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崑曲博物館舉辦蓬萊新韻——臺灣當代新編崑劇特展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7月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古老的崑劇,在臺灣綻放什麼樣的新面貌?臺灣崑曲博物館首次舉辦「蓬萊新韻——臺灣當代新編崑劇特展「,結合攝影名家許培鴻、畫家許美玲的作品,以豐富的手法,展出臺灣新編崑劇的創意,現場除了展示臺灣多部新編崑劇的手稿、戲服與製作記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第一版演出柳夢梅、杜麗娘戲服,更渡海來臺,首次在崑曲博物館展出,白先勇、曾永義均將出席7月3日的開幕式,當日並舉辦已故作家、戲曲研究家孟瑤教授藏書捐贈儀式。臺灣當代崑劇的多元美學,在展館呈現迷人風貌。

臺灣戲曲學院趙揚強演出一段新編《範蠡與西施》。(資料圖黃世麒攝)

崑曲雖源自15世紀的江蘇崑山,在當代則因不同的審美與思維,而有新編崑劇的創作。崑曲博物館本期舉辦的「蓬萊新韻——臺灣新編崑劇特展「,展出國光劇團、臺灣戲曲學院京崑劇團、臺灣崑劇團、蘭庭崑劇團、二分之一Q劇場的創作,搭配崑曲博物館典藏手抄本,呈現臺灣當代新編崑劇的多元與創意。展品包括臺灣首度演出新編崑劇,1997年國光劇團高蕙蘭、上昆華文漪《釵頭鳳》戲服與點翠頭面;臺灣首部新編崑劇《梁祝》作者曾永義教授手稿、崑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教授《範蠡與西施》手稿,以及蘭庭崑劇團《故宮新韻長生殿》戲服、二分之一Q劇場提供的劇照等。現場同時展示畫家許美玲新編崑劇油畫作品,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新編崑劇豐富的樣貌。

角演員凌嘉臨示範《邯鄲記度世》選段。重現《紅樓夢》小說場景。(資料圖/臺灣崑劇團提供)

曾永義是臺灣首位戲曲院士,除了學術成就,也是臺灣當代崑曲創作最豐富的作者,著有7部崑劇作品,本期特展展示曾永義教授《梁祝》戲服與《雙面吳起》等手稿,呈現其創作歷程與觀點。

特聘教授洪惟助帶著京、崑劇大師俞振飛留下的巾生褶子讓大家先睹為快。(資料圖黃世麒攝)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掀起崑曲熱潮,感動無數觀眾,並對於崑曲藝術與學術的推動,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期展示青春版《牡丹亭》杜麗娘、柳夢梅的戲服,為2004年臺北首演的作品,由崑山當代崑劇院借展,現場同時展出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師許培鴻攝影作品,許培鴻從彩排階段,就深入劇組,投入攝影工作,精準掌握演員的狀態與神韻,透過攝影機,記錄演出真實,也呈現了青春版《牡丹亭》所追求的極致美學。(高楊)

