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膠片書寫高貴人生

2020-12-23 光明網

近來,謝晉導演的辭世引發了人們無限的哀思,他卓越的藝術成就和高貴的人格風範令人欽佩不已。我們重新感受老人的精神氣度、他一生所堅守的現實主義情懷和理想主義氣質,並以之自勵,或許是對他最好的祭奠和懷念吧。

謝晉書寫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從影60年,拍攝38部影片,5次獲得中國電影百花獎。他把電影

看做民族魂,始終帶著對時代、對國家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感,用膠片書寫著中國社會的風雲變幻和時代的精神湧動。《女籃五號》、《舞臺姐妹》、《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鴉片戰爭》等,謝晉的作品始終和一個國家的歷史相融、和一個民族的命運與共、和一代人的情感共鳴,總是在社會政治風雲的大開大合中,展示著中國普通人命運的大起大落,呼喚起全國的民族記憶。他帶著強烈的濟世情懷,關注民族苦難和國家命運,無數普通中國人從他的電影故事裡找到慰藉和鼓勵。他的電影始終直面歷史,進行現實主義思考,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留下了永恆的經典。

「要拍能夠留得住的電影」,這是謝晉多次在公開場合說的一句話。作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標杆人物,他的電影總能捕捉住最關乎當下人痛癢的題材,同時又帶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和鮮明的理想主義特徵,用電影的語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時代與個性、政治與藝術間找到了巧妙的結合點。謝晉始終堅持藝術與人性的滲透,表現出對人性深刻的挖掘和反思,始終沒有失去一個藝術家可貴的良知。謝晉一直保持創作的激情,他說,「倒也要倒在攝影機前……我們這一輩人首先要有衝的精神,不怕衝得頭破血流。實在衝不上去了,倒在地上做人梯,讓年輕人踩著我們的身體繼續前進。」他曾多次說:「給我什麼獎、什麼房子、什麼車子,都沒意思。我急需的是本子、本子,如果再能拍幾部好片子,我這一輩子才可以。」他對事業始終如一的堅持,來自他高度自覺的社會良知與擔當。

謝晉辭世,人們懷念的不止是用光影傳奇講述人間冷暖真情的一位電影藝術大師,更懷念他樸實、高貴的人格形象。「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謝晉一生的成就如此輝煌,但對人卻始終真誠、熱情;謝晉榮譽等身,但始終清貧,不求名利。謝晉的家庭生活充滿了不幸,晚年失去愛子,但依然充滿了樂觀情緒,繼續用激情和快樂鼓舞著身邊的人。謝晉永不言敗、永不服老的信念,讓人們看到生命堅韌的堅持。大師已去,風範長存。

