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醫生發布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 多數大學生在「無意識養生」

2020-12-11 站長之家

丁香醫生發布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 多數大學生在「無意識養生」

1 月 3 日,丁香園旗下泛健康領域的健康服務品牌丁香醫生聯合中國青年報共同發布了《 2020 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調查對象涵蓋不同城市、不同年級的 12117 名大學生,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生活狀態、健康訴求四個維度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和健康意識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報告》顯示,一方面,大學生總體健康水平良好,對健康需求的關注度較低;另一方面,相對寬鬆的校園生活和健康的校園環境推動大學生在無意識中被動參與了很多有助於身體健康的養生行為。

這屆大學生的健康哲學自成一派,多數大學生正在「無意識養生」。

88%的大學生健康自評超及格線,男生比女生更自信

調查發現,大學生對自己整體的健康現狀較為自信。

數據顯示,88%的大學生健康自評分數超過了 6 分的及格線,總體健康自評平均分為 7.4 分,其中半數大學生打分更是達到 8 分及以上。

而在細分維度上,《報告》顯示,相比女生,男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更為自信,無論是心理健康還是身體健康,男大學生都比女大學生評分高 0.4 分。在關於大學生生活狀態的具體探究中發現,這可能與他們各自的生活習慣有關。男生有 31% 的人幾乎每天都會運動,女生僅佔 16% 。

同時,除了喝酒以外,女生出現各類飲食問題的比例也均比男生更高。面對美食,女生往往難敵誘惑,一邊高呼減肥一邊管不住嘴是當代女大學生的普遍群像。尤其是甜食零食吃太多、吃撐到胃難受這兩個問題,女生中出現的比例均比男生高一倍以上。

管不住嘴的女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身材不自信,這也呼應了女大學生運動頻率低這一現象,管住嘴、邁開腿才能保持好身材。

大學生的三大健康困擾:皮膚、情緒、睡眠

大學生脫離了高中相對規律的生活,迎來了豐富多彩、全新的大學生活,開始獨立管理自己的生活與健康,沒有老師和家長在身邊協助,他們需要自己掌控健康狀態。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大學生有著他們獨特的健康困擾。

雖然88%的大學生健康自評分數已經超過及格線,但大學生們普遍對健康抱有更高的期待,理想值高達8. 9 分,面對學業、生活和就業的壓力,其健康現狀與理想還存在一定差距。

《報告》顯示,86%的大學生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出現過健康困擾。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皮膚狀態不好、睡眠不足和情緒問題。

31%的男生表示在過去一年中有過皮膚困擾,這一數據在女生中更是超過半數,達到了54%。

而在睡眠方面,34%的男生和47%的女生都有過睡眠困擾,尤其是大四之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主動晚睡,碩博士中有一半人睡眠不足。有79%的大學生上床後不會立刻睡覺。同時調查發現,60%的大學生會主動採取行動改善自身健康狀況,但相比飲食和運動,嘗試過改善睡眠的大學生比例最低。

豐富的社交生活和各種電子產品或許是他們早睡的最大障礙。在大學生眼裡,上床從來不等於睡覺,大學生們會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豐富的娛樂活動,看劇、聊天、刷社交應用,一旦玩起手機,再想睡覺可能已是兩小時之後。68% 的大學生在 23 點到 24 點之間入睡,有18%的大學生在 24 點以後入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顯示,大學生也展現出了對於心理健康的廣泛關注,且對心理健康現狀的評分超出了身體健康。3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心理健康狀態非常好,高於 9 分 。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壓力,進入大學後的大學生們發現,「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只是一句謊言,他們會面臨來自同齡人更為激烈的競爭,以及進入社會前的各種準備。這種競爭給他們帶來的壓力是多方面的。據調查,近九成大學生最近一年都有過心理困擾,涉及學業、人際關係、就業規劃等各個方面。

在各類心理壓力中,最困擾大學生的是學業壓力,60% 以上的大學生最近一年都被這一問題所困擾。緊跟其後的困擾是人際關係和性格,大學中的人際交往相比以往會更加複雜,面對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同班同學,還有來自社團、學生組織的同學和老師,怎樣處理這些關係是他們常常要思考的問題。

60%的大學生為健康付出行動 多數大學生在「無意識養生」

面對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大學生們可不只是想想就算了。60%的大學生都採取過行動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31%的男大學生幾乎每天都會運動,女學生通常以改變飲食為主。面對心理壓力時,91%的大學生嘗試解決。

