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感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六朝的江淹,一句「黯然銷魂」讓無數人感同身受。每一個人都喜歡與朋友相聚,害怕孤獨自處,但很多時候不得不面對離別的場面。
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柳永,把離別寫出了新高度。他的一首《雨霖鈴》千古傳誦。有人說,這首《雨霖鈴》就是宋代的《別賦》。
這首詞一出,遇到朋友分離的時候,都會吟誦「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還有人說,這首詞代表著北宋婉約派詞人的最高成就,這首詞一出,其他吟誦離別的詞都變得黯然失色。
《雨霖鈴》描寫的場景發生在汴梁城外,分別的兩個人有人說是好友,還有人說是戀人。通過最後一句「千種風情」,兩人是戀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想像一下,如果這兩個人一個是柳永本人,另一個是愛慕柳永的歌姬,不用翻譯就能秒懂這首詞的意思。
柳永是一個失意文人,他到了汴梁之後沉迷於溫柔鄉中。雖然他也參加了科舉,但他名聲實在不好。最終只落得個「奉旨填詞」。
這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他人生失去方向後,只能靠自我麻痺紓解心結。這時候,他還要和相愛的人分離。
時間,深秋的傍晚;地點,京郊汴河旁邊;人物,一對戀人。秋天,天氣開始轉涼,這個時候很容易讓人產生愁緒,於是就有了「悲秋」。
柳永通過環境描寫,一步步過渡到人物描寫;從烘託氣氛到抒發感情。「執手相看淚眼」,手拉著手,流下眼淚。
就這樣互相看著,一眼萬年,說什麼都成了多餘的了,只想把對戀人的記憶永遠烙在心裡。想到了,千裡之外,山水相隔,人生的無奈感油然而生。
讀到這裡的時候,就能發現,柳永的詞中很有鏡頭感。他先搖一個慢鏡頭,再把鏡頭推進到人物給個特寫。之後再來一個空鏡頭。
如果那個時代有電影,柳永一定會成為一個導演或者一個攝影師。
詞的下闋把離別的傷感推向了高潮。柳永通過一系列情景交融的鋪陳,讓讀這首詞的人把視覺感受轉換為心情感受。悽美之情,讓柳永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一個婉約派詞人,柳永寫詞始終忘不了一個「美」字,哪怕寫傷感落淚也要美美的。這種手法常常會產生一種不真實的迷離感。
為了破除這種感覺,突出真感情,柳永在詞的最後筆鋒一轉,強調了一下,這種感受實在是無人可訴。
一首《雨霖鈴》既有世俗之情,也有哀婉心事,把複雜的感情寫得真實細膩。
這首詞誕生之後,文人在寫離別之詞,都要先想想能否超過柳永的作品。頗有點「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崔顥在上頭」的味道。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