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一群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用3年時間打造出武漢第一家獨角獸企業;多位海外學成歸國的高層次人才,所創辦的企業正引領著武漢的創新發展;更多曾在漢求學的校友,回到武漢實現自己的夢想,尋找自己的未來……
18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多家武漢具備創新引領性的企業發現,在武漢,以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為主體的新「四軍」,正成為新民營經濟的「主力軍」。
「過去的民營經濟是小商小販走街串巷,現在的新民營經濟是高層次人才的創業創新創富」,鬥魚直播聯合創始人、CEO張文明說,網際網路時代催生了新民營經濟,和過去傳統經濟時代的發展邏輯完全不同。
高功率光纖雷射器,量子通信核心零部件及設備,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產品……在武漢,大量「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加入新民營經濟的隊伍,將聰明才智轉化為服務國家需求、造福社會、創造財富的創新產品和技術。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和武漢校友加入了武漢新民營經濟發展的隊伍,他們形成特殊的「種子優勢」,全面提升著新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
鬥魚直播張文明:吸引更多「種子」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持
張文明
在16日東湖高新區重點企業座談會上,長江日報記者獲悉,截至目前,鬥魚直播營收已經比去年同期增長100%,全年營收有望達30多億元。
這家成立才3年的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為何發展如此迅猛?鬥魚直播聯合創始人、CEO張文明表示,企業自身努力很重要,但切合經濟發展大環境更重要。某種程度上,企業確實站在了風口,企業創新開拓的探索,正符合時代的需求。另外,武漢大學生和武漢校友是武漢發展新民營經濟最獨特的「種子」優勢,「鬥魚創業就是充分發揮了『種子』的作用,今後壯大更需要利用當前留漢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多的有利條件,讓更多『種子』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新民營經濟八個『新』,鬥魚都有體現」,張文明說,鬥魚重視人才、重視研發、重視專利,對資產、發展動力的認識,和舊有的工業產業的發展邏輯完全不同。
3年前,鬥魚直播創辦之時,創始團隊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年輕人有創新精神,鬥魚闖入直播行業,創始團隊的稟賦、興趣佔據很大因素」,張文明說,新的創業主體,進入了一個新的產業領域,發展動力十足。
全新的融資方式給企業插上快速發展的「翅膀」。成立初期,鬥魚獲得了奧飛動漫董事長蔡東青20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截至去年8月,鬥魚直播已累計獲得社會資本融資達23億元。
張文明說,網際網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才,鬥魚直播一直以打造武漢網際網路企業「人才吸引器」為己任。未來兩年,公司在武漢創造的直接就業人數將達到5000名左右,隨著鬥魚直播小鎮整體投入運營,預計每年將吸引1500-2000名大學生留在武漢就業並發展。
「鬥魚直播的商業模式也是全新的,直播+電商、直播+音樂、直播+展會,太多創新探索。」張文明說,鬥魚在全國首家提出「直播+」概念,將全新的直播產業和傳統產業相結合,「直播+個性化定製、跨界融合、共享經濟,網際網路粉絲經濟的玩法很多。」
「網際網路經濟,要求連接、共享,絕對不能封閉發展。」張文明表示,鬥魚還要利用自身在行業中的影響力,構建產業集群,不斷打造產業生態鏈,將越來越多的直播產業上下遊企業聚集武漢,採取收購、併購等手段,不斷在武漢打造產業生態。
光谷量子王肇中:爭當「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排頭兵
王肇中
量子通信被稱為世界上最安全、最保險的通信方式,我國量子通信技術攻關已走在國際前列。去年11月,量子保密通信「武合幹線」和城域網建設在武漢正式啟動,而量子通信的核心零部件及設備,正在光谷自主研發和生產。
18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光谷量子技術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生產基地已奠基,生產廠房和辦公區域開始動工興建,將打造一個國際一流先進水平的光電子小規模集成線路生產平臺,2018年投產。