相關焦點

  • 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真實、客觀的鏡頭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風尚,這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 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或用膠片相機拍照的優缺點
    膠片相機是以前的照相機,是採用膠片作為圖像的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字式照相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數位相機,那麼膠片相機相對於現在的數位相機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呢?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講講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
  • 為什麼想用膠片相機拍照?用膠片相機需要注意這些
    發現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接觸膠片攝影了,原因一是喜歡膠片相機的色彩二是用膠片相機的拍攝感覺吧。膠片拍攝出來的色彩自然是不用贅言,筆者用過一大段時間後發現平時出門更喜歡帶著膠片相機而不是數位相機。膠片相機從構圖,測光到調節參數再按下快門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其圖像的質感也別具一格,所以今天除了談談為什麼用膠片相機拍攝,還要給大家講講入手膠片相機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如果是日常生活記錄,可以就選擇可以更換膠捲的傻瓜相機就可以了。
  • 一城一家|三翼鳥金牌設計師賈中華:用智慧書寫幸福人生
    當90後逐漸長大成熟,他們開始擁有人生第一套房子,在其中將與愛人攜手共度一生。客戶是一對年輕的90後,工作的忙碌讓他們對簡約時尚的裝修風格情有獨鍾,三翼鳥金牌設計師賈中華為他們選擇了現代輕奢風,以高品質和設計感滿足客戶對居所的想像。色彩搭配:中性色調彰顯高級質感
  • 金像獎衝印師感嘆膠片落幕:別了,電影膠片時代
    膠片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興與衰,金像獎除了向停止生產電影膠片的柯達公司頒發了「向先鋒致敬」的特別獎外,兩名香港電影人也獲得由王家衛頒發的「專業精神獎」,而獲獎的呂麗樺和高天宙,他們是衝洗電影膠片的師傅,他們原以為下輩子也會用膠片拍電影的,卻想不到在2013年便要道聲告別。
  • 數碼時代為什麼還要用膠片記錄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不妨嘗試開始學著用膠片去拍攝,也許會讓你重拾攝影的樂趣。下面從自身的經驗分享一下,對於膠片攝影的一點感受:一、開始篇拋開小時候的「傻瓜機」不談,我的第一臺膠片機是EOS 5,一位認識的朋友淘汰下來的「幾手機」。
  • 膠片的味道|膠片攝影入門必看,你所不知道的膠片知識
    其他兩種主要尺寸的膠片為中畫幅膠片和大畫幅膠片。中畫幅比35mm卷大許多,需要專門的相機。中畫幅底片成像質量要優於35mm膠捲,因此為許多專業攝影師使用,這種膠捲分120和220兩種。一般的中畫幅相機都能用120卷,因為卷內有襯紙。220卷則不然,只有某些機型可以使用,但因為沒有襯紙,捲軸就能承載更多膠片,大約要多出兩倍。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前言:膠片為什麼要數碼化關於膠片攝影,小編此前已經分享了六篇內容,介紹了在如今這個手機輕攝影無比流行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拍膠片,以及歷史上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各類型經典的膠片銘機,還有就是各有其個性的膠捲產品。
  • 張益燦:用雙腳書寫絢爛人生
    這個失去雙臂的男孩兒堅強、樂觀、不懈奮鬥,用雙腳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展示了無翼的天使如何在天空中翱翔。日前,張益燦被授予林州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張益燦今年17歲,臨淇鎮後寨村人。5歲的時候,他意外觸碰到高壓線,雙臂被截肢。在父母的鼓勵下,他漸漸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料理生活,並立志要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 膠片VS數字,全膠片拍攝的得與失
    除了影片本身引發不少爭議,《陽臺上》採用的全膠片拍攝也引發極大關注。畢竟在電影越來越數位化的今天,採用全膠片拍攝顯然更加費時費力,不但成本高,後期處理起來也特別麻煩。而導演張猛之所以堅持,除了《陽臺上》「體量不大,所以用膠片也還合適」之外,更重要是能帶來一種電影獨有的「儀式感」。
  • 數位相機當道 為什麼大家還用膠片相機?
    數位相機當道 為什麼大家還用膠片相機?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的演變  數位相機發展的初期有著好幾個坎,一是真的沒啥使用價值,30萬的像素就是標清視頻的大小,存儲卡容量也小,一張存儲卡大約就頂一桶膠捲的拍攝量,外出拍攝沒有筆記本電腦作備份就很麻煩。二是大家都用膠片相機,要轉型沒這麼快,對於新事物都處於觀望狀態。
  • 2020年10月時政熱點分析:用實幹書寫精彩人生
    2020年10月時政熱點分析:用實幹書寫精彩人生 2020-10-27 15:08:40|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膠片上的記憶 500塊玩轉膠片(上)
    如果你想玩,想去感受為一張底片注入靈魂的過程,就跟隨筆者的腳步一起進入膠片的世界吧,這張入場券僅僅需要不超過500塊錢的成本!什麼?不信?筆者將帶您從挑選最便宜的機器,到用不花錢的方法把拍出來的底片數位化,用最少的錢來玩轉膠片。
  • 黑客臉紅了 我沒錢,捨不得用膠片(圖)
    有趣的是,在隨後的交流會上,裡維斯直言,雖然自己也熱愛膠片電影,但「它太貴了,《太極俠》也不得不用數碼拍攝。」執著做紀錄片耗時一年半今年年初,柯達公司宣布破產後,牽動了全球攝影愛好者的神經,同時也引發電影行業的一次震動,基努・裡維斯策劃製作的這部《SIDEBYSIDE》則從另一個側面去關注這個話題。
  • 用膠片記錄心情 富士mini25簡單評測
    在如今這個屬於著數碼的年代中,還有多少人會去想到用膠片記錄生活的精彩呢?富士mini25就是一臺需要使用膠片的相機,它和以往的膠片相機不同,該機所拍攝的照片無需經過衝洗操作,直接即拍即得,趣味無窮。富士mini25採用了富士龍定焦鏡頭,焦距為60cm~無窮遠,該機還內置了光學取景器,便於我們在拍攝時進行取景操作。
  • 優秀員工專訪 | 王典:用實幹書寫出彩人生
    用實幹書寫出彩人生時光流逝得飛快有些人匆匆一瞥便無交集但總有人堅守夢想  一往無前他讓我們默默為之感動用實幹書寫出彩人生他僅用兩周時間就帶領團隊完成了烏拉泊項目落地,期間日夜不停地測試、調整、查錯,認真負責的態度值得每位員工學習。
  • 膠片時代早已過去,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愛玩膠片?
    膠片是由一種帶有感光乳劑的片基組成的,感光乳劑,顧名思義就是感受光的一種物質,當光線對感光乳劑進行一定的曝光,一張膠片就完成了他的使命。主流的膠片類型有邊緣打孔膠片、卷片、散片三種類型,他們分別用在不同的相機中。膠片的尺寸和我們平常使用的數位相機感光元件規格基本一樣。
  • 什麼是燙畫膠片?
    什麼是燙畫膠片?巴寶麗熱轉印告訴你承載燙畫圖案那張透明膜就是所謂的燙畫膠片,通過印刷轉燙實現各種燙畫表面效果。一張燙畫成型,離不開設計排版、列印、裁剪膠片、製版、印刷、灑粉、烘烤、壓燙圖案這些過程,其中你知道膠片的一個工藝過程嗎?
  • 電影膠片的未來
    眼下正在發生的數位技術取代膠片同樣可以放到這種背景下來理解。看得見的數字是這麼顯示的:伊斯曼柯達公司自 2006 年以來電影膠片產量縮水了 96%,從每年 124 億英尺下滑到 4.49 億英尺。應戰數位化轉型不得力,使柯達在 2012 年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第二年這個感光巨人終於走出了破產陰影,現在電影膠片業務只佔該公司總收入的 6%。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那時,做膠片核心工作的上海電影技術廠的洗印公司甚至出現過八條生產線全開以及上百名工人同時工作的盛況。 然而,轉變來得也很突然。2012年是膠片和數字時代的分水嶺,那之後,隨著數字電影的流行,膠片的命運急轉直下,膠片業務出現了斷崖式地下滑。就上海電影技術廠來說,膠片生產線從停產到全線關閉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