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國人》:162歲的科普「聖..

2020-12-16 央視網

《科學美國人》:162歲的科普「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4日 00:02 來源:

來源:新京報

世界著名科普雜誌副總裁迪安·桑德森來華講科普

  3月24日晚,美國最大的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的「全球巡風使」迪安·桑德森從東京飛到北京,再到重慶,又於3月27日飛到了韓國首爾。在亞洲,《科學美國人》共有四個版本,此行,可謂是《科學美國人》總部的一次亞洲家族大檢閱。

  《科學美國人》在全球一共有18個版本,迪安·桑德森是這18個國際版本的協調者。在他看來,要想使科普雜誌落地生根,本土化的策略不可少。於是,在穿行於18個版本所在地時,他也當起了不同本土化經驗的布道者。

  ●人物名片

  迪安·桑德森(Dean Sanderson)的主要身份是《科學美國人》的國際副總裁,常務董事,其主要業務是負責國際協調,指導與檢查《科學美國人》雜誌的18個國際版本。曾於德國漢堡Gruner+ Jahr出版公司總部和全球著名的出版商貝塔斯曼公司雜誌部工作。

●1900年創刊號。

●1908年的封面。

●1908年關於第一架飛機上天的報導。

●1911年的封面。

●1912年的封面。

  歷史 愛迪生是雜誌的老讀者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經歷了美國科技大跨越時代,這是《科學美國人》崛起的契機嗎?

  迪安·桑德森:《科學美國人》創刊於1845年,是美國歷史最久的科普雜誌。的確,在19世紀時,《科學美國人》曾是記錄美國技術發展的一部聖經。正因如此,《科學美國人》一度被那些推動工業革命的主要人物捧讀,包括愛迪生在內都曾經是讀者。直到現在,雜誌社還保存著一幅照片,那是在1903年,飛行家懷特兄弟的工作間,桌上放著的正是一本《科學美國人》的複印本。

  新京報:在160多年的發展中,《科學美國人》已經成為美國人家庭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讀物,為何能如此持之以恆?

  迪安·桑德森:1948年,《科學美國人》從周報改成了月刊,刊登了眾多著名科學家的文章,包括愛因斯坦、詹姆斯·沃森(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130位諾獎獲得者。所以讀者忠誠度很高。而且,在162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只換了7位主編。現任的主編才46歲,還會在這個位置上呆很久,從而使雜誌風格的延續性得以保證。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在1845年創刊後遇上工業革命,從而在報導上形成了偏重應用於人類生活的重大發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美國人》是否也會做些適當改變呢?

  迪安·桑德森:儘管《科學美國人》保持了相當高的傳承性,但想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由於《科學美國人》許多都是由專家撰寫文章,我們的編輯正試著將其改得更好讀一些。今年夏天,《科學美國人》將有許多新的變化,類似我們會給那些專家所撰寫的文章補充許多「補丁」,包括編輯所寫的、圖標、旁註等等。經驗告訴我們,即使是那些受過良好科學訓練的科研人員,也喜歡這樣的閱讀體驗,他們並不喜歡純文字。

  合作 來中國的第一本西方科技雜誌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與中國的淵源很長。2005年10月,《科學美國人》停止與其中文版《科學》的版權合作,2006年與《電腦報》集團合作《環球科學》,是什麼原因使得你們更換合作夥伴?

  迪安·桑德森:《科學美國人》是第一本被引進中國的西方雜誌。時間可以追溯到1979年。直到2005年,我們都與《科學》合作。之所以決定換合作夥伴,是考慮到《電腦報》有較寬廣的發行渠道,而且他們正處於快速發展期間。

  新京報:此次,你到亞洲這些不同版本的國家考察,結果如何呢?

  迪安·桑德森:事實上,除了《環球科學》、日本、韓國三種不同的版本,在亞洲我們還有臺灣地區的繁體版本。在日本,讀者群主要是科學界、學術界及技術界。在日本已經非常成功,並吸引了大量的廣告商。相較之下,臺灣版本的《科學人》走的是一條「平民路線」,它們希望能擁有更廣泛的讀者群。目前臺灣版開闢的觀點欄目和文章對於當地的讀者已經成為一大品牌欄目。《環球科學》的定位是學術界、學生、商業界,他們都希望了解科技究竟是如何改變生活的。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在全球擁有不同版本,如何評價這些版本?作為不同國際版本的協調者,你認為它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迪安·桑德森:以前,《科學美國人》總部對這些國外版本要求非常嚴格,我們要求他們照搬照抄,完全地複製母本。不過,今天我們已經改變了策略,我們授權給這些合作者,讓他們自由地去「創造」雜誌,只要這種做法是出於為本土讀者考慮的。我們也鼓勵他們能在母本的科普文章基礎上,再增加自己的原創作品,可以由當地的科學家或者記者撰寫。這一點在科技越來越主導的社會裡非常的重要。

