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從小「戳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2020-12-22 騰訊網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張維屏

人們常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它所呈現給世人的景象,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暫且不說各地奇特的風景,僅僅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奇人異事,也足以讓人大吃一驚。

在印度的一個角落裡,有一個庫基族,他們崇尚中華民族,並且說漢語、用漢字。不得不說,庫基族的所做所為,已經超出世人的想像。然而,在茫茫大海之上,還有一群更加無法理解的人,他們沒有國籍,為適應水下,只能戳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究竟怎麼回事呢?還要從海上最神秘的民族開始說起。

一、海上民族,神秘至極

大海,一直都是充滿神秘的地方,無邊無際的海岸線,足以讓人震驚,然而在這大海中,又有著各種各樣的奇異事件。正如這個神秘的海上民族,以海為家,終生都在海上。他們便是巴瑤族,從出生開始,便未離開過大海。

相傳,巴瑤族這個族群與菲律賓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由於他們從小到大都以捕魚為生,所以經常在海上出沒。一直以來,巴瑤族都生活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他們不屬於任何國家,也是是世界上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雖然關於巴瑤族的身世和來歷讓人聽起來很是震驚,但是他們的存在的確如此。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巴瑤族最早出現於菲律賓地區。據說是因為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一位公主,性子活潑好動,時常偷溜出宮玩耍,後來卻不幸在洪水衝走,從此便沒有了下落。

後來,國王下令尋找公主,如果找不回來公主就不用回來。這樣一來,導致很多人在海上尋找工作,但是因為沒有找到,所以只能留在海上。

後來,這些留在海上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也就形成了神秘的巴瑤族。其實也可以想像,這些人形成一個民族的原因,同曾經徐福東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與徐福相比,巴瑤族似乎有些命苦。雖然他們生活在海上,但是連一個能夠稱之為家的地方都沒有。

但即便如此,巴瑤族仍用心的生活,哪怕是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巴瑤族也沒有放棄過生活的希望。然而,就在日常生活中,巴瑤族也以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讓世人清楚的認識到這個民族。

二、戳破耳膜,寄居大海

很難想像,一個人如何長期在大海上生存,變幻莫測的生活環境已經足以讓人崩潰,加上海風、海嘯隨之而來的風溼,更是讓人無可奈何。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人可以在大海之上生存,並且一生都待在海上。

據說,巴瑤族生活的地區都是像班達海、蘇陸海等面積廣闊的海域,周圍珊瑚密布,自然風景優美。由於生活環境優美,所以吸引了大批遊客的到來。與此同時,巴瑤族也被人們所發現,有關於他們的故事才被世人得知。

或許,我們都曾感覺巴瑤族的故事非常夢幻,但是以現在的角度來說,他們生活的非常悽苦。要知道,他們的境遇十分的窮苦,沒有國籍的他們終生不能上岸,只能漂泊在海上。為了生存,他們將房屋蓋在了海上有礁石的地方,不管發生什麼情況, 他們都會在這個屋子裡。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巴瑤族所乘坐的船隻,也是非常的狹小,最多只能承載兩三個人。

與此同時,巴瑤族也是非常辛苦的,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海面上進行。小孩子們的娛樂活動也就是在海邊嬉戲或者潛水。這樣一來,巴瑤族所有人都成為遊泳高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巴瑤族的孩子都學會了遊泳。

或許,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技能,從出生的時候,便已經註定一切。

難以置信的是,巴瑤族為了減少水的壓力,在出生的時候,就故意戳破自己的耳鼓膜。雖然我們很難想像,但是這樣的舉動,其實也是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在海上生存下去。為了能減少他們在潛水捕魚時的痛苦,巴瑤族從小便喪失聽覺。如此說來,巴瑤族艱難的生活環境,著實讓人感到同情。

但是,巴瑤族真正值得同情的地方,並非只是難以接受的生活環境,還有他們從小到大所面臨的孤獨無依。也就是說,巴瑤族人是沒有家可言的,他們一生漂泊,長期在海上遊蕩,內心深處沒有家的歸屬感,才是他們最值得同情的地方。

