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2020-07-27 小生談歷史

導語:

湖南常德的張進生是一位特別的醫學博士,他經歷了正統的醫學培養之路,走到了本科畢業的。本來要救人扶傷的他,因為暈血而不敢上手術臺,無奈只能繼續讀書熬到了博士。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張進生個人十分地優秀,當初還收到了海外學校留學的邀請。但要想去往國外深造,就必須付出20萬美元的留學費。本來家境就很貧寒,面對著兩難的選擇,張進生不幸得了抑鬱症。後來他當了一名基層醫生。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後來張進生又被情所傷,情感世界徹底崩塌,對世界失去了希望。他再沒能出門工作,就這樣啃老了18年。張進生這樣的博士,問題出在哪裡?

一、張進生暈血

張進生是個地道的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他的父母把改變命運的期望放在了他的身上。她也在用努力回應著父母的期待,他不僅學習努力甚至天賦很不錯。努力的張進生如願考到了湖南醫科大學。

張進生完成學校的知識學習後。來到了醫院進行實習,他在這裡發現了一個讓自己震驚的問題,他竟然有暈血症,這對於醫生是資格致命的問題。這問題是可以克服的,但張進生本來就膽小懦弱,一下子遇到了暈血症和交際不好的問題。他壓力山大,壓力讓他十分想念學校裡沒有紛擾的生活。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在學校裡和在社會裡,張進生體會到了巨大的落差感。這種落差的壓力讓張進生心起逃避的心思,他和父母提出要繼續學習深造。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說服了父母,接下來張進生考驗,甚至考博的道路都十分順暢。說起來好聽是為了深造,不好聽就是逃避社會生活。

二、別把學歷看太高

張進生在北大博士畢業的時候,他又面臨著進入社會的時候了。這時候的他還是十分害怕社會,幸運的是收到了國外大學留學的邀請。但張進生無法一定決心,因為留學的費用太巨大了,他家本來就是貧寒的農民家庭,讀到博士已經是他的父母對他仁至義盡了。要再拿出20萬美元讀書是不可能的了,也就是說他必須得進入社會工作了。想到這問題,他就壓力巨大,導致抑鬱症發作。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接著張進生休學一年後,在蘭州的基層開始工作了。張進生自尊心什麼要強,他始終覺得目前的基層醫療工作工資太低,可是他又不會人際的運籌帷幄,自然找不到好待遇的工作。面對壓力,張進生像蝸牛一樣回去龜縮在家裡啃老了。

對於張進生啃老的行為,網友們普遍的觀點都是認為張進生情商低的問題。批評他好高騖遠,不願認清現實生活,做著春秋大夢。其實靠他的能力,是可以找到工作維生的,就是人家心氣高,受不了差的工作。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名校畢業不是說一定能夠找到好工作,只是提高了概率罷了。張進生如果能夠認清真相,腳踏實地工作,也就就不用啃老了。當然如果張進生家裡是有關係的人,也許當初本科醫學畢業地時候,他的父母就可以把他安排到不用面對血液的崗位,也許張進生不會啃老了。如果家裡有關係。幫助張進生搞個行政職位,也許張進生就不會如此悽慘了。

他的事例告訴我們,能否找到工作和成績學歷沒有太大的關係。你看張進生擁有那麼好的學歷,可卻因為情商低,不會講話,找不到工作。相比於考上清華卻轉行做豬肉生意的那個人,張進生顯得簡直不像樣,那個清華生好歹能夠正視自己,還能自己經營生活。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結語:

