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科普做得好就沒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2021-01-08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大物理學家給小朋友做科普

繼給孩子們講量子力學、相對論、時間簡史等之後,大物理學家李淼又帶著小朋友解密外星世界,帶孩子展望太空、理解生命了。最近,他的新書《給孩子講地外文明》面世。

57歲的李淼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淼叔」,他說,50歲之後,他把人生重點轉到教育和科普上來,而且這條路會一直走下去。

從外星人話題入手講生物學

在《給孩子講地外文明》一書中,淼叔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回答了孩子們常常會好奇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外星人?如果存在,他們在哪裡,長什麼樣?淼叔從我們的猜想開始,講述了智慧生命存在的條件與發展的歷史,以及人類在探索地外文明方面的努力與進展。

選擇「地外文明」這個話題其實並非偶然。李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20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物理學,21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生物學,因此給孩子講生物學是最好的選擇,從外星人入手則是因為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

「地外文明」話題,一直是小朋友和家長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如果去調查一下孩子們最關心的科學問題,估計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恐龍,其次可能就是地外文明了。」李淼說:「我想在一系列關於物理學的少兒科普之後,就應該談談外星人了。另外,外星人這個話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的交叉,我自己就很感興趣。」

為了寫這本書,李淼做了大量準備,他遍覽《史前生物與失落文明》《行星與恆星》《自然傳奇與遠古生物》《一本書讀完生物進化的歷史》以及《人類的未來》等。咖啡館裡,李淼打開筆記本電腦,一邊喝咖啡一邊寫下寫作大綱,隨後他花了3個月完成了這部作品。

從科學研究轉型給孩子講科普

李淼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共發表了100餘篇學術論文,引用總數達6000餘次,他的研究涉及天體、宇宙學、黑洞、引力、弦理論、M理論等多個關乎宇宙的「終極」問題。他進入科普這個行當,大概40歲左右。2016年2月,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兒童科普,他的心從此和孩子們連在了一起。

李淼回憶說,當時受邀在網上給博雅小學堂的孩子們講量子力學,他面對的是500個7歲至11歲的孩子,如何將違背我們生活常識的量子力學傳遞給他們,李淼動了很多心思。他給孩子們講了四節課,竟然還挺成功。

《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給孩子講宇宙》《給孩子講相對論》《給孩子講時間簡史》《〈三體〉中的物理學》,李淼關於物理學的科普讀物連出5本,其中,《給孩子講量子力學》至今銷量已達20萬冊,《給孩子講宇宙》也達10萬冊了。

幾年走過來,大物理學家李淼感嘆,給孩子講科普是最難的,而他也積累了一套「獨家秘笈」。他分享道,第一招要講故事,講科學家的故事,講科學發現的故事。而第二招,要從身邊的事物講起,比如從手機講起,從路邊的信號燈講起,「講波動這個概念,可以到河邊扔小石子看看。」李淼用他的科普實踐給出了響亮回答,這兩種方式結合得好,就沒有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大科學家李淼還是一位文藝青年,他小時候迷李白,再大些又喜歡上了現代詩歌。更重要的是,多年和詩歌相伴,讓他的詩性語言令高深科學顯得更動人更美好。

李淼從不刻意在孩子們面前扮演完美高大形象,他說,科學還有很多知識盲點,對於自己講不了的,就要如實告訴孩子們:「我也不知道。」

疫情促使他寫新書講醫學科學

從知乎達人到線上課程老師,從直播平臺到各種講座互動,李淼總能結合這個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介和新平臺,傳達他想讓大眾了解的科普知識。他坦言,那是因為他喜歡挑戰。

李淼小時候就是個科普迷,但他所在的江蘇漣水只有一家新華書店。在書店裡,他最熱愛的恐龍書也不過幾十頁,圖畫也是黑白線條。而《十萬個為什麼》最初是從同學那裡借來的,上中學後,才在學校圖書館看完了每一本。李淼對科普書的現狀並不滿意,他認為優秀科普書太少了,即便是引進的圖書也如此,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樣的現狀。

從小看科普,養鴿子,養金魚,李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即便到今天也從未消退。

李淼說,很多人說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但從這20年來看,生物學還沒有發達到讓人類可以高枕無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更加感到科技對人類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也是他堅持科普創作更強大的動力所在。

「全球疫情應該說還沒有完全平復,再講講細菌病毒還是有必要。」李淼說,他下一本新書更多偏向醫學科學、醫藥科學以及病毒。

繼給孩子們講量子力學、相對論、時間簡史等之後,大物理學家李淼又帶著小朋友解密外星世界,帶孩子展望太空、理解生命了。最近,他的新書《給孩子講地外文明》面世。

57歲的李淼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淼叔」,他說,50歲之後,他把人生重點轉到教育和科普上來,而且這條路會一直走下去。

