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國人》:162歲的科普「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4日 00:02 來源:
來源:新京報
世界著名科普雜誌副總裁迪安·桑德森來華講科普
3月24日晚,美國最大的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的「全球巡風使」迪安·桑德森從東京飛到北京,再到重慶,又於3月27日飛到了韓國首爾。在亞洲,《科學美國人》共有四個版本,此行,可謂是《科學美國人》總部的一次亞洲家族大檢閱。
《科學美國人》在全球一共有18個版本,迪安·桑德森是這18個國際版本的協調者。在他看來,要想使科普雜誌落地生根,本土化的策略不可少。於是,在穿行於18個版本所在地時,他也當起了不同本土化經驗的布道者。
●人物名片
迪安·桑德森(Dean Sanderson)的主要身份是《科學美國人》的國際副總裁,常務董事,其主要業務是負責國際協調,指導與檢查《科學美國人》雜誌的18個國際版本。曾於德國漢堡Gruner+ Jahr出版公司總部和全球著名的出版商貝塔斯曼公司雜誌部工作。
●1900年創刊號。
●1908年的封面。
●1908年關於第一架飛機上天的報導。
●1911年的封面。
●1912年的封面。
歷史 愛迪生是雜誌的老讀者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經歷了美國科技大跨越時代,這是《科學美國人》崛起的契機嗎?
迪安·桑德森:《科學美國人》創刊於1845年,是美國歷史最久的科普雜誌。的確,在19世紀時,《科學美國人》曾是記錄美國技術發展的一部聖經。正因如此,《科學美國人》一度被那些推動工業革命的主要人物捧讀,包括愛迪生在內都曾經是讀者。直到現在,雜誌社還保存著一幅照片,那是在1903年,飛行家懷特兄弟的工作間,桌上放著的正是一本《科學美國人》的複印本。
新京報:在160多年的發展中,《科學美國人》已經成為美國人家庭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讀物,為何能如此持之以恆?
迪安·桑德森:1948年,《科學美國人》從周報改成了月刊,刊登了眾多著名科學家的文章,包括愛因斯坦、詹姆斯·沃森(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130位諾獎獲得者。所以讀者忠誠度很高。而且,在162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只換了7位主編。現任的主編才46歲,還會在這個位置上呆很久,從而使雜誌風格的延續性得以保證。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在1845年創刊後遇上工業革命,從而在報導上形成了偏重應用於人類生活的重大發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美國人》是否也會做些適當改變呢?
迪安·桑德森:儘管《科學美國人》保持了相當高的傳承性,但想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由於《科學美國人》許多都是由專家撰寫文章,我們的編輯正試著將其改得更好讀一些。今年夏天,《科學美國人》將有許多新的變化,類似我們會給那些專家所撰寫的文章補充許多「補丁」,包括編輯所寫的、圖標、旁註等等。經驗告訴我們,即使是那些受過良好科學訓練的科研人員,也喜歡這樣的閱讀體驗,他們並不喜歡純文字。
合作 來中國的第一本西方科技雜誌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與中國的淵源很長。2005年10月,《科學美國人》停止與其中文版《科學》的版權合作,2006年與《電腦報》集團合作《環球科學》,是什麼原因使得你們更換合作夥伴?
迪安·桑德森:《科學美國人》是第一本被引進中國的西方雜誌。時間可以追溯到1979年。直到2005年,我們都與《科學》合作。之所以決定換合作夥伴,是考慮到《電腦報》有較寬廣的發行渠道,而且他們正處於快速發展期間。
新京報:此次,你到亞洲這些不同版本的國家考察,結果如何呢?
