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智力潛能
目前人類已發現具有八項智力潛能,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聰明之處,也都具有在某些領域成才的能力,沒有人是全能也沒有人是無能。而科學皮紋測試可以分析出大腦優勢模塊,從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通過檢查訓練、經過大數據分析、交叉綜合判讀,獲得70頁的專屬定製的報告。報告內容如下:
腦與性格的分析;
腦與人際、情感的分析;
腦與心智發展、體質狀況;
腦與認知發展評估、先天學習風格評估;
腦的優勢與弱勢的互補策略;
先天優勢潛能。
提示:作為家庭教育,尤其是3歲前的早期教育,父母應著眼於感統訓練。感統訓練,包括視覺、聽覺、本體覺、觸覺、平衡覺。可以說0~3歲是兒童剛剛產生感統能力的時期,錯過了這段時期將是一生的遺憾。在兒童康樂中心或醫院,可能會對大一些的孩子進行器械方面的訓練,但終究不能補救之前遺留的問題。
其實,在寶寶0~3歲時不必刻意去買器材,我想給大家提供一些省錢又省心的方法,供參考。切記,我所提到的這些方法,都可以輔助物質的獎勵,因為寶寶沒有形成理性思維,也就不會對獎勵形成依賴。
視覺訓練:黑白格
視覺的訓練,主要是為了眼睛能正常工作。
我們需要先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白紙,畫成一個棋盤格。你可以任意將其中幾個小格塗成黑色,通過圖形或數量來吸引寶寶的注意,讓寶寶數數,進行視覺刺激。也許她會數錯,也要給予獎勵,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讓寶寶注意到黑白的區別,而不是算對數字。之後,我們可以把表格畫得更大些,圖形更加複雜些,讓寶寶注視1分鐘之後,脫離原圖自己畫圖形。除此之外,多讓他接觸自然環境,或者看比較鮮豔、比較「正」的色彩,這種真實而又強烈的對比,有益於視覺的完善。
聽覺訓練:少噪音多聆聽
我認為聽覺是最容易訓練的,或者說聽覺的好壞更多的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降低電視的音量,還有夫妻吵架的音量,就可以降低孩子的聽覺閾限,大大提高聽力。此外,有意識地讓寶寶多接觸不同的聲音,亦可以促進他知性思維的形成。比如聽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包括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本體覺訓練:舞蹈動作
本體覺,又稱運動覺。人體的指揮部是大腦,身體各個部分是他的士兵。決策英明,還得執行得力。本體覺就是一種「集體凝聚力」的體現。比如,有人走路的時候容易摔跟頭,說話的時候大舌頭,這些都與本體覺沒訓練好有關。在臨床上,我們採用最多的器材是「網纜插棍」、「蹦床」等。在家裡,我們可以帶孩子做一些兒童舞蹈動作,如果孩子有一些模仿行為,我們就要給予積極的肯定或引導。
觸覺訓練:大龍珠球和袋鼠跳
觸覺,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種感覺,而它對於孩子的心理影響卻很大。沒有經過觸覺訓練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在童年時期表現出多動傾向或自閉傾向。那麼如何進行觸覺訓練呢?
我們可以買一種便宜的器材,叫做「大龍珠」,是一個上面布滿了「凸起」的塑料球。可以通過各種獎勵方式讓寶寶去接觸這個玩具,比如原地拍球、坐在球的上面、拍球行走等。當寶寶充分接觸「大龍珠」之後,觸覺能力便會自然產生。另外,還有一種叫「羊角球」,可以讓寶寶的觸覺訓練更豐富有趣。除此之外,有一項叫「袋鼠跳」的運動,是訓練觸覺最佳的。你可以找一個布袋子,讓寶寶站在裡面,雙手抓住布袋的邊,讓人和袋子形成一個整體,讓寶寶朝一個方向跳躍,並適當獎勵寶寶。
平衡覺:沿著線走路
平衡覺,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訓練兒童的平衡能力。在學校一般會採用平衡木、平衡橋等。在家裡,父母沒辦法選擇這麼專業又佔地方的器材。沒關係,只要你在地上畫條線,讓寶寶根據你的不同要求「走路」就行了。一開始,可以讓他走一條線,從A點走到B點;然後可以要求在線上單腿蹦一段,再走一段。當熟練之後,可以畫上兩條線甚至更多,讓他在不同的線上「行走」。
五覺的感統訓練,是為今後的行為能力打好基礎,培養寶寶的良好「執行力」,也是寶寶社會化中的重要一環。我們經常會說有些孩子聽話,懂事,那正是因為他們具備足夠的「行為能力」可以完成大人交給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