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學生的苦惱:不是擔心「落榜」,而是沒有機會讀「名校」
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從前只要考取「專科」院校,都算是高考成功,是能夠被學校和家庭值得「喜慶」的大事。那個時候,一個村子也難出一兩個大專生。現在,不同了!上二本院校,甚至一本院校,都是很平常的事兒了。為什麼?因為整體錄取率提高了。高考學生不在擔心高考「落榜」,沒有大學錄取。而是在乎自己是否被「名牌大學」錄取,自己的分數是否能上「名校」。
不少家庭將「考取名校」作為檢驗高考成功與否的標準
物以稀為貴!當你發現你身邊的鄰居、你的親戚、你的同事的孩子都是大學生時,於是「攀比」的思想自然進入了你的腦袋。而且,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成為「街頭巷尾」、「鄰裡之間」議論的重點。誰誰誰家孩子考上了某個「名牌大學」,誰誰誰大學考上了「一本」,誰誰誰孩子只是個「二本」。言語之中,自然對考取「名校」的進行讚許,貌似馬上就能見到這個孩子將走向人生巔峰,他們家庭也會隨之「登堂入室」!
考取「名校」就能「飛黃騰達」嗎?答案:未必,但這是大概率事件
我們通過這些名校的畢業生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並未所有的名校畢業生都能找到好工作,也並非所有的名校生將來都能有一片好的事業。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相比較普通院校的畢業生而言,他們會獲得更多的機會!這些機會表現在:(1)接受更優質的大學教育的機會:名牌大學的教育資源充沛,名師眾多,坦白地說,同樣都是四年的大學教育,但經歷是不一樣的。
(2)擁有更多優秀企業的招聘機會:這個從招聘會和招聘條件上可以看得出來,其實許多知名企業在內部有一條不成為的「規則」,就是985院校或者211院校優先錄取。儘管你會覺得有些不公平,但這確實存在!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去篩選畢業生是要有「成本」的,名校畢業生的素質會讓他們相對更為「信任」一些。比如,許多高校招聘老師,都要求第一學歷為名校畢業生,它們也許追求的是「根正苗紅」!
(3)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大的校友資源:不得不說,在這個講究「關係」的社會裡,「校友」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選項。比如,華為招聘喜歡去武漢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因為他們許多高管都是這些院校畢業的。名校裡自然能培養出各個行業裡頂級的「大佬」,這些大佬會時常來高校做「演講」、「招聘」等。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信心。原來10年前,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在這裡求學,10年後我也能成為他們!
考「名校」難嗎?難!苦了這些孩子
近年來會出現了很多省市,高考成績不夠600分,都不能保證能考取211工程大學。而這個分數在20年前,意味著是「頂配」成績了,就是代表你能選擇排名全國前十的高校了。再對比「一本」的院校,你會發現:20年前的「一本」基本上都是211工程大學及少數全國重點大學,而現在的「一本」將近一大半高校是之前的「二本」院校!所以說,考取了「一本」,並不意味著你考取了「名校」。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上一本線的考生,還想著復讀!
為什麼考取「名校」這麼難?
為什麼現在考「名校」更難了呢?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這10多年來,那些985高校、211工程高校的數量並沒有增加,其本科生招生規模也沒有擴張。這些院校的重點都在發展研究所教育以及重點學科的科研建設。對本科生的招生力求「少而精」!第二,這10多年來,高考報考的學生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總量在翻倍!意味著,以前可能10個學生爭取一個名校指標,現在變成20個學生在爭取了。為了平衡,各地將二本院校納入一本院校招生,以期實現同樣的20個學生能有2個到3個被一本錄取!
不上「名校」就沒出息嗎?可取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儘管前面提到了名校有這麼多的好處,但是目前許多家庭、許多高考學生過度放大了「名校」的價值,其實大可不必這樣認知。我們認為:第一,儘管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如果人人都是將軍了,誰來當士兵?考取名校的難度在哪裡擺著,並非通過復讀就能考上的;第二,非名校畢業生也能幹出大成績的。比如,馬雲就是普通的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他卻能招聘大量的名校生給他打工;第三,將來還是可以通過考研等成功就讀名校的,高考只是一個階段而已!
以上就是關於高考家庭及高考學生普通存在的「名校」情節,進行的初步觀點。希望對各位考生及其家長有所幫助,便於緩解各位的心理壓力!歡迎各位加關注、溝通交流!聽濤文旅錄的原創+獨家,專注文旅類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