  觀點 科普無國界,雜誌有風格

  新京報:中國科普雜誌的陣營中,在引進科普雜誌中,不光有你們的《科學美國人》,還包括———《發現Discovery》、《焦點Focus》,如何看待這種引進母本進行拷貝的科普雜誌現象?

  迪安·桑德森:首先應該肯定的是,這些雜誌在它們的國家都享有聲譽。科學與技術的全球趨同性很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無國界,所以這些雜誌紛紛被引起關注也不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事,當然《國家地理》又是另一個例子。我認為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外國科普雜誌紛紛被引進是件好事,因為這些雜誌本身含金量很高,並且能給讀者提供相當豐富的國際化視野。

  而且這些雜誌在許多國家都有成功的引進史。舉個例子來說,《焦點Focus》,是義大利和西班牙版的,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月刊。我對這個雜誌非常熟悉,因為當我開始自己職業生涯時的第一步,就是在這個編輯部做實習生。

  新京報:然而在進入中國科普雜誌陣營的世界名刊中,有些落戶以後很快就消沉,甚至有的是無功「隱退」,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迪安·桑德森:儘管國外雜誌會給中國讀者帶來那些國際化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的本土化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也非常重要。另外,發生在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的進展,中國讀者也會關注這部分內容。相應地,也應該讓世界上其他國家了解到。

  科普 營造科普氛圍要從學校開始

  新京報:能否介紹一下美國的科普環境?你們本地讀者都喜歡閱讀哪些方面的文章?

  迪安·桑德森:我們的讀者對不同科學領域的報導都比較感興趣。物理、天文、地球科學曾長期是雜誌的核心報導內容。當然在近幾十年裡,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非常流行,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也比以往受到更多的關注。

  新京報:就目前傳播科學知識的渠道而言,電視、網絡似乎有著更大的優勢。類似探索節目,網絡的高頻率刷新科學進展,《科學美國人》是如何應對這種競爭的?

  迪安·桑德森:探索欄目在美國非常流行,這個節目擁有比較高的質量。相較於《科學美國人》來說,探索擁有的觀眾群更為廣泛,但是兩者的受眾中交集還是佔很大一塊。

  很明顯,越大眾的雜誌,越能吸引讀者。《科學美國人》並不是最大眾化的雜誌,但卻具有惟一性,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優勢所在。隨著網絡的發展,西方許多科普雜誌在發行量上消減,因為讀者可以很方便地從網絡上獲取科普知識、科學進展。但是《科學美國人》提供的這種高水平的文章卻很難被網絡上的內容所取代,所以在許多國家我們的發行量一直都比較穩固。

  新京報:那麼在你看來,怎樣才能做好科普,怎樣才能有更好的科普氛圍?

  迪安·桑德森:最重要的是讓許多人在學校裡就能受到好的科學教育。就今天來看,科學非常複雜,但在對世界的解讀上,它的角色又非常重要。了解不同科學領域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已經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我們惟一能做的是在學校中便能營造出好的科普氛圍,當然好的科普雜誌也能發揮作用。

  新京報:相比而言,你怎麼評價中國的科普環境?

  迪安·桑德森:我認為中國將會成為科學與技術領域中非常重要的國家,事實上,它現在已經是這樣了。隨著在中國受教育程度人群的增加,我覺得這會是世界上普及科普信息最大的市場之一。

  採寫/本報記者 李健亞

  ■連結

《大英百科全書》詞條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縮寫為SciAm),一份美國科普雜誌,始於1845年8月28日,是美國最早連續出版的雜誌。月底出版。自誕生以來,一直堅持將最新最先進的實驗室研究帶到普通大眾面前。

