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兩岸一家人 共圓一個夢

2020-12-15 中國臺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作者:薛琴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家是四口人,都在湖北農村,那時爸媽的夢想是努力賺錢供我和哥哥念書,希望我們長大後能在城市裡工作、生活。我和哥哥那時的夢想就是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

  現在,我們一家八口人,分別在四個城市。爸媽在北京,哥嫂在杭州,我和老公在深圳,婆婆和兒子在臺灣雲林。下面我講講不同城市中,我們一家人為夢想努力的故事。

  北京,期待苦盡甘來的欣慰

  爸媽是在我2007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才離開湖北農村到北京打工的。那時的他們已年近五十,沒有專業技能,有的只是勤勞苦幹。爸爸是七十年代的高中畢業生,經人介紹,找到了一份倉庫保管員的工作,每月工資1500,媽媽就在爸爸工作附近的一家工廠裡做清潔工,每月工資1200。所幸那時我和哥哥都參加工作了,爸媽雖然苦點累點,但都是任勞任怨的辛勤工作著。

  2007年剛到北京的第一個冬天,讓一直在湖北南部生活的媽媽吃盡了苦頭,零下十度的室溫,一整夜都是手腳冰冷,早晨五點起來衝洗車間,打掃衛生間。記得那年春節我們去北京看爸媽,媽媽紅腫的雙手讓我和哥哥淚水直打轉,媽媽卻在那裡說「沒事沒事,等天氣暖和了就好了。」

  2009年,媽媽主動要求增加工作任務,利用打掃間隙給員工做午餐,這樣工資就漲到了1800,這意味著媽媽就要更早上班,更晚下班,而且中間幾乎沒有了休息時間。埋頭苦幹的媽媽給我和哥哥樹立了一個榜樣:有付出才會有所得!

  那一年,爸爸也由於認真負責、辛勤工作,被提升為倉庫主管,工資漲到2000元,記得那年在北京的春節,爸媽臉上自豪的笑容讓我和哥哥深受鼓舞,讓我們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一家人只要相親相愛就能克服很多困難,勇往直前。現在爸媽就希望我和哥哥各自的小家庭能和和美美,平安順利,我們兄妹就希望爸媽有個苦盡甘來的幸福晚年。

  杭州,擁抱雲開霧散的晴日

  2006年,大學畢業的哥哥來到了美麗的西子湖畔,在杭州一所學校從事行政工作。校園是哥哥喜歡的工作環境,雖然待遇不甚理想,但哥哥仍是滿懷熱情、努力踏實地工作著。那時哥哥就住在職工宿舍,下班後就利用學校圖書館便利條件來自習,寒暑假休息期間也在校園看書學習。

  記得那時在寫給我的書信中,哥哥告訴我,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面對現實困難,不要抱怨,不要放棄,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找藉口迴避難題,我們要活在當下,利用好時間,走好每一步,爭取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快樂一點。哥哥是這樣跟我說,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從2008年開始,哥哥為了從事所學專業相關工作,連續三年報考合適的崗位,終於在2010年如願以償,走上了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哥哥這幾年在大學泡圖書館的時光沒有白費,同樣也是在2010年,哥哥考上了浙江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四年多的辛勤付出,終於讓哥哥收穫了屬於他的進步。當時在電話裡聽到哥哥激動的聲音,我這邊熱淚盈眶,為哥哥高興的同時,也為自己有這樣為夢想堅持不懈、努力奮鬥的家人而自豪。

  哥哥前進的腳步並沒有停下,在兩年多的周末研究生課程之餘,應工作需要,他還自學了會計、統計、經濟專業,都順利通過了資格考試並拿到了中級職稱。201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加上這幾年的積蓄,哥哥在杭州按揭貸款買了房,工作、生活都在一步一步往前進。2014年國慶節期間,哥哥結婚了,他和嫂子兩個「新杭州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各自在工作崗位上打拼,繼續為美好生活而努力著。

  深圳,追求破繭成蝶的美麗

  2007年,20歲的我大學畢業後來到了深圳,和同學們一起租住城中村,每天奔波於人才市場,有時一連好幾天都送不出一份簡歷,一個人辛酸壓抑到不行,又不敢跟家人傾訴,怕他們擔心,只能繼續投簡歷、面試,一次次碰壁,一次次遭受打擊,每次都告訴自己:下次就會成功了。

  這樣持續了近兩個月後,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進入了深圳富士康集團。住在公司集體宿舍裡,認識了一些好姐妹,與她們的朝夕相處中培養了我與人溝通、融合的能力。工作中,我從開始的一個職場菜鳥,在課長及同事的幫助下,逐漸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前輩」、「老師」,如今的我已是部門的業務骨幹,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問題,工作上的自信帶給我更多生活上的信心與勇氣,讓我這個大陸新娘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機遇與挑戰,在鍛鍊中成長。

