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劇院打造的首部線上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
「當我穿上這衣裳,理想就給了它,救死扶傷,責任所在,堅定信念,不能懈怠!我也有妻兒父母,他們也需要我的愛,可這身衣裳告訴我,同胞們的健康是我責任所在,待到春花綻放,再去彌補暫停的愛……」
這是微歌劇《陽光燦爛》的一段唱詞。這部短短21分鐘的歌劇一上線,立馬被眾多網友圍觀,大家感嘆:「國家藝術院團一出手,小視頻都做得這麼高級。」
主創團隊:「微歌劇」的概念點燃創作熱情
《陽光燦爛》劇照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每天睜開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又有多少人感染了,疫情控制得怎麼樣了。在這樣焦慮的每一天裡,我又被醫生、護士、專家、警察、快遞員等,這些守護著我們生命和生活的普通人感動著。作為中央歌劇院的一員,我一直在想,我們能為這些平凡的英雄做些什麼?」
2月的一天,中央歌劇院宣傳中心工作人員劉靜接到院長劉雲志打來的電話。
「我們有沒有可能結合疫情創作一部微歌劇?」
「微歌劇」的概念給了劉靜靈感:「這主意太棒啦!」在電話裡,兩人興奮地討論起來。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作,完全遠程創作的方式充滿著挑戰和實驗性。「我們在電話裡先基本確定了故事由醫生、患者和「病毒」3個角色完成。出於疫情期間的考慮,我們感覺扮演醫生和患者的演員要一家人才行——這樣他們演唱的時候不戴口罩也不會有任何顧慮。這就非劇院的李爽、阮餘群這對藝術家夫妻不可了。「病毒」這個角色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李想,他的反面角色塑造實在是太成功了。他的唱段可以單獨錄製,最後合成在一起。」掛上電話,劉靜開始了劇本創作。
李爽、阮餘群這對藝術家夫妻第一時間接到任務,進入角色
2月23日,初稿完成。劉雲志接手譜曲,可手頭沒工具:電腦太舊,裝不了作曲軟體,買臺新電腦又來不及;到團裡取電腦,需要好幾個部門的同事出行。最終,劉雲志女兒不忍心父親著急,把自己的電腦暫借給父親,算是解了燃眉之急。誰成想,因為忘記存檔,第一晚的心血付諸東流,音樂創作可謂好事多磨。
飾演患者的阮餘群接到任務時,心裡不僅僅是激動。「已經有些日子沒上臺了,我們需要放聲歌唱,我們需要站上舞臺!」在阮餘群看來,《陽光燦爛》的創作是高效的,對今後的創作也有著借鑑意義。
《陽光燦爛》劇照
「劉院長對我們的聲音非常了解,他能寫出既適合我們的演唱聲區又感動人心的音樂。作曲過程中,他總是第一時間將唱段發到我們手機上先進行試唱。如果有任何唱著感覺不舒服的地方,隨時與他溝通。他非常尊重我們的意見,都會吸收、採納、調整。在唱詞方面,編劇劉靜也同樣與我們溝通修改。」阮餘群說。
大家在互幫互助的狀態下,愉快又高效地完成了前期的創作。
製作團隊:拍出不失舞臺質感的短視頻
《陽光燦爛》幕後拍攝場景
與以往的舞臺呈現不同,放在雲端的作品必須是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既要符合視頻創作特點,又得切合歌劇藝術的特徵。對於在這方面經驗甚少的中央歌劇院來說,是摸著石頭過河。
視頻設計張夢丹說,《陽光燦爛》視頻製作的最大難點在於,在不丟失舞臺質感的同時保證鏡頭語言的準確和流暢。「要將二者比較順暢地銜接在一起,各自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在抒情段落選擇記錄式的觀察視角,充分發揮舞臺語言的魅力。敘事時要融合更能主動表達內涵的鏡頭語言。無論是舞臺調度還是鏡頭畫面設計,圍繞的都是音樂和劇本中傳達的情景和思路。把這些東西依次或是交織展現給觀眾,就是我們製作團隊的任務。」
張夢丹介紹,視頻中的每一幀畫面都是經過製作團隊精心設計的。視頻開始,是宇宙與地球的畫面,暗示著「疫情是威脅全人類的災難」,驚雷則表現疫情發生得突然。從幾個方向登場的觀眾,隨著音樂的變化,情緒從剛剛面對疫情時的慌亂到戰勝疫情的堅定,都通過配合歌詞的視覺表達慢慢展現。
群眾場面過後,鏡頭拉近視角——從群體到個體由遠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昏暗到光明,從緊扣歌詞的具象內容慢慢轉變到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平滑過渡到劇中患者的畫面。患者的孤獨感、命懸一線的危機感以及病情的好轉……所有這些情感和意象,都交織在輸液線的針管和藥滴之上,也由前面群眾場面強烈的舞臺感,慢慢過渡到更細膩的鏡頭語言。視覺上則是從記錄式的舞臺語言,向主動參與表達的鏡頭語言轉換。
