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謝晉導演的辭世引發了人們無限的哀思,他卓越的藝術成就和高貴的人格風範令人欽佩不已。我們重新感受老人的精神氣度、他一生所堅守的現實主義情懷和理想主義氣質,並以之自勵,或許是對他最好的祭奠和懷念吧。
謝晉書寫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從影60年,拍攝38部影片,5次獲得中國電影百花獎。他把電影
看做民族魂,始終帶著對時代、對國家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感,用膠片書寫著中國社會的風雲變幻和時代的精神湧動。《女籃五號》、《舞臺姐妹》、《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鴉片戰爭》等,謝晉的作品始終和一個國家的歷史相融、和一個民族的命運與共、和一代人的情感共鳴,總是在社會政治風雲的大開大合中,展示著中國普通人命運的大起大落,呼喚起全國的民族記憶。他帶著強烈的濟世情懷,關注民族苦難和國家命運,無數普通中國人從他的電影故事裡找到慰藉和鼓勵。他的電影始終直面歷史,進行現實主義思考,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留下了永恆的經典。
「要拍能夠留得住的電影」,這是謝晉多次在公開場合說的一句話。作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標杆人物,他的電影總能捕捉住最關乎當下人痛癢的題材,同時又帶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和鮮明的理想主義特徵,用電影的語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時代與個性、政治與藝術間找到了巧妙的結合點。謝晉始終堅持藝術與人性的滲透,表現出對人性深刻的挖掘和反思,始終沒有失去一個藝術家可貴的良知。謝晉一直保持創作的激情,他說,「倒也要倒在攝影機前……我們這一輩人首先要有衝的精神,不怕衝得頭破血流。實在衝不上去了,倒在地上做人梯,讓年輕人踩著我們的身體繼續前進。」他曾多次說:「給我什麼獎、什麼房子、什麼車子,都沒意思。我急需的是本子、本子,如果再能拍幾部好片子,我這一輩子才可以。」他對事業始終如一的堅持,來自他高度自覺的社會良知與擔當。
謝晉辭世,人們懷念的不止是用光影傳奇講述人間冷暖真情的一位電影藝術大師,更懷念他樸實、高貴的人格形象。「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謝晉一生的成就如此輝煌,但對人卻始終真誠、熱情;謝晉榮譽等身,但始終清貧,不求名利。謝晉的家庭生活充滿了不幸,晚年失去愛子,但依然充滿了樂觀情緒,繼續用激情和快樂鼓舞著身邊的人。謝晉永不言敗、永不服老的信念,讓人們看到生命堅韌的堅持。大師已去,風範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