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李媽媽總會因為孩子而困擾,最近李媽媽帶著孩子去親戚家串門的時候,孩子的表現足以讓李媽媽覺得孩子是失敗的。對於李媽媽來說,拜訪親戚,讓孩子與親戚之間相互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當孩子的奶奶主動問起孩子的生活狀況時,孩子並沒有及時的作出回答,而是立刻向後退了幾步,躲到了李媽媽的身後,這讓李媽媽覺得非常尷尬,因為在長輩面前這麼做簡直是太沒有禮貌了。
可是回到家中,李媽媽卻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因為從孩子驚恐的目光中她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孩子是因為害怕才會選擇的後退。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自卑症狀,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迴避型人格,與迴避型依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謂迴避型人格,算是迴避型依戀的晉級版,也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他們害怕出錯,害怕與外人打交道,因此變得膽怯,不敢接受事實。迴避型依戀僅僅的表現是越喜歡就會越遠離,因此他們無法表達自己心中的愛。而迴避型人格則是因為內心的恐懼與自卑,無法面對外人的在乎,外人的指點。我們不妨參考幾個例子來看一下,究竟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一、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鄰居的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幾年他根本沒有出過遠門,也根本沒有進行過社交。對於孩子來說,在家裡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愜意的。他很喜歡拿起畫筆將自己的心事表達在畫紙上,更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躲在臥室裡,享受著父母僅僅把飯菜放在門口,等著自己餓了去拿。孩子不喜歡跟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打交道,因為他會恐懼。有一次孩子在院子裡玩耍的時候,我本想上前去打招呼,可是孩子卻立刻調頭就跑,連跟我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從那時候我就已經知道,這個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為不敢社交。
不敢社交的孩子就是迴避型人格的典型特徵,如果仔細劃分什麼叫做迴避型人格的話,往往這類孩子有這幾點特徵。
1. 不喜歡與別人打交道,因為不確定對方是否喜歡自己。
2. 因為害羞和自卑展現出拘謹的狀態。
3. 因能力不足,會在社交中自動展現出低人一等的狀態。
4. 認為自己社交笨拙,害怕出錯,因此不喜歡社交。
5. 不願意參加有風險的事情,更喜歡一個人,因為這樣比較安全。
綜上所述,這就是迴避型人格的典型特徵。所以我們一定要及時地發現孩子潛在的迴避型人格,因為這種人格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被動,更不喜歡接受一切。
二、為什麼孩子會形成「迴避型人格」?
圓圓曾經在跟其他小夥伴聊天的時候,發生過這樣的一幕。起初,大家都在積極地討論關於學校作業的問題,圓圓也有參加,因為大家聚在一起討論作業,無非是想要讓作業變得更加輕鬆。大家想到了一個這樣的方案,那就是將習題分為5組,每個人做1組,然後大家在上課之前對一下答案,把其餘4組的習題通過抄作業的方式做完,這樣大家都很輕鬆。
雖然圓圓也很喜歡這樣的方式,可是圓圓的學習成績很差,一道習題也做不出來,因此得到了其他小夥伴的嘲笑。從此以後,圓圓便不太喜歡說話了,而且疏遠了身邊的夥伴。對於圓圓來說,被人指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孩子的迴避型人格與被批評有著巨大的關係,批評會使得孩子自卑,會使得孩子害羞。當孩子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時候,他們又怎麼可能抬得起頭來呢?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身邊的夥伴只是引起孩子迴避型人格的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來自於家庭。
三、「迴避型人格」往往來自於家庭
王先生平常總會責備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的體能較差,王先生希望孩子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少年,所以每次回家之後,他都會督促孩子做50個蹲起和30個伏地挺身。孩子的體能的確不能夠一次性接受這麼多,可是王先生卻指責道:「任何孩子都能做到,你憑什麼做不到?」就是因為這句話,導致孩子開始變得自卑。每當與其他小夥伴接觸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從而越來越墮落。
家庭的原因是迴避型人格的根源,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用最壞的脾氣對待他們,使得他們越來越不自信,因此引發了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是很可怕的,當孩子受到影響後,一定會顯現的特別自卑,墮落,不喜歡與其他人相處。所以發現了孩子這些情況,一定要儘早的改正才是。
四、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克服「迴避型人格」?
張女士知道自己的孩子很自卑,但她仍然會照顧孩子的感受哦,並且在孩子膽怯的時候會主動鼓勵孩子克服困難。有一次孩子因為不敢跟新入學的同學講話,張女士便撫摸著孩子的頭,溫柔的說道:「想交新朋友嗎?」孩子點了點頭卻也搖了搖頭,張女士很清楚孩子的想法,無非是不敢而已。於是張女士再一次溫柔的說道:「我相信你可以的,因為這本就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交朋友,說幾句話。如果失敗了,也沒有什麼損失,對嗎?」孩子聽了之後,好像還真是這個道理。於是他不膽怯了,主動去找新同學說話。很快,兩個人成為了朋友。
顯然,當孩子擁有迴避型人格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鼓勵孩子,讓孩子漸漸地擺脫迴避型人格。自卑的孩子,更需要正視自己的自卑,這樣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可以將事情的後果告訴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後果並沒有那麼可怕。這種逆向思維的思考,反而會讓孩子找到解決恐懼的辦法,因為孩子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結果,反而不會那麼害怕了。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孩子的心裡訴求,然後給予鼓勵。所謂迴避型人格無非是不敢做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已,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面對一切。
今日話題互動:如果你的孩子也很自卑,你會選擇怎麼做呢?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