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牴觸與人交流?「迴避型人格」的5個特點,家長要小心

2020-12-20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李媽媽總會因為孩子而困擾,最近李媽媽帶著孩子去親戚家串門的時候,孩子的表現足以讓李媽媽覺得孩子是失敗的。對於李媽媽來說,拜訪親戚,讓孩子與親戚之間相互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當孩子的奶奶主動問起孩子的生活狀況時,孩子並沒有及時的作出回答,而是立刻向後退了幾步,躲到了李媽媽的身後,這讓李媽媽覺得非常尷尬,因為在長輩面前這麼做簡直是太沒有禮貌了。

可是回到家中,李媽媽卻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因為從孩子驚恐的目光中她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孩子是因為害怕才會選擇的後退。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自卑症狀,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迴避型人格,與迴避型依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謂迴避型人格,算是迴避型依戀的晉級版,也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他們害怕出錯,害怕與外人打交道,因此變得膽怯,不敢接受事實。迴避型依戀僅僅的表現是越喜歡就會越遠離,因此他們無法表達自己心中的愛。而迴避型人格則是因為內心的恐懼與自卑,無法面對外人的在乎,外人的指點。我們不妨參考幾個例子來看一下,究竟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一、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鄰居的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幾年他根本沒有出過遠門,也根本沒有進行過社交。對於孩子來說,在家裡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愜意的。他很喜歡拿起畫筆將自己的心事表達在畫紙上,更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躲在臥室裡,享受著父母僅僅把飯菜放在門口,等著自己餓了去拿。孩子不喜歡跟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打交道,因為他會恐懼。有一次孩子在院子裡玩耍的時候,我本想上前去打招呼,可是孩子卻立刻調頭就跑,連跟我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從那時候我就已經知道,這個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為不敢社交。

不敢社交的孩子就是迴避型人格的典型特徵,如果仔細劃分什麼叫做迴避型人格的話,往往這類孩子有這幾點特徵。

1. 不喜歡與別人打交道,因為不確定對方是否喜歡自己。

2. 因為害羞和自卑展現出拘謹的狀態。

3. 因能力不足,會在社交中自動展現出低人一等的狀態。

4. 認為自己社交笨拙,害怕出錯,因此不喜歡社交。

5. 不願意參加有風險的事情,更喜歡一個人,因為這樣比較安全。

綜上所述,這就是迴避型人格的典型特徵。所以我們一定要及時地發現孩子潛在的迴避型人格,因為這種人格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被動,更不喜歡接受一切。

二、為什麼孩子會形成「迴避型人格」?

圓圓曾經在跟其他小夥伴聊天的時候,發生過這樣的一幕。起初,大家都在積極地討論關於學校作業的問題,圓圓也有參加,因為大家聚在一起討論作業,無非是想要讓作業變得更加輕鬆。大家想到了一個這樣的方案,那就是將習題分為5組,每個人做1組,然後大家在上課之前對一下答案,把其餘4組的習題通過抄作業的方式做完,這樣大家都很輕鬆。

雖然圓圓也很喜歡這樣的方式,可是圓圓的學習成績很差,一道習題也做不出來,因此得到了其他小夥伴的嘲笑。從此以後,圓圓便不太喜歡說話了,而且疏遠了身邊的夥伴。對於圓圓來說,被人指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孩子的迴避型人格與被批評有著巨大的關係,批評會使得孩子自卑,會使得孩子害羞。當孩子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時候,他們又怎麼可能抬得起頭來呢?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身邊的夥伴只是引起孩子迴避型人格的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來自於家庭。

三、「迴避型人格」往往來自於家庭

王先生平常總會責備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的體能較差,王先生希望孩子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少年,所以每次回家之後,他都會督促孩子做50個蹲起和30個伏地挺身。孩子的體能的確不能夠一次性接受這麼多,可是王先生卻指責道:「任何孩子都能做到,你憑什麼做不到?」就是因為這句話,導致孩子開始變得自卑。每當與其他小夥伴接觸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從而越來越墮落。

家庭的原因是迴避型人格的根源,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用最壞的脾氣對待他們,使得他們越來越不自信,因此引發了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是很可怕的,當孩子受到影響後,一定會顯現的特別自卑,墮落,不喜歡與其他人相處。所以發現了孩子這些情況,一定要儘早的改正才是。

四、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克服「迴避型人格」?

