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27位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18-哈特曼少校

2021-12-28 戰爭事典

「金髮黑魔」:埃裡希·哈特曼少校

二戰期間創下空前絕後的352次空戰擊墜世界紀錄的超級王牌飛行員哈特曼。


圖18-1  第18位鑽石騎士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哈特曼少校(獲勳時間1944年8月25日)


1941年7月創設的「鑽石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曾被納粹德國視為表彰非比尋常的戰場勇敢行為和成功指揮的「終極勳飾」。儘管此後的戰火愈演愈烈,但這一最富盛名的德國軍事榮譽直到二戰結束前也只頒授給過27名軍人。大兮文化(zvencn)公眾號將以這27名軍人為主題,試圖以圖傳的方式勾勒出他們的傳奇人生和戰場經歷。他們中既有競相突破空戰裡程碑的超級飛行員,也有隱伏於印度洋和地中海的王牌潛艇艇長;既有以戰役勝利苦撐帝國危局的統兵將帥,又有憑藉戰術成功躍上軍旅之巔的裝甲指揮官;儘管成長經歷各不相同、戰後命運大相逕庭,但他們的戰時經歷無一例外地豐富多樣,他們的傳奇、故事和傳說,時至今日仍迴蕩於眾多的軍人、戰史研究者與愛好者之間。他們效力的固然是一個邪惡的政府、參與的也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但從純軍事角度來看,這些軍人無疑構成了戰爭史上獨具魅力的一個人物群體。

「……哈特曼是空軍最勇敢、最無所畏懼的戰鬥機飛行員。他幹勁十足,熱情洋溢,又是超級快手,他可能是我認識的最棒的飛行員……哈特曼與著名的斯圖卡王牌魯德爾是我所知道的最勇敢的兩個人。」——二戰期間德軍王牌飛行員貝爾 (Heinz Bär)中校

如果說「352」這個數字只是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符號,那麼「352架戰機」這個概念會讓軍事愛好者說,「這可是不少飛機,按二戰期間德國空軍一個聯隊擁有120架左右戰機來計算,352架戰機足以裝備3個聯隊。」如果我們將語境進一步擴展成「二戰期間,一位德軍飛行員在30個月裡擊毀了352架敵機」,熟悉空戰史的人一定會脫口而出,「這個人就是哈特曼 (Erich Hartmann)。」是的,這個叫哈特曼的飛行員,在二戰期間執行過1404次作戰任務 (其中825次接敵交戰),取得了空戰史上絕對空前、只怕也將後無來者的352次擊墜 (345架蘇軍戰機和7架美軍戰機)。哈特曼的戰績巍巍矗立在空戰史的最高端,令所有後來者皆須仰視和驚嘆,而他取得這一戰果僅用了30個月,23歲的他當時是最年輕的鑽石騎士勳章得主,也是最後一位獲此殊榮的晝間戰鬥機飛行員。

352勝?太令人難以置信!驚人戰績的背後總會有不和諧的質疑之音,包括哈特曼和馬爾塞尤等在內的許多德軍王牌飛行員,都因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過於突出的戰績而受到質疑—二戰期間,德軍有107名晝間戰鬥機飛行員的個人戰績超過100勝 (另有24名夜間戰鬥機飛行員取得了50次以上的夜戰戰果),而西方盟軍和蘇軍最優秀的飛行員的戰績,距離這些匪夷所思的數字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自然,取得勝利的一方會在戰後抨擊對手誇大和虛報戰果,或不假思索地徹底否定,或拼命壓低己方損失的戰機數量。美國空軍將領克薩達 (E.R.Quesada) 戰後曾稱:「……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位德國王牌擊落過150架盟軍戰機。」曾任英國皇家空軍聯隊長的李 (Asher Lee) 上校也直言:「……德軍飛行員龐然大物般的擊墜數目……有時還超過了200架……完全是荒唐的誇大其辭。」虛報或誇大戰果的現象在二戰各交戰國中都時有發生,程度不同而已,很多時候由於空戰態勢瞬息萬變和危險程度的差異,虛報並非有意為之,而是難以避免的誤判。史家肖勒斯 (Christopher Schores) 根據自己20年的研究指出,肯定會有虛報戰果之人,但德國人的絕大多數擊墜戰果都是有根有據和誠實的,而且比對手的戰果更加準確。有史家早在1966年就曾指出,「與常人想像的正相反,德國空軍並不根據擊墜敵機的發動機數來統計戰果。」這位史家還指出,當空戰中有多人擊落同一敵機時,英美空軍的做法是分攤—承認「合作」或「部分擊殺」,法國空軍則把同一戰果重複計算多次,每個立功者都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擊墜戰果,德國空軍卻始終堅持「一個擊墜只能計在一個飛行員名下」的制度,遇有爭執時飛行員們需自行協商解決。 (曾有這樣一件趣事:夜戰王牌施瑙費爾與一位戰友都聲稱擊落了同一架英軍『蘭卡斯特』轟炸機,他們的指揮官要求他們抽籤解決爭議,結果施瑙費爾輸了) 戰後的許多研究表明,德國空軍的戰果申報和審查制度相當嚴格,不僅要求飛行員描述時間、地點、敵機機型、墜落地點和方位、己方所用武器彈藥等,還必須出示空中或地面目擊者報告,「沒有證人就沒有擊墜」是德軍在所有戰場都堅持的基本準則。事實上,德方的絕大多數空戰戰果都經受住了時間考驗,他們的戰果記錄和確認制度也被認為比其他國家的做法更現實、更準確、更具有代表性。