迪安·桑德森:事實上,除了《環球科學》、日本、韓國三種不同的版本,在亞洲我們還有臺灣地區的繁體版本。在日本,讀者群主要是科學界、學術界及技術界。在日本已經非常成功,並吸引了大量的廣告商。相較之下,臺灣版本的《科學人》走的是一條「平民路線」,它們希望能擁有更廣泛的讀者群。目前臺灣版開闢的觀點欄目和文章對於當地的讀者已經成為一大品牌欄目。《環球科學》的定位是學術界、學生、商業界,他們都希望了解科技究竟是如何改變生活的。
新京報:《科學美國人》在全球擁有不同版本,如何評價這些版本?作為不同國際版本的協調者,你認為它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迪安·桑德森:以前,《科學美國人》總部對這些國外版本要求非常嚴格,我們要求他們照搬照抄,完全地複製母本。不過,今天我們已經改變了策略,我們授權給這些合作者,讓他們自由地去「創造」雜誌,只要這種做法是出於為本土讀者考慮的。我們也鼓勵他們能在母本的科普文章基礎上,再增加自己的原創作品,可以由當地的科學家或者記者撰寫。這一點在科技越來越主導的社會裡非常的重要。
觀點 科普無國界,雜誌有風格
新京報:中國科普雜誌的陣營中,在引進科普雜誌中,不光有你們的《科學美國人》,還包括———《發現Discovery》、《焦點Focus》,如何看待這種引進母本進行拷貝的科普雜誌現象?
迪安·桑德森:首先應該肯定的是,這些雜誌在它們的國家都享有聲譽。科學與技術的全球趨同性很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無國界,所以這些雜誌紛紛被引起關注也不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事,當然《國家地理》又是另一個例子。我認為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外國科普雜誌紛紛被引進是件好事,因為這些雜誌本身含金量很高,並且能給讀者提供相當豐富的國際化視野。
而且這些雜誌在許多國家都有成功的引進史。舉個例子來說,《焦點Focus》,是義大利和西班牙版的,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月刊。我對這個雜誌非常熟悉,因為當我開始自己職業生涯時的第一步,就是在這個編輯部做實習生。
新京報:然而在進入中國科普雜誌陣營的世界名刊中,有些落戶以後很快就消沉,甚至有的是無功「隱退」,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迪安·桑德森:儘管國外雜誌會給中國讀者帶來那些國際化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的本土化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也非常重要。另外,發生在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的進展,中國讀者也會關注這部分內容。相應地,也應該讓世界上其他國家了解到。
科普 營造科普氛圍要從學校開始
新京報:能否介紹一下美國的科普環境?你們本地讀者都喜歡閱讀哪些方面的文章?
迪安·桑德森:我們的讀者對不同科學領域的報導都比較感興趣。物理、天文、地球科學曾長期是雜誌的核心報導內容。當然在近幾十年裡,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非常流行,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也比以往受到更多的關注。
新京報:就目前傳播科學知識的渠道而言,電視、網絡似乎有著更大的優勢。類似探索節目,網絡的高頻率刷新科學進展,《科學美國人》是如何應對這種競爭的?
迪安·桑德森:探索欄目在美國非常流行,這個節目擁有比較高的質量。相較於《科學美國人》來說,探索擁有的觀眾群更為廣泛,但是兩者的受眾中交集還是佔很大一塊。
很明顯,越大眾的雜誌,越能吸引讀者。《科學美國人》並不是最大眾化的雜誌,但卻具有惟一性,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優勢所在。隨著網絡的發展,西方許多科普雜誌在發行量上消減,因為讀者可以很方便地從網絡上獲取科普知識、科學進展。但是《科學美國人》提供的這種高水平的文章卻很難被網絡上的內容所取代,所以在許多國家我們的發行量一直都比較穩固。
新京報:那麼在你看來,怎樣才能做好科普,怎樣才能有更好的科普氛圍?
迪安·桑德森:最重要的是讓許多人在學校裡就能受到好的科學教育。就今天來看,科學非常複雜,但在對世界的解讀上,它的角色又非常重要。了解不同科學領域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已經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我們惟一能做的是在學校中便能營造出好的科普氛圍,當然好的科普雜誌也能發揮作用。
新京報:相比而言,你怎麼評價中國的科普環境?
迪安·桑德森:我認為中國將會成為科學與技術領域中非常重要的國家,事實上,它現在已經是這樣了。隨著在中國受教育程度人群的增加,我覺得這會是世界上普及科普信息最大的市場之一。
採寫/本報記者 李健亞
■連結
《大英百科全書》詞條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縮寫為SciAm),一份美國科普雜誌,始於1845年8月28日,是美國最早連續出版的雜誌。月底出版。自誕生以來,一直堅持將最新最先進的實驗室研究帶到普通大眾面前。
責編: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