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楊振寧李政道的同學,帶了51位留學生歸國,搞原子彈隱姓埋名

2020-12-23 正史也瘋狂

這個人一輩子主要做了一件事,搞原子彈。然而,為了研製中國的原子彈,他就像變了一個人。

隱姓埋名十幾年,性格大變不愛說話。原子彈的巨響之下,他卻淡泊名利,默默無聞。

朱光亞

1955年,31歲的朱光亞擔負起為中國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任。

1959年,35歲的朱光亞被任命為原子彈研製科學技術負責人,主導整體研製安排,在許多關鍵時刻,負責拍板。

1999年,75歲的朱光亞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說榮譽是大家的,自己只是做了一點工作。

他說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搞原子彈。他是中國核物理事業主要奠基人之一,負責原子彈設計、製造等工作,撐起了中國人的脊梁。

這件事對於中國國防來講,比天還大。

為了保密,他生前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只有4篇,記錄的日記,也被撕掉多頁。

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認真了解一下他一生做的這件事有多麼牛,有多麼不容易。

01

1924年,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不久全家移居漢口。漢口是全國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引領風氣之先,西式教育遍地開花,朱光亞便在這個「風口」之中,感受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了基礎的英文和法文。

抗戰爆發後,朱光亞隨著家人到重慶念高中。日軍每天用飛機轟炸,朱光亞和其他學生們都要拼命跑到防空洞裡面去,當時叫做「跑學」。日復一日的驚恐和屈辱,逐漸沉澱了朱光亞的報國之志。

人們認為,中國挨打是因為落後,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沒有強大的武器。所以,人們崇尚「機械報國」,考大學主要奔著機械專業去,製造出中國的飛機大炮。

儘管喜歡物理,但朱光亞還是選擇了報考機械專業。沒想到,考試那天竟然患了瘧疾,打擺子,遺憾地錯過考試。最後,還是物理系拋來橄欖枝,他成功考入已經遷到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

要說物理專業教學水平,國立中央大學並不是最好的,翹楚當屬西南聯合大學。這個集中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所頂尖國立大學精英院系,延攬了許多影響中國百年歷史的大師巨匠。

拿物理系來講,就有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吳大猷等等科學大牛在此任教。恰好,在朱光亞大二那年,西南聯大物理系在重慶招收插班生,朱光亞成功考上,轉學昆明。

在眾多名師的指導下,朱光亞成了那一屆學生中的佼佼者,畢業後成為西南聯大最年輕的助教。那一年,他才21歲。

縱觀朱光亞的一生,正是轉學西南聯大奠定了他物理學的基礎。因為此刻的西南聯大物理系,集結了中國最好的物理系教授們,

在朱光亞以後的生涯中,我們會發現,年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標尺。

02

自從日本被美國扔下兩顆原子彈後,全世界的人都見識到了這種足以瞬間毀滅一個國家的威力。

中國能不能也造原子彈呢?

基於當時較好的中美關係,政府派出物理學家吳大猷、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考察,吳大猷帶了兩個助手同去,一個是李政道,另一個就是朱光亞。

考察團剛到美國不久,就被告知不行,原子彈是極為機密的研究,美國不讓外國人接觸。想進入原子能機構學習,也不被允許。無奈之下,考察團隊只能就地解散,中國原子彈最初的夢想破滅了。

朱光亞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生院,這也是老師吳大猷的母校,繼續從事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所有學科成績全部是A,每年都獲得獎學金,並在美國著名的《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4篇有關核物理的論文。

不要以為朱光亞只是個會學習的書呆子,他多才多藝,喜好組織活動,被推選為中國留學生協會主席,在留學生中知名度很高。

在美國密西根大學

1949年,朱光亞從密西根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順利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朱光亞興奮異常,他看到了中國美好的前景,當即決定回國參與建設。

朱光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歸國的海外留學生。在歸國之前,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牽頭與51名留美學生聯名撰寫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留學生們儘快回來建設富強的新中國。

