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歌劇的大創造|中央歌劇院線上微歌劇《陽光燦爛》創作記

2020-12-20 文旅中國

中央歌劇院打造的首部線上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

「當我穿上這衣裳,理想就給了它,救死扶傷,責任所在,堅定信念,不能懈怠!我也有妻兒父母,他們也需要我的愛,可這身衣裳告訴我,同胞們的健康是我責任所在,待到春花綻放,再去彌補暫停的愛……」

這是微歌劇《陽光燦爛》的一段唱詞。這部短短21分鐘的歌劇一上線,立馬被眾多網友圍觀,大家感嘆:「國家藝術院團一出手,小視頻都做得這麼高級。」

主創團隊:「微歌劇」的概念點燃創作熱情

《陽光燦爛》劇照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每天睜開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又有多少人感染了,疫情控制得怎麼樣了。在這樣焦慮的每一天裡,我又被醫生、護士、專家、警察、快遞員等,這些守護著我們生命和生活的普通人感動著。作為中央歌劇院的一員,我一直在想,我們能為這些平凡的英雄做些什麼?」

2月的一天,中央歌劇院宣傳中心工作人員劉靜接到院長劉雲志打來的電話。

「我們有沒有可能結合疫情創作一部微歌劇?」

「微歌劇」的概念給了劉靜靈感:「這主意太棒啦!」在電話裡,兩人興奮地討論起來。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作,完全遠程創作的方式充滿著挑戰和實驗性。「我們在電話裡先基本確定了故事由醫生、患者和「病毒」3個角色完成。出於疫情期間的考慮,我們感覺扮演醫生和患者的演員要一家人才行——這樣他們演唱的時候不戴口罩也不會有任何顧慮。這就非劇院的李爽、阮餘群這對藝術家夫妻不可了。「病毒」這個角色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李想,他的反面角色塑造實在是太成功了。他的唱段可以單獨錄製,最後合成在一起。」掛上電話,劉靜開始了劇本創作。

李爽、阮餘群這對藝術家夫妻第一時間接到任務,進入角色

2月23日,初稿完成。劉雲志接手譜曲,可手頭沒工具:電腦太舊,裝不了作曲軟體,買臺新電腦又來不及;到團裡取電腦,需要好幾個部門的同事出行。最終,劉雲志女兒不忍心父親著急,把自己的電腦暫借給父親,算是解了燃眉之急。誰成想,因為忘記存檔,第一晚的心血付諸東流,音樂創作可謂好事多磨。

飾演患者的阮餘群接到任務時,心裡不僅僅是激動。「已經有些日子沒上臺了,我們需要放聲歌唱,我們需要站上舞臺!」在阮餘群看來,《陽光燦爛》的創作是高效的,對今後的創作也有著借鑑意義。

《陽光燦爛》劇照

「劉院長對我們的聲音非常了解,他能寫出既適合我們的演唱聲區又感動人心的音樂。作曲過程中,他總是第一時間將唱段發到我們手機上先進行試唱。如果有任何唱著感覺不舒服的地方,隨時與他溝通。他非常尊重我們的意見,都會吸收、採納、調整。在唱詞方面,編劇劉靜也同樣與我們溝通修改。」阮餘群說。

大家在互幫互助的狀態下,愉快又高效地完成了前期的創作。

製作團隊:拍出不失舞臺質感的短視頻

《陽光燦爛》幕後拍攝場景

與以往的舞臺呈現不同,放在雲端的作品必須是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既要符合視頻創作特點,又得切合歌劇藝術的特徵。對於在這方面經驗甚少的中央歌劇院來說,是摸著石頭過河。

視頻設計張夢丹說,《陽光燦爛》視頻製作的最大難點在於,在不丟失舞臺質感的同時保證鏡頭語言的準確和流暢。「要將二者比較順暢地銜接在一起,各自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在抒情段落選擇記錄式的觀察視角,充分發揮舞臺語言的魅力。敘事時要融合更能主動表達內涵的鏡頭語言。無論是舞臺調度還是鏡頭畫面設計,圍繞的都是音樂和劇本中傳達的情景和思路。把這些東西依次或是交織展現給觀眾,就是我們製作團隊的任務。」

張夢丹介紹,視頻中的每一幀畫面都是經過製作團隊精心設計的。視頻開始,是宇宙與地球的畫面,暗示著「疫情是威脅全人類的災難」,驚雷則表現疫情發生得突然。從幾個方向登場的觀眾,隨著音樂的變化,情緒從剛剛面對疫情時的慌亂到戰勝疫情的堅定,都通過配合歌詞的視覺表達慢慢展現。