東線德軍飛行員比西線夥伴們還要經受更多的挑剔和指責—東線空戰更「容易」取得擊墜,因為「蘇軍飛行員及其戰機遠遜於對手。」二戰前期在西線與英國皇家空軍對壘的加蘭德,曾對許多人在蘇德戰爭之初「輕易地接連取勝」感到不可思議 (或許是對好友兼競爭對手莫爾德斯的戰績有感而發)。相較於他本人數月才有一次斬獲,東線超級王牌格拉夫17天內就擊落47架敵機,後來竟在28天內收穫75次擊墜!連大名鼎鼎的加蘭德都作如是想,那麼很自然的結論就是,「如果德軍沒有虛報或誇大戰果,那麼蘇聯空軍一定比英美空軍遜色很多。」的確,東線初期的德國空軍不僅在經驗、戰機和技戰術上領先一籌,而且德軍進攻之時,正值蘇聯紅軍空軍 (乃至整個蘇軍) 在組織結構、技戰術、裝備、飛行員訓練和經驗等處於最薄弱的時候,不少德軍飛行員確實輕易地取得過轟動一時的成功。東線王牌們對此並不避諱,如總戰績高達275勝的拉爾戰後就曾說:「一開始我們擁有經驗優勢,取得擊墜很容易…..但後來要難得多。」