信中說:「我們都是中國人,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種過一粒米,挖過一塊煤。現在他們渴望我們,我們還不該趕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長,獻給祖國和人民嗎?」這些肺腑之言,說到了留學生的心裡去了,甚至有人中斷學業,提前回國。

左起: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

真正關心祖國建設的海外留學生,深知不能等著別人把中國建設好了才回來。雖然中國當時一窮二白,沒有條件,這些愛國的留學生就甘當鋪路石,創造好條件。

當時遠在歐洲求學的程開甲,同樣受此信感召,決定回國。

1950年初,朱光亞帶著從美國購買的實驗器材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時年25歲,又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他將自己所學原子能的知識,寫成了一本專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公開出版,給有志於研究於此的人以養料。

在此之前,人們只聽說過原子彈,包括許多科研人員在內並不了解原子能背後的原理,可以說,朱光亞的這本書有著很突出的科普意義。

03

在朱光亞的人生履歷上,參與板門店談判是不得不提的重要時刻。

1952年春,朱光亞被選調到朝鮮停戰代表團秘書處當了一名翻譯,參加了板門店談判。期間,美國人一直拿核武器威脅中國,製造談判壓力。懂原子核的朱光亞派上了用場,美國人的威脅和忽悠被識破,為談判贏得了主動。朱光亞因為突出表現,得到軍功章嘉獎。

這次談判,讓朱光亞學會了一個技能,吐煙圈。中美兩國談判陷入僵持,美國人一根接一根的抽菸,中國人一看,我們也抽,也學著美國人那樣吐煙圈,很瀟灑。

從板門店回來後,朱光亞被調到東北,從無到有建設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的物理系。談判英雄朱光亞的到來點燃了大學生的熱情。

凡是好老師,沒有一個只會照本宣科的。朱光亞絕對是一位好老師,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哪怕講一個定理,他也要把來龍去脈講清楚。別人講枯燥的知識,他講生動的故事,所以學生們非常喜歡聽朱老師的課程。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也是朱老師的學生,用他的話講,聽朱老師講課簡直是一種享受。

我們常說,給人一杯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看似課堂上雲淡風輕,但朱光亞光備課就要一周,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吃透吃飽。他指導學生非常嚴格細緻,甚至輔導到深夜,在吉林大學任教期間,他陸續培養了三位中科院院士,幾百名國家高級人才,吉大物理系也成為全國大學物理系的排頭兵。

能在求學道路上,遇到這樣一位老師,實屬學生的幸運。

那麼, 假如朱光亞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國防事業中來,會不會是中國人的幸運呢?

04

從1955年開始,為了根本上改變外部環境,國家決定研製原子彈。錢三強負責組織眾多科學家投入這項國家工程。

迄今為止,世界上也沒有多少個國家擁有研製原子彈的能力。當時的中國,人才和設備都被外國封鎖,除了蘇聯開始支持外,全部都要自力更生。

原子彈不是想搞就能搞出來的,首先必須要有人才。人才從哪裡來?只能快速培養。

35歲是中年男人的一道分水嶺。

很多大公司把這群男人淘汰掉,換上另外一批年輕人繼續奮鬥。

1959年,朱光亞被任命為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的帶頭人。

這一年,他35歲。

由於朱光亞是原子能物理專業科班出身,自然就承擔起培養原子能人才的重任。他離開東北,參與籌建北京大學近代物理所,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出了7個院士。

這些從全國各大頂級院校抽調的高材生,被要求嚴格保密,不準告訴任何人自己學什麼,在哪裡學,到底要做什麼。總之一句話,隱姓埋名,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作為領軍人物,朱光亞當然也不例外。以前性格活潑的他,好像變了一個人,除了工作交流,多數時間都是沉默,平整的眉頭集合在了一起。

