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無聲、日月輪轉,暮秋時節、傷懷念遠。杜甫在秋末登高望遠,水闊蒼梧野,天高白帝秋;陸遊也在暮秋抒寫感懷,射的山前雲幾片,一秋不散伴漁翁。飛鳥開始隱遁,衰草逐漸枯萎,越是清幽的處境,越是讓人感慨頗多。
如此蕭瑟的場景,更讓遊子難耐寂寞。若是在幽靜空山、雲深之處,這種空虛也許還容易理解。可是一位才子身處繁華鬧市,心卻牽掛遠方,這之中的深情更是令人傷感。下面介紹柳永的一首婉約之作,波瀾起伏,讀之令人思緒萬千。
卜算子慢
北宋:柳永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裡。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裡。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柳永,原名三變,字景莊,是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年少的時候,柳永與宋代一般文人一樣,醉心於功名利祿。可惜他生不逢時,命蹇不遇。不過詞人心情直爽,並不矯情加以掩飾,自述「念利名、憔悴長縈絆,追往事、空慘愁顏」,這些正是他愁悶心理的真實剖白。
雖然仕途受阻,但一個大男人總不能一直呆在家裡無所事事。而且詞人也是多年寒窗苦讀,自然不願躬耕隴畝,於是只好外出闖蕩,一邊謀求功名,一邊尋找生計。
俗話說,龜有龜路,蛇有蛇道。柳永無緣結識那些達官貴人,卻被青樓的歌女崇拜,於是凡有飲水處,皆唱柳永詞。
柳三變不經意間好像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於是他瘋狂填詞,每次只要新作剛一出爐,立刻就被譜曲演唱,然後就在大街小巷開始流傳,柳永也名噪一時。
不過柳永心中總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圖。可是期望越大,失望越深。幾次落第後,他終於萌發歸意。
他開始惆悵地感嘆,芳年壯歲,離多歡少。雖然汴京繁華依舊,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更令他觸目傷懷,於是他悲憤地寫下這首名作。
開篇就展現出一種秋色深沉的氛圍,楓已老、蕙已殘、花已衰。暮秋時節,詞人登高望遠,滿目都是一片蕭瑟。「敗紅衰翠」,也啟迪李清照寫出了「綠肥紅瘦」,令人讀之感懷!
斷斷續續的砧聲,還有一抹如血的殘陽,都讓詞人立刻感觸,「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可是所傷者何?又所念何人?柳三變並未點破。他只把自己直觀的悲秋情緒徑直道出,其底蘊與內涵卻留給了讀者去玩味。
詞的上片寫景,至於他為何「新愁日恨相繼」,卻只在下片曲曲道出。換頭兩句先感嘆人隔異地,這種感嘆歸罪於眼前的萬重煙水。既而又怨恨雨過天晴,視野寬闊,而家鄉遙遙,無從尋覓。
翠峰,指巫山十二峰。據宋玉《高唐賦》記載,楚襄王嘗遊高唐,夢一美麗女子。這裡暗用高唐神女的典故,表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不僅如此,三變還怨遠客孤獨,沒有知音,更沒有誰能理解眼下登高的九曲衷腸。他更怨自己縱然用紙筆寫出離腸萬種,而又無法給對方寄去。下闕一氣轉注,聯翩而下,抒寫了作者心中的無可奈何,真是千迴百轉,令人迴腸盪氣。
這些年,柳永走遍整個汴京,也把風景看遍,更被無數痴情人追尋。可是他卻像一片孤雲,又似一隻飛鳥,內心充滿了千愁萬緒,縱然此處月光無比皎潔、市井極其繁華,也難以留住一顆思鄉之心。
「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遠方的人啊,在靜靜守候,卻不知親人何時歸來!而「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又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失去豪情壯志的詞人的極度鬱悶。
芳華過、正落魄,何顏面、踏歸途?三變啊,你為何如此善於填詞,真令人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