從外星人話題入手講生物學

在《給孩子講地外文明》一書中,淼叔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回答了孩子們常常會好奇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外星人?如果存在,他們在哪裡,長什麼樣?淼叔從我們的猜想開始,講述了智慧生命存在的條件與發展的歷史,以及人類在探索地外文明方面的努力與進展。

選擇「地外文明」這個話題其實並非偶然。李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20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物理學,21世紀最重要的學科是生物學,因此給孩子講生物學是最好的選擇,從外星人入手則是因為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

「地外文明」話題,一直是小朋友和家長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如果去調查一下孩子們最關心的科學問題,估計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恐龍,其次可能就是地外文明了。」李淼說:「我想在一系列關於物理學的少兒科普之後,就應該談談外星人了。另外,外星人這個話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的交叉,我自己就很感興趣。」

為了寫這本書,李淼做了大量準備,他遍覽《史前生物與失落文明》《行星與恆星》《自然傳奇與遠古生物》《一本書讀完生物進化的歷史》以及《人類的未來》等。咖啡館裡,李淼打開筆記本電腦,一邊喝咖啡一邊寫下寫作大綱,隨後他花了3個月完成了這部作品。

從科學研究轉型給孩子講科普

李淼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共發表了100餘篇學術論文,引用總數達6000餘次,他的研究涉及天體、宇宙學、黑洞、引力、弦理論、M理論等多個關乎宇宙的「終極」問題。他進入科普這個行當,大概40歲左右。2016年2月,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兒童科普,他的心從此和孩子們連在了一起。

李淼回憶說,當時受邀在網上給博雅小學堂的孩子們講量子力學,他面對的是500個7歲至11歲的孩子,如何將違背我們生活常識的量子力學傳遞給他們,李淼動了很多心思。他給孩子們講了四節課,竟然還挺成功。

《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給孩子講宇宙》《給孩子講相對論》《給孩子講時間簡史》《〈三體〉中的物理學》,李淼關於物理學的科普讀物連出5本,其中,《給孩子講量子力學》至今銷量已達20萬冊,《給孩子講宇宙》也達10萬冊了。

幾年走過來,大物理學家李淼感嘆,給孩子講科普是最難的,而他也積累了一套「獨家秘笈」。他分享道,第一招要講故事,講科學家的故事,講科學發現的故事。而第二招,要從身邊的事物講起,比如從手機講起,從路邊的信號燈講起,「講波動這個概念,可以到河邊扔小石子看看。」李淼用他的科普實踐給出了響亮回答,這兩種方式結合得好,就沒有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大科學家李淼還是一位文藝青年,他小時候迷李白,再大些又喜歡上了現代詩歌。更重要的是,多年和詩歌相伴,讓他的詩性語言令高深科學顯得更動人更美好。

李淼從不刻意在孩子們面前扮演完美高大形象,他說,科學還有很多知識盲點,對於自己講不了的,就要如實告訴孩子們:「我也不知道。」

疫情促使他寫新書講醫學科學

從知乎達人到線上課程老師,從直播平臺到各種講座互動,李淼總能結合這個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介和新平臺,傳達他想讓大眾了解的科普知識。他坦言,那是因為他喜歡挑戰。

李淼小時候就是個科普迷,但他所在的江蘇漣水只有一家新華書店。在書店裡,他最熱愛的恐龍書也不過幾十頁,圖畫也是黑白線條。而《十萬個為什麼》最初是從同學那裡借來的,上中學後,才在學校圖書館看完了每一本。李淼對科普書的現狀並不滿意,他認為優秀科普書太少了,即便是引進的圖書也如此,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樣的現狀。

從小看科普,養鴿子,養金魚,李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即便到今天也從未消退。

李淼說,很多人說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但從這20年來看,生物學還沒有發達到讓人類可以高枕無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更加感到科技對人類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也是他堅持科普創作更強大的動力所在。