張女士知道自己的孩子很自卑,但她仍然會照顧孩子的感受哦,並且在孩子膽怯的時候會主動鼓勵孩子克服困難。有一次孩子因為不敢跟新入學的同學講話,張女士便撫摸著孩子的頭,溫柔的說道:「想交新朋友嗎?」孩子點了點頭卻也搖了搖頭,張女士很清楚孩子的想法,無非是不敢而已。於是張女士再一次溫柔的說道:「我相信你可以的,因為這本就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交朋友,說幾句話。如果失敗了,也沒有什麼損失,對嗎?」孩子聽了之後,好像還真是這個道理。於是他不膽怯了,主動去找新同學說話。很快,兩個人成為了朋友。

顯然,當孩子擁有迴避型人格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鼓勵孩子,讓孩子漸漸地擺脫迴避型人格。自卑的孩子,更需要正視自己的自卑,這樣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可以將事情的後果告訴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後果並沒有那麼可怕。這種逆向思維的思考,反而會讓孩子找到解決恐懼的辦法,因為孩子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結果,反而不會那麼害怕了。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孩子的心裡訴求,然後給予鼓勵。所謂迴避型人格無非是不敢做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已,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面對一切。

今日話題互動:如果你的孩子也很自卑,你會選擇怎麼做呢?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還記得我小時候,不管家裡來了什麼人,爺爺總是會讓我挨個打招呼。我天生就比較內向,不太喜歡熱鬧的環境,面對陌生人是能正常交流的。但每次爺爺都逼著我跟人打招呼,我要是不願意就當著所有人的面說我:「你這孩子怎麼這樣,見人又不說話,打個招呼不會嗎?」
  • 孩子過分內向?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在作祟,家長處理方式很關鍵
    迴避型人格,其實指的就是那些社交能力不足,對待負面評價卻非常敏感的人。有一些存在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剛開始的表現是見到陌生人會害羞,有的時候會感到孤獨,甚至在陌生環境當中會出現許多的負面情緒,更會感到害怕和恐懼。
  • 心理自卑的孩子,是不幸福的,家長還在忽視「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這是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對感情的依戀和排斥,源自於內心的自卑和沒有安全感。所以,他們選擇用逃避也解決問題,保護自己,從而產生了這樣的性格特點。迴避型人格都有這些特點,你的孩子是這樣的嗎?
  •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成為「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如同樣兩個孩子,一個性格外向活潑,一個很內向有「迴避型人格」趨向的孩子,面對家長的批評則會產生兩種很明顯的反應。性格外向活潑的孩子,一會就忘了,不放在心上。而性格內向有「迴避型人格」趨向的孩子,則極為在乎家長對自己的批評,一直記在心上,還時不時的會在大腦裡反覆的回憶。
  • 如何分辨孩子是內向還是「迴避型人格」?家長可以從這些表現入手
    02分析:小花孩子的這種性格特點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他和內向有著一些差別,迴避型人格會喜歡逃避問題家長可以從這幾個表現來分辨孩子是否是「迴避型人格」。所以,家長在平時要多和孩子溝通,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和支持,不要總是用語言去攻擊孩子。方法2:主動地去和孩子交流孩子性格既然叫做內向,那就說明他不願意去主動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承擔起雙方交流的主動者。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家長要知道早預防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有些比較外向。這都不傷大雅,內向也是性格的一種,是健康的性格。 但是很多家長都錯把「迴避型人格」當成了內向。 內向的孩子,雖然很安靜,和人說話的時候也比較害羞,但是在表達自己這件事情上,絕對不遜色於外向的孩子。
  • 如果孩子有這三個特徵,說明他是「迴避型」人格,家長要儘早改正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人有自我保護機制,會規避掉那些不利於本體的行為。但如果這個保護機制過度的話,就非常容易形成「逃避性人格」。什麼叫做逃避性人格?就是不願意去交朋友,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一碰到什麼事情本能地想要迴避,不想去面對。這種過度的保護機制,就是迴避型人格。
  • 孩子遇事總發脾氣逃避?警惕「迴避型人格」,家長要重視
    最近我收到一位媽媽的私信,他說最近孩子變化很大,沒有辦法只好發私信向我求助。這位媽媽說他家的孩子以前挺活潑的,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還是變得內斂起來,不僅如此,脾氣還變得很大,尤其是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總是逃避困難,出現了一點小事就不願繼續下去了。其實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他們產生了迴避型人格。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上次,我去朋友家做客,結果遲遲沒有看見她家孩子,我以為她家孩子不在家,可是問了才知道,孩子在知道家裡要來人後,就說要回房睡覺,讓誰也別打擾他。其實,逃避型人格,就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對負面評價以及能力不足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害怕見到陌生人,甚至逃避跟人打交道,躲起來,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迴避型人格」和內向很相似,但是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內向只是安靜、保守、喜歡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 迴避型人格:過於羞澀的「老實人」
