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中秋在線誦詩 阿來朗誦《月夜憶舍弟》

2020-12-20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7日訊(記者 沈杏怡)作家王蒙、藝人濮存昕、臺灣戲劇家金世傑、詩人張執浩等共計20位文化名人,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在線為網友朗誦中秋主題的古詩詞,向全球網友傳遞中秋祝福。其中,川籍作家阿來朗誦了《月夜憶舍弟》,表達濃濃思親之情。

  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川籍作家阿來受邀,以在線朗讀的方式,為廣大網友帶來了一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在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阿來說道:「中秋,對中國人的意義就是團聚,和家人在一起,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為那些無法在中秋之際與家人團聚的人,帶去了安慰。」阿來認為,國人注重團圓,月圓人亦圓,所以在中秋節思念異鄉的親人,是國人自古以來的共同情感。他希望通過自己朗誦的這首詩,能讓每個牽掛異鄉親人的人,感覺到溫暖。

  附:月夜憶舍弟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相關焦點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月夜憶舍弟的詩意/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編輯:王小盒    2017-09-28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鑑賞: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九月,是杜甫因思念離散的親人而寫的思鄉之作。首聯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幅邊塞秋景圖。「斷人行」既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又點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說明戰亂不斷;戍鼓雁聲,是聽到的聲音。以所見所聞來描繪邊塞荒涼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聯前半句告訴人們此時已是「白露節」,說明天氣越來越涼,水汽凝結,讓人寒意頓生,備覺悽涼。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2017年09月30日 11:38:14  來源:新華社
  • 每日詩詞-月夜憶舍弟
    上篇小覓分享的是詩仙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的其一,從這首詩中我們了解到了李白作為詩仙的文採斐然;而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的詩聖杜甫的詩文又怎能不去了解了解呢?今日小覓分享:月夜憶舍弟——唐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2.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當時仍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邊,其餘之人散處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之情。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是記錄。
  • 古詩賞析 | 月夜憶舍弟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
  • 誦讀古詩詞《月夜憶舍弟》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
  • 古詩詞鑑賞 | 月夜憶舍弟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
  • 杜甫和他的《月夜憶舍弟》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頗有些感動。本來我不是太喜歡杜甫,雖然他是一代詩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可他的沉鬱頓挫,他的人生苦難,讓我悲傷,我不想逆流成河。然而他的這首詩卻打動了我。更鼓響過,行人斷絕,孤雁的叫聲愈顯悽切。
  •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詩觀:詩是什麼?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這首詩是乾元二年秋杜甫棄官遠遊至秦州時所作。時年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等地都處於戰亂之中。而詩人的四個兄弟只有杜佔相隨,其餘都失散在山東、河南一帶。戰爭烽火不斷,親人分離,想起自己忠不見察而被貶華州,繼而棄官遠遊,思親懷故之情更加熾烈。全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聯和頷聯寫景,烘託岀戰爭氛圍。
  • 月夜憶舍弟 | 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 婷婷唱古文-杜甫-月夜憶舍弟03:11來自婷婷詩教收聽本周新詩《月夜憶舍弟》古人千萬裡跋山涉水,只為與家人見上一面;而現代,通訊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反倒沒那麼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了。
  • 揭秘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對於杜甫的這首詩,當然也是如此。這首的題目《 月夜憶舍弟》,如果我們以現代漢語字面意思理解,那肯定就是「有月亮的夜晚懷念自己的弟弟」,但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我粗略地賞讀了《古詩文網》對這首詩的翻譯和賞析,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以上四句」,指詩的前四句。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的那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所作。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引兵南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這一區域,由於音信不能相通,在憂慮和思念下,才寫出了這首詩。
  • 詩酒花茶憶江南,百人共品最大「葛根月餅」
    中秋將至,9月8日下午,一場以「詩酒花茶憶江南」為主題的金秋朗誦音樂秀在江蘇句容茅寶葛園成功舉辦。來自南京、句容等地的詩詞朗誦愛好者相聚一堂,吟詩頌詞演繹中秋情,喜迎中秋佳節。詩會現場,來自南京朗誦協會以及句容春耕朗誦協會的朗誦愛好者們,通過詩詞朗誦、歌伴舞、樂器演奏相結合的多種形式表演,營造了團圓、歡樂、祥和、濃鬱的節日氛圍。江蘇省朗誦協會會長高英、上海朗誦協會藝委會委員,春耕雜誌社董事長劉春榮、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陳少澤、上海朗誦協會藝委會委員,影視表演藝術家馬軍勤、資深影視導演鄧化鳴等名人各自獻藝,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場音樂朗誦的視聽盛宴。
  • 詩詞朗讀:杜甫《雨夜憶舍弟》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
  • 學優秀詩篇 誦傳統美德
    本報天津9月17日電(記者朱虹)「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隨著清脆的童聲朗誦聲,身著漢服的中小學生登上舞臺,大型詩朗誦節目《春江花月夜》拉開序幕。
  • 中秋|月圓人團圓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