光谷量子公司由國際著名納米學家王肇中領銜,5位國際一流專家組成核心技術骨幹團隊,是典型的「海歸」人才創新創業企業。公司總經理王肇中在國外從事量子器件研究30多年,為將研究成果做成產業,他2012年來到湖北,擔任華工科技首席科學家,2016年初成立光谷量子公司。
「量子通信核心零部件研發的難點,難在材料成分純度和結構完整性要求極高」,王肇中說,現在的主流晶片是矽微電子晶片,公司在器件開發上,以量子電動力學代替電動力學,以III-V族半導體材料為基礎,在工藝發展上,大膽將先進的矽電子器件工藝理念,引入光電子器件製造工藝,「提高良率,提高集成度,超越國際光電子水平」。
目前,全球的III-V族光電子工業,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高科技市場,無論是材料、工藝技術、產線裝備和規模,都比矽微電子工業落後幾代。王肇中說,光谷量子攻堅的方向,是重點發展未來3-5年市場將要爆發的光電子晶片產品,這是可以對矽微電子晶片「彎道超車」的機會。
目前,光谷量子正在研製的拳頭產品,是單光子探測器、單光子源及其集成器件。王肇中介紹,這是國家的重大需求,如量子通信的核心部件、設備實現國產化,中國就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整掌握量子通信的全部核心技術的國家。
武漢提出新民營經濟的主力軍是新「四軍」,其中,「海歸」人才是創新領域最主要的「開拓者」。王肇中說,「海歸」人才回漢創業,就是要堅持做有難度但卻有價值的工作,要敢於做大家都不敢做的對國家有利的事情,技術、思路、思想都要創新。光谷量子公司旨在將國際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同步轉化為國內工業化生產,爭當「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排頭兵。
武漢宏聯章國榜:「三顧茅廬」請來技術專家
章國榜
「我做的電線可以用70年,防火防潮,目標就是做世界一流的電線和電纜」,18日,武漢宏聯電線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章國榜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章國榜最近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教授聯絡密集,潘垣院士是磁約束聚變技術和高功率脈衝電源技術專家,他希望潘院士的團隊和他的工廠進行深度合作,建設世界技術一流的脈衝電纜。
今年42歲的章國榜,18歲隨親戚從溫州來漢謀生,做過搬運工等體力活,最初在前進路開了一家30多平方米的經銷電線電纜的門店。他是個有心人,長時間摸爬滾打,對電線電纜非常熟悉,也熟悉了生產過程,從開始給別人代理,到自己開工廠,只用了5年時間。
目前他已經有兩家工廠,擁有國內外最先進的電線電纜生產流水線以及檢驗設備,年生產能力超過4億元,年產值可達3億元。
為了吸引一流人才,他到全國各地和行業內一些技術專家交朋友。除了高薪邀約外,他還用誠心打動人,目前公司的總工程師樊玉廣,就是他三次到安徽請過來的。樊玉廣目前已經成為「黃鶴英才」,公司光高級技術人才就有10多人。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技術人才,為公司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先後獲得「一種稀土鋁合金電力電纜及生產工藝」「耐高溫防火電纜」「深水機器人耐水壓拖鏈電纜」等11項國家專利,「宏聯」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公司目前在研發特種電纜方面還積極與華中科技大學開展校企合作。前不久,潘垣院士一行專門來到宏聯公司生產現場,詳細了解企業科技投入、產品研發和銷售情況。目前就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工作已經達成初步意向。
章國榜表示,在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企業需尋求突破,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科技投入,開闢新的節能環保產品,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章國榜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最近將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中引進一批優秀大學生,讓這些大學生留在武漢,也給他們提供施展的舞臺,成為企業二次騰飛的「種子」。
1藥網於剛:樂做新「四軍」開拓新經濟市場
於剛
「武漢提出大力發展新民營經濟,令人振奮!」於剛博士18日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認為武漢在地理位置、人才儲備、產業升級和創新等領域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新民營經濟發展戰略更將為武漢經濟創新發展注入活力。
