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時代為什麼還要用膠片記錄

2020-12-22 磐石影像志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持有版權,除合法授權外請勿擅自使用】

「慢下來,去感受攝影最初的樣子」,也許這就是仍然會堅持使用膠片攝影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拍照記錄的時代,極低的成本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影像,同時又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與世界分享。但是很多時候會發現,輕而易舉獲得的影像中充斥著大量的低質作品,而隨著這些低質作品的增加,會逐漸讓許多人失去了攝影的樂趣。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不妨嘗試開始學著用膠片去拍攝,也許會讓你重拾攝影的樂趣。

下面從自身的經驗分享一下,對於膠片攝影的一點感受:

一、開始篇

拋開小時候的「傻瓜機」不談,我的第一臺膠片機是EOS 5,一位認識的朋友淘汰下來的「幾手機」。當時選擇這個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一直使用的數位相機是這個機型的後代,操作方面基本沒有任何障礙。所以就開始去購買膠捲練手啦。

柯達MAX400

這張也許就是一下子讓我中毒的一張照片了,第一次被膠片色彩吸引到。而且膠片對於人像的表現也讓我驚訝,所以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二、經歷篇

愛克發vista200

接著開始嘗試不同的膠片的不同差異,後來出現了幾卷拍攝漏光的現象,於是又開始琢磨換機器。

柯達MAX400(相機漏光)

因為現在市場上的膠捲相機基本都只有二手甚至好幾手了,所以挑選起來也是格外的鬧心,這些年用過佳能的EOS 50E、尼康的FM2、美能達X700、徠卡M8等等,最後還是選擇了佳能的AE-1以及在臺灣旅行時購買了一部佳能Canon G-III QL旁軸,選擇的原因更多是個人偏好(包括外觀、手感等),現在膠片機器比較容易上手使用的機型其實操作大多數都是近似的【操作簡便而不簡單】,因為都是需要使用純手動的方式去拍攝,因此拍攝的節奏會變得更慢,在每次拍攝前需要考慮曝光、構圖等等。

EOS 50E,柯達易拍200
富士業務卷100
rolleiS2 黑白

包括後來也嘗試用了幾卷黑白膠片,但是因為個人的技術水平,所以成片率還是偏低了。

三、感受

從這幾年的體驗來說,我僅僅只是使用了膠片作為載體去拍攝,可能對於真正的那些玩家來說,我還只是才接觸到膠片攝影的皮毛。但是作為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我的經驗可以讓你決定是否可以嘗試去接觸它。

1、慢,再慢一些,是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最直觀的對比;

2、低效,膠片攝影從拍到衝掃,是需要一段的等待時間的,所以你拍攝的內容就需要好好安排;

3、技術,熟練掌握光圈與快門的搭配,是膠片攝影的基礎要求(可以拿數碼的M檔來練習,也可以買個測光表來輔助拍攝);

4、色彩,真的很迷人,也會讓你在後期上花費很少的時間,上面的例圖都是直接衝掃出來的原始圖像,只要能夠做到曝光準確,不需要做過多的調整,成片的效果就很滿意了;

5、器材方面,鏡頭優先選擇大光圈定焦的鏡頭,初期可以使用一些入門級的卷作為練習使用(效果已經很贊了,只是價格漲得越來越快了)。

優點與缺點都很明顯,膠片攝影作為一種攝影的類型,雖然小眾但應該是不會消失的,因為有著它自己獨有的魅力。也許當你有些瓶頸時,嘗試通過使用膠片來感受一下攝影最初的樣子,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也歡迎與我一起共同交流分享。

