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百千萬』很實,『十五個亮點』很亮」。2015年,濟南市殘聯爭當全省殘疾人工作排頭兵,大力推進「十百千萬」工程建設,打造15項亮點工作,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項任務。2016年,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全市殘疾人工作如何緊盯全市殘疾人脫貧奔康行動任務目標破題起勢?如何讓全市33萬殘疾人兄弟姐妹享受到更多福利?近日,本報記者從《2016年全市殘疾人工作要點》中梳理出與殘疾人生活息息相關的60條「重大利好」,讓您提前了解今年我市殘疾人工作的發展藍圖。
關鍵詞要點
1.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根據中殘聯、省殘聯工作部署,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全市殘疾人工作要點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盯全市殘疾人脫貧奔康行動任務目標,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持續推進「十百千萬」工程和15項亮點工作,重點開展好「深化提升規範年」、「聯繫群眾服務年」、「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切實打通打牢為殘疾人服務「最後一公裡」,為廣大殘疾人提供「零距離」服務,讓全市殘疾人與全社會一道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關鍵詞規劃
2.精心編制殘疾人事業「十三五」規劃,推動將殘疾人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之中,納入人口、社保、扶貧、就業、婦女、兒童、老齡等專項規劃,加大殘疾人社會保障與服務力度,促進全市殘疾人與全市人民一道共建共享現代泉城。
關鍵詞脫貧
3.建立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督促用人單位依法安排殘疾人就業。
4.研討制定《濟南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落實好《關於促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實施意見》,通過示範引領,依法推動用人單位履行法律責任和義務。出臺《濟南市2016年促進高校殘疾畢業生就業工作意見》,採取切實措施提高高校殘疾畢業生一次就業比率。
5.全年完成2000人的就業任務。
6.救助獎勵1000名在校殘疾學生和殘疾家庭子女。
7.有針對性地做好殘疾人培訓工作,切實根據殘疾人的需求和就業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培訓科目和班次,提升培訓質量。繼續做好就業率較高的保健按摩、文化產業等具有濟南特色的培訓工作。
8.全年培訓殘疾人不少於8000名。
9.制定《濟南市盲人保健按摩服務規範》和《濟南市盲人按摩規範化建設達標標準》,建立健全適應盲人按摩行業發展的管理服務標準體系,在全市盲人按摩機構中開展盲人按摩規範化建設活動。
10.制定盲人按摩繼續教育規劃,不斷提高盲人按摩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
11.探索合作社規範運行機制,確保合作社良性發展,在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分社,設計開發特色產品,整合我市土特產項目資源,打造品牌效應,逐步將具有濟南地方特色的產品或項目引進合作社,實現聯供聯銷,廣泛吸引殘疾人加入合作社實現創業。
12.加強對全市105處就業創業扶貧基地的扶持與管理力度,提升安置帶動能力,使安置殘疾人和輻射帶動殘疾人戶數有所增長、收入有所提高。
13.加大自主創業一次性資金扶持力度,扶持個體從業400戶。
14.進一步深入開展100個特困村殘疾人生活狀況調查,增強扶貧解困的針對性,制定「一對一」的幫扶方案。
15.認真抓好為殘疾人代繳意外傷害保險工作。
16.繼續落實重度殘疾人提前領取養老保險金政策。
17.深化探索老年殘疾人託養政策,針對老年殘疾人託養問題調研報告所反映的需求矛盾,積極協調民政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努力推進老年殘疾人託養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關鍵詞康復
18.對有康復救助需求的800名殘疾兒童進行康復救助。
19.協調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精神殘疾人醫療康復救助標準,對4500名精神殘疾人實施救助。
20.為160名肢體殘疾人安裝大小腿假肢。
21.為850名盲人進行定向行走訓練。
22.購買社區康復成果5000例。
23.資助3.8萬名非重度、非貧困殘疾人加入居民醫保。
24.建立健全技術指導網絡,建立完善市縣兩級康復專家庫,成立各類殘疾人康復專家指導組,分層次進行業務指導。
25.制定康復專業人員定期培訓計劃,加強對學科帶頭人、縣(市)區康復中心業務骨幹、基層康復人員和兒童康復機構康復人員的培訓,特別加強對4500名康復協調員的培訓。
26.充分發揮市級輔具中心專業技術優勢,利用假肢矯形中心和聽力技術中心等技術資源,為殘疾人提供科學專業的輔助器具適配服務。
27.編寫《濟南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使用手冊》,讓基層殘疾人工作者掌握輔具適配知識,提高輔具適配能力。
28.全年開展輔具個性化評估適配1000戶。
關鍵詞 權益保障
29.與市司法局聯合出臺文件,藉助各級司法部門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完善各級維權崗職責,促進殘疾人法律服務走向。
30.督促全市有關部門對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的貫徹落實,通過殘疾人事業專項資金使用情況檢查等手段,對各項殘疾人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確保殘疾人優惠政策落實到每一個殘疾人身上。
31.協調12345市民服務熱線、市信訪平臺,建立12385殘疾人服務熱線暨殘疾人信訪信息系統。
32.加強民聲連線、理事長信箱等網上信訪渠道的受理能力,及時接受並回復殘疾人網上信訪,定期匯總整理信訪內容,利用好網上接訪平臺,對殘疾人群眾關注較多的問題提請理事長辦公會專題研究,通過研究個案,解決普遍問題,發現產生問題的根源,為制定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33.紮實開展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實現擴面增項,全年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1200戶。
