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大物理學家給小朋友做科普
繼給孩子們講量子力學、相對論、時間簡史等之後,大物理學家李淼又帶著小朋友解密外星世界,帶孩子展望太空、理解生命了。最近,他的新書《給孩子講地外文明》面世。
57歲的李淼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淼叔」,他說,50歲之後,他把人生重點轉到教育和科普上來,而且這條路會一直走下去。
從外星人話題入手講生物學
在《給孩子講地外文明》一書中,淼叔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回答了孩子們常常會好奇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外星人?如果存在,他們在哪裡,長什麼樣?淼叔從我們的猜想開始,講述了智慧生命存在的條件與發展的歷史,以及人類在探索地外文明方面的努力與進展。
選擇「地外文明」這個話題其實並非偶然。李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20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物理學,21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生物學,因此給孩子講生物學是最好的選擇,從外星人入手則是因為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
「地外文明」話題,一直是小朋友和家長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如果去調查一下孩子們最關心的科學問題,估計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恐龍,其次可能就是地外文明了。」李淼說:「我想在一系列關於物理學的少兒科普之後,就應該談談外星人了。另外,外星人這個話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的交叉,我自己就很感興趣。」
為了寫這本書,李淼做了大量準備,他遍覽《史前生物與失落文明》《行星與恆星》《自然傳奇與遠古生物》《一本書讀完生物進化的歷史》以及《人類的未來》等。咖啡館裡,李淼打開筆記本電腦,一邊喝咖啡一邊寫下寫作大綱,隨後他花了3個月完成了這部作品。
從科學研究轉型給孩子講科普
李淼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共發表了100餘篇學術論文,引用總數達6000餘次,他的研究涉及天體、宇宙學、黑洞、引力、弦理論、M理論等多個關乎宇宙的「終極」問題。他進入科普這個行當,大概40歲左右。2016年2月,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兒童科普,他的心從此和孩子們連在了一起。
李淼回憶說,當時受邀在網上給博雅小學堂的孩子們講量子力學,他面對的是500個7歲至11歲的孩子,如何將違背我們生活常識的量子力學傳遞給他們,李淼動了很多心思。他給孩子們講了四節課,竟然還挺成功。
《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給孩子講宇宙》《給孩子講相對論》《給孩子講時間簡史》《〈三體〉中的物理學》,李淼關於物理學的科普讀物連出5本,其中,《給孩子講量子力學》至今銷量已達20萬冊,《給孩子講宇宙》也達10萬冊了。
幾年走過來,大物理學家李淼感嘆,給孩子講科普是最難的,而他也積累了一套「獨家秘笈」。他分享道,第一招要講故事,講科學家的故事,講科學發現的故事。而第二招,要從身邊的事物講起,比如從手機講起,從路邊的信號燈講起,「講波動這個概念,可以到河邊扔小石子看看。」李淼用他的科普實踐給出了響亮回答,這兩種方式結合得好,就沒有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大科學家李淼還是一位文藝青年,他小時候迷李白,再大些又喜歡上了現代詩歌。更重要的是,多年和詩歌相伴,讓他的詩性語言令高深科學顯得更動人更美好。
李淼從不刻意在孩子們面前扮演完美高大形象,他說,科學還有很多知識盲點,對於自己講不了的,就要如實告訴孩子們:「我也不知道。」
疫情促使他寫新書講醫學科學
從知乎達人到線上課程老師,從直播平臺到各種講座互動,李淼總能結合這個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介和新平臺,傳達他想讓大眾了解的科普知識。他坦言,那是因為他喜歡挑戰。
李淼小時候就是個科普迷,但他所在的江蘇漣水只有一家新華書店。在書店裡,他最熱愛的恐龍書也不過幾十頁,圖畫也是黑白線條。而《十萬個為什麼》最初是從同學那裡借來的,上中學後,才在學校圖書館看完了每一本。李淼對科普書的現狀並不滿意,他認為優秀科普書太少了,即便是引進的圖書也如此,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樣的現狀。
從小看科普,養鴿子,養金魚,李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即便到今天也從未消退。
李淼說,很多人說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但從這20年來看,生物學還沒有發達到讓人類可以高枕無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更加感到科技對人類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也是他堅持科普創作更強大的動力所在。
「全球疫情應該說還沒有完全平復,再講講細菌病毒還是有必要。」李淼說,他下一本新書更多偏向醫學科學、醫藥科學以及病毒。