總結來說,一個人不能傻讀書死讀書,應該學會在讀書的同時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例如溝通。有時候掌握其他的技能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如果你原專業不能幫你維持生活,那就必須用其他技能謀生。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在家中待業18年,如今卻靠著低保度日
    然而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有一位北大的醫學博士,在畢業之後並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今54歲的他,竟然農靠著低保生活,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這位醫學博士名為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的農戶中。
  •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18年之久,在家中靠低保度日
    這一點在北大博士張進生身上體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他從人人羨慕的高材生,再淪落到失業在家,靠低保度日,讓人可嘆的同時,又不禁引人深思,到底什麼才是影響人生的關鍵因素呢?什麼才是造成張進生人生悲劇的註腳呢?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那個一路讀到北大博士的張進生,已經失業18年了,現在靠低保度日
    但是,實際上卻有這樣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學歷是北大醫學博士的張進生,已經失業18年,現在靠低保度日。 事情是這樣的:出生在農村的張進生,從小生活十分艱苦,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承擔著父母還有兩個姐姐的全部希望,他一直在學業方面兢兢業業。因為他的努力,還有全家人的支持,18歲的他考入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村子裡的名人。
  • 張進生:農村小夥成北大博士,畢業後卻失業18年,如今靠低保度日
    多少學子埋頭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一張名校的入學通知書,但是有一個好學歷也不一定就會保證人的未來坦途,獲得知識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段時間,一位名叫張進生的北大醫學碩士領失業低保的信息,吸引住了人們的注意力,其實他已經在家肄業多年,雖然身懷天分,名校畢業,但張進生幾十年來一直找不到工作,這到底是他自己的原因還是社會不給他機會?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在這位天才的努力之下,他又經過三年的學習,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緊接著在1995年碩士畢業以後,他又進一步挑戰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最後一年,他又收到了英國一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可以說這一階段,張進生的讀書以及修行是非常順利的,而且大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感覺。
  • 北大醫學博士「暈血」+「社恐」,待業十幾年依靠「低保」度日!
    他叫張進生,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現在的他只能依靠「低保」度日。01「寒門子弟」高考逆襲!1989年7月張進生從湖南醫學大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之後,被分配到了天津一家大型公立醫院。張家人本以為守得雲開見明月,多年付出終有了回報之時。無奈的是,張進生卻因為工作中狀況百出,生活中也因性格孤僻,不善言辭,經常與同事和病人產生矛盾和摩擦,進而越來越被同事和周圍的環境所孤立。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北大是我國的著名大學,許多人都夢想進入北大求學,這所學校也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的頂尖人才。想要成為北大的本科生已經很難了,更別說成為其碩士和博士生了,而一旦真的有幸被北大錄取,許多人也都是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的。但是在北大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博士生在中途肄業,之後一生坎坷,明明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最後卻失業十八年找不到工作,最後只能淪落到靠低保過日子,這個人就是張進生。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天生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自小學習成績就很突出,雖然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不過優秀的張進生卻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1984年,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如今已54歲了,他過得怎麼樣?
    能考入北大,那將是一名學子一生中最為自豪的時刻。北大走出了很多國之棟梁,這是公認的事實。在北大讀書,意味著能享受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每個考入北大的學子,無論是親人,還是老師們,都對他們抱之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可北大也出現了很多令人唏噓的學生。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寒門走出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 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那個重男輕女年代,他的倆位姐姐都早早嫁人幫扶娘家,一家人全力培養他,為了支持他的學業省吃儉用,雖然生活殘酷,但磨難最終也成就了張進生。在艱難的學習環境下,張進生通過自己努力在18歲那年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但這一切在張進生身上卻並沒有應驗,他原本考取北大醫學博士,但是卻沒有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肄業生,後來的他不僅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只能靠著特困救助的低保勉強維持生計。曾經的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了整整18年?這其中又有什麼坎坷緣由呢?
  • 北大博士張進生,畢業後靠家人接濟度日,國家特批他農村特困救助
    三、學習上的強者1、考入北大在北大求學期間,張進生依舊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狀態,一路高歌,在1995年順利畢業,獲得北京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學位,於同年,又考入了北京大學內科學博士研究生專業。不久,張進生就和這裡的一個小護士談起了戀愛,按照當時的慣例,博士畢業生一般每月都是5000塊錢的工資待遇,而張進生每月只拿著1000塊錢的工資,小護士和張進生相處久了,便發覺了他的些許缺點,也許是他的因為性格原因,也可能是因為他的生活狀況。總之,時間沒過多久,張進生與小護士分手了。
  • 張進生曾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卻淪落靠低保為生:寒門貴子路在何方
    隨著高考的結束,張進生順利考取了湖南醫科大學,如今更名為中南大學湘南醫學院這種落差對張進生來說,打擊挺大的,由自豪的高材生一下子成為從醫行業裡面的普通人,他難以接受自己的平淡無奇,所以,他考慮再三後選擇攻讀北大研究生,他堅信只要學識更高更廣就有好的出路。
  • 北大博士被退學,失業18年靠救濟,他再讓「寒門出貴子」只成為可能!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的一個村莊,家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自幼,張進生天資聰穎,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全鄉父老也希望這個孩子的將來能改變村民的現狀。張進生也不負所望,高考時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在當時,醫學專業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專業,張進生恰好也選擇這個專業。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足足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古至今,長輩們告誡後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知識是無價的財富,要想成為人上人,一定要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