如果說東線德軍飛行員1941年夏秋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那麼,從1943起他們瘋狂取勝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為「隨著戰機的增多和質量的提高,紅軍飛行員也學習和吸收了作戰技能」(蘇聯空軍官方戰史用語)。哈特曼1942年10月才到東線參戰,勝利之門的真正開啟則遲至1943年7月,這時的對手已與兩年前判若兩人—他們解決了戰爭之初的諸多缺陷 (如訓練不足且方法陳舊、技戰術落後、指揮控制體系僵硬和缺乏彈性等),不僅擁有數量驚人的戰機 (生產和補充更換能力更是德軍難以企及),戰機的技術水準和性能質量等也都有了質變,德軍飛行員面對的不再是老舊戰機,而是諸如拉-5、雅克-7B和雅克-9等速度更快、火力更猛的新型戰機。加蘭德戰後曾承認,二戰後期的蘇聯空軍在組織結構上比德國空軍更好、更適於他們的目的和目標。更重要的是,蘇軍飛行員捨棄了往昔被動防禦的面貌、心態和戰術,他們在進攻心態支配下,在逐漸建立的自信鼓舞下,積極主動地尋找任何對手進行空戰,到戰爭末期蘇軍也出現了闊日杜布和波克雷什金等精英級飛行員,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倖存下來的、同樣英勇無畏的蘇軍飛行員,無疑是哈特曼等德軍王牌們的強勁對手。出於這些原因,加蘭德在提醒那些輕易貶低東線飛行員戰績的人時曾說道:「……到1942年年中,蘇聯空軍作戰時的那種『炮灰』心態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德軍飛行員在二戰期間取得超高戰績的原因很多,但有兩點值得強調。其一是這些飛行員都擁有高得驚人的出擊作戰總次數,單是這一點就為他們提供了對手無法想像的空戰機會。有資料顯示,總戰績過百的107位王牌幾乎個個都有上千次作戰飛行記錄,很多人整個戰爭期間都在飛行作戰 (107位王牌中只有8人是1942年年中後投入戰爭的)。施泰因霍夫曾這樣評論他的戰友們:「……他們三年半裡一直都處於『作戰狀態』,每天都要起飛作戰,有時一天還要升空多次。他們不得不一直這樣做,因為我們沒有別的替代辦法。任何有自尊的人都不會在戰友們受苦受累時袖手旁觀。」可以說,由於德國空軍自身的組織結構和政策、戰場的分散性以及人力不足等原因,飛行員們「不得不」擁有比對手高出許多倍的出擊作戰次數。其二,在戰爭的後半程,德國空軍在東西兩線都居於明顯的數量劣勢,尤其是東線更加明顯 (哈特曼自己1944年曾估計,蘇德雙方的空中力量對比達20比1),這當然會使德軍飛行員不至於在天空中找不到對手;德軍因力量不足而要求飛行員的作戰覆蓋範圍更加寬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飛行員不用在空中競爭獵物。超高的出擊作戰次數、對手戰機似乎源源不絕地出現在天空,固然是德軍飛行員取得驚人戰績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這些人被擊落、戰死或被俘的機率也在高頻作戰中大幅增加。出於非常明顯的原因,許多王牌對於在東線被擊落的後果一直深感恐懼,正如拉爾戰後所言:「我真地不能認同東線作戰容易這一說……因為在蘇聯上空飛行時,我們飛行員的心理狀態會很糟糕。」取得過222勝的東線王牌魯多費爾 (Erich Rudorffer),也在戰後表露過類似的見解,他稱東線戰事的野蠻殘酷程度實在令人憂心,西線戰場有時還能剩下的一點「浪漫的騎士精神」,在東線蕩然無存。蘇方曾為哈特曼和魯德爾的項上人頭開出了1萬盧布的懸賞—沉重的心理壓力、原始惡劣的機場和生活條件、更突出的數量劣勢,只能說明那些在東線日復一日作戰的飛行員們面臨著更艱難的局面。哈特曼戰後曾直言,自己在東線作戰最害怕的就是被俘。

總之,在1943年後的蘇德戰場,曾經的那種「像打野鴨一樣」就能輕易擊落敵機的「美好時光」只能在夢裡重溫了。哈特曼就是在二戰的潮流已經逆轉,勝利的天平朝著蘇聯和英美傾斜的時候橫空出世,在30個月裡取得了震古爍今的戰績,成為德方宣傳機器鼓吹的「金髮騎士」和蘇方痛恨咒罵的「南方黑魔」。

圖18-2 攝於上世紀20年代中後期的長沙,哈特曼(右二)、弟弟阿爾弗雷德 (右三) 與中國保姆 (被稱作「趙媽」)。右一的男孩據說是保姆的兒子,左一的男孩是哈特曼家一位朋友的兒子。


圖18-3  攝於1936年,14歲的「希特勒少年團」成員哈特曼。

圖18-4  攝於1939年,身著希特勒青年團制服的哈特曼。

圖18-5  攝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年輕的哈特曼與戀人「烏施」。


圖18-6  攝於1941年3月1日,將與哈特曼一起離開空軍第10訓練團的候補軍官們。圖中最後一排右起第3人是哈特曼。


圖18-7  或攝於1942年初,正接受戰鬥機飛行員訓練的一級中士候補軍官哈特曼。


圖18-8  JG-52 最出名的人應是曾任第9中隊中隊長、獲得第5枚鑽石騎士勳章的格拉夫。當哈特曼加入JG-52第3大隊時,格拉夫已經離開前線,並於1943年夏出任JG-50的聯隊長。圖為1943年夏戈林視察JG-50的情形,圖中最右邊的軍官是格裡斯勞斯基,他在哈特曼的成長過程中也曾扮演過重要角色。


圖18-9 攝於1942年10月,JG-52的狠角色、有「伯爵」之稱的克魯平斯基中尉,他正起身離開Bf-109 G1「黃色5號」戰鬥機。克魯平斯基1943年3月任第3大隊7中隊中隊長,哈特曼為他擔任僚機。哈特曼與克魯平斯基關係十分密切,也從後者身上學到不少戰術方法。