作為集合了武漢大學傑出校友、「海歸」人才等多重身份的於剛博士,是武漢新民營經濟市場主體中新「四軍」的代表企業家之一。去年3月,於剛博士成為武漢首批「城市合伙人」,與來自國內外的60位頂尖人才一起正式與武漢結成「奮鬥共同體」。
「從我個人的情感來講,這是我形成世界觀的地方,是我一生中不可磨滅的一段回憶。」談及武漢,於剛博士曾多次流露心聲。於剛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1990年取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決策科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德州奧斯汀分校管理學院終身教授和座席教授,亞馬遜全球供應鏈副總裁,戴爾全球採購副總裁,1號店董事長、聯合創始人。
在1號店擔任董事長期間,於剛就把公司上千名的研發團隊設在武漢,並在武漢設倉,依託武漢,1號店覆蓋了整個華中地區。於剛直言這裡有優秀的人才,讓1號店擁有實力強大的研發團隊。
現在於剛的身份是1藥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其中,藥品交易平臺華中藥交所就落址於武漢。不僅如此,1藥網的研發、BI(大數據)、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團隊也設在武漢,積聚了武漢的高端人才。
從2015年8月開始,於剛擔任卓爾集團聯席主席,幫助實現卓爾的網際網路化,促進卓爾從以商業地產為主營業務,轉型升級為集成雲交易、金融、物流、服務的B2B平臺。
於剛表示:「在武漢大力發展新民營經濟之際,我們將積極發揮在網際網路和IT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助力武漢發展新民營經濟。我將繼續與武漢共同奮鬥、成長。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核心業務落地武漢,希望新民營經濟能讓新『四軍』創業者、投資者放手創新,形成『武漢模式』成為全國創新典範。」
簡尋何斌:「新92派」從「92派」手中接過創業
何斌
上月,「簡尋」剛過2周歲生日。這個智能獵頭積累的程式設計師核心數據已突破百萬。18日,長江日報記者聯繫上簡尋創始人何斌,這位1992年出生的小夥,一畢業就創業,在「92派」企業家支持下迅速成為「新92派」創業者。
何斌介紹,他們開發的數據驅動的智能招聘服務平臺「簡尋」,專注於為網際網路公司招聘中高端程式設計師,已積累包括搜狐、鬥魚、掌閱等在內500餘家優質客戶資源,通過匯總國內外20餘家程式設計師相關網站開放數據和部分獵頭資料庫、在線簡歷數據,構建了自己的IT人才庫。公司走上正軌,還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
在華中科大計算機系就讀的何斌是最早的雙創弄潮兒之一,2015年初,他就開始為創業做準備。他確定「以技術力量改變程式設計師招聘」為創業方向,靈感是他做了一個小產品,在網上「爬」到了一些程式設計師數據後,立刻有獵頭出錢想買,讓這個生意人家庭出身的學霸嗅到了商機。
2015年6月畢業時,何斌已拿到接近200萬元的天使投資,進駐到校內的孵化器。去年7月,「簡尋」出孵,團隊擴張。
何斌說,不管你處於何種階段,武漢都有適合你的配置,就和武漢這個城市的「包容」氣質一樣,「創業夢想在校內各種創新實踐中萌發,創業起步階段有形形色色的校內外孵化器為你提供少風險、低成本的路徑,還有青桐計劃的舞臺為你招徠資本,再進階,還有瞪羚計劃等助你奔跑」。
進階過程中,「簡尋」已完成由上海六禾領投,長安私人資本和知卓資本跟投的500萬元的Pre-A輪融資。這次融資正是由何斌在珞珈創新天使基金首期風投斬獲。
這筆校友基金的投資人包括以陳東升、毛振華、艾路明為代表的一批「92派」企業家。何斌從他們手中拿到投資,被看做是創業新生代「新92派」從「92派」企業家手中接過創業棒。
「『簡尋』是新民營經濟時代的創領者,也是受益者,作為新『四軍』之一的畢業大學生,我們以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開發出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何斌說,簡尋目前正在進行A輪融資,爭取成為武漢新民營經濟中的新力量。
貓友會黃錦:「民間招才局」聯通全球網際網路人才
黃錦
「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時代,一大批職業經理人、技術人員投身各行各業自己做老闆,催生出了新民營經濟」,18日,貓友會創始人黃錦告訴記者,平臺輻射1.3萬高端人才的湖北籍網際網路社群,目前已聚集了世界各地的3000餘名湖北籍人才,貓友會幫他們在武漢找項目、找投資、找房子、甚至找女朋友,並做創業項目的推介。他介紹,一批網際網路人才通過貓友會,了解變化中的武漢,「功能類似民間招才局」。
黃錦在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北上,任職微軟亞洲工程院,3年後按捺不住創業的衝動開始創業,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IOS(蘋果公司開發的行動作業系統)應用開發者。初次創業失敗後,應聘成為海豚瀏覽器北京辦公室的第一名員工。在這家於武漢誕生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黃錦從管技術到管產品,完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移動網際網路工作,再次投身創業。