相關焦點

  • 數位相機當道 為什麼大家還用膠片相機?
    數位相機當道 為什麼大家還用膠片相機?  數位相機取代膠片相機是這個世紀初的事情,我還很清楚自己買的第一臺數位相機是在2004年,當時的相機像素是300萬,04年的時候數位相機已經有點火起來了,膠片相機變得很邊緣。再早個一兩年,數位相機還處於30萬像素的時代,那個時候還是膠片相機作為主導。很榮幸能夠經歷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轉換的過程。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前言:膠片為什麼要數碼化關於膠片攝影,小編此前已經分享了六篇內容,介紹了在如今這個手機輕攝影無比流行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拍膠片,以及歷史上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各類型經典的膠片銘機,還有就是各有其個性的膠捲產品。
  • 用膠片記錄生活 富士mini50s簡單評測(全文)_富士數位相機_數碼...
    在如今這個屬於著數碼的年代中,還有多少人會去想到用膠片記錄生活的精彩呢?富士mini50s就是一臺需要使用膠片的相機,它和以往的膠片相機不同,該機所拍攝的照片無需經過衝洗操作,直接即拍即得,趣味無窮。富士mini50s採用了富士龍定焦鏡頭,焦距為60cm~無窮遠,該機還內置了光學取景器,便於我們在拍攝時進行取景操作。
  • 為什麼想用膠片相機拍照?用膠片相機需要注意這些
    發現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接觸膠片攝影了,原因一是喜歡膠片相機的色彩二是用膠片相機的拍攝感覺吧。膠片拍攝出來的色彩自然是不用贅言,筆者用過一大段時間後發現平時出門更喜歡帶著膠片相機而不是數位相機。膠片相機從構圖,測光到調節參數再按下快門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其圖像的質感也別具一格,所以今天除了談談為什麼用膠片相機拍攝,還要給大家講講入手膠片相機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如果是日常生活記錄,可以就選擇可以更換膠捲的傻瓜相機就可以了。
  • 膠片時代早已過去,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愛玩膠片?
    膠片在過去的攝影中是一個必須的存在,它在沒有數碼信息存儲技術的過去誕生,在如今數碼時代的快速發展中沒落。即使現在的數位相機多麼的先進,仍然有人去收集使用那些具有年代感的膠片相機,更有攝影師認為它是一種情懷,我也不例外。
  • 洛陽婚紗攝影【洛西時光】膠片婚紗照和數碼婚紗照,到底如何選擇
    不要好奇為什麼我們在數碼的時代,還在堅持著拍攝膠片。膠片風格帶著濃濃的生活感,畫面感,那細膩的,帶有顆粒感的質感,獨特的色調,仿佛留住了時光,膠片獨具的濃烈生活感,最適合記錄情感的表達。我們篤定的認為,好的東西是需要被傳承的。膠片拍攝,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帶著溫柔和溫度的紀實。
  • 金像獎衝印師感嘆膠片落幕:別了,電影膠片時代
    現在在內地,基本上所有導演都已經不用膠片拍電影了,西安各大影院的膠片放映機也所剩無幾。  數碼取代膠片的速度一日千裡。本報記者採訪香港金像獎時,發現眾多香港電影人都在做一件事:告別膠片時代。雖然數碼拍攝製作出來的影像能夠拍得十分仔細清晰,可是卻沒有膠片那種層次感,現在我們也在努力,希望數碼可以模擬到膠片給我們的感覺。」楊千嬅也說:「膠片是有生命力的,像一本生活中有氣質和質感的日記,它雖然褪色,卻是一件經歷了時間、記錄了人生、蘊藏了智慧的物件,很有生命力。」張家輝說:「對我而言,膠片拍攝的才是電影。數碼影像太銳利,沒有氣氛,沒有質感。」
  • 垂死的柯達帶走了膠片時代
    生於膠片,死於數碼,這個一路遙遙領先的發明大王,輸給了自己的「親兒子」——正是柯達發明了全世界第一臺數位相機。著名導演馮小剛不禁在微博上感嘆:「一個時代翻篇了,揮之不去的是膠片留在心裡的味道。」    131年前,美國人喬治·伊斯曼打算讓每個人都能輕鬆留下自己的影像。
  • 在數碼時代玩膠片,他和他的「膠攝」群像
    去年11月,張藝謀的《一秒鐘》講述了一個由一場膠片電影串聯起來的故事,被評論為「獻給膠片電影的情書」。實際上,「沒有重來、沒有即返、沒有加工」,膠片風從來不曾停歇。總有些人痴迷於機械快門、手動過片、銀鹽化學反應,他們在數碼時代逆流而行。以下是正文。「留住當初的快樂」下班了,「男護士」石榴跨越四分之一個南昌市,回到城市角落裡的一處居民樓。
  • 徠卡M4 初體驗:數碼轉膠片,自衝自掃不插電
    所以,如果預期到可能會有更值得記錄細節的美好瞬間,出門前我不介意再帶一臺小相機在身邊——它得夠小,才能不影響正常的生活體驗;它的畫質還得跟手機拉開足夠差距,否則我用手機就足夠了。 照這個標準,首先選鏡頭。變焦鏡頭太長,排除;定焦裡,自動對焦頭要麼太吵要麼太粗,也排除;最後符合小巧而又高畫質要求的,便是手動對焦的M口鏡頭了。
