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日報》:銀行工作人員明知借款人採取欺騙手段仍發放的借款人不構成騙取貸款罪。

2020-08-29 滕州市木石司法所

轉自 刑事備忘錄

準確把握涉企騙貸入罪條件

張菁當前正值企業復工復產時期,檢察機關在辦理針對企業的騙貸類犯罪案件時要充分考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實際情況,合理判斷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依法慎重作出處理。特別是在把握涉企騙貸類案件入罪條件時,應重點考察以下三個方面:

銀行工作人員是否明知借款人採取欺騙行為。實踐中,有的銀行工作人員明知借款人提供虛假材料仍發放貸款,有的出於業績考核等個人利益,「指導」借款人提供不實資料取得貸款,還有的對借款人提供的虛假材料未盡職進行調查和審查,導致貸款發放。對於這些情形,應堅持借款人的欺騙手段與銀行發放貸款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這一認定標準,即銀行受到借款人的欺騙而產生借款人符合發放貸款條件的錯誤認識,基於錯誤認識發放貸款,借款人因此取得了貸款。銀行工作人員明知借款人採取欺騙手段仍發放貸款的,不能認定借款人構成騙取貸款罪。如果借款人誤認為真實資料不符貸款條件而採取欺騙手段,但實際上憑真實資料是能夠獲得貸款的,此種情形中銀行工作人員即便不明知借款人的欺騙手段,也不能認定欺騙手段與取得貸款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

有觀點認為,在當前銀行貸款實行審貸分離、分級審批制度下,是否認定騙取貸款罪還應區分明知借款人弄虛作假的銀行工作人員是否有審批決定權。筆者認為,雖然銀行貸款的調查、審查和批准由不同部門、不同層級承擔,但作為共同構成貸款發放的完整流程,有無審批決定權,只是職責分工和權限的不同,任何一個環節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均體現了金融機構的單位意志。因此,在貸款調查、審查和批准過程中,只要工作人員在履行相應職責時知道了借款人提供虛假材料,就應視為銀行明知借款人的欺騙行為,最終發放貸款的,借款人不構成騙取貸款罪,只能作其他處理。

當然,如果銀行工作人員在借款人申請貸款之前,與其共謀採取欺騙手段騙取貸款,之後造成銀行重大損失或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則借款人構成騙取貸款罪,銀行工作人員成立共犯或從一重處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

借款人的欺騙行為是否屬於銀行工作人員盡職履職仍無法發現的行為。誠然,借款人實施欺騙手段是其騙得貸款最為重要的原因,但並非所有的欺騙手段都高明至足以使專業的銀行工作人員受騙上當。將銀行工作人員盡職履職就能發現和識破的欺騙手段也作為騙得貸款罪的客觀行為並不妥當,因為這有悖於銀行對授信業務風險控制和管理的制度功效。況且,盡職履職是授信業務工作的基本要求,並不是對犯罪行為的理性反應。

在具體判斷和認定銀行工作人員是否盡職履職時,可以重點參考《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商業銀行小企業授信工作盡職指引》等相關業務標準、作業流程,比如在核實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證明、授信主體資格、財務狀況等資料時,是否以實地調查為主,間接調查為輔,是否通過外部徵信機構、向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中介機構索取相關資料等方式對資料的真實性進行核實。資料發生變動的,是否要求借款人提供書面報告,進一步核實後在檔案中重新記載。對資料補充或變更時,銀行工作人員之間是否主動進行溝通,確保各方均能夠及時得到相關信息。應該說,嚴格按照標準化操作流程完成相關操作,能足以使相當部分的欺騙手段無所遁形。因此,借款人採取欺騙手段申請貸款,銀行工作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以及銀行內部管理制度勤勉盡職地履職後,仍未能發現該欺騙手段而發放貸款的,才能認定借款人構成騙取貸款罪。

借款人的騙貸行為是否造成重大損失。「造成重大損失」是騙取貸款罪成立的必備條件,認定時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不良貸款數額不等於重大損失數額;二是擔保人已代為償還的貸款金額不應計入重大損失數額。

實踐中,銀行往往向司法機關出具不良貸款數額的書面結論,以證明其遭受的經濟損失數額。但「不良貸款」不等於「經濟損失」,不能把「形成不良貸款數額」直接認定為「重大經濟損失數額」。當前銀行將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類,其中次級、可疑、損失這三種屬於不良貸款。歸入不良的貸款,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均出現明顯問題,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將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特別是損失類貸款,即便在採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後,本息仍然無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極少部分。對這三類不良貸款,銀行還分別規定了相應的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比例。比如次級類貸款的計提比例為25%,可疑類貸款為50%,損失類貸款則是100%。由此可見,對於不同級別的不良貸款,銀行對其損失亦有不同的預期。因此,司法實踐中,應當綜合不良貸款的歸類和銀行對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比例等來認定重大損失數額。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規定,重大損失是指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20萬元以上。被歸入損失類貸款且未償還的本金達到20萬元以上的、被歸入可疑類貸款且未償還的本金達到40萬元以上的、被歸入次級類貸款且未償還的本金達到80萬元以上的,可認定為「造成重大損失」。