「全球疫情應該說還沒有完全平復,再講講細菌病毒還是有必要。」李淼說,他下一本新書更多偏向醫學科學、醫藥科學以及病毒。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李淼帶小朋友解密外星世界,他感嘆「科普做得好就沒人覺得...
    李淼笑言,如果實在沒有故事還可以編,其實大家熟知的「蘋果砸牛頓」「伽利略比薩斜塔做實驗」等等,這些都是後來編的,哪兒有這種事啊。 而第二招,要從身邊的事物講起,比如從手機講起,從路邊的信號燈講起,「講波動這個概念,可以到河邊扔小石子看看。」李淼用他的科普實踐給出了響亮回答,這兩種方式結合得好,就沒有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 師者|物理大咖李淼跨界做「科普」,卻最喜歡被稱為「詩人」
    因為我覺得做研究已經沒有青壯年時更好,我對自己有嚴格的認識,這是我的人生規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同行也覺得(我所做的事)挺好,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一輩子去專注做一件事。澎湃新聞:中國「科普」現狀是什麼,存在著哪些誤區?
  • 李淼: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
    一提到物理,許多人都對它退避三舍。文科生覺得它過於高深,總是有一大堆看不懂的專業名詞。
  • 「天琴計劃」領頭人、物理學家李淼:科普和探測引力波同樣重要丨70...
    「科普和科研同樣重要」,在李淼看來,在中國正在邁向科技強國之路上,科學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越是好的科學家越應該擔起科普之責,「我永遠無法成為愛因斯坦,卻可能會影響下一個愛因斯坦。」科普&跨界像開完學術會議後聊大天李淼認為科普和科研同樣重要,「我永遠無法成為愛因斯坦,卻可能會影響下一個愛因斯坦。」
  • 李淼:給孩子科普首先講究故事性,最後才是嚴謹
    如今沒有一位家長不在乎孩子的科學素養,但是如何給孩子做科普卻難倒了一大片人。李淼認為要講身邊的故事。地球上有各種五顏六色的花卉,為什麼花兒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很多人的答案是——太陽照射地球上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吸收陽光後又反射出來。這個答案雖然沒有錯,但是回答得很「表面」。李淼說,這背後是量子力學在作用。「我們可從原子出發去講述,比如氫原子中,電子按照獨立的跑道圍著原子核轉。如果電子住在五樓卻跳到三樓,就會釋放能量。」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李淼:36年前,我給霍金看了我的計算草稿
    相比於枯燥的理工學科,文學才對他有更大的吸引力。只是父母覺得在這個動蕩的時代,相比較「危險」的文科而言,學好數理化,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李淼在人生岔路口上的第一個選擇,「聽媽媽的話」,他想,當科學家大概也不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讓一大批科學家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也堅定了李淼「學習數理化」的決心。李淼以他們為人生的榜樣,開啟了自己的「科學之路」。
  • 李淼:給孩子講科普寫作
    我是李淼,大家好啊,今天有幸被邀請到和同學們來分享我的科普寫作體會。然後也會提及關於一些科幻寫作的看法,雖然科幻寫作不是我的長項,但我也做過一點。今天我就基本上分三部來與同學們分享。第一部分關於科普,第二部分關於三種寫作,最後一部分關於科幻。我還會在最後留下時間,回答這個你們的問題。    首先,關於科普。
  • 李淼:不懼院士的身份地位,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
    現在一提崇拜哪個大科學家,很多人都會選擇伽利略、牛頓、法拉第、愛因斯坦、普朗克、麥克斯韋、波爾、圖靈、霍金、泡利、、費曼、、溫伯格......可是這些人都是外國人,雖然我對他們都很喜歡,但我更喜歡自己國家的科學家。比如李淼。為什麼選擇李淼?因為他是接地氣、有道義的科學家。首先,李淼學術水平高。這個沒有任何問題。
  • 博集Live×李淼|「我問科學家」,揭秘那些你好奇的科學問題
    百度知道裡存在無數被忽略的父母的吶喊:「給孩子講物理好難啊!」 這次你再也不用假裝玩手機,或者敷衍了事,因為這一次,你有了超級外援——大物理學家李淼教授。 他不僅是中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更是最會回答孩子科學疑問的人。
  •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李淼:做好醫學科學傳播,要結合時尚接地氣
    南都訊 3月21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49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介紹中醫藥融入抗疫救治及科學藝術與傳統融合等方面情況。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博士導師李淼表示,這次國內抗疫很成功,體現了科技大國各個方面的優勢,「我一直認為傳統醫學有其值得我們傳承、保護和發揚光大的寶貴內容,並且我們還應該繼續在傳統醫學領域中創新。」
  • 李淼:智商的神話