《陽光燦爛》幕後拍攝場景
疫情期間無法進行大規模舞臺布景道具製作,還要儘量避免工作人員長時間聚集,這給拍攝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所有演員的表演方案和舞臺調度方案,都做得既簡約又詳細,確保拍攝過程更高效。為了解決布景和道具的困難,採用了以人物為視覺主體的拍攝方案,巧妙地避開複雜的場景道具設計,同時又要切合劇目整體的藝術氛圍,而且最大化利用現有的條件,為演員提供必要的表演支點,讓觀眾看明白所要表達的情感。
就這樣,在只有一臺主力攝像機,沒有多機位系統支持、沒有滑軌、沒有電子搖臂、沒有現場導播監控的情況下,視頻團隊完成了拍攝和製作。
「劇組的每個成員都清楚《陽光燦爛》想表達的意義,團隊抱著很積極開放的態度,相互討論,共同完成了製作。在這樣的團隊中工作,為這樣的題材而努力,我感到光榮又自豪。」張夢丹說。
網友圍觀:「用心」「創舉」「國家院團也在轉變思路」
時長21分鐘,採用弦樂五重奏小型室內樂伴奏形式,3位形象鮮明的主要獨唱角色在一段相對凝練的故事情節中展開表演,一組合唱演員兼顧演唱與轉場、敘事的群像功能,舞美設計和燈光布景走極簡風,這部具有實驗探索意味的作品,不僅讓中央歌劇院開拓出了全新的創作思路,也讓不少網友感受到了歌劇的魅力。
「創作水平高、演出水平也高,尤其是弦樂五重奏,從作曲、編配到演奏均屬上乘之作。總之,整個視頻都是國家級的水平。向藝術家們致敬,給我們送上如此精美的作品。」
「用微信這個大眾網絡平臺作為西洋歌劇的舞臺,這是創舉!為音樂家們的熱忱與真摯鼓呼!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全球暴發以來,人類最大的病毒災難,人們不僅寄望於醫生、醫院、疫苗,也渴望著振奮士氣,重構精神家園。中央歌劇院在文化藝術界勇於擔當,開了先河!」
「攝像師拍攝技術精湛,畫面精良有意境!看到這部視頻,我馬上就轉發給了很多朋友。在劇場看歌劇,我是『獨樂樂』,現在可以『眾樂樂』了,贊!疫情當前,這樣高水準的製作和親切的傳播方式,歌劇人用了心!」
「非常有創意的作品,主題突出,感人至深!特別是藝術家們精湛的演唱,瞬間帶給人很棒的藝術享受!還有那個令人恐怖的病毒,看了既恨它,又特別想看它。」
「從沒看過歌劇的我,意外打開了這個視頻,就被深深吸引。疫情期間,劇院都關閉了,能通過視頻形式看到如此用心的創作,讓我感動,也讓我驚喜,還有什麼不能上雲端的呢?!連歌劇這樣高難度的藝術形式,都有了這麼接地氣的呈現。這次真是種了草,等疫情結束,一定要到劇場去看看中央歌劇院的演出。」
「此次中央歌劇院排演的原創微歌劇《陽光燦爛》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歌劇的故事流暢、旋律朗朗上口,演員對於角色的刻畫也是細緻入微,尤其是男高音歌唱家李想所飾演的病毒,惟妙惟肖,演、唱俱佳,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中央歌劇院能推出更多類似於這樣的優秀作品,弘揚正能量。給各位藝術家點讚,向各位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
專家品評:歌劇數位化社交化的先聲
在雲端呈現的《陽光燦爛》,也讓歌劇界、傳媒界的專家們驚喜不已。
《歌劇》雜誌主編 遊暐之:
微歌劇《陽光燦爛》在短短20分鐘的時間裡,將中國全力抗疫這一社會大事件,通過普通群眾、醫護人員、病人等幾個層面,通過歌唱和音樂展現出來,擬人化的病毒很形象,增強了作品的趣味性。這部作品和當年的活報劇本質上是一種形式,只不過當年的街頭變為如今的網絡,都是以藝術的手法對現實當下進行宣傳,彰顯文藝的力量。
中央戲劇學院傳統戲劇數位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 宋震:
在數位化技術的賦能下,傳統歌劇在網絡新媒體端的流動勢能將得到加強,傳統媒體和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的兩級傳播態勢將會得到強化,甚至可以說具有了 『再中心化』的能量趨勢。歌劇數位化,也勢必促進傳統歌劇嘗試將自身的功能朝著社交化的方向延伸,體驗的社交化也在某種程度上構建著新的觀演關係。在一個數字生活、數字生存的時代,歌劇的傳統如何在數字的世界裡重生、怎樣塑造適用於數字新生代的交互傳播模式,是歌劇數位化傳播中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孫佳山:
