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秒 | 百年傳統老手藝,這個村正宗地瓜手工粉皮遠銷全國!

2020-12-20 閃電新聞

粉皮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員,在滕州南沙河鎮上徐村,仍保留著製作粉皮的老手藝,近日,記者前往該村,親眼目睹了百年老手藝——純手工粉皮製作過程。

熱騰騰的鍋臺邊,村民劉傳林和老伴正在製作著粉皮。劉傳林介紹,做粉皮第一步是要把地瓜澱粉敲碎,倒進缸裡打成汁,然後就可以上鍋去做了。

用勺子取少量調成的粉糊,放入旋盤內晃勻。隨後將旋盤放在鍋中的開水上面,在順時針晃動的作用下,粉糊由盤底中心向四周均勻地攤開,恰似攤圓的煎餅。待中心沒有白點時,再把旋盤放進清水裡冷卻、起皮、撥水,就這樣一張簿如紙、滑如緞的粉皮完成了。劉傳林把做好的粉皮平攤在高粱帘子上,將帘子斜立於院外牆上晾曬。

滕州市南沙河鎮上徐村村民劉傳林告訴記者:「這個技巧就和平時吃的涼皮的做法一樣,只不過那個是蒸,這個是煮,只有煮熟了,晾乾,才有這個口感。一般轉2-3圈,薄厚均勻。」

劉傳林今年53歲,他從小就跟著爺爺、父親做粉皮,親眼見證了粉皮製作的變化,現在技術改進了很多,風箱換成了爐子,製作上也快了不少。除了下雨天,一年四季都能做粉皮。

上徐村製作粉皮的手藝,祖祖輩輩已經傳承了幾百年,現在村子裡仍有二十多戶做粉皮,和劉傳林家一樣都是小作坊,每家一天能做1000多張粉皮。由於嚴格按照傳統工藝加工粉皮,上徐村粉皮以真材實料受到了眾多客戶青睞,特別是逢年過節,來購買粉皮的人絡繹不絕。

劉傳林告訴記者,下一步村子裡打算成立合作社,集體收、集體賣,不用各家各戶拿著粉皮自己到市場上零賣了。

上徐村加工地瓜粉皮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村民用自種地瓜作為原料,堅持傳統手工方法旋制、晾曬粉皮,生產出的粉皮晶瑩透亮,口感柔軟筋道,目前村裡年產粉皮約80萬公斤,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相關焦點

