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只從物理方面比較楊振寧和錢學森誰更厲害一點嗎?
如果我們將楊振寧先生和錢學森先生各自擁有的榮譽對比就會發現,在錢學森先生的各種頭銜前面往往都有「中國」二字,比如「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原因也很簡單,錢老歸國後直接將我國原子彈和飛彈的發射時間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毫不誇張的說,這樣為祖國發展貢獻重大的科學家才是我們所有人值得「追」的「偶像」。
但是,如果我說楊振寧先生和錢學森先生都是我國最厲害的科學家之一,誰會反對?如果只是從物理這個維度來對比兩位明顯是很局限的,相信一般人也知道楊振寧先生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含金量很高,作為在特殊時期第一位回國探訪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的確為中美兩國在更多領域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物理領域,兩位都有什麼主要成就?
即便物理相關的科學家有很多,也總有新的發現被公布,但依然還有很多未解的疑惑,所以才需要歷代科學家不斷研究和發現。而楊振寧先生就和李政道先生一起提出:雖然宇稱在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中呈現守恆的狀態,但卻不見得在弱相互作用中也守恆。
著名的「宇稱不守恆理論」便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之後更被實驗證實弱相互作用場景下中宇稱確實不守恆的基本事實。
當然,在楊振寧先生的整個科研生涯中,最引人矚目的成就除了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外,那就當屬「楊—Baxter方程」了。當然,絕大多數人都並不知道這個矩陣方程是什麼,但卻在物理和數學中都有至關重要的應用。
而錢學森先生在物理方面的造詣主要集中在物理力學方面,早在1946年的時候,錢老就將稀薄氣體在力學、化學和物理方面的不同特性結合起來研究,毫無疑問,這在當時也堪稱是先驅性的工作。當時間來到1953年,錢學森先生正式提出了「物理力學」的概念,高溫高壓這個新的領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拓出來。
的確,如果只是從物理這個角度進行對比,那麼,楊振寧先生身上的成就和光環似乎明顯要閃耀一些,但正如一開始所說,完全無法拋開其他來將二位進行對比。我們可以從兩人的早年經歷看出,兩位都曾赴美留學,但各自的人生經歷、社會背景和去留抉擇卻有很大不同,所以才有了錢學森先生那幾年艱難的歸國之路,以及楊振寧先生最後放棄美國國際再次成為中國公民。
為什麼在大多數國民內心更崇敬的都是錢學森先生?
道理大家都懂,但偏愛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楊振寧先生在物理學取得的所有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說是沒有國界的,主要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正應了那句「科學無國界」。而錢學森先生就不一樣了,我國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都有他的汗馬功勞,完美詮釋了什麼叫「科學家有國界」。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城」,錢學森先生將「國為重、家為輕,名利最輕,科學最重」詮釋的淋漓盡致。在錢學森先生的追悼會上,社會各界民眾都自發前來為其送行,還有很多從祖國以外的地方趕回,北京師大附中錢學森紀念館在錢學森先生誕辰98周年的時候正式開館,錢學森先生的100周年誕辰座談會於2011年12月8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而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專門建設的錢學森圖書館也在同月11號正式對外開放。
當錢學森先生的兒子在被問到如果自己的父親沒有回國,自己和妹妹和像堂兄們一樣在國外長大,是不是自己的人生會有所不同時,他坦然的表示:倘若父親留美任教和繼續做研究,或許自己的確不需要等到34歲才大學畢業,更不會在40歲這個年紀才拿到碩士學位,但現在的人生也很充實,但人生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