實踐中,有的借款人騙取貸款時提供了足額有效的擔保,在到期無法如數償還貸款時,由擔保人代為償還了部分或全部貸款的,對此應將擔保人代償的金額在重大損失中予以扣除。理由在於,借款人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抵押或擔保,銀行因此而收回款項,即可證明銀行沒有遭受損失,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沒有受到侵犯。除了法益角度的理由外,從銀行對不良貸款損失的認定看,均不包括可執行的擔保部分。既然銀行自身都不認為可執行的擔保屬於貸款損失,那麼基於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司法機關在認定騙貸行為給銀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時亦不應當將擔保人已代償的貸款金額計入其中。

(作者為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研究室副主任)



相關焦點

  • 騙取貸款罪的常見實務問題
    如貸款詐騙與騙取貸款罪之間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二罪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騙取貸款罪認定中是否只要考量企業在貸款中有欺騙行為,而不考慮銀行工作人員是否被騙? 銀行等金融機構產生重大損失,是認定銀行工作人員違法發放貸款罪還是貸款人構成騙取貸款罪或者是想像競合?貸款人提供了真實擔保,貸款已經全部還清的情況下,僅因為貸款用途變化是否可以追究貸款人刑事責任?
  • 身份證出借他人貸款,維持不起訴決定——劉某涉嫌騙取貸款案
    「對於借款人採取欺騙手段獲取貸款,雖給銀行造成損失,但證據不足以認定借款人有非法佔有的目的的,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性處理。」【基本案情】小額無息貸款業務是由國家向銀行擔保並貼息的一項促進就業政策。劉某同意以後,2018年2月6日,在李某、胡某某的安排下,劉某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戶口本等資料交由李某、胡某某去辦理貸款手續。由李某提供偽造的新餘市劉海果業的營業執照等資料和擔保人進行籤字,最終導致銀行發放了50萬貸款,貸款期限1年。銀行貸款發放後,由李某等人使用,現李某等人無力償還。
  • 【法視界】銀行與借款人欺詐保證人,這種情況下保證人需承擔保證...
    但不能據此認定衡水銀行支行與某迪公司合謀騙取保證人某立公司提供保證,或者衡水銀行支行採取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某立公司在違背真實性意思表示的情況下提供保證。保證人某立公司關於本案已構成保證欺詐的主張,缺乏相應的證據證實,本院不予支持。
  • 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亦能觸犯違法發放貸款罪!
    但作為其他金融機構的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違規發放貸款,能否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作者對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因違規發放貸款而被認定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的案例整理如下,以期讀者能進一步了解違法發放貸款罪,不斷提高風險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
  • 法院:銀行不審查貸款用途,直接籤批同意,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
    裁判概述:作為銀行貸款業務發放的調查人,未對貸款用途真實情況進行核查即作出「同意發放」的授信業務調查報告,屬違反銀行規定,未認真履職行為,發放貸款數額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損失的,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3、周巍作為銀行該筆貸款業務發放的調查人,未對貸款用途真實情況進行核查即作出「同意發放」的授信業務調查報告。此外,還有其他未認真履職行為。4、法院認定周巍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爭議焦點:周巍是否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
  • 以案釋法丨銀行信貸人員發放貸款中的注意事項
    實踐中,銀行部分信貸人員或因利益驅使或因不審慎,極易產生違規發放貸款行為,嚴重時涉嫌犯罪(違規發放貸款罪),影響惡劣。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向關係人發放貸款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 本溪桓仁農商銀行犯違法發放貸款罪,法院二審這麼判
    2014年12月,桓仁農村商業銀行的銀行信貸人員發現一筆一千萬元的貸款用途不實,上報給該行領導。銀行經過討論後,該行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孟某、行長黃某在下屬工作人員明確提出反對意見後,明知他人借名貸款,對貸款用途不明、抵押物評估價值過高等問題未盡審查義務,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相關國家規定,決定發放涉案貸款,導致貸款在案發前未能收回,且損失部分貸款利息……
  • 刑修十一(草案)對騙取貸款罪的調整及司法適用問題集成
    為進一步加強企業產權保護和優化營商環境,《草案》修改了騙取貸款罪的入罪標準。騙取貸款罪是 2006 年《刑法修正案(六)》新增設的罪名,目的是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大量不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騙取銀行貸款,數額較大或者給銀行造成損失,而不能以貸款詐騙罪進行處罰的問題。此罪名的增設,彌補了《刑法》對騙貸行為無法規制的不足,維護了金融管理秩序。
  • 刑事律師劉高鋒:騙取貸款罪是行為犯還是結果犯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騙取貸款罪是行為犯還是結果犯騙取貸款罪是行為犯還是結果犯?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對比一下《刑法》現行規定和《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對於騙取貸款罪的規定。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簡稱《立案追訴標準二》)的規定,凡是行為人實施了以下行為,均予以立案追究:(一)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二)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三)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多次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的