  富士康不僅僅鍛鍊我們的工作能力,還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幫助我們全面成長。一項工作技能也許能讓我們物質富裕,但充實的業餘生活能讓我們精神富有。下班後或者休息日,我報名參加了好幾個學習班,不僅學習到了新的知識,拓寬了視野,還交到了一些積極上進的工友,大家互相幫助、督促,共同進步。精彩的企業文化活動也讓我受益匪淺,有一次文藝演出中,我鼓足勇氣報名了合唱團,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我人生第一次踏上舞臺,大家齊心協力的合作帶給我強烈震撼,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每一次進步都與富士康這個大集體息息相關,郭臺銘總裁所說的「鴻飛千裡,海納百川」頓時在我腦海中清晰起來。

  此刻回想十年前的小姑娘,最多的感觸應該是感恩。感謝公司完善規範的各項制度,感謝領導嚴格又不乏人性化的管理,感謝同事無私友善的幫助,也要感謝默默給我支持與鼓勵的家人,正是他們讓一個初出茅廬的農家學子,成長為一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城市務工者,實現了人生的蛻變。其中雖然艱辛,但從來就沒有輕輕鬆鬆的進步。

  雲林,呵護美好夢想的奉獻

  這段,講的是臺灣婆婆的故事。2011年,我和來大陸工作的臺灣小夥在工作中相識、相許,我們於2012年往返兩岸辦了三場婚禮。同年底,我和老公的愛情結晶誕生在臺灣雲林,之前在臺灣待產的四個月,就婆婆陪著我度過。每天精心為我準備飲食,帶我出去散步,待我如親生女兒一般。跨越海峽的緣份讓我們格外珍惜,兒子出生後,讓我對婆婆的感恩更是無以言表。

  兒子剛滿三個月,我就回深圳來上班了。在雲林,就年近六十歲的婆婆一個人帶他,喝奶、洗澡、換尿布、陪睡、散步、看醫生等等,孤苦伶仃的婆婆沒日沒夜地照看著我們的小寶貝,讓我和老公安心在大陸工作。婆婆一直以來就是要強的女人,如今本應是她安享晚年的最好時光,為了讓我和老公全心在深圳工作,也為了讓兒子健康成長,她毅然選擇了獨自撫養才幾個月大的嬰兒。婆婆的夢想就在我和老公還有兒子身上。她的夢想讓我看到了放棄、成全、奉獻以及擔當。

  夢想,之所以美好,在於它有苦盡甘來的欣慰,它有「守得雲開終見日」的釋然,它有破繭成蝶的華麗轉身,它還有對未來的無限期待與祝福。我們一家人,雖然分別住在海峽兩岸的四座城市,但我們一家人懷揣著同一個夢想——家和萬事興!

