」楊楠告訴鈦媒體App。一般情況下,患者只有在離開病房去別處進行檢查時,才會佩戴口罩,而為了最大程度保證患者安全,醫院通知禁止探視,隔離外部傳染的可能。
疫情期間,病人家屬對此提出了意見,也有打電話給醫院領導的,但楊楠認為,「醫院這麼做和家屬的出發點其實是一樣的,都是考慮患者的安全」,並且多次向家屬解釋和說明情況。
另一方面,除了必須由家屬自己購買的藥物,醫院禁止病人接觸外部物品,藥品購買回醫院後,都需要經過嚴格的紫外線消毒才能使用。
楊楠和同事們多了一項工作,就是幫患者購買日用品。「日用品也是拿回來要消毒。我們病房門口都放了一個很大的消毒的那種墊子,我們的鞋子都是要消毒的。」 楊楠對鈦媒體App說,為了降低風險,自己和同事們每天除了醫院和住所哪裡都不去,不上班的時候也是在家裡不出去。
此外,醫院嚴格要求患者每天多次洗手、量體溫、病房通風。開窗通風每天都要做,「每天至少三次,每次15到30分鐘。」
「大部分都是配合的,不配合的我們就幫他們。簡單拿洗手來說,有的病人需要約束,我們就要幫他們擦擦手。」 偶爾,醫護與病人之間也曾遇到一些較為「激烈」的場面,楊楠講述的語氣依然很溫柔。
國難結束,家難臨頭
經過幾個月的抗戰,安定醫院防疫工作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沒有任何感染和病例。但楊楠的「天」卻塌了。
「媳婦我病了。」上個月,楊楠的丈夫蘇辰身體有些不舒服,前往醫院診治後,竟確診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楊楠告訴鈦媒體App,當時的感覺仿佛晴天霹靂,「整個人都是飄的」,但又不能讓丈夫發現。
「確診之前他說『我可能是白血病』,我說『不可能的』,『白血病人很白的,你又不白』;但他就跟我說,『不治了,陪我出去玩吧』,我說『不行』。
「知道後他又跟我說,咱倆離婚吧,說不想拖累我,先把離婚協議寫好,因為『離婚協議比遺囑管用』。我說我不要你的錢,我一分都不要。」說這些的時候,楊楠還是忍不住哭了。
彼時,楊楠自己剛剛結束在抗疫一線的奮鬥,丈夫雖然沒有直接參與相關工作,但作為交通輔警的他,也為守護城市安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勤勤懇懇的兩位年輕人,卻遭遇不幸,楊楠沒有心思怨天尤人,高昂的治療費用才是當下最讓她揪心的事情。
走投無路的楊楠在周圍人的建議下決定求助於水滴籌。
走投無路的楊楠在周圍人的建議下決定求助於水滴籌
「我丈夫起初不想籌款,跟我吵,但我也是真的沒有辦法。」 楊楠對鈦媒體App說。
在水滴籌的介紹中,楊楠寫道:
「我覺得老公最帥的時候,就是穿著制服站在路中央指揮交通的時候,而現在,每次到他病床前,看著虛弱、面色蠟黃的他,都會在心裡默默落淚,雖然我是一名護士,但是我卻不知道該為他做些什麼……」
楊楠告訴鈦媒體App,現在丈夫還在觀察期,身體的情況不是特別樂觀,但心態和精神還算不錯,住院的時候還會跟旁邊的阿姨聊天。「他本身就是一個很幽默的人。工作也很認真、踏實。知道他生病之後,單位的同事領導也給他湊了兩萬多,我們真的很感激。」
截止鈦媒體發稿,楊楠仍守在醫院觀察。「要觀察下一步情況,但我們兩家都是很一般的家庭,費用真的是承受不起。」
楊楠和蘇辰,一個是護士,一個是輔警,兩份責任重大、令人肅然起敬的職業,他們也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很快就在水滴籌平臺上引發了關注(如果你也願意關注這個小家庭的動態伸出援手,請點擊這裡)。
今年,結婚已三年的二人原本計劃要一個寶寶,抗疫結束後本來要開始提上日程,怎料國難中盡責、家難。
這場疫情中,張宏文醫生在演講中的一句話廣為流傳: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楊楠和蘇辰正是為了我們的歲月靜好負重前行的那群人中的一份子。國難中盡責,家難中求援,我們祝福這個小家庭通過社會援手度過危難時刻。(本文首發鈦媒體,採訪、撰文/石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