三、無家可歸,無依無靠

首先,巴瑤族人沒有國籍,他們生活在幾個國家的海域交界處,周圍幾個國家都不把巴瑤族當做自己的國民,所以對待巴瑤族,他們從不友好。所以,在巴瑤族試圖上岸的時候,周邊國家都會對其進行驅趕。

可以說,周圍幾個國家,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容下他們。其實也可以理解,像他們這樣沒有國籍的人,周圍國家是不會給自己找麻煩的。

換而言之,巴瑤族生活在海上,背後沒有國家的依靠,所以只能任人宰割。他們也曾試圖到達陸地上來,但是外人對於他們的冷淡和不友好,使得他們無法在陸地上生存。或許,對於他們來說,大海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陸地之上,從沒有他們的家。

與此同時,由於出生環境的原因,巴瑤族是沒有文化、沒有教育的。就算有國家願意接納他們,他們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可以說,他們至今過得仍是原始人一樣的生活,不受法律的管控,沒有文化的約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由於巴瑤族長期泡在水裡,身上都患上了一種減壓病,這是一種經常性關節腫痛的疾病,類似於風溼。正因為這樣,他們很難像正常人一樣走動,只能藉助大海裡的水壓來支撐身體漂浮。也就是說,巴瑤族生活在海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在巴瑤族的世界裡,沒有什麼陸地可言,從懂事起,大海就是他們的「家」。然而,生活在茫茫大海上,究竟何處才是他們的家。其實,巴瑤族根本沒有家,他們沒有歸宿,從出生的時候就決定其漂泊無依的一生。

所以說,巴瑤族人雖然看起來非常瀟灑,而且有些自由自在的,但是他們心裡的悽苦和孤獨,或許只有經歷的人才可以體會到。

如今,巴瑤族生活的海域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知名景點,一時間,也有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參觀巴瑤族人生活的地方。或許,由於遊客的到來,巴瑤族人終究會迎來屬於自己的美好,並且,這些美好就在不久的將來。

結語:

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裡,都有各種各樣的奇人異事,只不過是我們不夠了解罷了。作為世界的一份子,我們隊伍它的認知還是非常片面的。正如巴瑤族人的存在,我們之前都不曾聽聞。

其實,世界就是這樣的奇妙,屬於它的美好和莫測,也只有親身經歷過得人才知道。但是,不管怎麼說,生而為人,我們都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用心去感悟世界。