繼給孩子們講量子力學、相對論、時間簡史等之後,大物理學家李淼又帶著小朋友解密外星世界,帶孩子展望太空、理解生命了。最近,他的新書《給孩子講地外文明》面世。
57歲的李淼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淼叔」,他說,50歲之後,他把人生重點轉到教育和科普上來,而且這條路會一直走下去。
從外星人話題入手講生物學
在《給孩子講地外文明》一書中,淼叔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回答了孩子們常常會好奇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外星人?如果存在,他們在哪裡,長什麼樣?淼叔從我們的猜想開始,講述了智慧生命存在的條件與發展的歷史,以及人類在探索地外文明方面的努力與進展。
選擇「地外文明」這個話題其實並非偶然。李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20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物理學,21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生物學,因此給孩子講生物學是最好的選擇,從外星人入手則是因為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
「地外文明」話題,一直是小朋友和家長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如果去調查一下孩子們最關心的科學問題,估計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恐龍,其次可能就是地外文明了。」李淼說:「我想在一系列關於物理學的少兒科普之後,就應該談談外星人了。另外,外星人這個話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的交叉,我自己就很感興趣。」
為了寫這本書,李淼做了大量準備,他遍覽《史前生物與失落文明》《行星與恆星》《自然傳奇與遠古生物》《一本書讀完生物進化的歷史》以及《人類的未來》等。咖啡館裡,李淼打開筆記本電腦,一邊喝咖啡一邊寫下寫作大綱,隨後他花了3個月完成了這部作品。
從科學研究轉型給孩子講科普
李淼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共發表了100餘篇學術論文,引用總數達6000餘次,他的研究涉及天體、宇宙學、黑洞、引力、弦理論、M理論等多個關乎宇宙的「終極」問題。他進入科普這個行當,大概40歲左右。2016年2月,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兒童科普,他的心從此和孩子們連在了一起。
李淼回憶說,當時受邀在網上給博雅小學堂的孩子們講量子力學,他面對的是500個7歲至11歲的孩子,如何將違背我們生活常識的量子力學傳遞給他們,李淼動了很多心思。他給孩子們講了四節課,竟然還挺成功。
《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給孩子講宇宙》《給孩子講相對論》《給孩子講時間簡史》《〈三體〉中的物理學》,李淼關於物理學的科普讀物連出5本,其中,《給孩子講量子力學》至今銷量已達20萬冊,《給孩子講宇宙》也達10萬冊了。
幾年走過來,大物理學家李淼感嘆,給孩子講科普是最難的,而他也積累了一套「獨家秘笈」。他分享道,第一招要講故事,講科學家的故事,講科學發現的故事。而第二招,要從身邊的事物講起,比如從手機講起,從路邊的信號燈講起,「講波動這個概念,可以到河邊扔小石子看看。」李淼用他的科普實踐給出了響亮回答,這兩種方式結合得好,就沒有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大科學家李淼還是一位文藝青年,他小時候迷李白,再大些又喜歡上了現代詩歌。更重要的是,多年和詩歌相伴,讓他的詩性語言令高深科學顯得更動人更美好。
李淼從不刻意在孩子們面前扮演完美高大形象,他說,科學還有很多知識盲點,對於自己講不了的,就要如實告訴孩子們:「我也不知道。」
疫情促使他寫新書講醫學科學
從知乎達人到線上課程老師,從直播平臺到各種講座互動,李淼總能結合這個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介和新平臺,傳達他想讓大眾了解的科普知識。他坦言,那是因為他喜歡挑戰。
李淼小時候就是個科普迷,但他所在的江蘇漣水只有一家新華書店。在書店裡,他最熱愛的恐龍書也不過幾十頁,圖畫也是黑白線條。而《十萬個為什麼》最初是從同學那裡借來的,上中學後,才在學校圖書館看完了每一本。李淼對科普書的現狀並不滿意,他認為優秀科普書太少了,即便是引進的圖書也如此,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樣的現狀。
從小看科普,養鴿子,養金魚,李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即便到今天也從未消退。
李淼說,很多人說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但從這20年來看,生物學還沒有發達到讓人類可以高枕無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更加感到科技對人類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也是他堅持科普創作更強大的動力所在。
「全球疫情應該說還沒有完全平復,再講講細菌病毒還是有必要。」李淼說,他下一本新書更多偏向醫學科學、醫藥科學以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