    他寫科普專欄,一寫就是十餘年……本期嘉賓李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山大學教授,研究暗物質、黑洞和各種宇宙學的專家,也是知名的科學作家和詩人,作品《越弱越暗越美麗》很受歡迎。實錄智商就像美,不易說清楚我們常說這個人聰明那個人好笨,在微博這種群言無忌的地方,甚至經常罵對方是腦殘。
  • 專訪丨物理學家李淼:如何給孩子講關於外星人的事
    而後不計其數的科幻作品拿外星人做主題,人類永遠有著這樣的好奇:太陽系之外是否有其他行星乃至生命存在?宇宙中是否有比人類文明更高級的存在? 如果存在外星生物,他們長什麼樣?影視作品《E.T.外星人》中的外星人理論物理學家、科普作家李淼在繼暢銷少兒科普《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給孩子講宇宙》《給孩子講相對論》《給孩子講時間簡史》後又推新作——《給孩子講地外文明》。
  • 科學網—趣味科學:讓科普走得更遠
    他們把蚊子放在一個封閉的透明箱子裡,從箱子的上面往裡滴水,然後用高速攝像機對「雨」中飛舞的蚊子進行反覆拍攝。 視頻顯示,蚊子被雨滴擊中時,並不會阻擋雨滴,而是順應雨滴的趨勢落下。當雨滴擊中蚊子翅膀或細細的腿部時,蚊子會向擊中的那一方傾斜,並通過高達50度的高難度「側身翻滾動作」讓雨滴從身旁滑落。
  • 博集Live×李淼|我問科學家,揭秘那些你好奇的科學問題(文末有獎)
    那麼如何在你的未知領域與孩子玩好這個提問遊戲?悅讀君給你推薦一個超級外援——大物理學家李淼教授。  李淼教授近年來將重心放在科普上。他曾經給馬雲、徐小平、羅振宇等許多名人上物理課,從微博紅人到知乎達人,從直播平臺到各種講座互動,淼叔一直在運用各種新媒介和新平臺,傳達他想讓大眾了解的科普知識。
  • 物理學家李淼給孩子講地外文明
    出版方供圖物理學家李淼給孩子講地外文明南報網訊(融媒體記者 解悅)近日,物理學家、文津圖書獎得主李淼教授再推新作——《給孩子講地外文明》,這本關於外星智慧生命的科普讀物由博集天卷和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 《我們都是深圳人》系列之:南方科技大學教授李淼
       (點擊上方按鈕可直接收聽)  本期主角:  李淼2019年11月加盟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研究方向為宇宙學與引力理論,業餘科普寫作。代表作《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等。      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創建的一所高起點、高定位的公辦創新型大學,被確定為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校。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並賦予學校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使命。
  • 科學好好玩,好好玩科學——記「海峽兩岸科普交流活動」之「力翰科學進校園」
    今天,我們二年級六個班的同學們參加了一次大規模的科學公開課,是「海峽兩岸科普交流活動」之「力翰科學進校園」活動。力翰科學課程是由臺灣元智大學為提升中小學科學教育、落實科普進校園,特與力翰文創進行產學合作開發的。 當我們在報告廳裡坐穩,看著前面大屏幕上這些深奧的字眼,小腦瓜裡冒出來那麼多問題。我們的好奇心啊,都要按捺不住了。
  • 物理學家李淼:最終決定一個人成就的也許就是洞見和耐心
    不過,我對這份名單很懷疑,因為美國人的比例太高。坦率說,我對後天改變智商的信心不大。我不怎麼做智商測試,但也做過兩三次,每次的結果差不多,140左右,據說科學家的智商在130到150之間,看來我處於中遊。如果愛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60,我沒有必要為自己的智商著急,畢竟5萬人中就有一個愛因斯坦的智商,但一百年過去了,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天才只出了一個。智商能通過訓練提高嗎?
  • 36氪專訪|網易傳媒李淼:廣告主需求波動恢復,好的內容營銷都是在種草
    李淼:對,我們做品牌廣告比較多,品牌廣告還是一個逐步(恢復)的過程,我們看到了三個(趨勢),第一是品牌廣告主可能越來越追求效果。因為可能在疫情下,大家本身都面臨生存的壓力。第二是他們對於品牌的建設和一些更深入的合作還是有需求的。只不過大家可能也在探索,看怎麼樣把需求和後疫情時代下用戶和消費者的訴求貼合得更緊密。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因此,技術性的內容往往邏輯性更強,更注重理解,這對觀眾來講,總是比知識性內容要更「費腦筋」、更難理解、也更枯燥。大眾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對物理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認識基礎,這也更便利物理科普工作展開。比如:在科普引力波時,只需要類比水波,再從水波的基礎上介紹引力可以像水波一樣在空間傳播,相信大多人都可以理解引力波的傳播過程。 而雖然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計算機,但人們更多把它當作工具,更願意了解計算機裡軟體的安裝使用、操作技巧,最多也就是軟體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