除此之外,健康的校園環境也推動了大學生參與諸多「無意識養生」行為,客觀上彌補了他們對健康關注的缺失,是保障他們健康狀況良好的有力因素。

以心理健康為例,區別於獨自生活的職場社畜,大學生處在相對豐富且簡單的社交生活中,面對壓力時,有45%的大學生選擇向同學/朋友傾訴。同學和朋友不僅陪伴在身邊,還能從同齡人的角度感同身受,接納負面情緒,提供意見。

每周 2 次的體育課和隨時隨地能接觸到操場、籃球場也是大學生獨有的優勢。《報告》顯示,60%的大學生會為了身體健康而運動,跑步則是大學生最普及的運動,有70%的人選擇跑步為常做的運動方式,其次是羽毛球和籃球。相比之下,職場人士的運動場景相對單一,大都為下班後的健身房,且通常會因為工作太累,而只想休息。

《報告》還發現,43%的大學生表示曾在課堂上睡著過,這也是其他圈層人士羨慕的一點,畢竟在辦公室補覺,恢復精力,並不是一個很現實的選擇。

據悉,自 2019 年 10 月起,丁香醫生聯合中國青年發起了「 2019 大學生酷跑迷馬挑戰賽」,活動過程中,圍繞大學生的健康態度和行為進行了調研和訪談,收集到了基於萬餘名大學生的真實反饋數據。《報告》還邀請各健康領域的專家就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科學的健康指導意見。

作為泛健康領域值得信賴的健康服務品牌,丁香醫生一直秉承「健康更多,生活更好」的願景,為用戶提供更多元化的大眾健康服務,聚焦醫院外健康場景,致力於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嚮導。