藝術院團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中央歌劇院邁出了紮實的一步。所謂的轉型升級,不僅是在經營思路上的拓展,也是在藝術表達方面的延伸。可以說,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為在線體驗高端藝術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讓網友在家就能沉浸式體驗到藝術作品的魅力。這就為像歌劇這樣欣賞門檻較高的高雅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國家藝術院團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抓住機會,開拓思路,製作出符合網友特別是年輕網民欣賞習慣的產品,培養粉絲。這些粉絲都是潛在的可以買票進劇場的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歌劇院這次的線上室內微歌劇,是一次成功的實驗。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英雄。「2020年,一場沒有硝煙卻有生死的戰鬥打響,在這次戰鬥中有無數逆行者衝鋒在前,捨生忘死,用血肉之軀給我們築起一道堅強的防線。藝術是穿透黑暗的陽光,是激揚鬥志的力量。」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袁平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央歌劇院的文藝工作者不僅在思考探索,而且積極行動起來,用一個從創作、製作到推廣都是全新嘗試的藝術作品,來聲援和支持抗疫前線的英雄勇士們,用藝術的力量為打贏疫情防控的阻擊戰貢獻一份特別的力量。
《陽光燦爛》是一部頗具實驗探索意味的作品,簡單卻寫意的劇情,質樸卻深情的演繹,輕巧卻濃烈的弦樂五重奏……這些撐起了表現疫情中人間大愛的主題,歌頌了每一位平凡英雄戰勝疫情的勇氣和決心。
疫情發生以來,不僅僅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當中,將戰疫中的點滴感受化為藝術靈感,創作出一批受到歡迎的抗疫題材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再現了戰疫的方方面面,豐富了疫情防控信息的傳播形式,營造了全民抗疫的濃厚氛圍;這些作品歌頌大愛,傳揚信心和勇氣,將祖國大家庭的守望相助展現得淋漓盡致,以藝術的力量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助力;這些作品走上「雲端線上」,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形式,為大家帶去溫暖和力量、啟迪和希望,彰顯出文藝工作者的初心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利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融媒體傳播的重要性。受眾在哪裡,我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廣大文藝工作者策劃、製作、推出「雲課堂」「雲觀展」「雲春遊」等線上文旅產品和服務,既是疫情之下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應時應勢之舉,也是踐行總書記要求的實際行動和務實舉措。微歌劇《陽光燦爛》視頻創作和雲端傳播的成功,說明疫情之下,人民群眾更需要在網際網路上欣賞到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而優秀抗疫題材文藝作品的雲端傳播也恰逢其時地發揮出了激勵人、鼓舞人、感染人的良好社會效益。
雖然大家現在尚不能在劇場相聚,但藝術始終陪伴著每一位崇尚真善美的人。我們歡迎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藝術探索,期盼看到更多像《陽光燦爛》這樣的好作品。
作者:劉淼
攝影:費斌
責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