「科班出身的可能就有這種創業衝動,在成熟的大公司積累了職業技能,看到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迅猛發展,包括我在內,周圍的朋友都有想出去看看的衝動,很多都付諸實踐。」黃錦說。
滴滴打車創始人程維曾在阿里工作8年;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包括微軟在內的4家公司積累了工作經驗……黃錦認為,身在網際網路行業,對消費、技術前沿更加敏感,有知識、有衝勁,很容易投身於新民營經濟的市場大潮。
「如果說傳統民營經濟發端於家庭作坊、鄉鎮企業和小商品生產貿易,我們這一代的新民營經濟參與者,則大多具有較高的學歷背景,專業背景更強,全球視野更開闊,平均年紀也更輕。」黃錦總結說,儘管目前貓友會上人數是3000多人,但湖北籍網際網路人才至少是3萬人,在BAT裡面的比例也是數一數二,涉及技術領域多種多樣,包括光通信、大數據、人工智慧等。
「如果能把他們吸引回武漢創新創業發展,我相信對武漢產業發展是一個很棒的利好。」他說,本土成長起來的創業團隊根扎得更深,對本地經濟的帶動效應將更明顯。
良辰動畫石秀:想為武漢方言保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石秀
「武漢不斷創造更好的環境,給創新者以機會,給創業者以平臺。作為一名武漢的大學畢業生,相信新民營經濟會為這座城市創造亮點。」16日,武漢良辰動畫傳媒有限公司CEO石秀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一個女孩,一支畫筆,一份事業。這是婚禮動畫界對石秀的描述。從網絡接單幫人畫動畫短片,到組團隊為結婚新人提供私人定製的婚禮動畫片,28歲的石秀用6年時間製作了4000多部婚禮動畫,完成了從打工者到創業者的蛻變。
2009年上大學初到武漢,因為興趣,石秀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動畫專業。因為熱愛,她留在了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因為夢想,她擁有了一支10多個志趣相投的小夥伴團隊。
目前良辰婚禮動畫已經在網際網路婚禮動畫領域排名第一,企業宣傳動畫也已經和寶潔、海爾、烽火科技等知名機構建立合作。
石秀總是挑戰自己。2015年微信表情開放平臺推出,她又創作出了根植於武漢地方文化的動畫原創IP卡通形象——斑馬君。源於武漢方言的「個斑馬」,隨著時代發展含義演變成「有板眼」,越來越文藝的武漢人將其演變成了「斑馬」。
「因為自己非常喜歡傳統文化,也想為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言保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呆萌有愛的「斑馬君」一改武漢方言暴躁的刻板印象,賤賤的表情配上「奏麼斯撒」「岔滴」這些耳熟能詳的武漢方言,一個屬於武漢人本土的卡通形象深入人心。目前微信表情「斑馬君的武漢方言」下載量已達到200多萬。
石秀所處的5.5創意產業園,集聚了一批新「四軍」人才,「這些人是武漢未來的希望所在」。談起自己的未來,她說:「希望『斑馬君』帶動武漢旅遊文化產業,讓更多來武漢旅遊的人都了解武漢本土文化。我們將創造更多『斑馬君』的優質內容,打造武漢本土特色動漫形象品牌,讓更多人愛上大武漢。」
銳科雷射閆大鵬:拿出股份吸引「千人計劃」專家
閆大鵬
中國證監會13日正式受理武漢銳科雷射提交的上市申請,這家由「海歸」博士閆大鵬創辦的高科技企業,作為武漢新民營經濟的典型企業,給公司成立10周年做出最好的慶祝。
18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銳科了解到,今年1-5月份,公司超計劃完成銷售收入,較2016年同期增長108%。預計2017年全年實現銷售額10億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67%。去年,銳科雷射完成了5.96億元的銷售額。
細如髮絲的光纖釋放雷射能量,能在幾秒鐘內擊穿一釐米厚的鋼板,萬瓦光纖雷射器威力十足。然而在10年前,我國工業光纖雷射器全部依靠進口。
2007年,51歲的閆大鵬從美國舉家遷至武漢,把光纖雷射器技術帶回國內。10年過去,中國首臺全自主研發的2萬瓦光纖雷射器,正在武漢銳科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研發基地組裝,有望2018年推向市場。
武漢銳科光纖雷射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閆大鵬說,新產品將打破國外壟斷,一臺進口的2萬瓦光纖雷射器市場價格600多萬元,國產售價可降低40%。