他進入原子彈核心研究團隊,陪同蘇聯專家一起建設和啟動反應堆。然而,一年後,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全部專家,讓中國原子彈的研製意識陷入僵局。蘇聯專家臨走前,還不忘嘲諷中國:「我們這一走,你們二十年也搞不出來原子彈。」

陳毅說,就是把褲子當了,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05

在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過程中,朱光亞就像探照燈,為科研隊伍指明方向。他主持撰寫了著名的「兩份文件」,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的著名戰略。

朱光亞充分發揮了自己在科學研究和組織管理上的優勢,他來確定研究方向,組織原理材料,從頭摸索原子彈的規律,從理論設計到具體實施,為原子彈的研製指定了路線圖,可以講,原子彈能夠搞出來,朱光亞的科學規划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向中央匯報的工作進展材料,都是他一手操刀,為了能讓領導看明白,他往往要熬上多個晚上。

左起: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

那個時候,在青海荒無人煙的地方,一呆就是幾年,每天陪伴的只有大風、狂沙。但大家不覺得苦,都在心裡想著,儘快拿出「爭氣彈」來。

其實當時,中國處於艱難時期,有一種分歧在於要不要發展原子彈。所以原子彈研製團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到了科技負責人朱光亞身上,就更加大了。所以,只能夜以繼日,拼了。

錢學森與朱光亞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成功爆炸,完成了中國建設強大國防的夢想。這是一顆爭氣彈,提氣彈,給新中國的天空加了保護罩,中國人民挺直了腰杆。

蘇聯人和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沒有想到,中國人自己不但把原子彈搞出來,連氫彈也爆炸成功了。用時僅僅5年,有人口中的「痴人說夢」便照進了現實,中國就成為世界上擁有兩彈完整技術的五個國家之一。

爆炸的當晚,朱光亞生平第一次喝醉。他搞原子彈,是個絕對機密,連家人都沒有透露。直到原子彈爆炸成功,部分工作人員名單解密,兒子驚喜地說:「原來原子彈是我爸爸搞的!」

兩年之後,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朱光亞也在其中做了重要的統籌部署。在一次地下核中,他不顧核輻射和塌方的危險,與程開甲一起鑽進洞裡查看爆炸後的情況,他必須要拿到第一手的測試數據。正是有了這樣的認真和較真的態度,中國的地下核試驗才取得重大成功。

這標誌著,核試驗可以轉到更為秘密的地下空間,為核武器技術快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後來,中國又進行了氫彈投彈實驗,但是核彈被卡住,連續投三次也未成功。飛機油量越來越少,只能帶彈著陸,如果不成功,將製造巨大危險。

危機關頭,作為負責人的朱光亞果斷拍板,最終成功。他不是衝動決策,而是之前早已做過幾個詳盡的科學預案,是有充分把握的。科學研究中,科學規劃和準備,是極為重要的。

美國人做了1000多次核試驗,蘇聯人做了700多次核試驗,中國只做了45次核試驗,就達到了與之相當的水平。

從原子彈到氫彈成功,兩年零八個月,中國是所有國家中歷時最短的。之所以這麼快,與朱光亞的科學規劃和多種預案配備是有決定性關係的。每一道工序,至少準備三套方案,一個不行,就用另外一個,齊頭並進,極大提高了效率。

上世紀80年代,美國試圖阻止中國的核武器試驗步伐,提出進行全面禁核試驗談判,朱光亞早在美國發聲之前,就向國家提出加快核試驗進度,圓滿地在籤訂《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實驗工作。

06

朱光亞後來還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建設。雖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他生活很簡樸,一直到70多歲都是騎自行車上班。國家給他配的警衛和專車,他都不用。如果家裡有急事需要用車,他就按照公裡數交錢。一身就舊軍裝,穿了幾十年。

對自己苛刻,卻對別人慷慨。1996年,朱光亞將獲得的何梁何利獎100萬元全部捐出,用於獎勵優秀的科研人員。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亞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常說,這都是集體貢獻,成功背後有太多默默無聞的人支持和犧牲,榮譽是屬於大家的。