關鍵詞 文化產業
34.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開展殘疾人事業好新聞評選。
35.制定《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殘疾人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對縣(市)區殘聯採取以考核促落實的方法,下達任務,明確責任,做好考核,確保殘疾人文化產業得到快速高效發展。
36.全面推動殘疾人文聯建設,切實發揮殘疾人文聯在推動我市殘疾人文化藝術工作發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37.全年建成殘疾人文化產業基地10處。
38.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周、體育健身展示、特奧日等活動,推廣殘疾人健身知識和方法,推動殘疾人群眾性體育健康發展。
39.積極申請承辦山東省殘疾人錦標賽項目,通過承辦比賽項目,不斷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為殘疾人運動員梯次化培養做準備,促進殘疾人體育工作發展。
關鍵詞 組織建設
40.認真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縣(市)區殘聯機關人員配備不少於10人;鄉鎮(街道)殘聯配備專兼職理事長;配齊配強「一專兩員」;強化村(居)殘協專職委員的作用,並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給予工作補貼。
41.建立定期走訪殘疾人家庭制度,明確村(居)殘協委員每年走訪每戶殘疾人家庭不少於2次。
42.積極發揮市殘疾人企業家協會作用,引導其他協會與之加強交流合作,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引導、鼓勵各專門協會,依法依規維護本類別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43.依託五個專門協會活動基地,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活動,愉悅殘疾人身心健康;積極探討「網際網路+協會」的工作模式,加強市及縣(市)區各類專門協會的交流、溝通,帶動全市各級殘疾人專門協會工作的開展。
44.制定社區康復服務項目清單,規範購買康復服務的項目、程序和驗收方法,逐步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創建濟南特色的社區康復工作模式。
45.在已建70處鄉鎮(街道)康復指導站和1001處康復站的基礎上,按照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由各縣(市)區繼續推進康復指導站、康復站建設。
46.加強對11處縣(市)區級庇護所和54處鄉鎮(街道)級託養機構的規範管理,使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得到更好的託養服務。制定創建標準和考核驗收標準,對託養機構人員、工療項目、補貼資金使用情況逐一進行檢查,對符合條件的給予補貼。
47.根據中殘聯等部門2017年在縣(市)區開展輔助性就業的要求,積極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和作用,推廣市中區輔助性就業的工作經驗,提前1年在殘疾人託養服務機構中全面開展輔助性就業工作。
48.針對目前各縣(市)區培訓基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重點對培訓基地進行規範,以使其在提升殘疾人職業素養、促進殘疾人就業從業和奔康致富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49.積極協調市衛計委,進一步修訂完善《濟南市殘疾評定異議處理辦法》,成立濟南市殘疾評定工作領導小組,處理評殘過程中出現的糾紛;協調評殘醫院,建立定期上門評殘制度,為無法出門的重度殘疾人評殘提供上門服務;與衛生部門合作組織評殘醫生業務培訓,提高評殘醫生的業務水平與責任意識。
50.對以殘疾兒童康復救助為重點的各類康復項目進行精細化管理,把殘疾兒童康復救助、精神殘疾人醫療康復救助、社區康復服務等康復項目和康復服務按精準化的模式進行「量體裁衣」個性化服務。
51.探討完善愛心企業同盟、愛心書畫家同盟、愛心宣傳同盟、愛心志願者同盟的運行機制,調動各同盟成員的積極性,拓寬募捐渠道,加大募捐額度,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將傳統募捐形式與現代募捐方式相結合,積極搭建社會各界參與公益事業的眾籌助殘平臺。
關鍵詞 信息化
52.進一步完善全市殘疾人工作信息化平臺的業務系統和功能模塊,開發網絡應用程式和手機APP。
53.設計開發「全市殘疾人精準化服務信息平臺」,實現殘疾人服務供給與殘疾人個性化需求的精確對接,運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殘聯組織與殘疾人群眾的密切聯繫、改進為殘疾人群眾的服務。
54.總結2015年小康進程監測工作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微調調查指標、優化調查方式,進一步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深入分析監測數據,找出數據背後反映的奔康短板,為修訂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快惠殘政策轉化;將監測工作與「精準化服務信息平臺」結合起來,實現數據共享共用。
關鍵詞 工作創新
55.運用現代媒體服務殘疾人群眾,開展靈活多樣的網上群眾工作。
56.加強基金會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引進更多優質福利項目,充分利用「愛心助殘募捐周」活動,採取市場化、規範化運作模式,發揮福利基金會品牌效益,提高社會知名度、美譽度和信譽度。
57.完善眾籌助殘平臺、手機微信公眾平臺,拓寬募捐新渠道,推廣10個愛心眾籌項目。全年募集殘疾人福利基金(物品)800萬元。
58.加強助殘志願者聯絡站建設,全年建立志願助殘聯絡站100個。
59.依託志願助殘服務機構,延伸志願助殘服務內涵,提高志願服務
質量和層次,全年助殘2萬人次。
60.將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擴大到培訓、就業、託養、肢
殘兒童矯治手術、假肢矯形等服務項目,提高購買服務的數量。實現購買智力殘疾兒童康復
服務130例。 (本報記者 沙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