武漢發展新民營經濟的主攻方向是發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特徵的新經濟。閆大鵬說,武漢要積極參與自主創新的競爭,不能僅局限於核心技術的競爭,更是完整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競爭。
近年來,銳科雷射主持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863」計劃等項目的研究,發展更為迅速。閆大鵬說,目前,公司已經打造了一支以3個國家「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一批國內光機電及相關專業碩博成員組成的研發團隊。
「閆大鵬效應」吸引了更多國際一流技術人才相繼加盟,許多年輕人才為了學到最前沿技術,紛紛趕來武漢投奔閆大鵬,他也拿出自己的股份,吸引更多「千人計劃」專家共同奮鬥。
「武漢積極發展新民營經濟,正是創新創業好舞臺」,閆大鵬也一直現身說法,對新民營經濟的倡導,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支撐自主創新。他說,希望國家在機制、體制上有更多突破,「我們推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這是對人才最有效的激勵辦法。」
張顥:為網際網路化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張顥
張顥,1990年出生,湖北蘄春人,第二屆武漢市大學生創業先鋒。五年前,即將大學畢業的張顥,在湖北民營經濟研究院工作,近距離了解了民營經濟領域,接觸到眾多民營企業家,激發他創業的熱情。一年後,張顥從原單位辭職,與網際網路技術團隊一同,組建了武漢昌元弘天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傳統行業做網際網路化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4年間,該公司已經發展成為行業內領先的企業級軟體定製服務商,成功為數百家機構、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公司團隊成員用3年時間,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旗商城系統,並取得多項著作權及發明專利,深受客戶青睞。
尹鋼:今年公司計劃登陸新三板
尹鋼
尹鋼,男,武漢人,1983年出生,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系。2005-2011年就職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擔任過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項目經理,開發部門經理等職務。2011年回漢創業,與同學及同事共同創辦武漢奧森迪科智能電控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辦至今五年時間,公司成員從最初4人,累計銷售收入100萬元,發展至今員工30人,去年累計銷售收入1000萬元。今年公司有望突破2000萬元,並計劃年內登陸新三板。
田雨:主導開發智能道路監測和網級公路管理系統
田雨
田雨,武漢千裡路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武漢市第二批城市合伙人。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後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面對武漢的召喚,毅然決定放棄國外穩定工作回家鄉創業。 2015年,創辦武漢千裡路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主導開發智能道路監測和網級公路管理系統。
道路監測系統是基於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檢測技術,實現對大規模路網的快速檢測,極大程度降低檢測成本、提高檢測效率,全面實現了路網檢測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改變了傳統的檢測理念,將傳統技術對路網的周期性檢測,轉變為實時動態的監控。網級公路管理系統,通過對道路性能的預測,實現對路網道路使用性能預警,提供科學的路網養護和管理解決方案,最大限度節省養護資金,提高路網的質量和交通疏導效率,緩解城市的道路擁堵。
鄭敏:打造「網際網路+電梯」完整生態圈
鄭敏
鄭敏,38歲,曾在央企任中層管理人員,辭職後加入天域梯業。天域梯業在電梯服務行業積澱十多年,在電梯安裝維保領域取得長足發展。當下,天域梯業開始致力於推動電梯行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與數據建設,精心推出了以「規範電梯維保服務、提升電梯維保管理水平」為己任的「電梯管家SaaS服務平臺」。
該平臺聚焦公共安全,圍繞電梯管理、電梯維保等社會服務領域,解決城市電梯管理的「痛點」問題,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協同運作機制,打造「網際網路+電梯」完整生態圈。符合建設智慧城市和城市綜合治理的「網際網路+安全管理」發展方向。
