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感動的彩色為題,以臺灣地區的感動生肖系列兒童彩繪特展的簡述和「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劃」為大家帶來臺灣色彩為核心的「政產學」美感教育執行案例分享,以此為內地的色彩教學研究提供新的切入點。
【本文寫作於2018年】
為迎接農曆節慶新年,臺灣教育部、高雄市教育局與臺灣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共同合作,以民俗文化生肖形象為題材,配合節慶新年,於丙申、丁酉、戊戌三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了感動生肖系列臺灣南部兒童彩繪特展。2017時序雞年,筆者於臺灣訪學期間觀看了高雄 「感動雞」兒童彩繪特展。展覽以15公分左右小體量的素胚為造型基礎,以新生蛋形為策展靈感,通過彩繪的形式,讓千件色彩繽紛的「小感動雞」齊聚高雄美術館大廳。展覽呈現南臺灣孩子以家鄉土地、自然環境、在地產業、飲食文化、人文歷史與風貌為色彩靈感與主題所創作的「小感動雞」,並以代表各自學校文化的5個色彩為彩繪主要用色,表達出南臺灣地區兒童對在地的情感與認同。展覽共展出高雄市35所學校、嘉義縣2所學校,共1103件「小感動雞」作品。「小感動雞」被放置在雞蛋型的4~6層純白色展架上,按圓形秩序排列,主題鮮明、形式統一、色彩豔麗豐富,五個巨型「雞蛋」構成的展廳極具震撼之感,新年伊始的展覽讓南臺灣呈現出圓滿、豐潤、朝氣蓬勃的意象,並傳遞著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涵,使觀者對迎接新的一年滿心期待。
展覽帶來的感動,不僅僅在於37所學校多元的色彩觀察及充沛的創作能量,更在於這種以色彩為核心的體驗式美感教育體系。筆者對展覽背後的故事充滿了好奇,隨即接觸與了解臺灣學習文化創意基金會相關項目內容和感動生肖系列公益助學活動。2018中國色彩學術論文徵集之際,本文以「感動的彩色」為題,以臺灣地區的感動生肖系列兒童彩繪特展和「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劃」簡述,與大家分享臺灣色彩美感教育中 「政產學」的成功執行案例。
1、兒童彩繪特展—以「感動雞」臺灣南部37校為例
「感動雞」臺灣南部37校兒童彩繪特展,特邀抽象藝術大師莊普創作「感動雞」素胚原型,以簡潔的水滴造型表達滋潤生命之源,散發出生肖謂之「德禽」所特有的氣宇軒昂的生命力。上千件彩繪「感動雞」,源自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與高雄市教育局合作的「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劃」,該計劃鼓勵南臺灣優秀藝術種子教師,以臺灣地域文化色彩進行色彩教案研發,並帶領學生進行「小感動雞」的彩繪創作,透過生活環境色彩採集、找尋色彩靈感來源與學習色彩搭配,引導臺灣國小學童認知風格特色,啟發美感與創造力。計劃以教師美感增能與學生美感體驗為目標,通過色彩師資培訓、師生尋找在地文化色彩、彩繪創作在地主題與配色、展覽及校外教學四個階段,引領孩子在高雄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尋找代表兒童在地性的家鄉文化色彩,讓孩子對所生所長的環境產生認同感,更重要的是引領師生走入美術館,增進學童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達到親子共樂共學的目的,更是將藝術融入教育與生活。
為啟發孩子由文化中尋找靈感、學習色彩,「小感動雞」彩繪創作被融入了較強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在學學色彩團隊的引導下,教師以鄉土教育為起點,帶領孩子從地景、動物和文化中尋找地方色彩。
1-1.大社區觀音國小《探訪觀音山腳下的大社在地特色》色彩靈感來自孩子玩樂休憩場所的[快樂亭紅]、地方特產的[棗子綠]與[牛奶白]、奔馳於校園旁的[高鐵橙]及舞龍隊的[飛龍黃],以此祈求豐收、吉祥如意。
1-2.小港區漢民國小《天際線下的三原色—特色、配色、型色》色彩靈感來自小港機場的[飛機白]、歷史悠久的[紅毛港紅]、大坪頂熱帶植物園的[椰子綠]、鳳儀宮的[石獅灰]及盛產農作的[鳳梨黃],是孩子們在湛藍天空下用心觀察的生活色彩。
1-3.鼓山區鼓巖國小《發現鼓巖之美》色彩靈感來自高雄著名佛寺的[元亨寺黃]、鼓巖紅土棒球場的[磚窯紅]、自然國家公園的[壽山青]、鐵路的[鐵道灰]及鼓巖帆船社團的[愛河藍],從鼓山文化和自然景致中發現在地色彩。
1-4.仁武區鳥林國小《綠色學園》色彩靈感來自當地廟宇的[北極殿灰]、茂密林蔭的[臥虎山綠]、校內常見蛇類的[百步蛇金]、鳥林窯場[磚窯紅]及校園植物的[九重葛桃粉],透過找尋色彩學習鳥林的歷史以及認知自然環境。
1-5.鳳山區南成國小《社區文化巡禮》色彩靈感來自宗教信仰中心龍成宮[屋瓦橘]、慶典時祈求平安的[燈籠紅]、象徵能與鬼神溝通媒介的[金紙黃]、保佑後代平安健康的[燒香灰]及代表信眾對神敬仰的[金爐金],從信仰中挖掘文化色彩。
[快樂亭紅]、[布衫藍]、[鳳梨黃],以及[珊瑚礁灰]、[莫式樹蛙綠]、[古厝橙]等等具有強烈地域文化特徵的色彩,不僅表達了孩子們對家鄉特有色彩的情感,也憑藉著全臺國小對色彩特展的熱情推動、展覽的定期舉行、媒體的報導等等,確是激起了臺灣人民對家園的重視、熱愛以及社會大眾的共鳴。從作品內容與主題分析,展覽強調色彩美學教育,策展與創作者們面對真實的景致風貌,透過科學的觀察和描寫,將臺灣風土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示出來。
2、感動生肖彩繪助學活動
