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英 十年堅守承諾(身邊的感動)
閱讀提示
兩位殘疾兄弟,耄耋之年,是她,十年來悉心照料;三裡山間小道,艱險崎嶇,是她,十年來每天送飯兩趟;聾啞失明的老人,無法交流,是她,碰碰頭就能和老人溝通。十年來,兩位老人的飲食起居、穿衣餵藥,全靠她義務照料。她,就是北京延慶山區64歲的老黨員韓鳳英。
寒風起,秋意濃。每天早晚走在通往二水、三水家的山間小路上,已能夠感受到陣陣涼意。這條路,韓鳳英已經走了10年。
這是劉斌堡鄉上虎叫村,北京延慶山區的一個普通鄉村。村裡有一對苦兄弟——80多歲的賈二水和賈三水,兩人都是聾啞失明的殘障老人,沒有親人,在一間半山腰的小屋裡相依為命。
韓鳳英,一位64歲的老共產黨員,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因為一句承諾,10年來無論酷暑嚴寒,不計艱難困苦,一直照顧著這對兄弟。
「行!我肯定把他們照顧好」
二水、三水是一對親兄弟,由於先天聾啞都沒有結婚,無兒無女。二水失明多年,2003年,一直照顧哥哥的三水也在勞動中碰傷眼睛。對於兩位聾啞失明的七旬老人,生活成了大問題,光靠鄉親們的自發照顧,難以為繼。
「她是村裡出了名的勤快人,也是黨員,村幹部就想著動員她來照顧兩位老人。」村支部書記張有德找到了當年已經55歲的韓鳳英,「雖然發了低保錢,但賈家哥倆看不見聽不著,沒辦法生活。你幫著給他們做做飯吧?」
「行!我肯定把他們照顧好!」韓鳳英絲毫沒有猶豫。這一句話,一幹就是10年,不僅是做飯、送飯,洗衣服、打掃屋子乃至給兩位老人理髮,裡裡外外都落在了她身上。
光送飯就是一條長路,從韓鳳英家到老人的山間小屋,最初只有小山坡上的一條羊腸小道,來回3裡多,每天兩趟,年過半百的韓鳳英風雨無阻。下雪天,韓鳳英每次送飯都要在雪地裡走得滿身大汗,但從沒讓老人餓過肚子。
「我吃什麼他們吃什麼。」從大年初一的餃子、正月十五的元宵到端午節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餅,韓鳳英從來都想著兩位老人。看到老人吃得快、吃得飽,韓鳳英臉上就掛滿笑容。
山間小屋沒有暖氣,四壁透風,如何讓老人冬天不挨凍?韓鳳英想了個土方法——燒炕。她每次給老人送飯時一併燒炕,為了避免失火,每次臨走前,都要把灶下的火完全撲滅。
鄉親們都說,韓鳳英就是兩位老人的親閨女。村裡年過八旬的賈長存說:「鳳英心疼著兩兄弟呢。365天,天天來伺候,每餐都要等他們吃好飯,再燒好炕,收拾好東西,她才回家。」
「這活,一幹上就撂不下了」
二水、三水耳聾、眼盲、口啞,完全沒辦法通過正常途徑交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韓鳳英找到了與兩位老人交流的方法,就是通過碰碰手、碰碰頭、做手勢,「手拍肚子,表示餓了;手在胸口,就是飽了……時間一長,我就懂他們的意思了。」
兩位老人聽不見,看不見,得了病也說不出,可這難不倒細緻的韓鳳英。「每天給他們收拾大小便,再摸摸額頭上的溫度,我就知道他們是不是病了。後來,他們哪不舒服也會比劃給我看。」
最初,發現老人頭疼腦熱,韓鳳英給他們送藥,老人不是扔了藥片,就是打翻水盆。「老人也會耍脾氣,嫌藥苦,不肯吃。現在發現他們不舒服,我只要先摸摸他們的頭,再拍拍他們的手背,他們就會吃藥。」老人的頭髮長了,韓鳳英自己買了電推子,只要摸摸他們的下巴,再扒拉扒拉頭髮,老人就知道要剃頭髮、刮鬍子了。
自從有韓鳳英照顧,賈家兄弟家的頂棚換了,玻璃新了,衣服乾淨了……冬天,韓鳳英早早地用塑料布把窗戶封上,掛上棉門帘。夏天,她再把塑料布取下來,每天開窗透氣。兩位老人行動不便,常臥在炕上,韓鳳英還準備了兩個厚厚的坐墊,天氣好的時候就攙老人出來曬太陽。
寒來暑往,韓鳳英已經堅持了10個年頭,把賈家兄弟照顧得很健康。這10年,她連女兒坐月子也沒空去照顧,只出過一次遠門,臨行前還特地請小姑子來幫忙為兩位老人做飯。
每當被問起照顧兩位老人的事,韓鳳英都說:「兩位老人的養老金和五保金每年都在提高,政府給了生活費,我就是幫忙做個飯。真要說感謝,要感謝國家。」
回顧10年辛苦,有沒有想過放棄?韓鳳英說:「誰都有老的時候,他們無依無靠,日子過得辛苦,我看了心裡覺得難受。這活,一幹上就撂不下了。」2008年,老伴突發腦溢血去世,韓鳳英痛苦難抑,兒女勸她進城生活:「跟村裡說一聲,讓別人幹吧。」但她還是留下了。兒女的不理解最終變成了支持,回村時也會幫母親送飯。(記者 餘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