章志福:從事智慧農業裝備和系統的研究和推廣
章志福
章志福,武漢盛銳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武漢大學工學博士,第四批武漢市黃鶴英才,第九屆武漢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長期從事物聯網與大數據創新應用研究,2013年底創辦武漢盛銳豐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智慧農業裝備和系統的研究和推廣。
經過近四年的探索和實踐,盛銳豐科技為傳統農業的「網際網路+」提出了全新解決方案,圍繞著農業生產、銷售和食品安全,建立了禾目、禾目良品和禾脈等三大品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老百姓通過掃一掃即可了解農產品從田間到終端的全過程,讓百姓吃得放心。盛銳豐立志於為農戶建立「產銷溯」的新模式,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生產主體建設自主農業品牌提供系統技術和平臺支撐。
聶權:留學生回漢經營木蘭草原
聶權
1988年出生的聶權高中畢業後就前往澳大利亞留學,獲得了迪肯大學金融、管理雙學位,之後一直在國外生活並準備移民。
然而,在父親吳建順的勸說下,他於2014年回到黃陂擔任木蘭草原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接手木蘭草原景區的運營。聶權帶領營運團隊不斷創新,對景區規劃建設和運營進行調整,同時對原來的家族式企業按照現代企業體制進行改造。木蘭草原先後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2014中國最美休閒勝地稱號、木蘭草原所在地的張家榨村獲得2015中國最美鄉村稱號,公司成功掛牌新三板,成為全省首家掛牌新三板的民營旅遊企業。
近兩年來,木蘭草原年綜合收入上漲幅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帶動周邊交通運輸、餐飲服務、農副產品等十餘個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就業人數約2000人次,發展農家樂30餘家,旅遊產品經營戶150餘家,帶動當地2000餘名村民致富,發展農業基地3000餘畝,周邊與旅遊相關產業的收入突破1.5億元。村民也由十年前的年收入5000元躍升到年收入人均5萬餘元,有的家庭年收入超過80萬元,成為湖北旅遊業精準扶貧的典範。
李碩:「80後」「小將」成為科技部專家庫專家
李碩
李碩,男,1980年生,高級工程師。從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製藥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後,李碩堅定地留在了武漢,進入到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的一家民營企業——武漢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研發總監,從事新獸藥研發、藥物分子設計、藥物質量研究等工作。如今,這枚「80後」「小將」已成為湖北省獸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科技部專家庫專家,入選第五批武漢市「黃鶴英才」計劃,第一批「金山英才」人才計劃。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他完成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新藥創製重大專項1項,國家創新基金項目2項,新獸藥開發項目10餘項。獲國家二類新獸藥證書3個,湖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發表研究性論文9篇,申請專利8項。
王太宏:促進新戰略產業的快速發展
王太宏
王太宏,1993年就職日本電報電話公司,1998年,32歲的他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分別在中科院、湖南大學和廈門大學建設了有特色的研究平臺,以「大團隊、大平臺和大成果」模式開展了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的原創性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研究。先後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被聘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985建設研究平臺首席科學家、國防973專家組專家。入選「2004-2014年中國高被引論文中被引次數最高的10篇論文」,分別入選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獲授權專利60多項,負責承擔21項國家研究項目和2項重大橫向研究項目。2016年9月成立了武漢中科動力能源研究院併入選武漢城市合伙人計劃。