2004年12月,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他又說不敢當,工作是大家做的,自己只做了一點。

從此,浩瀚的天空中又多了一顆閃亮的星星,它將永遠照亮中國的未來。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亞因病逝世,走完了他為國奉獻的一生,享年87歲。

生前,朱光亞總結自己的一生,簡單到極致:「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不甘心。誠然,人生有多種可能,多做幾件事並不難,難得是做好一件事,用一生的長度來做。

2012年,朱光亞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這樣寫:「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湧地最雄壯的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中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始終有朱光亞這樣偉大的人推著她向前走。有時快,有時慢,甚至偶爾會因外力停頓,但只要有人推,這個民族就不會亡。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向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致敬!

相關焦點

  • 李政道與他的三位中國恩師
    譬如,當時的蔣介石就聽從了高參們的意見和建議,計劃向美國學習原子技術,在中國研發原子彈。於是,從1945年秋開始,國民政府就開始為研製原子彈而做準備,其中最著名、影響最為深遠的要數1946年派員赴美學習原子技術的「種子計劃」了。在「種子計劃」遴選出的6位年輕人中,李政道最引人注目。李政道當時不足20歲,僅為西南聯大物理系二年級在讀學生。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楊振寧的母校,培養出八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西南聯大,為何這麼牛?
    中國有這麼一所大學,它只存在了八年,幾乎與全面抗戰的八年同步,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烽火歲月裡,這所大學為中國甚至世界在學術的各個領域貢獻了一大批頂級人才:二十三位兩彈一星功臣中三分之一,一百七十多位兩院院士都來出自西南聯大;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曾求學於此;後來成為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會長的何炳棣,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首屆證明自動化獎得主王浩都受過聯大的影響,進而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 李政道博士在贛州的那些事
    很多日後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學者,他們的大學生涯就是在抗戰時期的大後方度過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就是其中之一。解說:一路追趕浙大的李崇道、李政道兄弟倆從上海出發後不久便被迫面臨分離,哥哥李崇道一路漂泊到了廣西;而李政道則跟著流亡途中的同學走走停停,沒有固定的吃住的地方,沒有固定的同行夥伴。這個15歲的少年,不得不一個人面對未知的前程。
  • 兩彈一星半數是他的學生,中國科學界的泰山北鬥,卻很少有人知道
    趙忠堯在參觀了美國原子彈實驗後,再次到美國學習加速器技術,從美國為中國帶回了第一套加速器,為中國原子彈研究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加速器直到2000年才完全退役。葉企孫還有兩位很名的弟子:楊振寧、李政道。楊振寧跟李政道同獲了諾獎。
  • 能拋開其他因素只從物理方面來談楊振寧和錢學森誰更厲害嗎?
    如果我們將楊振寧先生和錢學森先生各自擁有的榮譽對比就會發現,在錢學森先生的各種頭銜前面往往都有「中國」二字,比如「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原因也很簡單,錢老歸國後直接將我國原子彈和飛彈的發射時間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毫不誇張的說,這樣為祖國發展貢獻重大的科學家才是我們所有人值得「追」的「
  • 楊振寧:不僅是物理界的巨擘,看他的日常,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
    作為物理學界的老四,我們必須給他一份霸道的工作,那就是拆房子。因而包工頭愛因斯坦出現了,他先帶領勞侖茲等小弟,蓋了一層樓「狹義相對論」,後來他小弟都不用了,自己往上一個人蓋了一整棟樓!這棟樓蓋好了沒裝修,後來的科學家,什麼史瓦西啊,霍金啊,都是在愛因斯坦這棟樓上搞裝修的,霍金或許裝了一面牆。
  • 物理學家楊振寧的3個遺憾,如今98歲的他,還有機會彌補嗎?