  •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騙取貸款罪是行為犯還是結果犯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對比一下《刑法》現行規定和《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對於騙取貸款罪的規定。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簡稱《立案追訴標準二》)的規定,凡是行為人實施了以下行為,均予以立案追究:(一)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二)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三)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多次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的;(四)其他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 周光權:並不意味著只要有一定套路就都構成詐騙罪(「套路貸」)
    例如,我國臺灣地區「刑法」第344條很早就規定,行為人利用被害人出現危機(急迫、輕率、無經驗或難以求助的處境)而與之訂立不合理的資金出借等契約,獲取與原本出藉資金顯然不相當的重利的,構成重利罪,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單科或併科1000元(臺幣)以下罰金。重利罪和詐騙罪之間存在本質差別:重利罪被害人明知借款代價高昂,但因為一定的危機存在而向行為人借款。
  • 兩宗罪:一支行長違規放貸 填補個人債務窟窿詐騙3514萬
    日前,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一份刑事判決書顯示,鹽官支行原行長王某在未開展貸前調查或明知借款人不符合貸款條件的情況下,違法放貸160萬元。之後不知悔改,繼續深陷犯罪的泥沼,以為他人提供還貸續藉資金為由,偽造借條、虛構他人借款事實,填補個人債務窟窿,騙取鄭某1845萬元、顧某1669萬元。
  • 貸款材料造假,銀行會懷疑是信貸員與客戶串通而起訴信貸員嗎?
    《刑法》第175條規定,「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構成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根據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這裡明確三大要素:一是以欺騙手段和欺騙的方式騙取銀行貸款,而以虛假的貸款資料辦理貸款明顯是符合以欺騙手段為特徵。
  • 這家大行遭遇資金掮客被套走數千萬貸款!交行風控大考 受託支付也...
    由於在貸款審批過程中使用虛假的申請材料,甚至使用空殼公司作為擔保,惠某剛行為已構成騙取貸款罪。廣東南方福瑞德律師事務所曹純珂律師指出,「通過偽造購銷合同騙取貸款的,一般會觸及刑法規定,將可能涉嫌貸款詐騙罪或騙取貸款罪,涉嫌的兩個罪名,在客觀方面都表現為使用欺騙手段騙取貸款,區別點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對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非法佔有目的,或者證明其非法佔有目的證據不足的,一般會被認定為騙取貸款罪。」
  • 偽造銀行流水騙取貸款金谿縣一男子栽了
    騙取貸款罪,是指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最近,金谿縣就出現了這麼一個人,自作聰明偽造材料,騙取了銀行的貸款,最終鋃鐺入獄。要通過「流水貸」資質審核,必須提供個人的大額銀行流水記錄及營業執照。這難不倒張某,他偽造了一份建設銀行流水記錄,再託關係辦了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所有材料準備齊全後,張某便以「做南貨生意」為由向銀行申請貸款。經過幾道審批程序,30萬元貸款不久就打到了張某的銀行帳戶。
  • 騙取貸款未造成銀行損失,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被告人李某還指使財務人員向銀行提交虛假的《購銷合同書》、《授權聲明》等申請材料,隱瞞A公司巨額虧損,已陷入經營困境的真實情況。X銀行於當天發放貸款,並向《授權聲明》中所指定的帳戶劃款500萬元。之後,被告人李某指示A公司的財務人員鄧某乙將該500萬元貸款以現金提取或多次轉帳的方式,最終轉移至A公司的廣發銀行帳戶,並將其中的450萬元用於公司的運轉經營使用,另50萬元用於歸還個人借款。
  • 企業主騙取宿州農商銀行億元貸款,開發區管委會報案
    近日,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對周某春騙取安徽宿州農商銀行貸款1.13億違法行為維持原判,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經法院查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間,在宿州市白馬商貿城的建設中,被告人周某春以實際控制的宿州市白馬置業有限公司、宿州市奧特萊斯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東臺億龍電子商務產業園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名義,採取虛構貿易背景、籤訂虛假合同、編造貸款理由的手段,先後從安徽宿州農商銀行辦理貸款合計人民幣1.13億元。
  • 充分考慮企業融資難慎重處理貸款類犯罪
    比如,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立案監督案中,當事人惡意隱瞞事實,以公司印章被他人偽造為由騙取公安機關刑事立案,阻撓民事訴訟進行,侵犯他人合法人身、財產權益。檢察機關對此類以欺騙手段騙取司法機關立案,利用刑事手段影響民事糾紛的行為,依法開展法律監督,公安機關及時撤銷了案件,維護被立案企業的合法權益。
  • 最高法高檢:不構成虛開增值稅發票罪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經覆核認為,被告人張某強以其他單位名義對外籤訂銷售合同,由該單位收取貨款、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不具有騙取國家稅款的目的,未造成國家稅款損失,其行為不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某州市人民法院認定張某強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屬適用法律錯誤。據此,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核准並撤銷某州市人民法院一審刑事判決,將本案發回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