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①受助學校的圖書室經過設計後煥然一新。(受訪者供圖)
②劉楠鑫站在「畢業後圖書室」共同發起人照片牆前。
③受助建設圖書室的鄉村學校發來了感謝信。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除署名外)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決賽上,一項旨在幫助留守兒童的項目「畢業後公益圖書室」摘得亞軍。2016年,廣州大學大二學生劉楠鑫聯合國內外500名大學生發起「畢業後公益圖書室」,至今已為國內欠發達地區1488所鄉村小學援建「愛心公益圖書室」和「班級圖書角」項目,輸送課外讀物達240萬冊,惠及35萬孩子。
鮮為人知的是,該項目發起人劉楠鑫和他的小夥伴們曾經也是「留守兒童」。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劉楠鑫說:「正因為我們都是留守兒童,我們一定是全天下公益群體中最懂自己受助群體的。」
留守兒童的童年夢想
人生中的關鍵選擇,看似偶然,細究之下,卻會發現早已打下伏筆。說到發起「畢業後公益圖書室」的初衷,劉楠鑫講起了自己的童年。
劉楠鑫的老家在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對面就是四川的大涼山,那裡的條件與大涼山相比「好不了多少」。4歲時,父母到昭通去打工,一年才能回一次家。劉楠鑫跟隨外婆生活,成為一個「留守兒童」。上學開家長會,他要央求鄰居幫忙代開;想爸爸媽媽了,他要跑好幾裡山路去村裡的小賣部才能打上電話。
沒有父母陪伴,沒有夥伴玩耍,喜歡歷史故事的劉楠鑫常常自己捏幾十上百個泥人,扮演軍事家指揮打仗。夏日晚上,他喜歡躺在地上看星星,身旁螢火蟲飛舞,周圍莽莽大山,劉楠鑫渴望長大後也能走到山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學時學識字,劉楠鑫的班上只有一本上屆學生留下的新華字典。同學們將這本字典分成兩半,翻得破破爛爛。四年級時,校長給劉楠鑫的班級上課,說起他的辦公室有課外書。那時,劉楠鑫還不善於主動和老師交流,周末,他和班上幾個同學偷偷爬水管進了校長辦公室,他拿到了一本《阿凡提的故事》。「這本書,當天下午我就看完了。後來又反覆看,甚至在放牛割豬草時也拿著看。最後這本書被我看爛了,也沒拿回去還。那時,既怕老師發現,又捨不得還。」
貧窮的現實,孤獨的童年,對知識的渴求,構成了劉楠鑫童年的底色。小時候,曾經有縣裡的人到他的學校捐贈。小小的劉楠鑫那時就發願,自己長大了也要掙許多錢,來幫助別人,反哺家鄉。
「窮也可以兼濟天下」
2014年,劉楠鑫考上廣州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他參加了學校裡的許多公益社團,也組織過同學去特殊學校當志願者。這些經歷讓他對公益有了不同的認識。「以前我覺得做公益需要很多很多錢,那時發現做公益也可以很簡單,哪怕是什麼也不做,就是單純地陪著那些孩子也很有意義。」
大二上學期臨近期末,劉楠鑫幫助大學城的小商販們搭建起了線上點餐平臺,短短一星期,同學們足不出戶就能點餐,小商販也輕鬆地就能售賣小吃。這有點超出劉楠鑫的意料。他開始琢磨,何不借鑑這種牽線搭橋的做法,幫助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讓他們也能有書讀。
劉楠鑫很喜歡武俠小說中行俠仗義的英雄。「古話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窮也可以兼濟天下。」在他看來,做公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正當的「劫富濟貧」。
說幹就幹,2016年1月15日劉楠鑫開始發起倡議。他通過網際網路,發動同學和朋友,以及同學的同學,朋友的朋友。經過短短一個多月的努力,他最終聯合了北大、清華、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內外500名大學生,共同發起了「畢業後公益圖書室」項目,以幫助欠發達地區鄉村小學提供積極、健康、精準的課外讀物。