群眾場面過後,鏡頭拉近視角——從群體到個體由遠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昏暗到光明,從緊扣歌詞的具象內容慢慢轉變到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平滑過渡到劇中患者的畫面。患者的孤獨感、命懸一線的危機感以及病情的好轉……所有這些情感和意象,都交織在輸液線的針管和藥滴之上,也由前面群眾場面強烈的舞臺感,慢慢過渡到更細膩的鏡頭語言。視覺上則是從記錄式的舞臺語言,向主動參與表達的鏡頭語言轉換。

《陽光燦爛》幕後拍攝場景

疫情期間無法進行大規模舞臺布景道具製作,還要儘量避免工作人員長時間聚集,這給拍攝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所有演員的表演方案和舞臺調度方案,都做得既簡約又詳細,確保拍攝過程更高效。為了解決布景和道具的困難,採用了以人物為視覺主體的拍攝方案,巧妙地避開複雜的場景道具設計,同時又要切合劇目整體的藝術氛圍,而且最大化利用現有的條件,為演員提供必要的表演支點,讓觀眾看明白所要表達的情感。

就這樣,在只有一臺主力攝像機,沒有多機位系統支持、沒有滑軌、沒有電子搖臂、沒有現場導播監控的情況下,視頻團隊完成了拍攝和製作。

「劇組的每個成員都清楚《陽光燦爛》想表達的意義,團隊抱著很積極開放的態度,相互討論,共同完成了製作。在這樣的團隊中工作,為這樣的題材而努力,我感到光榮又自豪。」張夢丹說。

網友圍觀:「用心」「創舉」「國家院團也在轉變思路」

時長21分鐘,採用弦樂五重奏小型室內樂伴奏形式,3位形象鮮明的主要獨唱角色在一段相對凝練的故事情節中展開表演,一組合唱演員兼顧演唱與轉場、敘事的群像功能,舞美設計和燈光布景走極簡風,這部具有實驗探索意味的作品,不僅讓中央歌劇院開拓出了全新的創作思路,也讓不少網友感受到了歌劇的魅力。

「創作水平高、演出水平也高,尤其是弦樂五重奏,從作曲、編配到演奏均屬上乘之作。總之,整個視頻都是國家級的水平。向藝術家們致敬,給我們送上如此精美的作品。」

「用微信這個大眾網絡平臺作為西洋歌劇的舞臺,這是創舉!為音樂家們的熱忱與真摯鼓呼!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全球暴發以來,人類最大的病毒災難,人們不僅寄望於醫生、醫院、疫苗,也渴望著振奮士氣,重構精神家園。中央歌劇院在文化藝術界勇於擔當,開了先河!」

「攝像師拍攝技術精湛,畫面精良有意境!看到這部視頻,我馬上就轉發給了很多朋友。在劇場看歌劇,我是『獨樂樂』,現在可以『眾樂樂』了,贊!疫情當前,這樣高水準的製作和親切的傳播方式,歌劇人用了心!」

「非常有創意的作品,主題突出,感人至深!特別是藝術家們精湛的演唱,瞬間帶給人很棒的藝術享受!還有那個令人恐怖的病毒,看了既恨它,又特別想看它。」

「從沒看過歌劇的我,意外打開了這個視頻,就被深深吸引。疫情期間,劇院都關閉了,能通過視頻形式看到如此用心的創作,讓我感動,也讓我驚喜,還有什麼不能上雲端的呢?!連歌劇這樣高難度的藝術形式,都有了這麼接地氣的呈現。這次真是種了草,等疫情結束,一定要到劇場去看看中央歌劇院的演出。」

「此次中央歌劇院排演的原創微歌劇《陽光燦爛》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歌劇的故事流暢、旋律朗朗上口,演員對於角色的刻畫也是細緻入微,尤其是男高音歌唱家李想所飾演的病毒,惟妙惟肖,演、唱俱佳,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中央歌劇院能推出更多類似於這樣的優秀作品,弘揚正能量。給各位藝術家點讚,向各位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

專家品評:歌劇數位化社交化的先聲

在雲端呈現的《陽光燦爛》,也讓歌劇界、傳媒界的專家們驚喜不已。

《歌劇》雜誌主編 遊暐之:

微歌劇《陽光燦爛》在短短20分鐘的時間裡,將中國全力抗疫這一社會大事件,通過普通群眾、醫護人員、病人等幾個層面,通過歌唱和音樂展現出來,擬人化的病毒很形象,增強了作品的趣味性。這部作品和當年的活報劇本質上是一種形式,只不過當年的街頭變為如今的網絡,都是以藝術的手法對現實當下進行宣傳,彰顯文藝的力量。