圖18-10  攝於1942年末,JG-52第3大隊7中隊的飛行員們,右四為哈特曼少尉,右五是中隊長佐默 (Adalbert Sommer) 上尉。


圖18-11 攝於1942年末,JG-52第3大隊的飛行員在作戰間隙。左一戴大簷帽的是格裡斯勞斯基,左四的站立者是達默斯,右三為羅斯曼,右二是這些人中唯一的軍官哈特曼。儘管哈特曼是少尉,前述三人均為士官,但他們都已獲得騎士勳章,在作戰經驗和技巧方面,此刻的哈特曼還需要向老手們請教和學習。


圖18-12  攝於1943年4月22日的塔曼半島,JG-52當時負責掩護撤退中的第17集團軍。左為聯隊長赫拉巴克,中為第1大隊大隊長貝內曼 (Helmut Bennemann) 上尉,右為第8中隊中隊長拉爾上尉,他在當日擊落的一架敵機是JG-52的第5000次擊墜。


圖18-13 攝於1943年5月15日,哈特曼已取得15次擊墜,當天中午又擊落了一架U-2 雙翼機。

圖18-14  攝於1943年7月底,哈特曼與空戰學校時的好友多澤(Hartwig Dohse, 左)少尉合影。多澤時為JG-3第2大隊5中隊飛行員,7月31日在別爾哥羅德被擊落後失蹤。據信本圖攝於多澤失蹤前兩天。

圖18-15 攝於1943年8月28日,哈特曼的大隊長拉爾當天取得了第200勝,右為克魯平斯基。


圖18-16 攝於1943年9月,哈特曼擔任了第9中隊中隊長,圖為他與中隊戰友們的合影。


圖18-17 攝於1943年秋,JG-52第2大隊5中隊中隊長巴茨中尉 (Wilhelm Batz,右一,最終戰績237勝) 正向大隊長巴克霍恩(中) 、4中隊飛行員施圖爾姆少尉 (Heinrich Sturm,1944年12月22日陣亡於匈牙利,最終戰績158勝) 描繪空戰情形,背景是巴茨的Bf-109 G5。


圖18-18 攝於1943年10月初,哈特曼座機的方向舵上已有122次擊墜標識。


圖18-19 攝於1943年10月,哈特曼與地勤組長默騰斯 (右) 擠在Bf-109 G6「黃色1號」戰鬥機的座艙裡。機身上的徽記是一顆滴血的心,中間寫有「Dicker Max」(胖子馬克斯) 字樣,哈特曼後來把文字換成了女友的暱稱「烏施」。


圖18-20  哈特曼於1943年10月29日獲得騎士勳章,此時其戰績高達148勝——14個月前戈洛布以150勝摘取了鑽石騎士勳章,現在哈特曼只能獲得騎士勳章。


圖18-21 或攝於1943年11月,哈特曼獲得騎士勳章後獲準休假,圖為他與親人們在一起的場景,左一為母親,左二是未婚妻,右為父親。


圖18-22 攝於1944年2月13日,JG-52第2大隊大隊長巴克霍恩獲得了第250次勝利,哈特曼當時的戰績是192勝。


圖18-23 哈特曼在1944年2月26日取得了第202勝,3月2日被授予橡葉騎士勳章。圖為在貝希特斯加登舉行的授勳儀式,希特勒身邊的人似為空軍副官貝洛。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JG-52第1大隊大隊長維澤 (Johannes Wiese)少校,第2對地攻擊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奧特(Maximillan Otte)少校,JG-54的塞勒 (Reinhard Seiler) 上尉和阿德梅特 (Horst Ademeit) 中尉,克魯平斯基,哈特曼。最右側之人似為傘兵3團團長海爾曼 (Ludwig Heilmann) 上校。曾有專家稱這個人是第1夜間戰鬥機聯隊的蓋格爾 (August Geiger),但這位上尉的橡葉騎士勳章是死後追授的 (1943年9月29日陣亡),怎麼可能站在這裡領受勳章?

