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不少教師已逐漸意識到課堂互動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在建構知識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對於人數在百人以上的基礎課程卻還是以講授為主,互動與合作學習常常無法實現。今天,我們將首先帶您了解哈佛大學工程和應用物理學院Eric Mazur教授所創立的基於大班教學新方法:同伴教學法(Peer-Instruction以下簡稱PI),為大班基礎課程的講授提供一些可能的改進思路。
同時,在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中,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應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並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設計的。換言之,某種教學方法的改良背後,帶來的一定有相應學習評價模式的改變。我們一起看看北京師範大學張萍教授等關於基於同伴教學法(PI)的多元化評價模式研究的相關內容。
PI 教學方法由哈佛大學著名教授 Eric Mazur 創立,指的是在大學物理課程中,使用專門設計的用於揭示學生錯誤概念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概念測試題(ConcepTests),藉助計算機投票系統(Computerized Voting System)或選項卡片(Flash Card),組織大班課堂教學,變傳統單一的講授為基於問題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這一方法利於在大班課堂教學中構建一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生生互動、師生的互動的教學環境。
在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是通過批改作業、測驗和考試等方式得到學生對概念理解的信息。這些方式都是發生在教學之後。
使用 PI 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概念測試題的答題情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學生對概念理解的程度;當學生討論時,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或傾聽或提問,了解學生對他們的答案是如何解釋的。這些反饋信息使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從而使教學過程更有效。
PI 教學方法首先要求學生在上課前預習,回答兩個與閱讀內容有關的問題,並指出自己認為難以理解的部分;
正式上課時,教師將一節課分成幾個小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關鍵物理概念設計的,教師在講授很短時間後,給出一個概念測試題(ConcepTests)並依此為核心組織教學;
學生從大屏幕上得到問題後,首先要獨自思考,自主學習,然後將個人的答案用「應答器」 (Clicker)傳送給中心計算機,隨後大屏幕上顯示出學生答題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立即得到反饋;
接下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答題的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如下圖所示:
藉助概念測試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合作和關注概念的實質,是 PI 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之一。
PI 教學法是教師在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因此,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必須時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發生,診斷他們究竟學到什麼,用來調整教學的內容和策略。過去在傳統教學中常用的以學生期中、期末測試成績為依據來評價學生的終結性評價方法不再適用,需要構建多元化評價模式和實踐策略。
與教師唯一的終結性評價相比,多元化評價模式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他們學會自我監控、自我反思,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可以通過多種評價形式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查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案,使之更有效。
PI 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設計自學環節,編制檢測自學效果的問答題和測試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完成自學內容,在網上回答三個問答題:
第一題用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第二題用來檢查學生在閱讀教材後對內容理解的程度;
最後一個題目是讓學生自我評價:對哪些學習內容感到困難,對哪些內容感興趣。
學生必須在上課的前一天完成預習並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提交預習作業獲得預習的分數。教師在課前通過在線查看學生作業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為第二天講課做準備。
在每次上課開始的 5 分鐘,教師會給出 3~5 個閱讀測試題測試學生自學完成情況。測試結果可以由 CRS 即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這種方式使教師在課程一開始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依此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講課起點,學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在自學中存在的問題,更加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相關講解。
PI 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按教科書或教案順序講授的模式,而是將一節課分成幾個單元,每個單元圍繞 一個核心概念,以概念測試題(ConcepTests)組織教學。 基於概念測試題,利用 Clicker 先讓學生回答個人的答案,然後鄰座同學進行討論,討論後再次發送答案。
學生回答個人答案的過程是學生自我評價過程,然後學生帶著個人的結論參加小組討論,每人都要闡釋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陳述和批評,在獲得更多信息的同時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觀點,評價不同的概念和觀點的有效性,通過思辨得出新的結論,並再次發送答案,獲得即刻的反饋,了解自己在班級中所處的位置,明確努力方向。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是評價的主體,教師不對學生答案正確與否評分,但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等情況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方法是極為有效的,這種評價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技術角度考慮,問卷調查法的利用價值最高。問卷調查法是通過提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並做出回答,也被稱為自我診斷測驗。
在課程進行了 2~3 周后,讓學生回答上表的內容,學生不僅能夠知道自己當前的表現水平,而且能夠判斷現有水平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自我調整,逐步完善自己的表現。
在學期即將結束時,用同一個問卷進行後測,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前測相比改善很多。
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多次反饋,以便學生獲取和利用可以了解自己表現的各種機會,及時進行自我調整,逐步完善自己的表現。
終結性評價單獨使用其作用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但把它和形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也能提供促進學習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進行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外,設計使用隨堂測試題,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 CRS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小測驗。學生通常在考試之前會突擊複習學習內容,所以小測驗目的一方面是檢測學習的結果,另一 方面是引導學生及時複習,達到促進學習的作用。
文章內容節選自:
[1] 張萍, Mazur E. 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新方法[J]. 中國大學教學, 2010, 8: 69-71.
[2] 張萍, 塗清雲, 齊薇, 等. 基於同伴教學法的多元化評價模式研究——以大學物理課程為例[J]. 中國大學教學, 2013, 9: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