相關焦點

  • 臺灣新編崑曲《蔡文姬》在河南交流演出
    源於中原的歷史往事和崑曲藝術有了嶄新結合。25日晚,由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聯袂演出的新編崑曲《蔡文姬》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  蔡文姬本名蔡琰,字文姬,東漢末年開封人,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才女。
  • 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臺北亮相 雅韻新唱兩岸情
    本屆文化節由浙江省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臺灣崑劇團主辦,國光劇團、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新象·環境文創將共同推出由《浣紗記》改編而來的新編崑曲《範蠡與西施》,此劇也是本屆文化節上的最大亮點。文化節將持續整個5月。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來自浙江崑劇團的曾傑、楊崑,與臺灣崑劇團的趙揚強、溫宇航兩組範蠡與西施的扮演者現場「拼戲」,分別演繹了《範蠡與西施》中「憶約」與「勸師」片段。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近年來,兩岸崑曲交流從未中斷,大陸崑劇院團多次來臺演出,廣受臺灣觀眾歡迎。  2017年11月,臺灣首座崑曲博物館設立,展出了洪惟助教授數十年收藏的上萬件文獻、6000多件影音資料,以及包括戲服、樂器、名家書畫在內的千餘件崑曲文物。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 圖:人民日報  這一代人該有自己的創作  記者:從當代傳奇劇場到「國光」劇團的新編戲,臺灣在京劇創新上備受矚目。大陸也一樣,兩岸都需要有當代的創作。  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記者:「國光」劇團的新編戲有時會融合不同劇種,乃至加入舞臺劇、交響合唱的元素,會不會有熱愛傳統戲的觀眾表示難以接受?  王安祈:我有個朋友是香港的老觀眾,現在已經快80歲了,他看過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均為大陸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演出。
  • 「崑劇王子」張軍領銜主演 崑曲《春江花月夜》
    聽一曲水磨悠揚,看一出生死情殤當代崑曲,唯美呈現主辦:重慶演藝集團承辦: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經營管理公司演出地點: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劇院當代崑曲,唯美呈現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雖世事變遷,幾經興衰,卻以其「引領中國集體審美 200 年」的魅力,堪為中國文學及舞臺藝術之最高典範,並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臺灣臺中博物館《鳴蟲特展》來天台展出
    臺灣臺中博物館《鳴蟲特展》來天台展出 600全民新聞 責任編輯:- 台州在線 台州網絡電視臺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上世紀90年代後,立足傳統編創新劇,包括去年的新編崑劇《二子乘舟》、新編京劇《琵琶行》,前年的新編崑劇《蔡文姬》等。偶樹瓊介紹說,臺灣京崑劇團現有52名團員,其中演員30名,樂隊人員12名。團員非常穩定,平均三四十歲,生旦淨醜行當演員俱全,平時可分出3組承擔演出。演員分級管理,初級演員去年演出160多場,最高級的也要演約80場。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臺灣京崑劇團在「臺北戲棚」演出《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本報記者 張 盼攝臺灣京崑劇團新編崑劇《蔡文姬》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關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
  • 臺灣玩具博物館特展屏東登場
    屏東美術館的玩具特展,滿足大朋友小朋友的童心。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中外玩具網 · 行業新聞】臺灣玩具博物館收藏品,即日起至4月17日在屏東美術館展出,從具古早味的早期童玩到史賓機器人,都在展場一同呈現,跨越時空,讓小朋友大朋友共享童心未泯的滋味。  「夢回時光-臺灣玩具博物館特展」展場分為民俗玩具、臺灣早期童玩、鐵皮玩具、機器人及公仔,還有童玩體驗區。
  • 兩岸合辦《船政與臺灣》特展
    人民網臺北6月20日電(記者吳亞明、尹曉宇)今天上午,由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和臺灣張榮發基金會聯合舉辦的《船政與臺灣》特展,在臺北的長榮海事博物館開幕。 為期1月的本次展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系統介紹1874年6月沈葆楨撫臺期間及其繼任的船政大臣、船政畢業生等,在臺開山闢路、興辦義學、發展經濟等奠定臺灣近代化基礎的史實,以及船政系列學校學生活躍在臺灣各行各業,參與經濟建設的歷史業績等。 福州市副市長林飛致辭時表示,在沈葆楨巡臺140周年時舉辦這次活動,旨在讓更多臺灣民眾了解船政文化,並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
  • 臺灣藝術家攜手蘇州博物館舉辦端午特展 弘揚節氣生活美學
    臺灣藝術家攜手蘇州博物館舉辦端午特展 弘揚節氣生活美學 2019年06月06日 19:2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蘇州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6月6日訊 由臺灣知名生活美學家齊雲與蘇州博物館共同推出的「節氣生活美學·端午」展覽5日開幕。「五黃宴」、掛鍾馗、吃粽子……這場傳統與美學完美融合的體驗活動吸引眾多遊客駐足感受傳統端午民俗。
  • 臺灣奇美博物館最大規模島外特展將在江蘇鎮江舉行
    新華網南京4月12日電(記者 劉巍巍)記者12日從江蘇省鎮江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臺灣奇美博物館65件百年以上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已經運抵鎮江,正在該市博物館布展,將於4月17日對外展出。  這是臺灣奇美博物館最大規模的島外特展,也是大陸地方博物館與臺灣民間博物館首次交流合作。
  •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吸引了兩岸媒體的關注 。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6月17日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拉開帷幕。. 馬宣 攝   中新網福州6月26日電 (馬宣)由兩岸聯手舉辦的紀念「沈葆楨撫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現正在臺灣臺北、高雄展出。
  •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臺灣有個崑曲博物館
    新華社臺北1月28日電(記者章利新 楊慧)《牡丹亭·尋夢》的優美唱段低聲縈繞,華美的戲服、古老的曲譜、典雅的書畫、細緻的說明……讓人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崑曲600年燦爛歷史中的一個個重要現場和瞬間。這是臺灣第一座崑曲博物館,坐落於臺灣「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2017年11月開館以來已吸引近萬人次參觀。
  •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2008年01月19日 00: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月十八日下午,「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在臺北舉行。    一月十八日下午,首次在臺北舉辦的「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進行預展,一位觀眾對特展中「閩南寢室」的洞房內裝飾布置頗感興趣,用數位相機仔細拍攝。
  • 大連市民營博物館首次受邀入臺灣科教館特展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12月18日,大連金石灘生命奧秘博物館以中國民營博物館身份,首次受邀於臺灣科教館進行《深海巨怪》特展,也是我市民營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科教館進行學術及文化交流。如此之多的體型巨大、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展品,堪稱是國內陳列展覽中的首創,將給臺灣地區的觀眾帶去一個近距離的真實海洋生物世界。  本次展覽是臺灣科教館首次引入大陸民營博物館展品進行展示,也開創了我市博物館與臺灣科教館交流的先河。  據生命奧秘博物館創始人隋鴻錦教授介紹:這次與臺灣科教館合作,積極促進了兩岸科學與文化的交流,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
  • 崑曲藝樹在臺開枝散葉不容易(臺灣戲曲訪談錄①)
    記者在臺數月間,一路參加當地曲社(指曲友組織,曲友間聚會稱「曲會」)活動,觀看業餘劇團演出,並與曲友(指專注於崑曲清唱者)、崑曲研究者、專業演員等長談。在結束駐臺時,欣聞臺灣「中央大學」即將成立全臺首座崑曲博物館,並於今年5月開幕時舉辦崑曲藝術節。想到臺灣崑曲傳習者口中的「不絕如縷」「自求多福」,不覺慨然。
  • 「中國紫檀博物館館藏珍品特展」臺灣行巡禮
    這一天,臺北101大樓迎來了自建成以來大陸首個赴臺文化交流項目:「紫檀的奧秘——中國紫檀博物館館藏珍品特展」臺北展覽的隆重開幕。101件價值超過新臺幣十億元的紫檀藝術珍品,讓臺灣民眾有機會近距離領略巔峰工藝之精和傳統文化之美。
  • 新北陶瓷博物館舉辦青少年彩繪陶博特展 千隻牛喜迎新年
    華夏經緯網1月1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時序牛年,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首次攜手合作的「感動牛—兒童暨青少年彩繪陶博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