圖18-24 攝於1944年3月的貝希特斯加登,從左至右為巴克霍恩、克魯平斯基、哈特曼和維澤。

圖18-25  攝於1944年春,橡葉騎士勳章得主哈特曼在作戰間隙稍事休息。


圖18-26 攝於1944年夏,JG-52聯隊長赫拉巴克坐在Bf-109G戰鬥機中準備離去,哈特曼(右)正幫他系好安全帶。圖中另兩人分別是第8中隊的奧布萊澤少尉和格拉茨 (Karl Gratz)少尉。奧布萊澤曾質疑過哈特曼的戰績,他是騎士勳章獲得者,在戰後的西德空軍中官至中將,2004年去世。


圖18-27  攝於1944年初夏,哈特曼在自己的Bf-109 G6前與與密友默騰斯交談。


圖18-28 本圖攝於1944年8月初的狼穴。左一為第1對地攻擊聯隊3大隊大隊長朗 (Friedrich Lang) 少校 (第74枚雙劍騎士),左二是哈特曼,左三為第1夜間戰鬥機聯隊4大隊大隊長施瑙費爾上尉 (第84枚雙劍騎士),其餘三人獲得橡葉騎士勳章,依次為第1對地攻擊聯隊1大隊大隊長考比施 (Horst Kaubisch) 少校,第27轟炸機聯隊14中隊中隊長斯克爾齊佩克 (Eduard Skrzipek) 上尉,JG-26第6中隊飛行員格隆茨 (Adolf Glunz) 少尉。


圖18-29 雙劍騎士勳章得主哈特曼中尉。


圖18-30 攝於1944年夏,很難確定哈特曼佩戴的是雙劍還是鑽石騎士勳章,但這張經典圖片很好地體現出了哈特曼對默騰斯的感激、友情和他們難以分割的夥伴關係。


圖18-31 攝於1944年8月24日,哈特曼當日取得了11次勝利,總戰績史無前例地超過300次擊墜。圖中的他正駕機返回基地,戰友和地勤們正在向他歡呼。右側是9中隊的隊旗。


圖18-32 攝於1944年8月24日,哈特曼當日突破了300次擊墜。他的戰機已經停好,但他似乎非常疲勞,無法自行離開座艙。


圖18-33  攝於1944年8月24日,默騰斯幫助哈特曼離開戰機。

圖18-34攝於1944年8月24日,JG-52 第3大隊的官兵把哈特曼架在肩膀上抬了下來。

圖18-35攝於1944年8月24日,哈特曼手裡端著的香檳酒似乎味道不怎麼好。


圖18-36  一切歸於平靜後,哈特曼與摯友默騰斯坐在一起閒聊。


圖18-37  希特勒向哈特曼頒授第18枚鑽石騎士勳章的場景。


圖18-38  希特勒與哈特曼在鑽石騎士勳章授勳儀式上握手交談。


圖18-39   哈特曼佩戴鑽石騎士勳章的標準照。


圖18-40   哈特曼佩戴鑽石騎士勳章的標準照。


圖18-41 攝於1944年9月10日的巴特維澤,哈特曼當日與女友正式結婚。圖為婚禮的一幕,哈特曼夫婦準備離開時,飛行員們舉起佩劍搭成了一道拱門。


圖18-42 攝於1944年11月,22歲的哈特曼上尉。


圖18-43 攝於1944年11月,哈特曼似乎正在研究地圖,戰機機頭的黑色鬱金香圖案清晰可見。

圖18-44 攝於1944年11月23日,哈特曼當日取得了5次擊墜,總戰績攀升至327勝。圖中他剛剛著陸,默騰斯爬上去幫助哈特曼下機。

圖18-45 攝於1944年末的匈牙利布達厄爾什 (Budaors),哈特曼與匈牙利飛行員波蒂昂迪(Laszlo Pottiondi) 在一起。


圖18-46  攝於1945年3月,哈特曼把妻子送到羅騰布赫(Rottenbuch),請自己的副官範德坎普 (Willy van der Kamp) 的妻子和家人代為照料。哈特曼夫婦再次見面則是十年之後的事了。


圖18-47 攝於1945年4月17日的哈夫利奇庫夫布羅德,哈特曼在戰爭期間最經典的一幅照片,他在當日收穫了第350勝,身後是他的Bf-109 K4戰鬥機。


圖18-48  攝於蘇聯格裡卓維茨第150戰俘營,時間不詳。哈特曼在一片白樺林裡高興地端詳妻子的來信和近照。


圖18-49  攝於1955年,獲釋後的哈特曼正在回家的中轉站裡,據信這裡是下薩克森州的弗裡德蘭 (Friedland) 難民營。圖中的哈特曼雖只有33歲,但歲月的痕跡已經非常明顯。


圖18-50  攝於1955年秋,哈特曼抵達西德黑勒斯豪森(Herleshausen) 時,有關方面要求他換上整潔的衣物和皮鞋,因為將有許多人前來迎接。哈特曼的表情似乎是在說,我真地自由了嗎?


