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一所高校11名博士生被勒令退學的消息引發熱議,國內高校開始動真格,躺著畢業的時代已成過去式。
其實,從2019年以來,包括清華、中南林、河北工業大學等就已經接連「清退」了數百位博士研究生,未來,博士生越來越難畢業的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讀博的難,全世界都是一樣。甚至在英美大學,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般來說,完成一個博士學位需要4-5年的時間。比如哈佛大學商學院對博士學生提供最多5年的獎學金資助,可見完成博士學位需要的時間。
當然,如果延遲畢業的話,那可能8年、10年都不好說。甚至在這些對學術充滿熱愛的博士中,二十出頭小夥兒和已經知天命的四十歲中年人一起做研究,都是常有的事情。
△截圖為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一年的費用,折合人民幣30萬左右
而對於絕大多數選擇「十年寒窗苦讀」的博士生來說,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成為大學的終身教授。
Tenure Track,即常任軌制,終身制,是指美國大學對於教授的僱傭制度,要求預聘教師在經歷五六年的考核期後能成為長聘教師。
高校的研究資源充足,教授也是一份穩定的工作,福利優渥。於是在美國,擁有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變成了很多博士生的職業目標。
但是,這一切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是再次殘酷的重重篩選,以及對家庭和私人生活的犧牲。
根據歐洲科學協會採訪了2千多名擁有博士畢業的學者後發現,只有53%的學者畢業後得到了大學裡永久性職位。
△上圖為2017年以來美國博士生畢業人數,深色為女性,總計10萬左右,淺色為男性,總計8萬5千人左右。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共招收博士生10.52萬人,當年畢業博士生為6.26萬人
這倒是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經濟學人》的一篇題為「為什麼讀博往往是浪費時間」的文章,尤其是下面這句話:
每周七天無休息,二十四小時待命,薪酬很少,前途渺茫。
同樣,美國佛羅裡達州坦帕大學的哲學系副教授Marcus Arvan寫下一篇文章,談及了他對自己的職業思考,適用於很多學術研究領域的人所經歷的人生。
近日,我看到在Daily Nous(提供哲學類信息和新聞的網站)上有兩位教授提出:
哲學系學生在決定是否要讀博時要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果畢業後沒有得到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自己會有多看不起自己?(換句話說,學生到時候能不能接受「自己其實是一個失敗的應聘者」的現實)。
這點我非常能引起共鳴。
而現實可謂是天壤之別,果然還是我太天真了……
我為了拿到學位飽經風霜,在最後卡在了畢業論文上(就像很多其他學生一樣);好不容易畢業了之後,我在就業市場摸爬滾打了整整7年才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這整個過程中,我無數次希望可以穿越到當年,好好敲敲自己的腦袋瓜讓自己清醒一點,可別去讀什麼哲學博士!
從我個人經驗來看,選擇讀博要考慮的問題遠比那兩位教授所提出的「學生到時候能不能接受自己其實是一個失敗的應聘者的現實」要更複雜、更令人煩惱。以下我用兩個故事來細講我的總結:
幾周前我去參加了一個國際研討會,因為旅途漫長,我有很多時間可以去思考我的人生和職業道路。
一周前在課上,一位學生問我:「你熱愛你所做的事嗎?」我很快回答:「當然!」
我以思考和寫作哲學問題為生,還能成為教授把我的知識傳遞給同樣熱愛哲學的學生們,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啊!(當然,像其他任何工作一樣,我的工作上也有不少讓人厭煩的事。)
那個學生笑道:「我可以看出來你非常熱愛。」
能在課堂上聽到這些不禁讓我欣慰,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能把我熱愛的事物當作每天的工作。不過,我也清楚的知道這光鮮亮麗的表面背後的心酸。想要成為終身職工除了要有「運氣」,還要犧牲太多太多的東西。
在三十歲之前,我每天都感受著焦慮和迷茫。讀博的那四年,我對自己的學業毫無把握,覺得自己完全無法寫出一篇看得過去的畢業論文。
畢業後我和妻子分居兩地,前往加拿大UBC當了一年的訪問助理教授,同時也因為壓力太大飽受睡眠問題。
步入三十歲後,我又在就業市場披荊斬棘了7年。
我妻子常說,我這樣痛苦蒼茫的日子過了整整十年。當時,我每天最開心的是當我把頭埋在枕頭下時,放空自己,逃離現實。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不得不離開我最要好的朋友們,放棄自己所有的愛好(音樂和遊戲)。同時我還負擔著上萬的債務,也無法平衡工作和私人生活。
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得到一份永久性的保障。
這份保障價值多少錢呢?根據AAUP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最新統計(2018-2019),從整體來看,美國大學正教授的平均年薪為10.58萬美元(約人民幣75萬元),副教授為8.08萬美元(約人民幣57萬元),助理教授為6.75萬美元(約人民幣47萬元)。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講師,薪資會更低一些,5.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不到40萬元。
我最近碰到了一個學校裡的老朋友,他也有著和我很相近的經歷,畢業七八年了,最近終於當上了終生教職。
我先恭喜他,然後我問他,終於實現夢想的感覺是什麼。他回答,解脫。
他還說,如果再來一次,他不會選擇讀博。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為了得到現在的職位實在犧牲太多了。我們都已經步入中年,在同齡朋友成家立業的時候我們還在原地踏步,掙扎著找工作,至少「受了十年苦」。
聽了他的回答,我感到十分心酸。不僅僅是因為我感同身受,還因為我感受到我朋友精神被不斷摧垮的感覺。
我試著安慰他,告訴他我自己也花了一整年才從找工作的「噩夢」中緩解過來,安穩下來後還是會覺得讀博還是值的。
我也慢慢適應和接受了這樣的生活,想法從「我這輩子絕對不會再做這種傻事了」變為「很幸運我能成為永久教職,但總的來說還是有一點不值(除了我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我的妻子這件事)」。
這些經歷告訴我們,想要讀取哲學系博士的學生有必要權衡一下整個過程中所要消耗的「機會成本」,就像如何得到並保住自己的常任職位,以及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很可能失去朋友、家人的陪伴。
這些損失有些無關緊要,有些卻會讓你對自己讀博的決定產生懷疑或後悔。
這些僅僅是我個人意見,想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讀哲學博士的利弊。
讀完文章之後,我也問了身邊博士畢業的朋友:如果再有一次,你還會選擇讀博嗎?
朋友告訴我,因為終於畢業了,因此還是會在選擇讀博,「我也不知道另外的道路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挑戰啊!」
但她還是建議,在讀博之前,首先要選擇好適合(或有更多就業機會)的專業,其次,不能把讀博當成投資,最好還是當成一次消費。
如果你真的熱愛獨立創作,或者真正喜歡搞研究寫文章,讀博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還要不缺錢。」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