  • 沂源純地瓜手工粉條已預訂千餘斤,周六把它帶回家燉上吧
    自上周魯中網發布了「純手工、自然曬乾!不用硫磺燻!正宗沂源粉皮粉條開始預訂!」的報導,接到了很多市民的熱線諮詢。截至目前,已訂購一千餘斤。小魯哥會根據訂購的情況,多預定一部分,未交訂金的網友周六請儘早來晨報大廈購買。
  • 傳統老手藝走俏 地瓜煎餅供不應求
    如今,機器煎餅的出現,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煎餅,各種食材和花色的煎餅也取代了地瓜煎餅的地位。在市場上,地瓜煎餅已經很少見了。而五蓮縣街頭鎮下官家溝村有一對夫婦堅持做傳統手工煎餅十年有餘,而且還做出了名堂。在街頭鎮下官家溝村的一條小巷裡,秦緒偉夫婦開了一家煎餅坊已經走過了10多年的光景。走進平房內,是一個小型的煎餅加工生產車間。
  • 手工紅薯粉製作:老作坊堅守百年傳統
    雖然現在市場面機器加工的紅薯粉很多,但文明鋪鎮淨龍庵村仍一直保留著手工製作紅薯粉的百年傳統。 淨龍庵村曾是純手工製作紅薯粉的大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紅薯粉。由於純手工製作紅薯粉工序繁多,耗體力,而且經濟效益很低,加工一斤紅薯粉才收取2.2元,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學。
  • 鄰居家的祖傳老手藝,炒之前幹的掉渣,做熟之後2碗米飯都不夠吃
    鄰居家的祖傳老手藝,炒之前幹的掉渣,做熟之後2碗米飯都不夠吃!昨天因為孩子放假,於是帶著他到老家山上採了一次風,這對孩子來說算得上是一次別樣的暑假生活,然而對小編來說,這又是一次對美食探尋的過程,比如這次碰上了原來居住在老家的老鄰居,從記事開始,他們家就在做一種非常傳統的美味,而且還是他們家的祖傳老手藝,這種美味在做好之後,依舊屬於一種半成品,而且菜炒之前幾乎幹的掉渣,但是在炒之後的味道確實很多人都難以拒絕的,非常下飯,
  • 家裡地瓜吃不完?做成粗地瓜粉皮,能炒菜能煮湯,農村孩子特愛吃
    這個是有相關記載的:「陳在「南洋」「栽取」(薯)蔓咫許,挾小盒中而來……其蔓雖萎,剪插種下,下地數日即榮」 。《採錄閩侯合志》中也都有描述:「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
  • 老手藝「觸網」闖出新財路 射洪縣手工竹編品銷往國內外
    老手藝「觸網」闖出新財路 射洪縣手工竹編品銷往國內外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 農村大姐做手工紅薯粉皮,5斤紅薯只能做1斤,城裡人提前半年預定
    紅薯直接食用的用量有限,一般都會將紅薯打成紅薯澱粉後二次加工,支上熱氣騰騰的大鍋,將紅薯澱粉製作成粉條、粉皮等方便儲存的食材。製作的時候鄰裡鄰間互相幫忙,好不熱鬧。雖然現在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製作,但是農村仍有一些人堅持手工製作粉皮、粉條的傳統工藝,一代代傳承著美味。
  • 臺拾記,一家用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記憶的古早風味蛋糕店
    堅守老手藝,傳承新記憶南京這座歷朝歷代都曾棲息過的城市,文化底蘊雖源遠流長,但那些遙不可及的傳統手藝,終究還是沒能全部一一傳承下來。這個懷著清朝兩江總督李鴻章的強國夢的金陵機器製造局,現在也包納了我們的美好願景。蛋糕鋪有了一個正式的管理公司——江蘇中鴻餐飲有限管理公司,坐落在美麗繁榮的秦淮河南側,遙望著大報恩寺,心懷感恩,繼續向前。
  • 永年縣小龍馬鄉北沿村粉皮加工
    永年縣小龍馬鄉北沿村粉皮加工     永年縣小龍馬鄉北沿村粉皮加工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全村有1800多人常年製作粉皮,年產澱粉977.5萬公斤,年產粉皮575萬公斤,年產值2530萬元。
  • 衡山舌尖上的美味——手工紅薯粉皮 原來這樣做
    翻轉一面曬乾的紅薯粉皮。薯粉皮整齊排列進行晾曬。切成條的紅薯粉皮繼續攤開晾曬。紅網時刻衡陽11月20日訊(通訊員 廖晶 曠雨澄 記者 宋美君)立冬以來,衡山縣進入傳統手工紅薯粉皮加工生產的旺季。連日來,家家戶戶搶抓晴好天氣,忙著製作紅薯粉皮,一派豐收忙碌的景象。11月19日清晨,衡山縣開雲鎮雙全新村村民羅俊美夫婦便開始了紅薯粉皮的製作。