2008年鼠年開始,學學文化創意基金計劃了為期十二年以色彩為核心的生肖主題彩繪助學活動。活動廣泛邀請藝術家參與,將感動生肖藝術品推薦給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收藏,捐款所得全數投入基金會美感教育的各項助學課程及活動,長期安排臺灣偏鄉弱勢家庭孩童及青少年、特教聽障孩子參加課程、參觀展覽,並每年遴選資助優秀學生前往法國參加布瓦布榭暑期設計工作坊,體驗豐富多元的國際文化創意。
11年來,超過百位藝術家熱心參與感動生肖藝術家彩繪助學活動,一起推動著臺灣的美感教育工作,使孩子們從藝術中得到啟發,找到自信。《臺展考察》中有言:「地域色彩是藝術活動中很重要的因素,臺展的重點應該在於以臺灣本島為中心的藝術創作,表現出本島精神以及與外來文化充分融合後的精神,展現本島活力,如此臺展才算有了生命,具有獨創性的世界意義。」在生肖彩繪助學活動中,色彩作為符號,是對人的心理有直接現實作用的符號, 它通過不同的象徵意義而實現其功能,臺灣各地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好尚和審美觀念。作為圖騰符號、宗教符號、審美符號的色彩, 在客觀上成為臺灣各個地域體的識別標誌之一, 在此,色彩即是自識性標誌 ,也是對於其他地方的區別性標誌。對自身來說,這種區別可以把秩序表面化,有利於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和加強;對其他來說,則可以此作為了解該地域特徵的入口,色彩的識別功能成為了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屬性。這三年,感動生肖彩繪助學活動成功推動了高雄32個行政區、89所學校、近百位優秀色彩種子教師,帶領約6500位學童完成創作。感動系列特展,以約定俗成的民間慣例來達到人們的心理效應。它建立在對色彩形象的直覺領悟的基礎上, 直接培養出在感性形象中洞察隱秘內涵的思維定勢。伴隨著這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就形成一種象徵的思維方式, 即藉助聯想 、想像和情感體驗把握色彩背後的意蘊的認識。具體的色彩, 經由人們運用獨特的思維方式,變成了一種特殊的 「語言」。
3、「學學臺灣文化色彩」的課程設計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所開設的「學學臺灣文化色彩」課程,藉有系列色彩教育課程與活動,以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建築風貌為主題,賦予顏色象徵意義與深度的色彩美感概念,從而激發出學生的自信與創意,使色彩成為獨特的文化詮釋、成為節慶新年交流情感的媒介和傳播文化的工具。
「學學臺灣文化色彩」的課程設計共分成如下幾部分內容:
3-1.學習「學學臺灣文化色彩」網站
通過學習藝術家與大自然的用色,發現色彩靈感來源與在地文化色彩,並進行配色練習。
http://www.xuexuecolors.org.tw
3-2.實地採集學校與社區環境色彩
通過iPad平板電腦操作「XueXueColors」APP軟體,以拍照方式採集學校及社區環境的色彩。帶領大家學習從日常生活尋找與發現文化色彩靈感,提升配色能力。
3-3.製作代表學校及社區的色票
分組討論及選出最能代表學校及社區色彩的照片,並共同製作一張色票。
3-4.色彩調色實驗
進行文化色彩分析與演繹。學習運用紅/黃/藍/白色等原色,跳出各種不同的顏色,呈現豐富的色調變化。
3-5.彩繪感動生肖
將最能代表在地文化的色彩彩繪在作品上,創作出在地文化色彩的「感動生肖」。
4、結語
色彩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城市的歷史變遷、社會生活、民族文化甚至是重大事件的牽引下逐漸形成的色彩脈絡,是由多種文化觀念堆積、重合、沉澱後形成的。臺灣感動生肖系列兒童彩繪特展,既有審美的意味,又顯示了色彩的符號功能;不僅反映出臺灣各地域的風貌與特色,也透視出市民對色彩的心理認同與情感歸屬。特展的目的並非單純提高色彩審美的標準,事實上,是臺灣廣義社會教育的一環。一方面為臺灣新年添光增色,另一方面則廣泛地向社會介紹了臺灣地區的人情、風俗。縱觀兒童特展,色彩豔麗豐富,用色大膽,強烈又協調,洋溢著浪漫的激情和充沛的生命活力,更重要的是表達著對在地文化的思想感情,色彩是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通過象徵方式實現的。具有「表情」屬性的色彩表達了每個孩子心中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這是一次全臺灣規模的集體創作,特展的熱情推動、展覽的定期舉行、媒體的報導對色彩美育是有益啟發,它為內地的色彩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潘定紅.民族服飾色彩的象徵.民族藝術研究.[J].2002.02.P36-43
[2]李小娟,洪再生,張楠.城市色彩意象—基於視覺思維理論的城市色彩規劃路徑探討.建築學報.[J].2015.02.P39-42
[3]張淑琴.他者的風景—淺析臺灣美術展覽會中的「地域色彩」.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4
[4]溪歸逸路.再談臺灣畫壇.臺灣時報.[J].1936.01
作者簡介: 劉爽,男,1978年12月生
職務:大連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副院長;中國流行色協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理事。
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藝術與設計。遼寧省普通高校環境設計本科專業綜合評價評審專家;主持省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3項;主編《居住空間設計》《設計色彩》《色彩構成》《室內陳設設計》等;曾在《裝飾》、《作家》等雜誌發表論文2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