    今天《海豚女王》帶大家來一起了解。第一個遺憾:加入美國國籍,父親一直沒有原諒他1957年10月,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當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真的是讓人振奮人心,引以為榮的一件事情。
  • 孫滌:楊振寧李政道與《易經》不為人知的故事
    早在1970年代的一天晚上,我從「美國之音」聽到了有關楊振寧、李政道的故事,(當時為了學英語,許多知青都有冒險收聽「敵臺」的經驗,)給我的衝擊之大,簡直莫可名狀。播音員講解說,楊、李成功顛覆了當年被深信不疑的一條物理學定則——宇稱守恆定理,而在195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跟中國古代哲理很有關係,楊、李投入這項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工作是受到了易經的啟示。
  • 他是"錢學森之後的那個人",放棄美國高薪回國,帶回51名留學生
    或許很多人並不太了解他的名字,朱光亞也曾是1999年的兩彈元勳之一。不過他做過的最光榮的一件事,就是曾經放棄過美國的高薪,毅然決然回國,並且還帶回了51名留學生。1945年原子彈爆炸,當時中國也打算研製原子彈,於是決定選派優秀人才去美國學習原子彈技術。
  • 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三個人打破人們對「宇宙守恆」固執印象!
    假設有兩輛互為鏡像的汽車,汽車A的司機坐在左前方座位上,油門踏板在他的右腳附近;而汽車B的司機則坐在右前方座位上,油門踏板在他的左腳附近。三位華裔物理學家用他們的智慧贏得了巨大的聲譽,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項科學理論,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是史無前例的。很遺憾的是,用精妙絕倫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的吳健雄一直沒能獲獎。不過,究竟為什麼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會出現宇稱不守恆呢?根本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
  • 楊振寧今年98歲,他曾說: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一直沒寬恕過我
    獲諾貝爾獎後,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1964年,楊振寧也加入美國美籍。 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之前,他的父親不遠萬裡,三次與他相見。任務之一就是勸他回國。不過,都未果。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   楊振寧是鄧稼先的摯友,兩人從小就情同手足,並且都在美國留學學習物理,成績都非常優異,畢業後鄧稼先隨即回到了祖國。    楊振寧並不知道在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的一年開始,鄧稼先就在中國西北的大漠深處裡風餐露宿著,用最原始的辦法探尋著原子彈的奧秘。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最晚被解密的「兩彈元勳」 朱光亞:他的一封信讓51名留學生回國
    那一年的秋天,美國軍方曾透露出美國可以接受中國人學習製造原子彈的意思。 當時,國際著名彈道學家俞大維正擔任國民政府軍政部次長。他找到了吳大猷、華羅庚、曾昭掄,希望他們能夠各自選兩名青年學者做助手,一同赴美學習。 就這樣,吳大猷找到了自己的學生朱光亞和李政道。
  • 你覺得楊振寧在世界科學界的歷史排名是怎樣的?
    在世的科學家中,楊振寧排第一應該沒有多少爭議!畢竟像楊振寧那麼長壽的科學家是屬於極少數!真正比較大意見的是楊振寧的貢獻最大的科學家中的排名,這個並不區分在世不在世,一般的排法是楊振寧大概處於最偉大科學家中的第十五至十八位的位置!
  • 人物| 他是國家最高機密,身份被隱藏了62年
    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等等,這些大智大才也都畢業於這所學校。他在取得學位的第9天,就謝絕美國教授們的好意,告別好兄弟楊振寧,迫不及待地登上了歸國的輪船。乘坐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們當時外事部門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酒會。有人問他帶了些什麼回國?
  • 楊振寧自述:我為什麼放棄美國國籍?
    近日,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二位科學家歸國,在中科院學部歷史上是首次,兩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愫不言而喻。然而,很多人卻完全理解錯了這條重大新聞的意義……科學家歸國,網絡中兩種不同的聲音很多人關注點首先就被在中國社會有著很多「爭議」的楊振寧先生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