免責聲明:「站長之家」的傳媒資訊頁面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自媒體人、第三方機構發布或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更不對您的投資構成建議。我們不鼓勵任何形式的投資行為、購買使用行為。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發布 大學生健康狀況如何?
    重視學業卻因此而焦慮,關注護膚養生卻經常通宵達旦,渴望健康卻偶爾被不良生活方式「打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
  • 《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發布 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
    -------------------  重視學業卻因此而焦慮,關注護膚養生卻經常通宵達旦,渴望健康卻偶爾被不良生活方式「打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聯合丁香醫生共同發布的《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總體健康狀況良好,一些生活方式需要改進,並已逐步形成健康意識,特別是對健康生活方式關注度高。
  • 《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發布
    看看萬餘名大學生的真實答案—— 2020 中國大學生 健康調查報告2019年11月,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與丁香醫生對大學生健康問題展開調查,樣本量覆蓋40餘所高校的萬餘名大學生。今天,囊括大學生總體健康、心理健康、生活狀態、健康訴求的全方位調查報告終於「新鮮出爐」!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總體健康狀況良好,生活方式需要改進。大學生給自己的健康打幾分?大學生能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已經逐步形成健康意識,特別是對健康生活方式重度關注。對於健康的期望值也是極高的。
  • 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學業成績是最主要壓力來源
    重視學業卻因此而焦慮,關注護膚養生卻經常通宵達旦,渴望健康卻偶爾被不良生活方式「打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近日,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聯合丁香醫生共同發布的《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總體健康狀況良好,一些生活方式需要改進,並已逐步形成健康意識,特別是對健康生活方式關注度高。
  • 2018北京在校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大調查報告發布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 潘倩倩 實習記者 楊維瓊)5月18日下午,由北京營養師協會主辦,中國青年網承辦,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百勝中國營養健康公眾號-「百食百步」支持的2018北京在校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大調查報告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發布。
  • 2019-2020年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發布!
    大學生的性與生殖健康現狀是什麼樣的?哪些因素在影響這些現狀呢?我們的青年健康成長,又該需要哪些幫助呢?TA來了,一份全國性的報告需要我們關注!近日,《2019-2020年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發布,為全面評估新時期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SRH)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改進我國青年政策與健康福祉提供了資料支持。
  • 丁香醫生發布報告 揭秘後疫情時代國民健康真相
    日前,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發布《後疫情時代國民健康趨勢洞察》(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聯合京東大數據研究院、新榜、壹心理等,從大眾在疫情期間的健康關注度、媒體選擇傾向、心理健康狀況、消費行為等維度進行調查,首次發布疫情期間國民健康觀念和消費行為的變遷軌跡,並邀請行業專家對健康趨勢進行預測點評。
  • 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皮膚、情緒、睡眠成三大健康困擾
    當前我國大學生總體健康狀況良好,一些生活方式需要改進學業成績是大學生最主要壓力來源皮膚狀態不好、睡眠不足和情緒問題在大學生健康困擾中排前三位-------------------重視學業卻因此而焦慮,關注護膚養生卻經常通宵達旦
  • 傳媒湃|調查報告:超過87%受訪大學生認為應拒吃野生動物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新媒體數據研究院發布了《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大學生媒介使用、信息獲取與態度行為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針對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和社會心態展開研究。《報告》發現,大學生群體一直對疫情相關信息保持了較高的關注度。
  • 關注睡眠健康,脈脈聯合丁香醫生推出職人睡眠大調查
    近期,脈脈聯合丁香醫生發布了《2019睡眠狀況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基於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調研數據,通過對3萬餘人的睡眠狀況進行研究,洞察國民睡眠現狀以及助眠消費偏好。91%的受調查者自認存在睡眠問題,其中夢多、易醒、入睡困難、早上起來頭腦昏沉等症狀是典型問題。
  • 「丁香醫生」的百萬粉絲新媒體矩陣,是如何煉成的?
    、媒體從業者為主,崗位以醫師、總監、經理、主任為主,用戶的素質較高,有較為強烈管理自我健康的願望;用戶的興趣點多關注搞笑段子,醫療醫學、自然科學等偏知識類關注也很多,再次驗證多數為高階用戶;以上得出:用戶普遍擁有較好的工作、收入很高、且知識專業素養儲備較高、對於生活有很高的要求,有很好的經濟消費能力,很關注自我健康管理。
  • 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報告
    ,大學生的消費問題似乎不容樂觀。大學生都把錢花在哪裡了?大學生可以掌控好自己的消費行為嗎?《事實說》隨機對2萬用戶進行了相關調查,通過對回收數據的統計分析,得出了這份《2016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報告》
  • 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
    中國質量萬裡行消費維權系列報告之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    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已超過1700萬,位居世界第一。作為時尚品、電子、影像、培訓和文化體育等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消費群體,大學生具有強大的消費潛力,在他們中間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因而大學生消費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 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報告,離散趨勢明顯!
    一個還在學校上學的學生每個月消費多少才算是正常的,既要不浪費,又要不太過拮据,這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一個考驗,有錢的學生可能每個月用得多,沒錢的可能還要勤工儉學才能保證每個月的開支,所以,經濟狀況不同的大學生他的消費金額也是不一樣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參考!
  • 超過50%女生沒有自慰過,19%大學生約過P|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
    註: 本次報告結果參考《中國教育統計年鑑(2018)》,根據地域、年級、性別等人口學因素進行了加權調整,以使得調查對象分布與我國大學生的真實分布接近一致。 Tips: 性吸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多元的性取向,這是正常現象。
  • 《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報告(2020)》發布
    7月22日下午,在「2020二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高端論壇」現場,《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重磅發布,通過對2020年春季學期線上教學「iWrite百校同測、百萬作文」數據的分析梳理,全面、真實、客觀地展示了中國當代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現狀,開拓教學研究發展新思路。
  • 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性觀念很開放,性知識很缺乏
    《2019-2020年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出爐,調查結果顯示:男大學生需求程度明顯高於女生 。該項調查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期間進行,由中國計劃生育協會,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中國青年網絡共同發起並實施。
  • 大學生就業歧視現狀調查報告出爐
    2008年和2010年,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就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歧視的問題,在全國6個城市11所高校的畢業生中作了兩次問卷調查。我們採用問卷調查法,在被訪問高校老師的協助下,委託調查員進入各個大學畢業生宿舍進行入室調查,讓畢業生自行完成問卷後回收。兩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200份,實際回收2092份,其中有效問卷2086份,完成有效問卷佔99.7%。
  • 報告稱中國兩成大學生從不提問 美國大學生僅3%
    報告稱中國兩成大學生從不提問 美國大學生僅3%   北大副教授:別怕問題「蠢」,問題越「蠢」對你越重要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引起教育界人士以及廣大網民的注意。
  • 《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6-2017》發布
    本網記者 趙徐州/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12月29日,《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6-2017》在東北師範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發布。報告以「總—分」式結構為主,由一個主報告和兩個分報告構成。其主要研究成果已通過專場發布會、網絡、學術會議、諮詢報告、學術期刊及專著等途徑向社會廣泛發布。