圖18-51 攝於1955年秋,重獲自由的哈特曼與妻子和弟弟阿爾弗雷德在一起。


圖18-52 攝於1957年夏的費爾斯騰菲爾德布呂克(Fürstenfeldbruck)機場,西德空軍的幾位著名人物,從左至右依次為巴克霍恩少校、哈特曼少校、施泰因霍夫上校和拉爾少校,除哈特曼外,其餘三人後來都成為將軍級的重要人物。


圖18-53 攝於1957年,當時,哈特曼等西德飛行員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空軍基地參加培訓,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特曼少校、拉爾中校和巴爾特中校 (Sigefried Barth,戰時任第51轟炸機聯隊聯隊長,戰後任第32戰鬥—轟炸機聯隊聯隊長),背景是美軍的P-51「野馬」戰鬥機。

圖18-54 攝於1958或1959年,哈特曼在組訓西德空軍JG-71戰鬥機聯隊時,經常駕駛圖中的這架由加拿大飛機公司生產的「軍刀」戰鬥機 (Canadair Mk 6 Sabres)。

圖18-55 攝於1959年,哈特曼在組訓JG-71戰鬥機聯隊時,經常與飛行員們一起飛行,幫助他們掌握噴氣式戰鬥機作戰飛行的藝術和訣竅。


圖18-56  攝於1959年6月,西德空軍第一支噴氣式戰鬥機單位JG-71當月成立。圖為首任聯隊長哈特曼 (左一) 陪同「空軍北部集群」指揮官哈林豪森少將 (Martin Harlinghausen,中)、空軍總監卡姆胡伯中將 (右) 檢閱聯隊的場景。


圖18-57 攝於1961年10月的美國紐約州法明戴爾 (Farmingdale),哈特曼坐在美國空軍的一架戰機裡與他人交談。這個「他人」就是二戰期間的美軍第一王牌詹森 (Robert S. Johnson) 上校。


圖18-58 時間不詳,地點或為1960年代的某次航展上。左為美軍著名試飛員兼特技飛行員胡佛 (Bob Hoover)。


圖18-59 攝於1967年12月,加蘭德位於上溫特的家中,哈特曼、加蘭德與美軍退役上校託利弗合影。託利弗曾任第20戰鬥—轟炸機聯隊上校聯隊長,是最早系統介紹哈特曼的人。


圖18-60  攝於1969年10月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哈特曼上校與著名軍事歷史作者康斯特布爾 (T.J. Constable,左)、託利弗 (右) 在一起。


圖18-61 攝於1970年,全身戎裝的哈特曼與老長官赫拉巴克少將 (西德空軍戰術司令部指揮官、曾任北約中歐防空司令部指揮官) 互道珍重,兩人在同一日從空軍退役。


圖18-62  攝於1970年代,退役後的哈特曼正在家中讀書,這部書就是託利弗和康斯特布爾合著的《德國金髮騎士:哈特曼傳》。


圖18-63  西德空軍飛行員哈特曼,時間不詳,或攝於19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

圖18-64  申布赫地區魏爾的墓園,前方就是哈特曼與妻子的墓石。

1970年9月30日,48歲的哈特曼上校帶著些許苦澀、憤懣或失望離開了空軍。拉爾、巴克霍恩和克魯平斯基等老朋友都懇求他不要走,建議他留下來並在處理問題時多講點策略,但哈特曼不為所動。依然年輕的哈特曼此後十年裡相當活躍,在許多飛行俱樂部裡充滿熱情地向愛好者們傳授經驗,本人也一有機會就在藍天上飛翔。他還隨加蘭德組織的特技飛行表演隊一起巡迴表演。1980年時,58歲的哈特曼因突然患上心絞痛 (其父就是58歲那年死於心絞痛),而不再參加戰友聚會及其他拋頭露面的活動,同時也放棄了飛行。儘管不了解實情的戰友們不理解他的舉動,但哈特曼決定與妻子和孩子們一起安靜地享受餘生,從此完全從公眾視線中消失。除了飛行員圈子外,無人知道這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的人,曾是叱吒風雲的世界頭號王牌。