責編:張建

相關焦點

  • 162分!11歲女孩智商超愛因斯坦和霍金,達到門薩智商測試最高分
    而就在近日,英國一位11歲的小女孩在門薩智商測試中拿到162的高分,比愛因斯坦的160分,和霍金的140分還要高!今年11歲的斯內哈爾·維傑來自來自英國薩裡郡斯坦威爾,她剛在「門薩Cattell III B」測試中以162分的成績獲得最高分。
  • 科普愛好者的必讀書單|你想要的這裡全都有
    《國家地理》少兒版獨家授權出版的一本趣味科普雜誌,內容涵蓋了科學、地理、歷史、流行文化、新奇事物等各方面的科普讀物。引入美國探索頻道的專業水準和獨特視角,由專業科普人士親筆著述,緊跟國內外發生的科學事件,展現全球攝影師的傾力之作,為小讀者奉獻精彩絕倫的科普視覺盛宴;帶給孩子「大科普」的閱讀感受。
  • 英國11歲女孩智商達162 超過愛因斯坦2個點(圖)
    英國11歲女孩維多利亞·考伊擁有高達162的智商,比著名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還要高出2個點。  智商超群  考伊的智商水平成績高達162。  考伊44歲的母親艾莉森說:「我們簡直無法相信。她幾周前做了智商測試,測試結果讓她得以進入最聰明的1%人群。」  「我們上網查詢,發覺162的智商水平比愛因斯坦還高。我們感到無上自豪,」艾莉森說。  愛因斯坦生前並未接受過智商水平測試,但專家估計,他的智商應該是160。微軟公司創始人之一比爾·蓋茨的智商也是160。
  • 以科普點燃孩子們的科學精神
    近年來隨著科普受重視程度的增加,科普從業者素養的提升,科普內容供給的多元以及獲取科普渠道的日益豐富,作為科學教育重要補充的科普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是科學普及的重點人群。美國學者德雷斯勒(Fletcher Bascom Dresslar)在1907年就指出:「只要還缺少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習慣,教育就不能停止。」應該說,他提出了教育的一個目標,即讓人們養成用科學方法思考周圍世界的習慣,並且培養和秉持科學精神,而對於什麼是科學精神,不同的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闡釋,但大體上應該包括的維度有質疑、不迷信權威、理性、了解科學發展的本質等。
  • 美國自駕遊4:美麗的聖芭芭拉
    是美國加州聖塔巴巴拉縣的一個小鎮,在洛杉磯市以北150英裡處,在舊金山以南300英裡處,常住居民不到5000人,其中丹麥後裔佔三分之二。Solvang在丹麥文裡是「陽光滿溢的田園」之意。聖芭芭拉(Santa barbara),不一定所有人都熟悉,但說起美國前總統裡根的牧場,很多人就有印象。
  • 李淼:科普做得好就沒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57歲的李淼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淼叔」,他說,50歲之後,他把人生重點轉到教育和科普上來,而且這條路會一直走下去。從外星人話題入手講生物學在《給孩子講地外文明》一書中,淼叔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回答了孩子們常常會好奇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外星人?如果存在,他們在哪裡,長什麼樣?
  • 科學防控近視,擁有光明未來!——記6.6愛眼日聖愛眼科公益近視防控教育線上線下齊科普
    、電視臺、各門診等為島城眾多家長及孩子們帶來了主題為《爸媽有遠見,孩子不近視》的科學近視防控科普講座,並免費為孩子們進行視力篩查。在直播間裡,主持人姜俊攜廣大聽眾與聖愛眼科戚瑋副院長共同探討科學防控近視的話題。直播期間,廣大聽眾通過熱線電話、海米FM互動平臺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在科普科學近視防控知識的同時,戚院長也仔細認真地為每一位聽眾解答每一個問題,聽眾的熱情高漲,對此種形式也非常認可,最後由於節目時間的關係,部分問題轉由線下單獨溝通解答。
  • 摩力聖匯教你科學泡溫泉 養生事半功倍
    大多數人都知道泡溫泉對療養有好處,還能強身健體,美容養顏,但是如何科學泡溫泉,相信很多人不太了解,摩力聖匯教你正確泡溫泉,養生效果事半功倍。摩力聖匯屬於天然的碳酸氫鈉泉,是天然的美人湯泉質,溫泉熱浴不僅可使肌肉、關節鬆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
  • 推薦| 《環球科學》編輯部的這份科普童書
    推薦 | 《環球科學》編輯部的這份科普童書 2020-03-14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套雜誌解決4-12歲孩子所有科普閱讀需要
    當然是買《十萬個為什麼》,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十萬個為什麼》同樣也有系列期刊。很多爸媽給娃選科普讀物,首先想到的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不少人也知道《美國國家地理》、Highlights™系列這些國際頂流雜誌。