汽車產業是武漢市第一大支柱產業, 去年年產值已達3000億。在電動化、智能化和輕量化的國家汽車產業發展重點戰略下,武漢中科動力能源研究院開展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研究,促進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研究院已啟動前期建設,包括一個聯盟和三個中心即中科電動汽車產業聯盟、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展示中心、中科汽車動力電池檢測中心和中科汽車動力電池雲數據中心等。研究院還包括5條示範線建設,為國家培育戰略產業提供產學研用發展的新思路,促進新戰略產業的快速發展。
王行:約跑社公司估值5000萬人民幣
王行,26歲(1991年生),約跑社創始人兼武漢約跑社體育管理有限公司CEO、約跑社跑團300分舵8萬人團長。「我選湖北」大學生創業代表、曾獲長江日報、湖北日報、武漢晨報專題報導。武漢工程大學經濟學專業2016年應屆畢業生,在校時為課程格子華中三省區域主管。2014年因愛好成立「約跑社」,一年時間建成中國第一跑團,2016年成立公司。同年公司獲得天使種子輪融資,成為中國最大的線下跑團。截止目前,該公司已承辦了武漢工程大學校園冬季長跑、漢陽墨水湖四分馬拉松、東湖綠道馬應龍女神跑等賽事。在承辦賽事的同時,王行也是馬拉松生態建設者。目前約跑社公司估值5000萬人民幣。
沈國良:放棄上海高管職位返漢創業
沈國良
2008年碩士畢業,他結束華師大本碩8年通訊工程專業學習,獨自前往上海打拼。5年後,他再次返漢創業。
武漢樂星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沈國良說,武漢是最適合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地方。
沈國良在上海張江高科入職上海盛大公司,做數據分析和行業研究,在上海買了房買了房。
2014年,在本土200萬元風投的支持下,沈國良回漢自己創業。
他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我的努力目標是先達10個億,再到100億。」他說,信心來自他對武漢這座城市的發展分析,「政策、人才、配套,這些創業就業條件,武漢都具備了」。
武漢樂星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在線教育與手機遊戲的年輕網際網路企業,總部位於武漢,目前在上海設有分公司。
盧濤:程式設計師辭職回漢創業越忙越有成就感
盧濤
今年32歲的盧濤是武漢江夏區人,武漢智嘉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2016年3月開始創業,開發微信公眾平臺、網站和手機APP以及營銷推廣。去年獲江夏區創新創業大賽實踐組優秀獎。
他曾在兩家IT公司工作近8年後,選擇從寧波回鄉創業。去年3月,他入駐江夏廟山瑩健孵化器,目前已有20餘名員工,並在麻城設辦事處。
在約120平方米的辦公區裡,最顯眼的是兩張白板。其中一面白板上寫著正在8個大項目的當日任務,會議區的白板上則寫著15個項目的進度。每個項目分列「當前狀態」、「下步工作」、「優先級」和「交付時間」四項,每項被標註H、M、N字母。盧濤解釋,這三個字母分別代表「緊迫」、「中等」和「可緩」程度。其中,標註「緊迫」字母的項目約佔一半以上。
盧濤和團隊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是家常便飯,他說:「我們在幹自己喜歡的事,越忙碌越有成就感。」
王賢江:未畢業已創業 培菌技術獲海外青睞
王賢江
今年28歲的王賢江畢業於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如今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發和生產的他,已是武漢歲歲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法人,在創業路上越走越順。
2013年5月,還沒畢業的王賢江便開始創業,註冊成立了公司,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培訓,對液體、固體高產菌種等20多個品種的栽培技術,以及熟料栽培方式進行培訓和推廣。去年,公司菌種銷售收入達到30萬元。
公司目前在新洲區倉埠街和武漢紫薇都市田園建有食用菌栽培技術大棚基地。去年公司獲得平菇高產、木籤菌種兩項發明專利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已走向海內外,吸引了來自義大利、寮國、波蘭、加拿大、韓國等國家的人員前來考察,參加培訓。
【採寫:記者肖娟、汪文漢、李佳、張雋瑋、李詠、李婷、李銳、彭仲、黃金、朱波、譚德磊、林敏、史強 通訊員毛倩、江身軍、李喆、韓珺、 史志鵬,視頻剪輯: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