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內容近30條 充分殘疾人的平等民事...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2021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稱「《民法典》」)將施行,這部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的《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正式出臺後,我國民事權利保護將進入法典時代。

其中,《民法典》中直接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內容近30條,充分體現了《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思想。

「《民法典》涉及殘疾人的主要條款,直接涉及表述至少多達27條,內容涵蓋了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部人文情懷的法典,這是一部新時代的法典,這是一部有溫度的法典,體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集成保障社會善治、護航經濟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綜合效應,是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代表性法典、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撐性法典、維護人民權利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示範性法典。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從「法」到「典」一字之變,《民法典》讓民事權利獲得全方位保障。

肯定殘疾人的平等民事主體地位

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民法與廣大人民群眾聯繫最為密切,涉及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衣食住行、生產經營方方面面,為此,《民法典》也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眾權利的「宣言書」,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據記者了解,民法典先後四次啟動,編纂過程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與智慧,折射出法治中國不斷走向深入的進程。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總則。201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由民法總則與經過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形成的民法典草案,並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對民法典草案展開認真審議和熱烈討論。根據各方面意見,又作了100餘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40餘處。

其中,《民法典》充分肯定了殘疾人作為民事主體的平等地位,注重殘疾人民事權利的平等保護,第1041條明確規定「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同時,《民法典》也注重對殘疾人民事權利的特殊保護。

呂世明表示,通過修改,在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合法權益中增加了「殘疾人」,正如憲法第四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同時,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中,明確家庭成員對不能獨立生活者或者缺乏勞動能力者的撫養、扶養、贍養責任,對缺乏勞動能力者在分配遺產時的照顧和必留份制度,殘疾人都將成為重要受益者;放寬收養殘疾未成年人的條件限制,將使更多殘疾未成年人可以享受家庭的溫暖。堅持「特別法」優先於「一般法」的原則,確認法律對殘疾人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從而肯定了《殘疾人保障法》等專門立法在法律適用上的優先地位。

強化與殘疾人有關的社會責任

此外,《民法典》進一步完善了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和監護制度。

將《民法通則》中不能辨認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主體從精神病人擴展至所有成年人,提高了立法的科學性;監護制度從《民法通則》中的3條擴展為單獨一節共14條;根據疫情防控中發現的問題,明確規定「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授權殘疾人聯合會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認定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和撤銷監護人資格。

同時,《民法典》強化了涉及殘疾人的侵權責任劃分。在侵權責任編中,詳細規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相關責任方的責任劃分準則,有利於更好保障包括殘疾人在內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權利。詳細規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教唆者、幫助者、監護人、監護受託人等責任主體的責任劃分準則,有利於使包括殘疾人在內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合理承擔責任。第1179條中規定,侵害他人「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有利於保障殘疾人的基本生活。

《民法典》還強化了與殘疾人有關的社會責任。第281條規定,經業主共同決定, 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可以用於無障礙設施等共有部分的維修、更新和改造。第660條規定,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請求交付。」這些規定,有助於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助殘氛圍和秩序。