中央戲劇學院傳統戲劇數位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 宋震:

在數位化技術的賦能下,傳統歌劇在網絡新媒體端的流動勢能將得到加強,傳統媒體和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的兩級傳播態勢將會得到強化,甚至可以說具有了 『再中心化』的能量趨勢。歌劇數位化,也勢必促進傳統歌劇嘗試將自身的功能朝著社交化的方向延伸,體驗的社交化也在某種程度上構建著新的觀演關係。在一個數字生活、數字生存的時代,歌劇的傳統如何在數字的世界裡重生、怎樣塑造適用於數字新生代的交互傳播模式,是歌劇數位化傳播中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孫佳山:

藝術院團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中央歌劇院邁出了紮實的一步。所謂的轉型升級,不僅是在經營思路上的拓展,也是在藝術表達方面的延伸。可以說,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為在線體驗高端藝術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讓網友在家就能沉浸式體驗到藝術作品的魅力。這就為像歌劇這樣欣賞門檻較高的高雅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國家藝術院團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抓住機會,開拓思路,製作出符合網友特別是年輕網民欣賞習慣的產品,培養粉絲。這些粉絲都是潛在的可以買票進劇場的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歌劇院這次的線上室內微歌劇,是一次成功的實驗。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英雄。「2020年,一場沒有硝煙卻有生死的戰鬥打響,在這次戰鬥中有無數逆行者衝鋒在前,捨生忘死,用血肉之軀給我們築起一道堅強的防線。藝術是穿透黑暗的陽光,是激揚鬥志的力量。」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袁平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央歌劇院的文藝工作者不僅在思考探索,而且積極行動起來,用一個從創作、製作到推廣都是全新嘗試的藝術作品,來聲援和支持抗疫前線的英雄勇士們,用藝術的力量為打贏疫情防控的阻擊戰貢獻一份特別的力量。

《陽光燦爛》是一部頗具實驗探索意味的作品,簡單卻寫意的劇情,質樸卻深情的演繹,輕巧卻濃烈的弦樂五重奏……這些撐起了表現疫情中人間大愛的主題,歌頌了每一位平凡英雄戰勝疫情的勇氣和決心。

疫情發生以來,不僅僅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當中,將戰疫中的點滴感受化為藝術靈感,創作出一批受到歡迎的抗疫題材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再現了戰疫的方方面面,豐富了疫情防控信息的傳播形式,營造了全民抗疫的濃厚氛圍;這些作品歌頌大愛,傳揚信心和勇氣,將祖國大家庭的守望相助展現得淋漓盡致,以藝術的力量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助力;這些作品走上「雲端線上」,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形式,為大家帶去溫暖和力量、啟迪和希望,彰顯出文藝工作者的初心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利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融媒體傳播的重要性。受眾在哪裡,我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廣大文藝工作者策劃、製作、推出「雲課堂」「雲觀展」「雲春遊」等線上文旅產品和服務,既是疫情之下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應時應勢之舉,也是踐行總書記要求的實際行動和務實舉措。微歌劇《陽光燦爛》視頻創作和雲端傳播的成功,說明疫情之下,人民群眾更需要在網際網路上欣賞到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而優秀抗疫題材文藝作品的雲端傳播也恰逢其時地發揮出了激勵人、鼓舞人、感染人的良好社會效益。

雖然大家現在尚不能在劇場相聚,但藝術始終陪伴著每一位崇尚真善美的人。我們歡迎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藝術探索,期盼看到更多像《陽光燦爛》這樣的好作品。