相關焦點

  • 長寧區舉辦「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夢」基層交流圖片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 代紅俠)昨天下午,中共上海市長寧區委臺灣工作辦公室聯合長寧區文旅局、東華大學統戰部在長寧區民俗文化中心舉辦了慶祝建國70周年「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夢」兩岸基層交流圖片展活動。
  • 兩岸四地共圓中國夢
    2014年,黨中央堅定不移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極開展港澳工作和對臺工作,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與港澳臺頻繁互動、緊密合作,攜手共圓中國夢。
  •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我與兩岸,你和未來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
  • 張華:兩岸共圓「中國夢」 臺灣才能有前途
    張華:兩岸共圓「中國夢」 臺灣才能有前途 2015-08-12 10:13:52的題中應有之義,臺灣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依託,臺灣的前途命運也與「中國夢」息息相關,包括臺灣在內的中華兒女應攜起手來,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行腳兩岸記錄歷史——兩岸記者回首交流三十載
    11月30日電 題:行腳兩岸 記錄歷史——兩岸記者回首交流三十載新華社記者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派出兩位記者衝破臺當局禁令,繞道第三地來到祖國大陸採訪。這次「破冰之旅」轟動一時,一個月後臺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同年11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負責人發表談話,歡迎臺灣新聞界來大陸採訪、交流。兩岸新聞交流大門自此開啟。臺灣媒體人王銘義1987年就在《自立晚報》工作。1990年,他踏上大陸土地,來到北京採訪兩會。
  • 臺灣嘉義文化交流團訪保定軍校 希望共圓中國夢
    臺灣嘉義文化交流團訪保定軍校 希望共圓中國夢     9月1日下午,臺灣嘉義文化交流參訪團一行28人在河北保定軍校紀念館參觀。
  • 兩岸一家親 共圓中華夢---記北京市第二十中學與臺灣嘉義高級中學學生聯誼會活動
    10月26日下午,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學藝術樓一層階梯教室舉行了「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夢」暨北京市第二十中學與臺灣嘉義高級中學學生聯誼會活動。
  • 陳桂清:電視劇《原鄉》助力兩岸關係發展
    一、《原鄉》還原了大陸去臺老兵的滄桑故事,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潮流  電視劇《原鄉》以1987年臺當局宣布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為背景,講述了生活在眷村的老兵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的故事,生動再現了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一段特殊的歷史。65年前,200多萬國民黨軍政人員及眷屬跟隨蔣介石集團去臺。
  • 兩岸青年近距離交流
    【深圳商報訊】(記者 吳維)4日上午,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體驗之旅開營儀式在深圳水圍文化廣場舉行,近百名兩岸青年參加活動。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共設置9條線路。
  •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從存在臺灣的大陸船東對日索賠史料說起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
  • 蔡英文「兩岸文化交流」的算計與謬誤
    日前,蔡當局權力觸手粗暴橫插文化界,巧取豪奪從藍營手中強取「中華文化總會(文總)」,使其在50年之際經歷中華文化被抽筋剝魂的過程。不過,民進黨卻稱蔡此舉是對大陸釋放「文化交流善意」。正如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所建議的,新「文總」可選擇低意識形態的活動入手,例如去年9月依例舉辦的「兩岸漢字藝術節」。而去年來陸參訪的林錦昌、江春男等能否在冰冷氣氛下以新身份登陸,也是一個觀察指標。
  • 兩岸舞者聚福州研討校園舞蹈交流
    臺中文華高中舞蹈班教師傅家玫在「創新——2018海峽兩岸校園舞蹈交流合作研討會」上發言。 吳文剛 攝中新網福州7月7日電 (林春茵 鍾秋香)「書法練習、詩詞鑑賞、美學,莫不應該融入舞蹈教學課程中,讓學生真正深刻領會中華傳統文化。」
  • 2017年兩岸交流項目信息發布
    海峽青年節自2013年以來已舉辦四屆,吸引了上萬人次的兩岸青年參加。活動以「中國夢•中華情」為主旋律,以促進兩岸青年「增進了解,融合感情,攜手合作,共同成才,同心共圓中國夢」為主線,突出體現福州特色、青年特點和時代特徵,舉辦貼近兩岸青年共同興趣愛好的各類活動。迄今已有5100多人次臺灣青年、近百所臺灣院校、百個臺灣高校社團、60多個臺灣青年團體參與青年節活動。
  • 張華:歷史大勢與領導人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兩岸交流30年的...
    紀念兩岸交流三十周年系列評論(四)  華夏經緯特稿 回顧兩岸關係30年的發展歷程,一個最基本的啟示就是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最終走向統一,但同時,不同領導人的不同抉擇也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    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關係基本態勢     兩岸關係的大勢是什麼?一是大陸對臺灣的實力優勢持續擴大,二是國際社會一中格局越來越穩固。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
    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蔡鶴立在他的工作室為客人攝影。 張金川 攝漳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蔡鶴立幼時便聽著從臺灣來到大陸生活的外婆講家鄉的人與事,自此埋下「兩岸情結」。中學時期起,他開始學習音樂。
  • 評論:蔡英文「兩岸文化交流」的算計與謬誤
    蔡英文冥頑不靈、正途不通,轉而用「文總」、「貿協」等做文章,說明蔡有多層「期望」:其一,幻想大陸仍會為她留「文化」一扇小窗,不會阻絕文化往來,把臺灣推離中華文化輻射圈;其二,欲降低兩岸交流層次但又掌控兩岸交流力度與走向;其三,最終在表面上借「領導人兼任會長」的身份維繫「兩岸有官方互動」和「現狀仍在」的假象,坐收「交流紅利」。
  • 兩岸校企交流 共識共聯共進
    這是一次海峽兩岸校企交流,相互學習的機遇,同時也是一次相互促進共同提升與發展的有益活動。臺灣中正大學經濟系執行長教授崔曉倩女士,十分高興地向天玉實業公司總經理劉博及其員工表明來意。她說,我們是帶著對天玉實業公司成功依靠科技研發生產核桃油、核桃系列飲品而慕名來的。在熱烈友好的氣氛中,天玉實業公司總經理劉博登臺演講。
  • ...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基本事實...
    汪洋指出,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骨肉相親、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們同臺灣當局和各政党進行交往的基礎和條件。只要做到這一點,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
  • 北京石景山區舉辦石景山·宜蘭兩岸情社區交流活動
    (圖片來源:石景山區臺辦)  中國臺灣網10月21日石景山消息 習總書記「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新理念提出後,兩岸各地圍繞擴大基層交流、凝聚同胞共識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兩岸各領域交流日益深入,基層民眾往來空前熱絡。
  • 2014「兩岸情·青春夢」兩岸青年夏令營在臺灣舉行
    中國臺灣網7月17日臺中消息 7月13日至19日,2014驚豔臺灣兩岸青年夏令營首次在臺灣臺中舉行,來自廣東嶺南師範學院等11所大陸高校師生和臺中教育大學共200餘人參加此次兩岸青年夏令營活動。  活動以「兩岸情·青春夢」為主題,夏令營期間,嶺南師範學院、東北師範大學、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集美大學、吉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大連大學、鄭州大學共11所高校的青年將於與臺灣青年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  14日上午,夏令營開營儀式在臺中教育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