為了找到合適的圖書,劉楠鑫和夥伴們端著紙箱子到各個校園去募集書本。在這群年輕人的努力下,很快,第一家「畢業後公益圖書室」在清遠佛岡的一所鄉村小學建立起來。
探索公益創新路子 明星、粉絲、志願者都發動起來
萬事開頭難。2016年暑期,「畢業後公益圖書室」團隊遇到了最艱難的時刻,雖然有募捐,但經費依然跟不上項目的發展,團隊成員拿出自己的生活費來購買圖書,甚至還曾經到平臺上去借錢維持運營。
最終,這群心繫天下的大學生打動了許多人,一位女士在廣州市白雲區嘉禾望崗附近為團隊無償提供了三層樓的辦公場地。一個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在捐款時對劉楠鑫說,他捐款不僅是為了幫助留守兒童,還希望能呵護他們這顆善良的種子發芽。
在發動社會資源上,劉楠鑫和夥伴們探索出了許多創新性的公益路子,將明星、粉絲和公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們聯合65位知名明星來建圖書室,眾多明星都參加了「畢業後公益圖書室」項目。他們還發起了「美好應援計劃」,許多明星的粉絲通過為偶像捐建圖書室,表達對偶像的愛意。
劉楠鑫和夥伴們深知眾人拾柴火焰高,他們還創造性地發起了「千圖計劃」。「千圖計劃」的模式,就是去找到一個具有家國情懷的人,由其牽頭組成一支團隊,再由他們連結更多資源,最後建成一個圖書室,精準服務家鄉的留守兒童。在劉楠鑫看來,這種模式就像公益連鎖式加盟。「我們讓別人根據我們的模式去玩,我們總結出來告訴他們怎麼玩。」
劉楠鑫認為,一般公益組織中,志願者的參與程度相對較淺,但在「千圖計劃」中,牽頭的志願者就是一個中心,其煥發出來的能量,可以撬動更多社會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千圖計劃」喚起了許多走出家鄉的知識分子反哺家鄉的情懷,讓他們有了新的途徑為家鄉做實事。
項目至今已惠及35萬孩子
2016年起,經過短短三年半時間,「畢業後公益圖書室」已成長為國內支持鄉村教育公益領域發展速度最快,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公益組織之一。數據顯示,他們已聯合65位知名明星、365家知名企業、10000餘家愛心單位、35萬志願者、110萬愛心人士,為國內1488所鄉村小學援建「愛心公益圖書室」和「班級圖書角」項目,輸送精準課外讀物達240萬冊,惠及35萬孩子。項目還於2018年12月在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成立畢業後公益專項基金。
這一切,三年半前的劉楠鑫也沒有預料到。他坦言,自己在2018年以前經常打退堂鼓。尤其是大四,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看著身邊同學都在忙著考研、就業、考公務員,21歲的他焦慮抑鬱得睡不著。「失眠時,我就跑到馬路邊去坐著看月亮,去想我這個人究竟要幹嘛。我跟十幾年前的自己對話,對話過程中,我又堅定下來了。」
「我們還經常在QQ上收到孩子們信息,他們會告訴我們最近看了什麼書,考了多少分,如果老師偶爾沒有開放圖書室,他們還會『打小報告』,我們就會去了解情況,督促老師開放圖書室。」劉楠鑫說,「正是這些正向反饋讓我們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今,「畢業後公益圖書室」的總部辦公室也被布置成了小圖書館的模樣。周邊城中村的孩子們在節假日經常來這裡看書做作業。「我們有時候也會對他們進行一些輔導。」劉楠鑫說,剛開始,周圍的人不知道他們是做什麼的,看到總有成堆的包裹寄到這裡來,又有年輕人進進出出,還有快遞員誤以為他們搞傳銷。後來得知他們做的事情,許多快遞員都以優惠價攬收他們的快遞。
閱讀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事情,但作為一名曾經的「留守兒童」,劉楠鑫清楚知道閱讀會給鄉村的孩子們帶去什麼。「我相信,感受過被人幫助的人,將來他長大後不論從事什麼,也會繼續去幫助別人,這對整個社會來講很好。他們也像是我們種下的一顆顆善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