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詩詞-月夜憶舍弟

2021-01-16 凸覓

上篇小覓分享的是詩仙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的其一,從這首詩中我們了解到了李白作為詩仙的文採斐然;

而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的詩聖杜甫的詩文又怎能不去了解了解呢?

今日小覓分享: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長:一直,老是。達:到。

況乃:何況是。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唐朝的大詩人中,寫人情寫得最好的,首推詩聖杜甫。李白是謫仙人,是詩仙,高高在上,眼中不大容易看到他人;

但杜甫不一樣,杜甫是一個真正的儒家。儒家關注人倫,先要建立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模範家庭,再推己及人,建立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會。

這樣的人倫關係,對於杜甫來說,即是理想,也是實實在在的人生實踐。所以杜甫的詩寫得特別的赤誠。

上學時的小覓在學到這首詩時,還不懂杜甫這首詩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所蘊含的情感,只是覺得這句話特別朗朗上口、深入人心。

如今再回頭賞析這首詩時,倒有些理解這首詩中的情感了。

而杜甫在寫這首詩時,當時正處於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

而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才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相關焦點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月夜憶舍弟的詩意/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編輯:王小盒    2017-09-28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2017年09月30日 11:38:14  來源:新華社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鑑賞: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九月,是杜甫因思念離散的親人而寫的思鄉之作。首聯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幅邊塞秋景圖。「斷人行」既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又點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說明戰亂不斷;戍鼓雁聲,是聽到的聲音。以所見所聞來描繪邊塞荒涼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聯前半句告訴人們此時已是「白露節」,說明天氣越來越涼,水汽凝結,讓人寒意頓生,備覺悽涼。
  • 文化名人中秋在線誦詩 阿來朗誦《月夜憶舍弟》
    其中,川籍作家阿來朗誦了《月夜憶舍弟》,表達濃濃思親之情。  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川籍作家阿來受邀,以在線朗讀的方式,為廣大網友帶來了一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在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阿來說道:「中秋,對中國人的意義就是團聚,和家人在一起,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為那些無法在中秋之際與家人團聚的人,帶去了安慰。」
  • 《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2.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當時仍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邊,其餘之人散處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之情。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是記錄。
  • 古詩賞析 | 月夜憶舍弟
    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頷聯點題。
  • 誦讀古詩詞《月夜憶舍弟》
    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
  • 古詩詞鑑賞 | 月夜憶舍弟
    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
  • 杜甫和他的《月夜憶舍弟》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頗有些感動。本來我不是太喜歡杜甫,雖然他是一代詩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可他的沉鬱頓挫,他的人生苦難,讓我悲傷,我不想逆流成河。詩人獨自在品著這份孤獨,舔著這無邊的月夜帶來的思念 ,他深深的憎惡著這安史之亂的災難。同時,他也在幻想,幻想著戰亂結束,與兄弟的重逢與喜悅。
  •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 月夜憶舍弟 | 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 婷婷唱古文-杜甫-月夜憶舍弟03:11來自婷婷詩教收聽本周新詩《月夜憶舍弟》古人千萬裡跋山涉水,只為與家人見上一面;而現代,通訊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反倒沒那麼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了。
  •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總結杜甫這首《月夜憶舍弟》詩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雖然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但也離不開詩人創造的意境。拋開詩人創造的意境,去欣賞「名句」,就如同買櫝還珠一般,雖然這個「櫝」也是珍貴的。
  • 揭秘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的題目《 月夜憶舍弟》,如果我們以現代漢語字面意思理解,那肯定就是「有月亮的夜晚懷念自己的弟弟」,但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我粗略地賞讀了《古詩文網》對這首詩的翻譯和賞析,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以上四句」,指詩的前四句。
  • 詩詞朗讀:杜甫《雨夜憶舍弟》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
  • 古詩詞鑑賞-《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 《月夜·杜甫》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譯文】《月夜》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作者被禁於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此詩藉助想像,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
  • 【月夜】月夜原文_月夜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親子網
    月夜原文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月夜的詩意/月夜的意思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思念在長安的父親,還不能理解母親對月懷人的心情。香霧沾溼了妻子的秀髮,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