    迴避型人格的人不同於普通的冷淡、避世,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心都在迴避。因此,迴避型人格的人,總是帶有盲目性、強迫性和非理智性的特點。小美執拗地搖著頭,「我不想去上學,就想在家裡待著,我一個人也能學寫字,學畫畫……"像小美這樣的孩子,即使是專業的心理醫生也會感到棘手。他們明明外在條件不錯,但卻極為內向,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頭,心中存在著會被他人厭棄的被害意識,因此在與人交往時,也會處處小心看別人有臉色,一旦覺得他人對自己稍有不滿或是鄙夷,就立刻像烏龜一樣,縮進了自己的殼裡。
  • 孩子膽小內向並不可怕,怕的是形成「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些小孩性格比較靦腆、內向,父母採取了很多方式都沒有什麼效果,反而還加重了孩子的這種個性,其實就是因為孩子形成了「迴避型人格」。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養成「迴避型人格」前段時間,住在同一個小區的郭阿姨帶著外孫女甜甜,來給我們家送了一些自己家菜園種的蔬菜,希望浩一寶寶吃輔食可以添加這種沒有任何農藥的新鮮蔬菜。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 孩子內向不是病,卻有可能成為「迴避型人格」,家長應注意
    迴避型人格其實指的就是在社交方面存在問題能力不足,而且對負面的評價非常敏感的一類人。存在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通常會表現出害羞、孤獨,遇到陌生人會感到害怕,更沒有辦法去熟悉陌生環境。孩子存在迴避型人格,自然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影響,但孩子內向的性格在轉變成迴避型人格的時候,也會存在許多情況,而當孩子產生以下這幾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多加上心。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一些陌生環境或挑戰的時候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感。      這樣解釋顯得很不嚴謹,下面我們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迴避型人格總結為以下7個特徵: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傷害。
  • 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 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成年以後這些問題對患者的社交和職業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類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不過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發展處一種迴避型人格,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對很多事情不擅長,就一點一點迴避,退回到讓自己舒服的環境中去,這樣的話,孩子的舒適空間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以後在學習和工作中,孩子也會選擇逃避困難,很難取得進步和成長。什麼叫迴避型人格?
  •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一個方面的特徵是:在他們眼裡,生活就是一團團的麻煩構成的,而這些麻煩之所以被稱之為麻煩,是因為它們需要耗費精力,並且跟責任有關,涉及到責任,就需要承擔,承擔就有可能讓自己失敗、受傷、不受控,然而又沒嚴重到讓自己走投無路要去死的地步,於是就迴避。
  • 孩子一時認生沒問題,如果越來越嚴重,怕是形成了「迴避型」人格
    這些害羞認生的孩子,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引導,改變其性格的話,很有可能逐漸地演變成迴避型人格,那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呢?迴避型人格有四種比較常見的表現第一,拒絕與不熟悉的人相處,喜歡獨處大部分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情況,這種情況和真正的享受孤獨不一樣。
  • 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迴避型人格說的是這個人他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內向,不願意與人交談,害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喜歡自己獨處。「迴避型人格」有什麼特徵?1、沒有責任感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不是說沒有一點責任感都沒有,他們也想承擔責任。但是因為他們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擅長溝通,當他們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難免就要與人交流,這時孩子會因為害怕,本能的就會放棄,導致責任心變弱。
  • 前男友/前女友是迴避型人格,還能挽回嗎?
    成長環境給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所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形成的潛意識,是會影響人的一生的。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從小的生活環境是十分壓抑的,在父母的強壓下,各種被打壓。而小孩在面對父母的權威時,基本是沒什麼反抗的餘地的,所以漸漸的養成了一種被動接受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