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7月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古老的崑劇,在臺灣綻放什麼樣的新面貌?臺灣崑曲博物館首次舉辦「蓬萊新韻——臺灣當代新編崑劇特展「,結合攝影名家許培鴻、畫家許美玲的作品,以豐富的手法,展出臺灣新編崑劇的創意,現場除了展示臺灣多部新編崑劇的手稿、戲服與製作記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第一版演出柳夢梅、杜麗娘戲服,更渡海來臺,首次在崑曲博物館展出,白先勇、曾永義均將出席7月3日的開幕式,當日並舉辦已故作家、戲曲研究家孟瑤教授藏書捐贈儀式。臺灣當代崑劇的多元美學,在展館呈現迷人風貌。
臺灣戲曲學院趙揚強演出一段新編《範蠡與西施》。(資料圖黃世麒攝)
崑曲雖源自15世紀的江蘇崑山,在當代則因不同的審美與思維,而有新編崑劇的創作。崑曲博物館本期舉辦的「蓬萊新韻——臺灣新編崑劇特展「,展出國光劇團、臺灣戲曲學院京崑劇團、臺灣崑劇團、蘭庭崑劇團、二分之一Q劇場的創作,搭配崑曲博物館典藏手抄本,呈現臺灣當代新編崑劇的多元與創意。展品包括臺灣首度演出新編崑劇,1997年國光劇團高蕙蘭、上昆華文漪《釵頭鳳》戲服與點翠頭面;臺灣首部新編崑劇《梁祝》作者曾永義教授手稿、崑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教授《範蠡與西施》手稿,以及蘭庭崑劇團《故宮新韻長生殿》戲服、二分之一Q劇場提供的劇照等。現場同時展示畫家許美玲新編崑劇油畫作品,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新編崑劇豐富的樣貌。
角演員凌嘉臨示範《邯鄲記度世》選段。重現《紅樓夢》小說場景。(資料圖/臺灣崑劇團提供)
曾永義是臺灣首位戲曲院士,除了學術成就,也是臺灣當代崑曲創作最豐富的作者,著有7部崑劇作品,本期特展展示曾永義教授《梁祝》戲服與《雙面吳起》等手稿,呈現其創作歷程與觀點。
特聘教授洪惟助帶著京、崑劇大師俞振飛留下的巾生褶子讓大家先睹為快。(資料圖黃世麒攝)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掀起崑曲熱潮,感動無數觀眾,並對於崑曲藝術與學術的推動,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期展示青春版《牡丹亭》杜麗娘、柳夢梅的戲服,為2004年臺北首演的作品,由崑山當代崑劇院借展,現場同時展出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師許培鴻攝影作品,許培鴻從彩排階段,就深入劇組,投入攝影工作,精準掌握演員的狀態與神韻,透過攝影機,記錄演出真實,也呈現了青春版《牡丹亭》所追求的極致美學。(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