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早在《漢書·元帝紀》中,班固就曾寫道:「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在世界主要民族中,漢族安土重遷,不願輕易遷移的思想已經是根深蒂固了。但隨著交通工具進步,中西文化交流,年輕一輩的思想已經有所改變。不過在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民族不願意離開自己世代居住之地,他們或生活在雨林中,或漂泊在海上,過著與現代社會近乎隔絕的、原始人的生活。
01
據統計,世界上共有2000多個民族。其中,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有著約十億人口,最少的種族塔薩代族只有24人。這些民族分布於世界各地,社會、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文化、習俗方面差距更是巨大。其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些民族的獨特習俗並不符合常理,很難為世人理解,例如堪稱世界最悲慘的巴瑤族,終生困守於大海,還有著一出生就要戳破耳膜的奇怪習俗。
巴瑤族,又稱八夭族,是菲律賓薩馬人族的一個分支,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他們是世界上最後一支海上遊牧民族,有「海上吉普賽人」之稱。族人均從事漁業,一生以海為家,族名「巴瑤」就是「海上之民」的意思。他們擁有發達的海上貿易,並能夠通過漁業自給自足。
關於巴瑤族的起源有很多種。馬來西亞傳說中,巴瑤族祖先是王室侍衛,奉命尋找被洪水捲走的公主,因遲遲沒有尋找到公主,唯恐回去後被國王怪罪乃至處死,便世代定居在了海邊;印尼傳說中,巴瑤族是被洪水衝到海面上的公主和望加錫國王的後代;菲律賓傳說中,巴瑤族祖先是被巨型怪物趕到海上的。然而,這些國家的歷史都太過短暫,傳說不具有歷史學上所講究的可靠性。根據歷史學家對巴瑤族人膚色、習俗等的研究,他們很可能是300年前從廖內群島遷徙而來。
如今,巴瑤族人主要分布在班達海、蘇陸海等地區活動。這些地區也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周圍珊瑚密布,生活著世界上約76%的珊瑚和巖礁魚類,包括藍鯨、儒艮等海洋珍稀動物。自然風光引人入勝,海域面積極其廣闊,跨越了東南亞六個國家。因此,此處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巴瑤族人民也隨之被更多人接觸和了解,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巴瑤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巴瑤人住在淺海一帶,周圍往往有礁石環繞。他們將房屋高高架起,休息、避雨等活動都在這個簡陋的房子中進行。為了方便捕魚,也有些人常年居住在船上。他們常用的捕魚船名為「lepa-lepa」,船體狹窄,船頭高聳,一般長5米,寬1.5米,只能承載兩三個人。這種船隻是巴瑤人自己用木頭等材料製作的,能夠在水中快速滑行,行動非常敏捷,十分適應巴瑤人常年捕魚的生活。
巴瑤族成年人一整日基本都在海裡度過,孩子們則在周邊淺海中遊玩。巴瑤人天生是潛水高手,但潛水時水壓往往會對耳膜造成壓迫。為了減小潛水帶來的痛苦,他們通常都在出生時就戳破耳鼓膜,這也導致他們晚年時聽力常常變得很差。那麼,既然海上捕獵這麼辛苦,甚至需要傷害身體為代價,現代化捕魚技術先進又便捷,為什麼巴瑤人不上岸生活呢?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02
首先,巴瑤人習慣了長期浸泡在海中的生活。常年生活在船隻和海洋之間,他們中很多人都患有減壓病。這是一種經常性的關節腫痛,由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引起。這種疼痛讓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只能通過大海中的水壓支持身體漂浮才能減輕疼痛。而這種病最終將演變為減壓性骨壞死,這也是巴瑤人壽命不長,總人口數急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其次,巴瑤族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更沒有國籍。過去幾十年裡,常年漂泊在海洋上的巴瑤人經常與有確定邊界的國家產生衝突,而沒有國籍和國家保護的他們最終只能成為被驅逐者,遭遇到不公平待遇甚至無處申訴。近些年來,印尼政府不斷施壓,強迫巴瑤人把吊腳樓蓋在靠近岸邊處,甚至強迫他們居住在村莊裡,這也導致傳統巴瑤族人越來越少。
最後,巴瑤族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海上,從未識字,也從未接受過教育,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他們的生存技巧也不適用於陸地,換句話說,在陸地上巴瑤人完全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驟然進入陸地,他們不僅喪失了自由,更有可能成為被剝削的底層人民。此外,經過歷代自然選擇,他們的身體素質更適應海洋而不是陸地,在陸地上生活他們往往會產生身體上的不適,就像習慣了在陸地上生活的人會暈船一樣。
結語
從世界民族統計資料來看,全球人口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民族數目卻呈現出下降趨勢。大民族人數越來越多,小民族則或聚合成為更大的民族,或瀕臨絕跡。或許在一段時間後,巴瑤人也會被同化,從而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漢書·藝文志》中高度讚揚了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的百家爭鳴景象。中國文化如此,世界文化也要豐富才更多彩。因此,如何保護弱勢民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資料:
《漢書·藝文志》
《漢書·元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