作者:劉淼

攝影:費斌

責編:李揚

相關焦點

  • 中央歌劇院推出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
    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在這段日子裡,堅持居家練功、堅守心中舞臺,在被抗疫一線真事真情感動的每一天,都思考著如何用歌劇人最擅長的方式,把呼之欲出的創作靈感用音樂的語言記錄下來。用感動的心譜真誠的曲、用真摯的情唱感人的事,致敬祖國、歌頌英雄、為時代抒寫、為人民抒懷,是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的創作初衷,也是中央歌劇院歌劇人共同的心聲。
  • 中央歌劇院傾情打造 微歌劇《陽光燦爛》致敬抗疫英雄
    微歌劇《陽光燦爛》劇照  中央歌劇院在落實黨和國家各項防控舉措的同時,深感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在肩,於疫情防控期間推出致敬戰「疫」英雄的《長江之歌》特別版,用經典鼓舞人心;同時堅持普及高雅藝術在這段日子裡,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堅持居家練功、堅守心中舞臺,思考著如何用歌劇人最擅長的方式把呼之欲出的創作靈感用音樂語言記錄下來。致敬祖國、歌頌英雄,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抒懷,是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的創作初衷,也是中央歌劇院歌劇人共同的心聲。  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從構想創意到排練錄製,都是中央歌劇院歌劇人的由衷之言、有感而發。
  • 《陽光燦爛》:室內微歌劇的一次樣本實驗
    疫情期間,中央歌劇院的腳步一直未曾停下,藝術家們在居家練功的同時,推出了致敬戰疫英雄的《長江之歌》特別版,並為武漢學子和全國的音樂愛好者們開設藝術欣賞網課,開展高品質「雲」上文化藝術活動,堅持藝術普及。日前,中央歌劇院又推出了一部「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抒發心聲,致敬英雄。
  • 真情實感創作室內微型歌劇《陽光燦爛》十一回歸北京
    這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在看到全國醫務工作者支援武漢、再到全民抗疫救死扶傷、最後階段性戰勝疫情的過程,從心底發出了真情實感的創作靈感,創作了這部長度僅有21分鐘的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該劇由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雲志攜手演出製作人劉靜共同編劇,劉雲志擔任作曲。
  • 經典歌劇選萃之夜唱響「上音品牌」 | 上音歌劇院一周歲生快
    》……今晚,一個個經典歌劇作品中的著名唱段,在上音歌劇院舞臺上響起,帶領觀眾領略歌劇藝術的無窮魅力。產教結合,為上海建設歌劇城市提供「上音經驗」上音歌劇院建成伊始,就以推廣歌劇藝術、提升市民歌劇欣賞水平為己任,以上海音樂學院的優秀師生為依託,在演繹高水平演出的同時,策劃各類欣賞講座、開放排練、劇場導覽等活動,也推出「歌劇Salon」「藝術Talk」「音樂Workshop」「歌劇大叔」等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
  • 巴黎歌劇院與《歌劇魅影》的前世今生
    雖說這部著名歌劇的作曲是英國人,且首演也在倫敦西區的女王陛下劇院,但歌劇中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和歌劇取材的同名小說所描寫的地方都誕生在法國的巴黎歌劇院。看到這座金碧輝煌的歌劇院的時候,必須讚嘆它值得擁有一部為它而生,且經久不衰的作品。它實在太漂亮了,古希臘的柱式、古羅馬的雕像、巴洛克的華麗,幾種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使它既恢宏大氣,又精美細膩。
  • 全國歌劇理論與創作研討會暨首屆優秀歌劇評論徵集專題發言舉行
    全國歌劇理論與創作研討會暨首屆優秀歌劇評論徵集比賽系列專題發言舉行12月13日至14日,全國歌劇理論與創作研討會暨首屆優秀歌劇評論徵集比賽系列專題發言在山東藝術學院文東校區舉行。國務院音樂與舞蹈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王次炤,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上海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燕迪,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居其宏,中國音樂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戴嘉枋,來自全國各專業院校、藝術院團、協會組織、研究院所、學術刊物和駐濟高校音樂學院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歌劇的民族化與國際化趨勢、中國歌劇創作與表演的理論與實踐
  • 「我們歌劇」攜中國原創歌劇首度進駐義大利一線歌劇院演出季
    為了推動中意兩國文化交流,在我們歌劇製作控股有限公司精心策劃和組織下,推動中國歌劇《馬可·波羅》首度來到世界一線的義大利歌劇院演出,讓當地市民通過他們喜聞樂見的歌劇方式,了解中國文化以及中意友誼。 據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意建交五十周年在即時期,此次演出既是兩國文化合作之路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對兩國間交流合作升華的獻禮。
  • ...斯卡拉歌劇院全陣容來滬-歌劇,斯卡拉,歌劇院,義大利,西蒙...
    世界三大歌劇院之一、有著238年歷史的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9月3日在東方藝術中心獻演音樂會版威爾第歌劇《西蒙·波卡涅拉》。9月4日,斯卡拉歌劇院還將帶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兩場演出均由著名指揮家鄭明勳執棒,並有來自義大利、德國、俄羅斯、加拿大、南非、韓國等6國的10位頂級歌唱家獻唱。
  • 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壓軸「藝起前行」展演