1993年9月20日,71歲的哈特曼離開了人世。三年後,他終生摯愛的妻子也隨他而去,他們被合葬在申布赫地區魏爾的公墓裡。在夫婦二人的墓石上,一隻勇猛威武的石鷹安靜地平視前方,仿佛在向世人述說著哈特曼與其愛人相知相戀的傳奇。

1997年1月,俄羅斯政府宣布,蘇聯政府當年對哈特曼戰爭罪行的指控是非法的。十年的煉獄終於有了一個完滿的結局。

二戰德國27位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

01- 維爾納·莫爾德斯 | 02- 阿道夫·加蘭德 | 03- 戈登·戈洛布 | 04- 馬爾塞尤 | 05- 赫爾曼·格拉夫 | 06-埃爾溫·隆美爾 | 07-沃爾夫岡·呂特 | 08-瓦爾特·諾沃特尼 | 09-舒爾茨 | 10-魯德爾 | 11-施特拉赫維茨 | 12-吉勒 | 13-胡貝 | 14-凱塞林 | 15-倫特 | 16-迪特裡希 | 17-莫德爾



本文摘自汪冰先生歷時十年,增刪八次著成的心血之作《帝國騎士:二戰時期德國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全傳》,全書四卷、100萬字、1500幅圖,忠實記錄了27段輝煌的人生。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指文小編-行走的問號」(微信號:zven03),可免費獲得《帝國騎士:27 位二戰德國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完整版精美電子書。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27位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埃爾溫·隆美爾
    圖6-1 第6位鑲鑽騎士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隆美爾元帥(獲勳時間1943年3月11日)1941年7月創設的「鑽石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曾被納粹德國視為表彰非比尋常的戰場勇敢行為和成功指揮的「終極勳飾」。儘管此後的戰火愈演愈烈,但這一最富盛名的德國軍事榮譽直到二戰結束前也只頒授給過27名軍人。
  • 二戰德軍JG52聯隊,聯隊裡擊落一百架敵機只是無名之輩,戰後結局如何?
    個人戰績最高的是斯坦茵霍夫少尉的35架,他得到了JG52在東線的第一個騎士十字勳章,JG52的最一個騎士十字勳章由還在西線的李斯曼(Karl-HeinzLeesmann)少校獲得,當時的個人戰績為22架。 在此期間,巴克霍恩少尉在第120次出擊中,終於首開紀錄,擊落了一架敵機。
  • 世界十大空戰王牌:10人擊落2555架敵機,由德國飛行員全部包場
    二戰全面爆發時,空軍已經不再是一個輔助兵種,而是一支可以左右戰局勝負的決定性力量,這也導致了空戰的格局和規模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頂尖王牌飛行員們的戰績也攀升到空前絕後的程度。接下來,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世界戰爭史上排名前十位的王牌飛行員,以及他們的生平簡介。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王牌飛行員——法國的阿道夫·珀古。
  • 德軍最著名元帥之一,二戰中鋒芒畢露:蘇聯欠他一枚勳章
    戈林,一戰時的「王牌飛行員」,二戰時的德國空軍總司令,在納粹黨中影響極大,擔任過眾多要職。他與希特勒關係密切,曾被希特勒指認為接班人。在蘇德戰爭最為焦灼的時期,德國自希特勒以下,都希望能夠單獨向英美投降,德國元首堅決反對。
  • 被軍事專家普遍稱讚的二戰德國統帥,戰功無數還活了八十多歲
    二戰德國將領曼施坦因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參與制定進攻法國的完善作戰方案。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充分展示了「閃電戰」的獨創性思路,完成了史上最詭異的奇襲。他還在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指揮實施了二戰德軍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戰。被西方軍事專家公認為二戰德軍最優秀的統帥。
  •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二戰中德國最負盛名的三位將領:古德裡安、曼施坦因以及「沙漠之狐」隆美爾。想必熟悉外國戰爭史的看官,對此三人都不陌生。在現如今的網絡上有不少對這三位德國將領的調侃。
  • 鍾南山成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名單
    共和國勳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勳章)共和國勳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榮譽勳章。《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草案,於2015年8月24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十六次會議審議:草案規定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為國家最高榮譽,由國家主席向獲得者授予。2016年1月1日正式設立。
  • 二戰末期死扛蘇聯紅軍,波蘭找到納粹德國士兵的遺骸,全都是精銳