參考資料:《未知的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無國籍的一群人,出生就戳破耳膜,一生無法離開大海,怎麼回事?
    大海包容著一切,給予著一切,也有一些人,從生到死都居住在大海之上。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巴瑤族,一個以海為家自幼戳破耳膜,一生無法上岸,只能生活在大海最神秘的民族。 神秘的海上精靈——巴瑤族
  • 無國籍的一群人,自小戳破耳膜,一生離不開大海,到底怎麼回事?
    " 這句話被譽為千古名句,如果四海之內都有自己的知己,那麼字在天涯的遠處也就好像是咫尺相近一樣,在古人眼中大海是十分寬廣的,同時他也是非常兇險的,很多船隻在出海之後會經常遇到不測。小編今天就要給大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群無國籍的人,他們從出生開始就以海為家,而剛生下來的嬰兒就要戳破耳膜,一生無法再次離開大海,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一群沒國籍的人,為適應水下環境,自幼戳破耳膜,一生生活在海上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 ——《太平廣記》在世界各地的歷史上,都紛紛出現了人魚的傳說,在中國的《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一種人魚,跟人並無二致,只是生活在水中,比起常人更加嬌小罷了。而在東南亞沿海一帶,就有這麼一支部族,他們常年生活在水中,甚至為了減少潛水的痛苦,他們還會將自己的耳膜戳破,但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的聽力大受損傷,難以恢復。而這支部族的名字,叫做巴瑤族。
  • 世界最悲慘的族群,剛出生就要戳破耳膜,沒有國籍終生被困大海
    不過在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民族不願意離開自己世代居住之地,他們或生活在雨林中,或漂泊在海上,過著與現代社會近乎隔絕的、原始人的生活。01據統計,世界上共有2000多個民族。其中,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有著約十億人口,最少的種族塔薩代族只有24人。
  • 以海為家、自幼戳破耳膜:海上最神秘的民族,為何一生不能上岸?
    「從那遙遠海邊,看那潮來潮去……」每當唱起這首歌,我就特別嚮往大海。相信很多人都喜歡海,更渴望能在海邊擁有一處居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然而,就在馬來西亞海岸水晶般蔚藍的珊瑚海上,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以船為足,以海為家,靠潛海捕魚為生,終其一生漂泊在海上。
  • 唯一一個海上部落:自小戳破耳膜,沒學會走就學遊泳
    對於生活在內陸的人來說,大海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也有的人會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夠在海邊有一套房子,就像海子曾經寫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過上悠然而愉悅的生活。他們會羨慕那些臨海而居的人們,想像著他們看著潮起潮落,伴著浪花拍打海岸的聲音入睡,是多麼的愜意。但是你們知道嗎?
  • 為潛水進化出了更大的脾臟,這個民族依然難以適應現代社會
    又因為是無國籍人士,他們沒有任何形式的身份證件,也無法在陸地上長久居留。「巴瑤」在當地語言有「海上之民」的意思,而巴瑤族也會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和以篷車為家在陸地上流浪的吉普賽人相似,巴瑤族人則以木製船屋為家在海上四處漂泊。
  • 生活在海洋裡的民族,為了習慣從小戳破耳膜,現實版「美人魚」?
    美人魚是存在電影當中的生物,自從美人魚概念被初次提出,尋找美人魚是一些不法分子的目標,目的就是為了找到美人魚從而獲得金錢,這麼多年來我們只聽說過美人魚傳說,卻沒有任何人親眼見到過美人魚,可是地球上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民族,他們被稱為現實版的美人魚,無論是他們的吃穿住行還是上學娛樂,全都在海洋,世世代代都在海洋中度過,這些人是如何延續自己的文明
  • 村裡的姑娘是真正的美人魚,水下視力全世界最好,真正的海上獵手
    大海是莫肯人的母親,他們的食物以魚蝦為主,男人到陸地上呆的時候還沒在水底長。他們在水下就像在陸地上一樣輕鬆。他們就是天生的海上獵手。沒有國籍,永不靠岸,海上吉普賽人,大海屬於他們,他們屬於大海!探秘最後的海洋遊牧民族--巴瑤族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婆羅洲,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與海洋的關係如此親密,以致於他們幾乎從沒離開過它,那就是世界上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巴瑤族(Bajau)。