  • 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真實、客觀的鏡頭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風尚,這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 用膠片記錄心情 富士mini25簡單評測
    在如今這個屬於著數碼的年代中,還有多少人會去想到用膠片記錄生活的精彩呢?富士mini25就是一臺需要使用膠片的相機,它和以往的膠片相機不同,該機所拍攝的照片無需經過衝洗操作,直接即拍即得,趣味無窮。富士mini25採用了富士龍定焦鏡頭,焦距為60cm~無窮遠,該機還內置了光學取景器,便於我們在拍攝時進行取景操作。
  • 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或用膠片相機拍照的優缺點
    膠片相機是以前的照相機,是採用膠片作為圖像的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字式照相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數位相機,那麼膠片相機相對於現在的數位相機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呢?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講講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
  • 手機像素過億了,電影畫質4K了,為什麼還要模仿「過時」的膠片?
    前段時間 120 幀版本的《雙子殺手》曾引起了一些爭議,李安在電影上映期間曾談到對數字電影和膠片電影的看法,他認為不應該用數碼手段去模仿傳統的膠片電影,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數碼電影中開發美感。數碼電影確實有很多的潛力,它應該是不一樣的,它不應該在學習傳統的電影……不光是敘事,還是它有距離的美感,你本身進去體驗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個世界,那是屬於數碼應該做的事情。事實上今天膠片電影在數位技術的衝擊下早已經不是電影行業的主流,可為什麼在李安看來數字電影仿佛才是弱勢的一方,始終無法擺脫膠片的的影響?
  • 數位化時代,去醫院拍片為啥還要買膠片?
    (原標題:數位化時代,去醫院拍片為啥還要買膠片?)(10月11日《寧波晚報》)儘管「醫療膠片電子化」的呼聲很高,但是依然難以禁絕,很多醫院依然沿用這種傳統的模式,有悖於信息化的潮流。在以往醫療設備聯網未普及的時代,「醫療膠片」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於確診和治療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醫療膠片」也成為了雞肋。
  • [德州]膠片製成「家譜」存進「時間銀行」
    可以說,「彩色膠片」見證了時間都去哪兒了。而照相館,這一被譽為「留住美好回憶」的行業,曾經鼎盛一時,如今也把自己留在了光影記憶裡。  數碼時代的到來極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玩攝影的人也與日俱增,單眼相機成為了時髦人士的生活必備品。一個快門,一臺電腦,人們便將一個個瞬間記錄。可是你還記得嗎?上個世紀,膠捲時代的我們對照片是怎樣的熱愛!
  • 數碼已如此強大,為何玩膠片的人還那麼多?
    【PConline 雜談】在相機自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00年的歷史,而在近20年時間裡,數位相機極速發展,逐漸取代了膠片相機,如今,數碼攝影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到手機大到專業相機,都採用數碼傳感器,然而在這個數碼攝影時代裡面,總有一部分攝影人,堅持使用膠片來拍照,究竟什麼原因讓他們堅持到現在呢?
  • 為什麼到現在了,還有好多人熱衷於膠片拍攝?
    網上有很多用膠片拍的照片很正常,現在有很多忠實的膠片愛好者,仍然在用膠片相機拍攝。特別是中大畫幅的相機,用膠片拍的就更多了。用膠片拍攝,衝洗出來之後可以用掃描儀進行掃描,也可以進行電分掃描,上傳到電腦上。而上傳電腦之後,就變成了數碼照片,當然可以進行後期處理,只要技術有保障,效果不會比膠片看著差,不會像樓上說的那樣失掉膠片真實感。恰恰相反,良好的後期,更能展現膠片的色彩和質感。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當20歲的湯忠義進入電影放映行業的時候,已經是膠片時代的尾聲。 在那之前的數百年,影像的世界一直以膠片為記錄實體。從黑白到彩色,從8mm、16mm、到標準的35mm甚至70mm,還有中國獨有的8.75mm。
  • 體驗尼康ES-2膠片翻拍器(全文)_尼康 D850_數碼...
    現在使用膠片拍照的用戶應該不多了吧?但是往前推30年膠片相機絕對是家家戶戶的拍照主力軍,而再往前推七八年,膠片相機也是無數剛接觸攝影的大學生最喜愛的文藝利器。手裡的膠片拍完之後怎麼辦?之前的選擇是衝出來,後來的選擇是使用掃描儀掃描。但是實際上膠片還有一種保存方法,就是直接使用數位相機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