    原創歌劇《晨鐘》片段(視頻來源:上海歌劇院)央廣網上海11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 林馥榆)作為「藝起前行·全國優秀新創舞臺劇目上海展演」壓軸大戲,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將於11月28-29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 年度歌劇來襲丨世界十大歌劇《弄臣》《託斯卡》年末巨獻
    弄臣》義大利「歌劇之神」朱塞佩·威爾第創作的《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奠定了他歌劇大師的地位,其中《弄臣》更是風靡全球,被稱為歌劇藝術中最傑出的作品。歌劇《託斯卡》賈科莫·普契尼是繼威爾第之後義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他一生為世人留下了《託斯卡》、《蝴蝶夫人》、《圖蘭朵》等12部常演不衰的優秀歌劇,其中《託斯卡》是在世界歌劇舞臺上出演次數最多、最受人們歡迎的歌劇。
  • 中國作曲家創造獨立的話語體系 歌劇音樂劇方興未艾
    與此同時,一批在本土成長起來的青年作曲家更是自由地遊走在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之間            中國新聲   創造獨立的話語體系   如果說上世紀末,剛剛走向世界的中國作曲家們努力在作品中彰顯中國文化標識,那麼,今天,他們則傾向於創造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
  • 國際優秀頂級歌劇欣賞,十大歌劇你知道幾個(上)
    《浮士德》曲:法—古諾《浮士德》,是由法國作曲家古諾創作的歌劇,由歌德詩劇《浮士德》第一部分改編而成。首演於1859年03月19日的法國巴黎抒情歌劇院。4.《鄉村騎士》曲:馬斯卡尼鄉村騎士是義大利獨幕歌劇。
  • 臺中歌劇院:建築就是歌劇
    東南網3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 文/圖)臺中歌劇院,與其說是一座功能為歌劇院的建築,不如說整座建築就是一部歌劇。純白色、謎一樣的洞穴空間內引入自然的光、舒適的風,水聲光影交錯……從踏入門廳那一刻起,你就開始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藝術之旅。
  • 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用喜劇演繹精準扶貧故事
    3月6日、7日,由山東省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該劇聚焦精準扶貧,塑造了下鄉扶貧的「第一書記」馬向陽這一人物形象。來源於人民生活的藝術創作,再加上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這臺戲兩年三度進北京演出,收穫不俗反響。《馬向陽下鄉記》講述了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第一書記」扶貧濟困的感人故事。
  • 上海歌劇院新演出季發布:民族歌劇《田漢》《晨鐘》講述中國故事
    圖說:上海歌劇院發布演出季劇目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下同今天, 上海歌劇院發布了2019-2020演出季劇目,19臺44場演出、14場藝術導賞及一系列歌劇沙龍將為上海觀眾開啟新一輪的「歌劇盛宴」。唱響民族歌劇在男高音歌唱家韓蓬的帶領下,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獻上了歌劇《田漢》的選段「國之殤」。氣勢雄渾、充滿中國韻味的唱腔,給新演出季定下了「民族」的基調——上海歌劇院的三部原創民族歌劇《田漢》《晨鐘》《天地神農》將陸續在新演出季中亮相。
  • 四年潛心打磨 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昨晚,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壓軸「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晨鐘》聚焦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展現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回顧為期兩個半月的展演,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優秀劇目在滬上各大劇場上演,讓上海觀眾感受到豐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最新文藝創作成果。今年10月29日,李大釗誕辰131周年紀念日,上海歌劇院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曾聯合定製歌劇《晨鐘》主題黨課。
  • 愛爾蘭國家歌劇院成立,將復排華格納歌劇《指環》
    該劇院是在合併「開放歌劇院」「歌劇戲劇公司」基礎上誕生的全新歌劇團體,今年1月正式成立。1月9日,愛爾蘭國家歌劇院在都柏林國家音樂廳舉辦了開幕音樂會,到場演出的均為愛爾蘭頂級指揮家、歌手、管弦樂團,可謂聚集了愛爾蘭樂界的頂級配置。
  • 上音歌劇院試運營一周年 「經典歌劇選萃之夜」唱響
    音樂會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上海周小燕歌劇中心製作,集合上音聲歌系優秀的師生聯袂登臺,不僅是上音「雲上音」系列的重要演出之一,也是集合上音各方資源聯合推出的「上音製造」品牌演出。 首演之日,恰逢上音歌劇院試運營一周年,上音歌劇院邀請與歌劇院同一天生日的會員前來觀看演出,還邀請了在抗疫前線工作的醫護工作者和辛勤耕耘在教育崗位上的老師們前來觀看,並為到場觀眾準備了鮮花和一周年紀念票,共度一個難忘的生日。 2019年9月15日,上音原創歌劇《賀綠汀》成功上演,為上音歌劇院啟幕。
  • 英國國家歌劇院與皇家歌劇院展開3D歌劇之戰
    搜狐演出訊 近日,倫敦兩大歌劇院--英國國家歌劇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和英國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在短短幾分鐘之內相繼發布消息,稱將在近期上映第一部3D歌劇作品。  對於即將上映的首部3D作品,兩大歌劇院都極其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