    幾天前,負責搜尋和挖掘德國士兵遺骸的歷史研究所「 Pomost」在波蘭下西裡西亞省Kozlice村發現二戰德國傘兵的各種物品;資料顯示,該地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修建有一個飛機場,是納粹德軍眾多秘密訓練基地之一。
  • 二戰納粹德國27位元帥,既是戰爭大師也是罪惡戰犯,結局如何?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共有27名元帥,其中帝國元帥1 名,陸軍元帥19 名,空軍元帥5 名,海軍元帥2 名。此圖中是赫爾曼·威廉·戈林帝國元帥 第三帝國的二號人物 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執行前自殺。
  • 美軍「十大五星上將」論戰功論能力哪個最強?應以二戰貢獻為基準
    按照美國國會當年的相關法案,五星上將軍銜僅在戰爭時期因為戰功卓著才能授予,所以目前美軍軍銜最高者也僅僅是四星上將。,那麼討論這七位五星上將的戰功和能力,只需要圍繞二戰時期的貢獻即可,先把這七名將領當時的職務羅列出來,方便進行比較: 馬歇爾:陸軍總參謀長,參聯會成員。
  • 二戰最會打仗的3位元帥,第3位是美國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
    眾所周知,二戰是截止目前人類戰爭史上涉及戰爭範圍最大、參與國家最多(一共61個國家)、損失最大(不完全統計,超過五萬億美元)、陣亡士兵最多(接近一個億)、規模最大、最殘忍的世界戰爭;自古亂世出豪傑,在二戰中也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在戰爭中他們屢立奇功;二戰後,有4位將領被美媒評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出色
  • 納粹德國27名元帥的最後結局,有的沒有活到戰後,有的活到1980年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軍逮捕,判處18年有期徒刑,由於在監獄表現良好,1953年,提前釋放 。著有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士兵的一生:1887-1939》。曼施坦因與隆美爾和古德裡安,並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帝國之鷹」。 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逝世於西德的巴伐利亞州,享年86歲。
  • 德國有一所軍校,不輸於美國西點,古德裡安等名將都畢業於此!
    文/滅霸他爸柏林裡希特菲爾德中央軍校,被譽為德國的「西點」,是德國名將的搖籃,二戰時期德軍眾多戰功赫赫、威名遠播的將領都曾就讀於此。1,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古德裡安是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之一,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也被歷史學家稱為「閃擊戰之父」。
  • 青蔥年歲:二戰名將的一戰回憶
    【話說軍世】在二戰中,湧現出一大批閃耀世界的名將,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參加過相隔不久的一戰,那麼他們在一戰中的表現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看一下
  • 數十位華人參加諾曼第戰役,其中4人來自江門臺山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江網信 譚耀廣 近日,江門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展出了一件不久前從美國郵寄回來的二戰美國陸軍軍服以及一頂繡上了英語「二戰老兵」字樣和勳章樣式的帽子。
  • 部隊上27歲晉升少校屬於特例嗎?戰爭時期不稀奇,和平年代不容易
    黃埔一期畢業的關麟徵,1926年夏天晉升北伐軍憲兵團第三營少校營長,這一年他才不滿22歲(1905年出生),所以27歲的少校軍官真心沒啥稀奇。不妨細算一下,關麟徵1924年底畢業到1926年授少校銜,前後不過兩年半的時間,即便是在飛黃騰達比例很大的黃埔第一期,起點也算是比較高的。
  • 最高禮遇!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受到熱烈歡迎
    1/10 最高禮遇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受到熱烈歡迎 2020-09-08 10:46 責任編輯:史訓鋒
  • 德國27位優秀自費留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
    內容提要:據中新網報導:7月下旬,剛從中國駐德國大使吳紅波手中接過獲獎證書的27位2009年度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會議室歡聚一堂,就在德學習,科研體會等進行座談……據中新網報導:7月下旬,剛從中國駐德國大使吳紅波手中接過獲獎證書的27位2009年度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
  • 自二戰保留番號至今的蘇軍王牌師,該師的一句名言舉世皆知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最高統帥部為了鼓舞紅軍的鬥志,表彰那些戰功卓著的部隊,便授予一些部隊"近衛"稱號,其中就包括了以其第一任師長潘菲洛夫而命名的近衛步兵第8師,據說蘇聯名言「俄羅斯雖幅員遼闊,但已無處可退,後邊就是莫斯科」,就是出自於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