  • 清華學霸單挑23人科學團,撒貝寧:被科普知識餵大的孩子真的牛
    18歲清華學霸單挑23人科學團,令撒貝寧震驚清華學霸陳鯤羽在18歲的時候參加了《加油向未來》的綜藝節目,說是綜藝節目,不如說是給普通人一個展現自己能力的平臺,在這檔節目上,陳鯤羽以一己之力單挑23人的科學團,並且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大戰三百回合之後成功獲得年度總冠軍,並且一戰封神,江湖人稱「鯤神」
  • 英國13歲女孩智商高達162 超過霍金和愛因斯坦
    2012年,奧利維亞·曼寧12歲時被吸收進入門薩俱樂部。  據英國媒體6月7日報導,英國倫敦女孩內哈·拉穆在高智商協會門薩俱樂部的測試中測得,其智商高達162。這一結果允許她加入這個高智商團體,成為英國最聰明的前1%人群中的一員。
  • 美國留學本科專業選擇:162個專業裡,哪些是最具價值專業?
    本科專業162個美國大學本科專業裡,哪個最具有價值?理財網站 Bankrate.com 對162個大學專業,根據各個專業入職的平均年收入和失業率進行了排名。以各個專業的本科學位為衡量基準,考量平均薪資、失業率和償債能力三個因素,評選出了最有價值的專業和最低價值專業。我們來一起看看該份報告吧!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對科研群體來說,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既是權利,更是責任。 在新形勢下,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以提升科學素養更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對研究人員產生了新的、對科普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提出了新問題:作為科研人員又該如何科普?對比物理知識科普,分析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或許能引發一些思考。
  • 【科普薦讀】科學主題圖書推薦
    2、《德國孩子最著迷的科學小實驗:基礎版》作者:(德)赫爾曼·克裡克勒爾著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晉圖館藏地:少兒分館圖書調配庫索書號:N33/39/1(1),N33/50/(1)這是一本適合6-12歲兒童的科普類讀物,能讓孩子從生活小實驗中得到樂趣,真正愛上科學。
  • 科學實驗書單推薦 | 一萬個科學燒腦小實驗,寒假激動到變形!
    大語文,0-3歲書單,3-6歲書單,科普書單,歷史書單,成語書單,古詩書單,藝術書單,等等,全部都在小程序裡。以後你們不用辛苦去翻書單,想要什麼書,直接掃小程序,就能看到了。整個夏天我都帶著小賴賴讀《小小牛頓》,一天一本,內容涵蓋了數學邏輯,語文故事,科學實驗,科普知識。比我做的其他日系練習冊都好。是的,我是當練習冊來做的。《小小牛頓》屬於臺灣《小牛頓》系列。是《小牛頓》的低幼版,適合3-7歲小朋友。《小牛頓》是非常有名的一個科普系列叢書,獲得過無數獎項。《小小牛頓》包含60大主題場景,1000個智慧遊戲,40小時超長音頻,10本親子手冊。
  • 美國科普志願者機制啟示 朱效民
    坐落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校園內的自然史博物館有一位80歲的科普志願者,全名叫Nance North Ross。她是在我首次參觀該館恐龍廳時主動和我聊起來的,熱情地問我有什麼問題並詳細地回答我的任何提問。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當然,作為一個科幻作品,作者也融合進了一定的技術跨越與想像,讓人感到虛實交織,從而更加具有真實感」。從科學到科幻,從科學家到作家,吳季有怎樣的心路歷程?  記得俄羅斯科學家、著名的人類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首先一定是信念、夢想,甚至是傳說、故事;其次,是科學的計算;最後,才是終極夢想的實現。
  • 16歲上清華,單挑23人科學團被封鯤神!被科普書餵大的孩子不簡單
    在央視舉辦的大型科普類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三季中,陳鯤羽奪得了冠軍,他一戰成名,登上了微博熱搜,還擁有了自己的超話。陳鯤羽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16歲時,被保送清華,進入物理系學習,他一直被別人稱為「神一樣的存在」。
  • 推薦5個兒童英文科普類網站,資源免費!科學英文兩不誤!
    今天小E給爸爸媽媽們推薦一些兒童科普(non-fiction)學習網站,互動性超強!孩子們可以在裡面一邊探索新奇的科學世界,一邊學英語,絕對能幫助開拓視野,點燃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哦!Frontiers適合年齡:6歲以上https://kids.frontiersin.org/《Frontiers(前沿)》雜誌是美國一本專業的科學雜誌,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