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無人售貨機#
深圳五和某菜市場花大力氣升級裝修,但之後生意反而比之前更差了。以前這裡雖然髒、亂、差,但來買菜的卻是人山人海。裝修後環境整潔、店面規範,按道理講客流應該增加才對,但事實上來買菜的人卻越來越少,原本信心滿滿的攤主們,猶如被人澆上了一頭涼水,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這裡買菜的大都是附近城中村的租客們,以前雖然環境差,但是價格相對便宜,中國現在喜歡去菜市場買菜的大都是五、六十歲的人,它們時間充裕,為了一兩塊錢都可以跑半個城市,生意當然好。
菜市場升級後,環境質量上去了,價格也跟著上去了,而這筆費用卻都需要消費者去買單, 所以去的人也就少了。
裝修後的高檔菜市場對於中老年群體失去了價格優勢,對於中青年工薪階層來說,選擇從社區內的果蔬無人售貨機購買生鮮產品更加便利,以至於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無獨有偶,成都市的爛泥巴壩子裡,很多賣菜攤、小百貨,熱熱鬧鬧的生意,搬進商場之後,生意馬上就下來了,支撐不了幾個月就垮掉了,價格上升,失去市井氣息的菜市場似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據廣州市肉菜市場協會數據統計,廣州曾共有620餘家菜市場,但近幾年,每年都在以5家左右的數據消失。與此相對的,則是中國生鮮市場總額預計將超過5萬億元,每年20%左右的增速。
一方面是實體菜市場為穩固市場積極整改,另外一方面則是電商超市和社區共享果蔬店的異軍突起,原本稀鬆平常的一日三餐,背後也變得暗潮湧動。
90、00後更推崇簡捷、便利的消費方式,從果蔬無人售貨機、共享果蔬店購買生鮮,對於這一群體來說接受程度反而更高,有網友就專門總結了一下不去菜市場的8個原因,這也是當代年輕人的心聲。
1.我不會砍價。從小就不會,跟有錢沒錢沒關係,也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共享果蔬店的出現我整個人都放鬆了,不用交流,掃碼支付的方式真棒。而在菜市場,不會砍價的我顯得像是地主家的傻兒子。
2.我不會看秤。以前的杆子秤,賣家說一句「高高的」,掃過給你看一眼,你也假裝看懂了,實際上根本不知道那些芝麻點是什麼意思。
現在出現了電子秤,據說有預設重量,缺斤短兩的現象。有一次買水果,秤完剛要付款,朋友就拉住了我,把自己的手機放在了電子秤上,手機比實際重了不少,一方面是感嘆朋友的厲害,另一方面則是懊惱自己不知道吃過多少次的暗虧。
3.我晚睡晚起。大爺大媽們早早就去把新鮮的搶光了,9點去肯定比8點去買的品質次一些,晚上在加個班,只能去看保潔阿姨打掃菜葉子了。
4.我不會挑菜。從果蔬機裡買菜,品質都是一樣的,價格也相對固定。但在菜市場裡,好的不一定是貴的,差的也分三六九等,不想自己吃虧,給人感覺壓力好大。
5.我不想交流。菜名、價格、算帳,還要和不認識的鄰居寒暄,好麻煩,共享果蔬店明明不用一分鐘就解決了,我愛高科技。
6.我懶得收拾。去菜市場還要刷牙、洗臉、穿衣服,糾結就需要半天時間。共享果蔬店在樓下,帶個帽子就下去了。
7.我不愛出遠門。從家裡到菜市場要1公裡,這個距離遠。
8.我想要更方便。明明果蔬店的線上商城能夠隨時查看打折信息,我為什麼要一家家地去看菜攤子打不打折。
原本在自主、獨立、現代時尚青年,到了菜市場就變成了不會過日子、孤僻、邋遢、沒有生活經驗的低能兒,巨大的反差讓更多的年輕人不喜歡去菜市場。
傳統菜市場不整改,則永遠得不到發展,過分整改在不能吸引新消費者的同時,又似乎失去了原本的客戶群。共享果蔬店進入社區是廣大新青年的需求,那傳統菜市場的整改方向在哪裡,則需要更多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