  • 尼泊爾貼出了中文標語,我國遊客被逗得捧腹大笑,日本人卻不高興
    現代的旅遊業在迅速的發展,我們有不少人多多少少都出過國。很多人根據自己的喜歡去的國家也大都不同,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的國家是尼泊爾。當地的人比較淳樸,風景也很美。很多中國遊客到達尼泊爾後發現,很多商家在門口貼著很多標語,這些標語讓我們中國遊客看完後,會忍不住地笑一笑。大家是不是都已經特別好奇貼的是什麼標語呢?有很多商家寫著的標語是一些特別可愛的中國文字,「你買了,女朋友開心,你也開心。」
  • 這個民族沒有國籍,一生都住在海上,很小的時候會把耳膜刺破!
    眾所周知,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很難想像在這個現代世界上還有一個沒有國籍的國家,那就是巴瑤族。巴瑤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水域,他們都是靠下海潛水為生,所以常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被認為是最後的海洋遊牧民族。
  • 「紀錄片」水下呼吸,濟州大海的蔚藍
    韓國紀錄片《水下呼吸》講述的是生活在韓國濟州島和牛島的一類人的故事,她們傍海而生,靠著大海慷慨的贈予生存,卻也和大海做著鬥爭,以海女的名字存在。《水下呼吸》以紀錄片常有的形態緩慢地講述了海女這一類人的故事,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講述的都是她們日常的生活,但僅僅以她們日常的生活就足以引發觀眾的思考。對她們來說,大海是家,是食物,是孩子的學費,是老人的醫藥費,是所有一切,大海供養了她們,成為了她們的神,但卻也隨時有可能殺死她們。
  • 沒有國籍,不能上岸,最後的海上民族,竟然生活在這片海上仙境
    馬來西亞沙巴州東海岸,有這麼一個人間天堂,它有著無數人追尋的潛水聖地,也有碧波粼粼的湛藍大海,還有綻放絢麗的珊瑚礁和沒有國籍的海上巴瑤族。它就是人間伊甸——仙本那。仙本那擁有世界上最純淨、清澈的大海,不管大海有多深,都可以一望到底。在這裡很難分辨出天和海的分界線,藍天和大海完全相接,融為一體,堪稱人間天堂。
  • 沒有陸地的國家,一輩子都在海上,以捕魚為生能下潛30米甚至更深
    沒有陸地的國家,一輩子都在海上,以捕魚為生能下潛30米甚至更深!這個國家不僅在於沒有陸地一直生活生活在海上,而且在於他們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國籍的人,他們一輩子都在海上漂泊。巴瑤族世代在公海上生存,他們沒有固定的國籍,也沒有固定的家園,他們不受任何一個國家的保護,所有巴瑤族的孩子生下來就是流浪者。巴瑤族人以淺海捕魚為生,也因此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是公認的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
  • 1.5萬小留學生有多少人會終生保留中國國籍?
    現在,來看看1.5萬小留學生有多少會終生不改國籍?首先看看為何有些人一心想改國籍?那麼多人都幹警察,怎麼一到我這兒就不一樣了?說到底就是因為我有德國居留身份就金貴了。」丁元英說:「德國居留沒有價值嗎?我就曾經為一紙永久居留身份在柏林熬了10年,為這個去工作、買房子、納稅。
  • 僅剩6千人,號稱「海上吉普賽人」,無國無籍,流浪在海上
    他們主要出現在今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以潛海捕魚為生,他們沒有國籍、沒有身份、沒有屬於自己的地域,到處被各國趕著攆著,就這樣在海上流浪飄蕩,說好聽點叫流浪,說不好聽點便是「乞討」。現在的巴瑤族除了傳統捕魚以外,便是在海上以「乞討」為生,在印尼的沙巴州,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前往去看這些巴瑤族,他們說著聽不懂的語言,以表演「跳水」來博取遊客的禮物,而此次疫情的影響,許多人無法去旅遊,也就說巴瑤族的生活將受到重大影響。
  • 在長沙,有一群為孩子們造夢的「美人魚」!
    在長沙,有一群為孩子們造夢的「美人魚」!「從小就喜歡遊泳,小時候看過人魚表演,長大了就成為了一條『美人魚』。」謝瑤告訴記者,童話故事裡的人魚公主,為了來到陸地放棄了自己甜美的聲音;而在現實世界,人類為了重回海洋,需要付出同等的努力。▲「美人魚」隔著玻璃與孩子們互動。8月高溫,長沙海底世界迎來旅遊旺季,為了滿足遊客,「美人魚」表演一天有8場。
  • 見慣了BBC拍大海,你知道中國的水下世界什麼樣嗎?
    見慣了BBC拍大海,你知道中國的水下世界什麼樣嗎?美景之外,更打動人的則是故事。水下中國,並不僅僅是展現你所未見的美景,更是領略你所未見的生活。夜潛捕魚,緊張刺激。但在黑暗的海水與那一束手電光芒的背後,是千百年來人們為了生存與大海「搏鬥」的故事。比起耳提面命,生活終會教會每個人什麼是「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