相關焦點

  • 齊河縣盲人協會舉辦《民法典》知識講座
    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盲人節,齊河縣殘聯、齊河縣盲人協會邀請律師事務所楊律師,圍繞民法典宣傳教育學習內容楊律師結合民法典的定位、我國民法典特色、民法典的編纂歷程、民法典與殘疾人的權益保護、民法典的施行日期與舊法廢止等五個方面進行深入解讀,其中著重就民法典與殘疾人的權益保護做了重點解讀。
  • 什麼是殘疾人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18 年修訂)旨在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殘疾人的社會參與權以及社會成果分享權。作為殘疾人權益保障領域的基本法,其大部分內容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相關。、教育保障、平等參與文化生活、無障礙環境保障制度屬於社會福利法中的殘疾人福利法範疇;社會保障部分則涉及殘疾人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優待。
  • 民法典是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的典範
    一方面,民法典反覆強調了婦女享有的平等民事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又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對婦女民事權利的特殊保護。 在加強對婦女民事權利的特殊保護方面,民法典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一規定進一步明確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有關專門保護婦女權益法律的優先適用的地位。」李明舜告訴記者。
  • 廣西謙行律師事務所律師到南寧市殘疾人聯合會開展民法典講座
    人民法治網訊(通訊員 潘淑瓊 樊麗麗)為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提高對《民法典》意義的認識,近日,南寧市殘疾人聯合會邀請法律顧問、廣西謙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蒙旭軍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講座上,蒙旭軍圍繞《民法典》制定歷程、主要內容、亮點及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進行系統闡釋,並著眼於新舊法的對比介紹,以典型案例對《民法典》中的知識作深入淺出地講解。蒙旭軍還為與會人員普及了與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事法律權責知識,並結合具體事例,重點講解應當如何合理利用《民法典》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 五指山市人民法院法官受邀參與 「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提升殘疾人幸福指數」法治宣傳巡迴講座
    為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由省殘聯、省高院聯合舉辦的「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提升殘疾人幸福指數」法治宣傳巡迴講座在五指山市開講。9月25日上午,五指山市人民法院法官康玉應邀以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為主題進行了專題講座。市殘聯理事長黃豔和機關全體工作人員、各鄉鎮殘聯理事長 和鎮村(居)殘疾人專職委員、殘疾人專門協會成員、殘疾人士代表等80餘人參加這次活動。
  • 大遼姐姐說法|民法典是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的典範
    5月28日,我國民法典正式誕生。男女平等憲法原則在民法典中有哪些體現?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將對貫徹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產生哪些影響?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民法典充分注意到男女平等問題「民法典是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的典範。」
  • 「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提升殘疾人幸福指數」法治宣傳巡迴講座走進白沙
    「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提升殘疾人幸福指數」法治宣傳巡迴講座走進白沙9月10日上午,由省高院、省殘聯聯合開展的「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提升殘疾人幸福指數」法治宣傳巡迴講座在縣政府二樓會議室舉行。會議現場省殘聯維權部主任董連飛出席。
  • 《民法典》中的平等保護
    《民法典》中的平等保護《民法典》平等保護民事權利,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具體我們可以從《民法典》的以下條款中看出:一、調整範圍。《民法典》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
  • 吉山四社區:開展《民法典》普法宣傳活動
    8月26日,吉山四社區聯合飛英街道殘聯、湖師院開展關於《民法典》法律知識專題講座,通過對《民法典》的解析,讓這些殘疾人懂法知法,並且通過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來自湖師院法學院的志願者首先介紹了《民法典》制定的歷史背景、時代意義以及對個體的影響。大家邊看邊聽,《民法典》中直接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內容近30條,志願者就與殘疾人有關的婚姻、繼承等案列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大家受益匪淺。
  • 民法典中的平等保護
    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平等保護為核心,彰顯了平等保護的法律精神,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立法思想。 本期「民法典大家談」欄目,我們從法條規定出發,談談平等保護的調整範圍、平等原則等。
  • 《民法典》案例解讀--第十一條
    《民法典》第十一條   其他法律對民事關係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民法特別法及效力的規定。 民法普通法是國家立法機關關於民法的集中的、專門的規定,即民法典。
  • 充分認識實施好民法典的實踐價值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依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權益,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幸福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民法典把反映人民意願、體現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確認和保障人的各項民事權利,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隨著我國人權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項權利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國防法、執業醫師法等多部法律對未成年人、殘疾人、軍人、執業醫師等各領域公民的人格尊嚴作出明確保護。2005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決定,首次在法律中使用了「人格權」的概念。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典延續了原民法通則基本原則中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公平原則,同時,民法典第九條還確定了一條全新的基本原則,即「生態環境保護原則」,也被稱為「綠色原則」。民法典的以上基本原則中有兩條價值線索。
  • 民法典編纂應體現男女實質平等
    當她們的權利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在法律上,婦女享有充分的身份請求權,以保證男女平等的真正實現。 民法如何在堅持形式正義、形式平等之上鑄造男女實質平等的社會模式,是當代法治的重要使命。■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王春霞「民法規定,民事主體地位一律平等,無論男女都有平等的權利能力和與年齡或智力相當的行為能力,所以男女同等享有各種民事權利,包括人格權、身份權和財產權,也包括民事救濟權,這在法理上、法律上似乎是解決了。但是,為什麼對婦女的歧視和偏見、侵害婦女和女童合法權益的情況還在發生,甚至成為某些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 《民法典》涉及網際網路內容全梳理
    《民法典》相關法條體現了個人信息兼具保護與利用的雙重屬性,特別是其規定處理個人信息免責事由,一方面保護自然人對其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民事權益,另一方面也能與數字經濟和信息化發展中大數據、人工智慧開發利用對個人信息合理使用的需求相契合。但是由於法條僅為原則性規定,諸如告知同意的具體方式內容,網絡運營者隱私保護政策等並未明確,如何對個人信息使用進行合理限制就需要通過實踐進一步細化。
  • 【《民法典》學習之解讀篇】充分發揮民法典的重要支撐作用 為...
    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支撐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市場主體自主參與市場活動。這就要求確認其在市場中的法律地位,保障其從事民事活動的平等權利,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參與資源配置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 【普法課堂】《民法典》涉及網際網路內容全梳理
    《民法典》相關法條體現了個人信息兼具保護與利用的雙重屬性,特別是其規定處理個人信息免責事由,一方面保護自然人對其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民事權益,另一方面也能與數字經濟和信息化發展中大數據、人工智慧開發利用對個人信息合理使用的需求相契合。但是由於法條僅為原則性規定,諸如告知同意的具體方式內容,網絡運營者隱私保護政策等並未明確,如何對個人信息使用進行合理限制就需要通過實踐進一步細化。
  • 《民法典》關於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認定、恢復及保護
    「年齡」為標準:《民法典》第二十條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民法典》第二十四條做了進一步規定,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係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 學典用典 | 民法典中的平等原則
    學典用典 | 民法典中的平等原則 2020-08-24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