  • 鳳棲梧桐 重慶兩百餘傳統手工美食手藝人齊聚九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傳統的才是現代的。8月25日下午,由重慶市商務委、重慶日報社、重慶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以及九街集團共同舉辦的《發現重慶手工美食》活動暨壹華裡市集發布會,正式揭幕。200餘位重慶傳統手工美食手藝人齊聚九街,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與創新。
  • 農村大姐自製紅薯粉皮,爽滑有勁道,深受城裡人喜愛
    紅薯直接食用的用量有限,一般都會將紅薯打成紅薯澱粉後二次加工,支上熱氣騰騰的大鍋,將紅薯澱粉製作成粉條、粉皮等方便儲存的食材。製作的時候鄰裡鄰間互相幫忙,好不熱鬧。雖然現在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製作,但是農村仍有一些人堅持手工製作粉皮、粉條的傳統工藝,一代代傳承著美味。
  • 武漢一高校開設手工皮具課程 守護民間老手藝
    中新網武漢4月11日電 (段開鑫 王立宏)「這款錢包使用的是霧蠟皮,具有仿古的藝術效果,而底部則採取了雙波浪的手工縫線方式。」近日,武漢工商學院為留住和弘揚中國民間老手藝,開設了一門名叫《皮具設計》的手工課程,受到了學生熱捧。該課程授課教師金龍介紹,製作一個純手縫皮包,需要熟悉皮料的種類特點,再畫線裁皮、處理皮料床面和邊緣、打孔縫製、打磨上蠟,費時費力,極需耐心和定力。「開設這門課程主要是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將心中的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物或產品,同時也能傳承民間老手藝,感受匠心。」
  • 五蓮老手藝地瓜煎餅值錢了
    最近聽說,世界衛生組織評出世界上六大最健康食品地瓜,被列為十三種最佳蔬菜的冠軍。這下地瓜身價倍增了。在五蓮縣街頭鎮下官家溝村,有個村民叫秦緒偉,2013年10月,註冊了自己的煎餅商標「小二丫」,一直以來靠著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初冬時節,這是他們在收地瓜。
  • 武漢一高校開設手工皮具課程守護民間老手藝
    圖為部分皮具作品展示 向慧 攝中新網武漢4月11日電 (段開鑫 王立宏)「這款錢包使用的是霧蠟皮,具有仿古的藝術效果,而底部則採取了雙波浪的手工縫線方式。」近日,武漢工商學院為留住和弘揚中國民間老手藝,開設了一門名叫《皮具設計》的手工課程,受到了學生熱捧。該課程授課教師金龍介紹,製作一個純手縫皮包,需要熟悉皮料的種類特點,再畫線裁皮、處理皮料床面和邊緣、打孔縫製、打磨上蠟,費時費力,極需耐心和定力。
  • 河南大媽手工做紅薯粉皮,八九塊錢一斤,燉小雞最好吃
    這幾位鄉親們做的是手工粉皮,這種做法非常依賴天氣,當地秋季晴好的天氣較多,所以每年的這個時節,都是他們生火做粉皮的好時候。很多人都吃過一道菜叫「小雞燉粉皮」,這道菜裡的粉皮,口感爽滑筋道,蘸著湯汁吃更是美味。這種粉皮就是鄉親們正在曬的這種,他們做的粉皮不但在當地有名氣,還被客商收購之後銷到了全國各地。
  • 無錫百年「王源吉」:讓中國鐵鍋遠銷海外
    最近,記者來到無錫惠山區長安街道,有一家創立於清代順治年間的"王源吉"手工鐵鍋,有別於章丘手工鍋,其使用制模熔鐵工藝製作生鐵鍋,雜質更少,佔據著無錫80%的鐵鍋市場,並遠銷美國、日本、法國等10多個國家。  據了解,無錫"王源吉"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獲得清廷部貼授牌,定名為"王源吉冶坊"。
  • 紅紅火火迎新年——涉縣這個村打著「燈籠」奔小康
    年關將至 燈籠走俏在涉縣更樂鎮張家莊花燈廠內,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為客商加緊趕製花燈,三個一群、五個一組,有的製作大型機械燈,有的忙著手工製作小花燈,確保訂單如期完成。花燈廠廠庫裡,不少工人們忙著撐骨架、穿燈罩、粘金條、安穗子,將做好的一對對大紅燈籠裝箱,送往全國各地。
  • 老手藝的傳承者們如何在淘寶復活「年味」?
    阿吉的淘寶店,也成了那個連接傳統手藝和現代消費文明的窗口:一位韓國的顧客品嘗過他的米酒後,還特地來到中國「尋味」,想知道好喝的米酒是在哪裡釀造出的。「這在我看來,就是消費者對於我們傳統老手藝的認同。」阿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